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

蟲蟲危機!「蝨」「疥」正蠢蠢欲動爬向你

蟲蟲危機!「蝨」「疥」正蠢蠢欲動爬向你#皮膚病

台灣因公共衛生進步,早期50年代幾乎人人會感染的頭蝨,似乎已經銷聲匿跡,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臺北市還有頭蝨疥瘡嗎?其實在人口聚集的場所像學校等,蟲蟲還在伺機而動,一旦遇適當時機,極易造成傳染。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資料顯示,97年迄今,已接獲校園通報30起以上之疑似感染頭蝨及疥瘡案件。學校學生眾多,彼此接觸密切,疾病容易交互傳染;且學生正值成長發育時間,若在此時期學生罹患傳染病,不僅影響成長,更可能將傳染病由學校蔓延至家庭,而部份小朋友假期返鄉或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得頭蝨及疥瘡問題即使在醫療進步的大臺北都會地區,依然存在。頭蝨及疥瘡屬於接觸性傳染,尤其在學校或團體生活中,常因近距離接觸相互傳播。頭蝨體型小,蟲卵呈乳白色或淺咖啡色,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頭皮屑,吸血會讓人覺得頭癢;疥瘡是皮膚感染到節肢動物疥螨而引起嚴重搔癢的皮膚病,典型的症狀為皮膚劇癢且夜間更為嚴重,同時出現很小卻引起劇癢的水泡、膿泡以及全身的搔破痕跡,影響學童學習及上課情緒,甚至因抓破皮引發細菌感染並化膿。 衛生局指出,由於頭蝨是藉由共用帽子、梳子、枕頭或頭對頭直接接觸而感染。因此,養成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常洗頭、不用他人的帽子、梳子梳洗用具、枕巾與被褥要勤換洗、勤曝曬等,都是預防頭蝨最有效的方法。而疥瘡主要經由人與人之間皮膚直接接觸而感染外,亦可藉由衣物或被單等傳染疥螨。如果感染疥瘡,患者密切接觸者之衣物、床巾、被單可使用熱水(60oC)燙洗或用烘乾機的高溫熱風烘過或用熨斗燙過一遍,來殺死蟲子及蟲卵,不能燙洗或乾洗的衣物和棉被等,則密封裝於塑膠袋內至少兩週。梳子可浸在酒精1小時,或用熱肥皂水(60oC)刷洗,澈底清潔家中環境,除去可能帶有活卵的毛髮或疥螨。民眾懷疑感染頭蝨或疥瘡時,應立即至醫院皮膚科就診治療,依醫生指示使用藥物,不要自行塗抹藥物,並加強個人清潔衛生,即可遠離頭蝨或疥瘡。衛生局提醒,感染頭蝨或疥瘡除患者本人外,同伴或同住家人均應接受仔細檢查,必要時應一併治療,才能有效控制不繼續傳播。

