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

大叔膀胱癌術後轉移肝臟,靠新型藥物治療縮小腫瘤重獲新生

大叔膀胱癌術後轉移肝臟,靠新型藥物治療縮小腫瘤重獲新生#膀胱癌

泌尿上皮癌是在泌尿系統上皮細胞增生突變後形成的惡性腫瘤,根據台灣醫學會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案例約為4千人,相較於日本、美國、新加坡、菲律賓等,發生率皆高出4~5倍,男性案例較女性多2倍,醫師提醒,只要60歲以上男性族群有無痛性血尿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 泌尿系統分為上、下泌尿道,上泌尿道包含腎臟、輸尿管,下泌尿道則包含膀胱、攝護腺和尿道。泌尿上皮癌是發生於所有尿路上皮的惡性腫瘤,其中就包括了膀胱癌、尿道癌、輸尿管癌與腎盂癌等。 好發族群為60歲以上、有抽菸史男性 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石宏仁主任表示,泌尿上皮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染髮習慣、家族史,或者是工作上較常接觸化學染劑者,早期危險因子包括使用來路不明如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長期洗腎病人風險也較高,根據臨床統計,泌尿上皮癌罹患族群男性比女性多,好發於60歲以上族群,年齡越大風險越高。 石宏仁醫師說明,泌尿上皮癌最明顯的表現是無痛性血尿,臨床上如果已有血尿情形,加上年齡較大、反覆感染等危險因子,就會以超音波、膀胱鏡檢查合併電腦斷層或者是核磁共振,透過切片來確定診斷。 針對泌尿上皮癌的治療,以膀胱癌為例,石宏仁醫師指出,經由影像學檢查檢視病人是否有淋巴或遠處轉移之後,病人會接受經尿道內視鏡刮除術檢視腫瘤是否侵犯到膀胱肌肉層,如果腫瘤尚未侵犯肌肉層會給予膀胱內灌注藥物治療,減低疾病復發率。若是侵犯至肌肉層,就會以病人身體狀況建議病人接受手術前化療與膀胱全切除手術或同步化學與放射治療。 新治療法能辨識腫瘤細胞精準攻擊 以往泌尿上皮癌晚期會以化療加上免疫療法為優先,目前對於第四期已經轉移的病患有了新的治療方式,即透過標靶式的化學治療加上免疫療法。石宏仁醫師說明,新的標靶化療藥物,攻擊腫瘤更精準。由於新的藥物腎毒性較低,相對也減少副作用,從臨床經驗來看,以往病患化療常碰到疲勞、血球下降的情形,新藥相對來說副作用較低,也讓病患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臨床治療情形顯示,國外的案例有明顯改善,也開始作為晚期泌尿上皮癌的第一線治療。 石宏仁醫師分享,有一名60歲且有抽菸史的退休男性病患,血尿已持續3、4個月,輾轉就醫才確診為膀胱癌,轉到石宏仁醫師門診後已發現擴散至淋巴,一開始做化療再做手術切除膀胱,治療期間常常覺得疲勞、食慾不佳,術後以免疫療法持續療程,腫瘤細胞仍轉移至肝臟;後來以新標靶式的化學治療三個月,終於讓轉移的腫瘤縮小,終於讓病患比較安心,目前持續治療中。 石宏仁醫師補充,以往泌尿上皮癌患者在治療上都會合併腎功能不佳,病患會有疲勞、貧血、沒有食慾的情形,隨著精準醫療時代來臨,透過免疫治療儘管降低副作用,但治療成效有效,因此,隨著泌尿上皮癌新治療的演進,患者能夠兼具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醫師也提醒,有些腫瘤細胞影像學較難檢查出來,因此若是50歲以上且發生無痛性血尿卻沒有感染時,建議進行膀胱鏡進一步檢查,提早預防病變。 泌尿上皮癌的預防之道也很重要,尤其是努力戒菸、盡量不要染髮,並養成多喝水的習慣,加強身體代謝毒性的效率,再搭配定期的健康檢查,才能減少腫瘤的發生,擁有健康的身體。 觀看短影音:https://youtu.be/I7KhjL3AuqY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協助提供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 提升存活率!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 提升存活率!#膀胱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因為血尿醫院求診的70歲A先生,經醫師使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有腫瘤,經由切片診斷確定為「膀胱癌」,A先生住院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發現腫瘤侵犯到肌肉層而且無法刮除乾淨,電腦斷層掃描也發現膀胱周邊的脂肪組織不乾淨且骨盆腔淋巴結有腫大現象,臨床期別為T3N1M0(第四期)。因A先生腎功能不佳且擔心化療副作用,因此A先生接受了6次的「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之後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及骨盆腔淋巴清掃,切下來的檢體僅有殘存的膀胱原位癌,目前術後恢復良好,持續門診追蹤中,尚無復發跡象。膀胱癌症狀為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膀胱癌是臺灣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9名,症狀以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為主,通常血尿是斷斷續續的且重複發生,分布的年齡層以40歲以上中老年為主,男女比例約55:45,早期的膀胱癌(非肌肉侵犯型)治療的方式,以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加上術後膀胱化學灌藥為主,局部晚期膀胱癌(肌肉侵犯型)以全身性化學治療加上放射線治療或是根除性膀胱全切除手術為主。轉移性膀胱癌(淋巴轉移、臟器轉移或是骨頭轉移)則以全身性化學治療為主。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在過去的30年間,晚期的病人一旦化學治療無效,往往病人就沒有更好的治療方式。自從2013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s inhibitors)問世,才對這類的膀胱癌病人有一線治療生機,簡單來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就是喚醒身體的T細胞來攻擊癌細胞,所以如果病人本身的T細胞缺乏或是T細胞功能不好,那麼他對免疫治療的效果就不好。「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明年將納入癌症治療衛福部健保署於2019年2月21日公布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含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等3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納入治療8種癌症,適用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肝癌、胃癌,以及泌尿系統相關的泌尿道上皮癌、腎細胞癌等8種癌症。衛福部健保署2019年4月1日起在8億元經費支應下,以治療800人為目標。以目前市面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自費藥約100~300萬元不等,健保給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對癌友無疑久旱逢甘霖,帶來無窮的希望。依照目前大多數的臨床試驗結果,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的有效率多半只有大約20%∼30%左右,多數人仍是無效的,但若是有效,效果通常很明顯。在經過這幾個月的觀察,可以發現在泌尿道上皮癌治療,經過健保申請符合治療條件的病人約有30人,其中有療效的病人大約有55%,是八種癌症裡面治療效果最好的。希望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幫助下,可以幫這些晚期病人減輕癌症的痛苦,改善生活品質,進一步延長整體存活率。

