40歲姜小姐長期被臉部反覆紅疹和皮膚粗糙困擾,原以為只是過敏,怎料問題竟出在皮膚上的蠕形蟎蟲!近1年來,姜小姐臉上出現紅斑和脫屑,不僅沒因為加強保濕和藥膏改善,鼻翼、臉頰處反而越來越嚴重,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檢查,確診為蠕形蟎蟲症。
40歲姜小姐長期被臉部反覆紅疹和皮膚粗糙困擾,原以為只是過敏,怎料問題竟出在皮膚上的蠕形蟎蟲!近1年來,姜小姐臉上出現紅斑和脫屑,不僅沒因為加強保濕和藥膏改善,鼻翼、臉頰處反而越來越嚴重,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檢查,確診為蠕形蟎蟲症。
你洗臉有洗對嗎?為了保持健康有活力的皮膚,洗臉是護膚重要的一環,洗臉不只是角質層外的表面功夫,應排除毛孔髒汙,才能達到深層清潔。《優活健康網》特邀極緻皮膚專科診所美容醫學護理師郭貞君撰此文,分享「科學洗臉」的原理以及正確步驟,想要皮膚水噹噹就要正確清潔。
吸油面紙是抑制油光的重要工具,可以吸走肌膚上的油光,讓彩妝的服貼度更好、更持久。市面上的臉部吸油面紙款式眾多,有些還標榜可改善肌膚問題、保養痘痘肌的功能,甚至還能代替洗臉功能,不過真的是這樣嗎?《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破解吸油面紙在使用上常見的5大迷思。
洗澡怎麼洗才乾淨?使用任何其他工具來洗澡、清潔皮膚,就等於是在破壞皮膚的天然油脂和表皮角質層,讓你不得不使用更多的乳液來保護皮膚。你洗澡時會用洗澡海綿嗎?醫師建議最好不要用!《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有的人洗澡巾,有些人使用洗澡海綿或絲瓜絡,但專家指出,用手洗澡才是最佳方法。
冬天皮膚容易出現乾燥問題,膚質變得不太好了,甚至不少人因此出現容貌焦慮。想要保養肌膚,其實只要先做到保濕,就是健康且不必花費過多成本的第一步。食藥署提醒消費者選用保濕產品前,要記得「保濕化粧品購用5叮嚀——看標示、要測試、避部位、放陰涼、期限用」。
你是天天都會洗澡的人嗎?洗澡對於維持個人衛生十分重要,但是多久洗澡一次其實沒有規則可循。《優活健康網》特摘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所撰此文,討論「是否需要每天洗澡」「洗澡注意事項」幫助讀者了解洗澡的相關知識,讓身體乾淨也不傷皮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勤洗手是防疫的不二法門,但有些人頻繁洗手卻容易有皮膚不適的問題,該怎麼辦?世界衛生組織指引指出,這在醫護人員很常見,洗手引發的皮膚問題,最常見是「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和「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避免法則有三: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清潔產品;避免增加皮膚刺激性的行為;在洗手後使用保濕護膚品。多洗手皮膚不適 情況有這兩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刺激性接觸皮膚炎」會產生、乾燥、刺激、瘙癢,甚至破皮和出血等症狀;原因是清潔品中的某些清潔或抗菌成分,容易洗掉皮膚表面的油脂層,且逐漸向皮膚深層侵蝕。尤其在乾燥的季節,這種情況會加劇,損壞皮膚。這各種清潔品中,實驗顯示,酒精對於手部的耐受性相對較好。而碘類溶液刺激性稍高,刺激度高至低依序是氯己定、氯二甲酚、三氯沙和酒精。至於「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症狀輕重不等,嚴重可能引起呼吸道窘迫等,症狀發生當下,可能是延遲性的接觸性皮膚炎,也可能立即的接觸性蕁麻疹,常常是清潔品中的香料和防腐劑引起。避免法則有三 減緩洗手皮膚不適如何避免洗手引發的皮膚不適,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建議: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清潔產品:若肥皂會引起不適,就選擇酒精類的清潔品替代。在醫療院所等場合,沒有一件產品是零風險的,可提供多種替代產品。避免增加皮膚刺激性的行為:肥皂洗完手前後,沒必要再使用酒精類產品,反刺激引起皮膚炎,此外,洗完手後,在溼答答的狀態戴手套也容易引起不適。在洗手後使用保濕護膚品:洗手後的皮膚狀態,會因為氣候、個人膚質而有所不同,有些研究發現,皮膚較深的護士,洗手引發的不適的機率,較皮膚較淺的護士低。這類會有不適的人,可能需要額外的皮膚保濕。