您喝的水安心嗎?當心砷中毒引發致癌

您喝的水安心嗎?當心砷中毒引發致癌#皮膚病

自古以來砷即被人類廣泛使用,早在中古時代砷即被當成藥物使用,而砷中毒的報告在文獻上也可以被追溯到幾世紀之前。隨著文明的進步,砷被廣泛的使用如化學工業、殺蟲劑及除草劑的製造、玻璃工業、醫藥工業及電子業上。使得砷中毒的機會隨之增加。砷進入人體的型態可以分成有機砷及無機砷。有機砷主要是存在於海產類,經由食入進入人體。奇美醫院神經內科 鄭天浚醫師表示,由於有機砷的毒性極低,至今仍未發現來自有機砷中毒的案例,而且其代謝和無機砷代謝不同,因此,有機砷被視為無害而且是可以忽略的物質。相反的,無機砷則會造成人體的傷害。鄭天浚醫師指出,長期過量的無機砷進入人體後會引發慢性中毒而導致人類多種器官發生的疾病。其中包括(1)癌症:包括肺癌、皮膚癌、膀胱癌,肝血管惡性瘤等;(2)皮膚病如皮膚炎,色素沉澱及皮膚角質化等;(3)肝臟疾病如肝腫大及肝硬化;(4)血管疾病,如雷諾氏症候群,血管阻塞炎如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烏腳病;(5)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由於慢性無機砷中毒已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中証實,會引發人類癌症產生,因此國際癌症研究組織(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已把砷歸類為第一類(Group 1)致癌物質,即為確定人類致癌物。因此世界各國對於環境中無機砷含量,進行評估與管制。人類暴露無機砷的來源,主要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來自於職業及工作場所的暴露。常見的中毒來自於採礦業、冶煉業工人以及農藥的使用者。已有許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這些從業人員經過長期的無機砷暴露,造成上述的一些健康效應而必須加以改善與保護。而一般大眾對於無機砷暴露則主要來自於環境暴露,而且是以飲水為主要暴露來源。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如嘉義縣的義竹鄉、布袋鎮、台南縣的學甲鎮、北門鄉、鹽水鎮地區,以前長期飲用高無機砷含量的地下深井水而導致當地居民出現肢體末端變黑壞死的現象,被稱為「烏腳病」。該地區也就被公共衛生稱為「烏腳病流行區」。後來經過政府大力改善該地區的飲用水來源為自來水後,此疾病在當地已幾乎無新病例再發生。但是該地區的癌症發生率,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的盛行率均仍較台灣其他地區高。有鑑於此,世界各國針對飲水中含量均有嚴格的標準。鄭天浚醫師說,世界衛生組織在1984年針對飲水的建議安全標準為0.05毫克/公升(1毫克=10-3)公克,在1993年下修成0.01 毫克/公升,美國環保署在2001年將水中砷法定最高濃度訂在0.01毫克/公升,更建議安全含量定為0毫克。台灣自來水中砷含量的最大限值在民國89年12月1日起下修為0.01毫克/公升而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由此我們可知,只要我們避免使用深井水或來源不明之水作為飲用水,而使用自來水為飲用水源,應無砷中毒之機會。然而隨著工業及電子業的發達,無機砷的使用也隨之發展,未來在職業暴露的安全性仍是環境職業衛生專家所必須注意的重要目標之一。

署新義診活動 關心街友健康

署新義診活動 關心街友健康#皮膚病

歲末年終,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為善盡照顧社會弱勢族群之責任,與人安基金會於昨天(16日)上午共同辦理「署新關懷心  溫暖街友情」義診活動。上午一早,新竹醫院將義診專車開拔到人安基金會新竹平安站,為新竹市的街友們舉辦義診,並致贈鋪棉冬衣、冬被及點心給街友,於冷冽的寒風中為街友增添一股溫馨暖意。有鑑於街友們常年在外流浪、居無定所、食不飽餐,健康狀況也多半不佳,且容易罹患的疾病類型包括慢性疾病、法定傳染病、皮膚病及職業傷害等四大類。有鑑於此,此次義診內容特針對法定傳染病進行抽血檢查及皮膚病的檢查與後續治療,以期防範傳染病擴散於群聚的街友間。當日雖然天氣寒冷,現場卻也來了將近四十位的街友,其中因多數街友皆為無健保身份,因此特別把握此次檢查的機會。當日醫師問診時,街友們也特別針對舊疾以及自身關切的健康問題於現場提出詢問,孫永源醫師也熱心的答覆並與予衛教,皮膚科的檢查發現街友們多為慢性皮膚病,黃瑞雲主任也在現場診斷後,馬上給予藥膏擦拭患處。張景年院長表示,雖然多數的街友不具有健保身份,但對於須後續醫療照顧的街友,該院仍會秉持公立醫院應善盡的社會責任及義務,盡全力給予協助,未來亦會一本初衷持續為弱勢族群提供最佳服務。