常接觸染劑、皮革 膀胱癌風險增

常接觸染劑、皮革 膀胱癌風險增#膀胱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2歲的楊阿公去年3月開始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就醫透過膀胱鏡檢查發現膀胱腫瘤,經內視鏡刮除腫瘤後確診為侵犯性膀胱癌。經膀胱根除術後,再截取一部份小腸重新塑型為新膀胱。楊阿公術後第2天下床活動,2週後順利出院,僅需加強排尿訓練、定期追蹤。膀胱癌發生機率 男性是女性4倍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游智欽說明,膀胱位於人體下腹部中央,具備儲存及排空尿液功能。大部份膀胱癌是由泌尿上皮層長出惡性腫瘤,男性發生機率是女性的4倍,抽菸者為不抽菸者的4倍。如喝到含有砷的水,或經常接觸染劑、橡膠、皮革、鋁等物質的人都會增加罹癌風險。膀胱癌表現主要為無痛性血尿,必須透過膀胱鏡診斷,若癌細胞未侵襲肌肉層即為「表淺性膀胱癌」,這種情況只需刮除腫瘤、灌藥治療、定期追蹤即可。若是侵犯到肌肉層的「侵犯性膀胱癌」則須進行根除性膀胱切除手術。根除性膀胱手術 將膀胱、攝護線或子宮摘除游智欽醫師表示,根除性膀胱切除手術將膀胱、攝護腺或子宮完全切除,骨盆腔淋巴清除。放療合併化療治療,雖能保留原有膀胱,卻仍面臨膀胱功能變差的問題,且約有30%的病人日後仍需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手術,這時手術較困難、風險更高。將患者膀胱根除後,有「迴腸導管尿路改道術」跟「原位新膀胱重建術」2種替代方案,「迴腸導管尿路改道術」是移除膀胱時取下一段迴腸,一端接在輸尿管,另一端拉到腹壁上做成造廔口,日後尿液由此排出。此手術較簡單,缺點是病人身上必須長期貼附集尿袋收集尿液。原位新膀胱重建術 可如正常人般排尿「原位新膀胱重建術」則是將一段約60公分的小腸塑型成球狀,與輸尿管相接,成為人工新膀胱。這種手術後,病人要透過腹壓訓練練習排空膀胱,雖可像正常人一樣排尿,但容易失禁、排不乾淨,因此有些患者必須學習自行導尿。過去醫學上曾用胃或大腸重塑膀胱,但胃與大腸容易發生電解值失衡等併發症,小腸併發症最少加上長度長,截取一段對人體的影響較小。游智欽醫師提醒,尿路結石、膀胱發炎都可能造成血尿,但一般血尿常伴隨其他不適感,若是無痛性血尿,就必須多加留意並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原位新膀胱重建術並非適用所有病人,必須與泌尿科醫師詳加討論後再決定治療方針。