保濕乳和保濕霜通常包含保濕劑、脂肪和油脂,有助皮膚保溼,並補充皮膚的油質保護層。許多研究都顯示,使用保濕產品,有助緩解洗手的皮膚不適。參考資料:1.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First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Clean Care Is Safer Care.(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來開始流行提倡抗氧化食物。你知道嗎?抗氧化食物事實上是為了要對抗「自由基」。自由基是人體新陳代謝的產物,因為它的不穩定,容易破壞周遭物質。在正常的情況下,當身體遇到病菌侵入,免疫細胞會產生自由基去破壞這些外來物,保護身體。但是外在環境如紫外線、空氣污染、農藥、輻射,或是內在壓力,生活作息不正常時,身體會產生過多的自由基,遠超過身體自然的抵禦能力,這時就會破壞周遭的組織,造成身體和皮膚的損傷、破壞和老化。既然自由基會造成這麼多的破壞,身體是不是存在哪些抗衡它的物質?的確,人體本來就有自然的抗氧化物質,保護我們不受到自由基的破壞。但這些抗氧化酶的運作需要仰賴一些礦物質,像是鋅、銅、硒和鐵。但是必須注意這些礦物質不能夠攝取過度,否則反而會有中毒的風險。從食物上可取得的這些礦物質,普遍存在於海產類、肉類、蛋、蒜和蔥裡。其他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包含了維生素C和E、胡蘿蔔素,和各類的蔬菜水果類;近期研究顯示,維生素B3 也具有皮膚抗癌的功效。每種維生素對皮膚各有不同功效維生素是很重要的「輔酶」,對於皮膚的健康和美容是不可或缺的。營養補充品的攝取,都必須秉持著過猶不及的觀念,太少太多都不好。維生素A對於皮膚角質的代謝有很大的幫助,維生素A缺乏容易因為角質代謝不佳而產生毛孔角質化、皮膚乾燥、頭髮脆弱,以及夜盲症。皮膚科有不少藥物的發明是源自於維生素A的結構,像治療痘痘的口服或是藥膏的A酸,用來促進表皮角質代謝,減少油脂分泌;或是治療乾癬的口服A酸;對抗表皮皺紋和光老化的保養品「視黃醇」。適量的維生素A,可以幫助老舊角質代謝,幫助對抗皮膚老化等好處,但過量攝取還是會造成身體的負擔。維生素A的來源包括了橘黃色食物,諸如胡蘿蔔、魚肉、肝臟類食物。維生素B總共分成8種類型,對於皮膚的維護有很大的幫助,維生素B是屬於水溶性維生素,無法儲存在體內,因此適量的攝取很重要。維生素B 的缺乏,大家最熟悉應該就是造成嘴角炎,也會造成皮膚的發炎紅腫、光敏感、落髮、乾燥、脂漏性皮膚炎的表現。維生素B12缺乏容易造成皮膚變得暗沉無光和貧血,比較常會發生在純素食的人身上。雖然維生素B有許多好處,但是在嚴重青春痘的病患身上,過量的維生素B 是有可能誘發痘痘的產生。維生素B 尤其是B12的來源大部分是來自肉食和豆類,如納豆、豬肉、肝臟、發芽米等。維生素C常被稱為是皮膚的「美容維生素」, 因為維生素C 具有高抗氧化作用,可以減緩破壞、預防斑點;維生素C對於膠原蛋白的合成和免疫力也有幫助,因此常被使用在皮膚美白回春。但是如果有草酸鈣結石的患者,必須要小心服用,避免造成結石的生成。維生素C 的來源大部分來自水果類,如柳橙、檸檬、奇異果、芭樂等。維生素D的攝取,大部分必須透過太陽作用維生素 D 在皮膚的作用比 較少被提及,但近年來一些研究發現,維生素D除了對骨骼有幫助外,對於皮膚復原大有影響,能作用在調養過敏性體質。但維生素D的攝取大部分必須透過太陽作用在皮膚生成。看到這裡,或許會有讀者產生疑問,不是說要做好做足防曬嗎?會不會維生素D缺乏呢? 的確,醫界也針對這個問題周旋了很久。為了預防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皮膚癌,皮膚科醫師強調嚴格的防曬,但是如果完全不暴露在陽光下,反而會造成維生素D的缺乏。維生素D和鈣的食物來源包括了雞蛋、牛奶、香菇、鮭魚等。維生素E是人體很強的抗氧化劑,可以減緩皮膚老化的自由基,促進血液循環和調整荷爾蒙分泌。而富含維生素E 的食物來源包含了南瓜,鱈魚子,酪梨等食物。簡而言之,維生素對於皮膚的養顏美肌有很大幫助。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太多太少都不好。脂溶性的維生素A、D、E,必須搭配油才能夠增加吸收;水溶性的維生素B、C,在高溫加熱的時可能被破壞。因此像服用生菜沙拉的時候,不妨考慮加一些橄欖油或亞麻仁油來促進維生素的吸收;並搭配一些蛋白質、蛋、肉類和適度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丁,這樣才能夠兼顧營養均衡。(本文摘自/黑斑白斑有話要說/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