病毒疣狀似雞眼 皮膚接觸易傳染

病毒疣狀似雞眼 皮膚接觸易傳染#皮膚病

近來一位患者,腳底出現慢慢增多的皮膚硬塊,剛開始時不痛不癢。未料病灶數目持續增加,原本以為是腳底長雞眼,自行用刀片指甲剪削平處理,可是硬塊卻持續增多,而且越來越痛。初次就診時患者已經有十幾個病變,分佈位置不完全在足底承受壓力點上,仔細檢查可以見到粗糙硬皮中間有幾個像黑胡椒小黑點。經診斷是皮膚感染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病毒疣,經過多次高濃度去角質藥物(水楊酸)塗抹硬塊治療與定期液態氮冷凍處理,病情才逐漸獲得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院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病毒疣是因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皮膚或是黏膜部位所造成皮膚病變,因為病原體是微小到要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的濾過性病毒,所以一般大眾很難想像是怎麼得到,多數人都認定是雞眼而有點忽略它的特性,傳統上有些長在手指頭上的疣被誤認為是清理魚鱗時刺傷皮膚所引起,因此有『魚鱗贅』稱呼,可是大部分患者根本沒有殺魚經驗。許智恭說,人類乳突瘤病毒類型很多,已知種類超過120種,它們可能感染不同部位皮膚。尋常疣經常是由第2、4、29型引起,足底疣常與第1、2、4、10型有關,好發於臉部扁平疣,由第3、10型所致,生殖器疣則常可找到第6、11、42-44型病毒。他指出,某些高危險性病毒類型例如第16、18、31、33、34、35、39、45型更有致癌性,長期感染會使皮膚或黏膜細胞產生惡性病變,因此一旦發現有病毒疣感染,應該積極治療,務必除惡務盡。它是經由接觸而感染到皮表或是黏膜部位,潛伏期平均為四到六個月,也可能長達壹年以上,很難回憶是何時被感染到,又經常不痛不癢而被忽略。許智恭提醒民眾,疣可能傳染給他人,有時候不是很直接接觸,而是經由物體傳遞,例如球拍、地板、毛巾、門把手、滑鼠等。生殖器疣傳染力相對較高,所以需要特別小心防範,盡量不要用手觸摸患部,而且毛巾要分開使用,以免傳染他人。因為疣本身具有傳染性,容易傳染給別人,也會傳到身體其他部位,有時新病灶把病毒傳播到鄰近皮膚。因此最好能把病灶儘速治療好,讓它沒有時間把病毒傳出去,特別是針對那些會痛或令人厭煩病灶,長期存在的生殖器疣可能會增加將來該部位得到皮膚癌機率,女性則很可能因此有子宮頸癌。許智恭說,治療方式包括冷凍治療、電燒、雷射等,破壞病變表皮。冷凍治療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六度液態氮,破壞病灶組織。治療時間依病情不同,有的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治癒。毅力與耐性是治療成功重要因素。

預防”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

預防”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皮膚病

糖尿病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的內分泌疾病。主要的併發症都是由日積月累的微細血管病變造成。在眼睛的問題中影響病人日常生活最多的是視網膜病變。但是,可怕的是初期的病變常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覺得視力模糊時,視網膜可能已經進入較嚴重的病變期了。目前已開發國家中,糖尿病仍然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臺安醫院眼科周文穎醫師提醒,有糖尿病的病人切勿輕忽,記得要定期的做眼部檢查才好。原則上,若是初發現有糖尿病時,血糖超過250mg/dl,便應該同時做眼睛的檢查。若是低於此數值,可在醫師建議下一個月內做檢查。若初次檢查眼睛完全沒有問題,則可一年檢查一次。但是,若發現有出血、血管滲出物等病變,就需依照病變的程度每半年或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周文穎醫師表示,容易在視網膜出現病變的危險因素有:1.罹病的期間︰約34-59%的DM病人在其一生中發現不同程度的病變。10年以上病史的病人,第一型DM約40%,第二型DM約20%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的病變。2.血糖控制的好壞與穩定度︰經常的穩定控制在200mg/dl以下,則有可能10年也少見病變。3.肥胖︰暴飲暴食、體重過重,不但DM控制不易,眼睛也易因此容易病變。4.高血壓︰DM本就是血管結構問題,高血壓會使病變加快、加劇。5.其他:腎臟功能好壞、是否持續良好運動習慣、抽煙或嗜酒、都可能影響眼睛病情。雖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經間接眼底鏡直接檢查出來,但是有時還得藉由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來判斷栓塞的位置,或水腫的範圍,並可作為雷射激光治療前後病灶復原程度的比較。是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非常重要的方法。此外,為了能詳細檢查,病人至眼科檢查眼睛須要點散瞳劑,散瞳劑可把瞳孔暫時放大,雖然短時間內會有怕光或視力模糊,確實不太舒服,但是卻是非常必要的檢查手續。一旦發現視網膜病變是否就會失明?周文穎醫師表示,這並不一定。若是只有非增殖性病變,且無黃斑部水腫,再加上良好的血糖控制,就比較無失明之慮。但是若病人有增殖性病變,又有腎臟功能問題,甚至又有高血壓,若併發大量的眼底出血,就可能突然失明了。至於雷射治療主要是圍堵因小血管瘤或新生血管造成的局部水腫、出血,減少病程中視網膜的破壞,盡量降低視力惡化的危險,大部分的病人能維持雷射治療時的最佳視力,少數則可有1-2行的進步。不過周醫師也說,不是有視網膜病變病人都需要手術。只有病情嚴重至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或併發利害白內障、青光眼時,醫師會為挽救殘餘視力而做手術治療。其實,所有罹患糖尿病的病人,重要的是不要心存僥倖。嚴謹的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給予的治療方針,去控制血糖、血脂,適量攝取維生素、抗氧化劑,每天持續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情,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眼睛檢查,甚至要求醫師確認最佳視力狀態(視力降低一定要找出原因),還須與家人一起學習,這樣,所有的努力,一定至少會大大的降低眼睛病變的威脅,過著有品質的生活。