逾60歲排尿障礙 恐是攝護腺癌徵兆

逾60歲排尿障礙 恐是攝護腺癌徵兆#膀胱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每年約新增五千位攝護腺癌患者,因攝護腺癌初期無症狀,大約六至七成患者都是已經發生骨轉移才就醫。攝護腺癌骨轉移常見症狀為腰痠背痛,與老化症狀相似,因此民眾常常到了發生骨折、大小便失禁等較嚴重的骨骼相關事件,才發現大事不妙。醫師提醒,60至70歲的「熟男」若有排尿障礙、腰痠背痛等症狀,千萬別輕忽,應及早至泌尿科檢查,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小便不順別當「鳥」事 不處理小心變大事高雄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毓騏說明,台灣的泌尿相關癌症,如攝護腺癌、膀胱癌等發生率高,老人家又特別能忍痛,若是不好意思因「鳥」事就醫,拖著拖著癌症就發生「骨轉移」了,加上許多老人家習慣先找民俗療法處理,讓受到癌細胞侵蝕的鬆脆骨骼更容易發生骨折事件。陳醫師分享一名65歲伯伯,因腿骨痠痛,一直以爲是坐骨神經的問題,便找了整復所「喬骨」,結果一喬差點癱瘓,連自行上下床都沒辦法,趕緊至骨科就診,才發現是攝護腺癌骨轉移!幸好現在已有藥物可治療,經過施用保骨針3個月後,恢復良好,可以自行下床,半年後已能夠自行走出醫院,現在控制良好,也學習在晚年與癌症和平共處。骨頭動態平衡如修馬路 有人挖就要有人補陳毓騏醫師解釋,骨骼就像修馬路,平常路面破損,蝕骨細胞就會挖洞清除,再請成骨細胞來填平,而癌症骨轉移就像這個系統失衡,蝕骨細胞過度地亂挖洞,所以骨頭才會越來越空,容易折斷,而保骨藥物就是截斷這個挖洞的訊號,減緩骨頭被侵蝕的速度。早期骨轉移多使用雙磷酸鹽來治療,但因雙磷酸鹽會累積在骨骼內,需10年才能代謝,發生併發症時不易復原,且攝護腺癌患者普遍年齡層高,老人家腎功能不佳無法安全使用此藥物;後來發展的單株抗體則對腎功能影響較小,加上代謝期僅需2至3個月,若患者需做口腔併發症的治療,僅需在數月前停藥即可,調整彈性較大,提供治療上更廣的選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維持生活品質與癌症共存陳毓騏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可透過抽血檢驗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指標或攝護腺指診來察覺,若有異常應和醫師討論是否需進一步切片檢查、定期追蹤;若已經發生轉移,也有藥物可以控制。醫師建議,癌友們平時可多曬太陽、攝取高鈣食物來保護骨骼,平時做些簡單的運動,不需太過沮喪,學習與癌症共存,也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血尿要當心!膀胱癌初期症狀無痛感

血尿要當心!膀胱癌初期症狀無痛感#膀胱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1歲的邱先生2年前排尿開始帶血,後來血尿頻繁而就醫,診斷為第2期肌肉層侵犯性膀胱癌。後來轉變成第4期合併淋巴腺轉移,進行機械手臂根除性膀胱切除及重建人工膀胱手術,手術後固定進行免疫治療,目前可自行解尿,生活品質良好,癌症沒有復發。膀胱癌徵兆 血尿、小便困難第2期至第4期的膀胱癌是非常惡性的腫瘤,需要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術,手術併發症很高,造成生活品質不佳,而且缺乏適當輔助治療,病患存活率降低,這些病患需要多科整合積極治療,以提昇生活品質不佳,提高病患存活率。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微創內視鏡主任翁瑋駿表示,膀胱癌發生原因不明確,好發於中老年人。血尿是膀胱癌早期症狀,接下來會小便困難、疼痛與解不出尿。研究報告指出,吸菸是導致發生膀胱癌的主因,其他致病因素包括染料、橡膠、皮革、油漆、印刷、石油和其他有機化學工業使用的化學物品,男性罹患膀胱癌的機會比女性高出1倍。膀胱癌第2至4期 惡化、轉移快速膀胱癌依照侵犯程度分為3類, 第1類是尚未侵犯肌肉層(第1期),第2類是侵犯至肌肉層以上至鄰近器官(第2期至4期),第3類是轉移性膀胱癌轉移至淋巴及遠處器官(第4期)。第3類轉移性膀胱癌病人需儘快接受化學或免疫治療,無法手術或沒手術,平均存活率17個月。根治性膀胱切除合併轉移病兆完全切除,平均存活率可達53個月。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歐宴泉表示,侵犯至肌肉層以上及轉移性的病人可能快速惡化、轉移,有致命危險,2/3病人沒有治療或不適當治療,導致存活率不高。可合併「術前新輔助性化療」、微創手術及「術後輔助性化療」。新免疫藥物給病患新的希望,改善生活品質,有拉高整體存活率。