冬天泡湯 》》小心熱水,讓皮膚越泡越乾癢

冬天泡湯 》》小心熱水,讓皮膚越泡越乾癢#皮膚病

天氣漸涼,你是不是想舒舒服服地泡一下湯,盡情地享受在冬天裏難得的温暖?但別忘了做好萬全準備,以避免泡湯後皮膚會癢、乾燥、脫皮、龜裂,或紅疹。其中在泡硫磺泉時要特別注意皮膚的保溼問題。臺安醫院皮膚科李建儀醫師表示,這是因為秋冬氣温變冷使得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表面沒有足夠的皮脂可防止水份蒸發;而熱水又會把皮膚表面的水脂膜洗掉,造成皮膚過度乾燥;再加上硫磺具有乾燥收斂、去角質的效果。以致於當皮膚表面的水脂膜不健全或不足的時候,皮膚就容易出現乾燥脫屑而刺激神經,產生搔癢的感覺。所以在四肢的伸側常見到不規則紅斑、紅色網狀的龜裂及抓痕,並且在搔抓後極易形成濕疹,就是所謂的冬季癢,又稱為冬季濕疹或乾燥性濕疹,是秋冬最常見的皮膚病,常好發於老年人或是中年人。李建儀醫師指出,有些患者誤以為冬季癢是因為皮膚不乾淨所引起,所以就拼命的用藥皂、消毒水或刷子搓洗,不但把皮膚表面的水脂膜洗掉,更刺激了角質基底層,使角質不正常增生,而皮膚變得更厚、更粗糙、脫屑更多,但對防禦乾燥的能力卻變得更低,反而使乾性皮膚雪上加霜,冬季癢症狀更形嚴重。有些人誤以為泡熱水時血液循環良好,全身舒暢,就不會癢。其實由於熱水會把皮膚表面的水脂膜洗掉,一遇到乾冷空氣,角質又變回又粗又硬的狀態,反而使癢感更加劇烈。所以應該保養與治療並重,要使乾燥的皮膚恢復溼潤,並避免併發濕疹。我們皮膚的油脂和水分,會隨著季節、溫度、年齡而有所改變。現代人長期處於冷暖氣等空調環境下,室內外溫溼度差異大,使得許多人出現皮脂分泌失調、水分喪失的現象,也因此乾性皮膚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而乾性皮膚患者在冬天都會面臨重大的考驗,如皮膚變得乾燥、敏感、發癢、及乾裂得很厲害。所以乾性皮膚患者在冬天沐浴次數不宜太多,以淋浴為佳;避免使用肥皂,改以中性沐浴乳、溫和的乳霜皂為佳;皮膚要時常塗抹乳霜或潤膚劑,以減少水分蒸發;同時,應避免皮膚的刺激,貼身衣物應儘量寬鬆舒適,以減少皮膚的磨擦。冬季癢如果併發溼疹或皮膚炎,此時必須趕快找皮膚科專科醫師,藉由塗抹含類固醇藥膏,及服用抗組織銨等藥物才能治癒溼疹或皮膚炎。天氣涼了雖是泡湯好時節,但李建儀醫師提醒,需注意泡湯時間不宜太久或頻率過高,泡完溫泉後的沖澡不應用含肥皂的洗澡用品、沖澡水溫不宜太高、沖完澡後應立即在乾燥的部位塗抹乳液,如此才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泡湯的樂趣,才不致於樂極生悲。《備註》臺灣的溫泉可分為酸性泉如大屯山系的硫磺泉、強酸性泉如北投溫泉、中性碳酸泉和鹼性泉等

糖尿病患者 足部保養重點

糖尿病患者 足部保養重點#皮膚病

糖尿病患一旦傷口惡化就來不及了,預防重於治療!只要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常保四肢的健康,減少懊悔與遺憾!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蔡豐州醫師提出,護足保養重點如下:1.定期檢查腳或全身, 只要有傷口, 請立即至整形外科治療。2.鞋子內容易造成磨擦或過緊的地方,應該立即改善或更換。外出時, 儘量不要穿著拖 鞋或外露足部的鞋類, 減少外傷的機率。3.泡腳,SPA或泡溫泉時,要注意水溫,避免燙傷是最佳的做法!4.一發現傷口,勿用偏方或另類治療。兩週內傷口沒有痊癒,得趕緊至整形外科門診5.冬天寒冷容易造成皮膚龜裂的老年患者,請擦乳霜,減少皮膚破損傷口的發生。6.有足部皮膚病得盡早治療,避免因為癢,而抓破,產生傷口。7.剪指甲的時候得小心,勿造成傷口。8.隨時保持腳的衛生,減少細菌滋生。9.請告知醫療人員您有糖尿病,打點滴或血管醫療行為,盡量避免使用下肢的靜脈與動脈。

集體住宿夜難眠!無比癢?當心得到疥瘡

集體住宿夜難眠!無比癢?當心得到疥瘡#皮膚病

日前傳出花蓮縣某國中因宿舍環境不佳,傳出住宿學生集體感染疥瘡,不過經送醫檢查後,有部分學生是遭小黑蚊叮咬或是濕疹,但有部分學生確實感染疥蟲。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張正皇醫師指出,疥蟲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樣,不斷的在人群之間傳染,若遭到感染得到疥瘡,要趕快到皮膚科求診才能根治。   疥蟲感染是很常見的皮膚傳染疾病,傳染力高,在群體生活環境中包括軍隊或宿舍、安養院都常發生群聚感染。張正皇醫師指出,感染疥蟲之後皮膚上會長疹子、很癢,尤其在晚上蓋上棉被之後溫度升高,疥蟲會因此更加活躍而讓人難以忍受。一般疥蟲會躲在人體的皺褶、柔軟處,譬如腋下、跨下或是生殖器上。疥蟲的宿主有人體與動物,但由動物傳染給人的疥蟲在人身上就會停止傳染,會繼續傳染的疥蟲都是以人為宿主。 由於疥瘡都是由人傳染給人,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樣不會斷絕,張正皇醫師說,若生活的周圍有人感染疥瘡,或者有比較親密的接觸,譬如住在一起、共蓋棉被等等,就有可能因此被傳染。因此若附近有人感染疥瘡,可以將衣物以攝氏六十度左右的熱水煮五分鐘,就可以將疥蟲殺死,至於無法清洗的大件棉被,可以捆起來放進大塑膠袋中靜置兩個星期,因為介蟲在體外只能存活兩個星期。 不過因為時值季節交替,很多人會因皮膚產生乾癢的症狀而誤會得到疥瘡求醫。張醫師表示,秋冬季節因為皮膚乾燥引起的乾癢通常發生在老人,癢的部位大多在腿上,腿上會有網狀的濕疹,與疥瘡並不一樣。     另外,有人感染疥蟲之後會以泡硫磺水治療,張醫師建議還是要到醫院治療。一般民眾擦藥之後約一至二星期疥蟲就會死亡,但疥蟲死亡之後會因為屍體以及蟲卵、排泄物殘留仍會有繼續發癢的過敏反應,可能還會維持一、兩個月的發癢感,醫師會另外開藥舒緩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