膀胱癌患者找回新生活!新一代免疫療法建功

膀胱癌患者找回新生活!新一代免疫療法建功#膀胱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多歲賴伯伯7、8年前發現小便有血,經診斷為膀胱結石,但不以為意;直到得知需摘除腎臟,竟發現罹患膀胱癌,賴伯伯除心情沮喪外,家人也感到擔憂。化療期間,賴伯伯噁心嘔吐、嚴重食慾下降吃不下飯、體重下降、身形消瘦,讓他相當痛苦;妻兒也感到十分心疼與沮喪,所幸後來接受臺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建議,接受新一代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重拾美好的生活品質。化療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膀胱癌是台灣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癌症,每年約新增2,000名患者。蒲永孝表示,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如食欲下降、噁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以及脫髮等會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BCG)雖治療效果不錯,但很多患者仍然會復發。蒲永孝進一步指出,台灣膀胱癌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10幾年來,多數癌症治療都有長足進步,特別是有標靶治療,存活都可延長,但膀胱癌30年來無重大突破,處於無新藥發展的瓶頸,病患的選擇性實在太少。免疫療法不會產生抗藥性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表示,30年來,膀胱癌治療一直苦無新藥。過去的治療方式,最讓患者不能接受的就是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所幸有新的免疫藥物出現,為膀胱癌治療帶來新曙光。曾接受化療藥物治療,但不願再繼續接受化療治療的晚期膀胱癌病友,有了新的選擇,且免疫療法治療一旦有效果,可以持續治療很久,不會產生抗藥性,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讓醫界引領期盼的是,新的療法未來也能應用於其他癌症治療領域,應用的範疇十分廣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血便誤當結石 沒想到竟是癌症作祟

血便誤當結石 沒想到竟是癌症作祟#膀胱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每年新增2,000名膀胱癌患者,然而膀胱癌30年來處於無新藥發展的瓶頸,即便接受化療療程,療程結束後復發機率仍高,最後還可能面臨摘除膀胱的命運。所幸近期有新一代免疫療法使晚期膀胱癌治療出現希望,70歲賴伯伯也是在接受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已2年沒有復發,重拾美好的生活品質。70多歲的賴伯伯7、8年前小便有血,經診斷為膀胱結石,直到後來突然需摘除腎臟,嚇得讓他直奔台大醫院求診,化療期間常常噁心嘔吐、食欲下降,不僅病情無法被妥善控制,人都跟著瘦了一圈。所幸接受醫師建議接受新的療法治療,2年至今也控制得相當良好。膀胱癌不會疼痛 常被忽略就醫且因不會產生疼痛,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通常確診時,往往都已是第三期至第四期,不得不面臨摘除膀胱的命運。臺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表示,膀胱癌是泌尿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初期會有間歇性血尿的狀況,然而不少人會誤以為是過於勞累而不以為意,確診時往往都已經是第三期至第四期。水喝少、常憋尿都容易讓膀胱癌找上門苦無新藥發展,讓患者飽受副作用之苦,因此膀胱癌又被稱為「沙漠癌症」。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表示,新的免疫藥物對於患者一旦有效,可以持續治療很久,不但不會產生抗藥性,還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新的療法未來也能應用於其他癌症治療領域,範疇十分廣泛。另外,張文震理事長也提醒,膀胱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長期接觸染料或工業污染、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等,另外也要注意,平日水喝得少、常憋尿也容易讓膀胱癌找上門。因此除了定期檢查之外,若有血尿的狀況發生,一定要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輕忽。 

補骨、防癌 維生素D做得到

補骨、防癌 維生素D做得到#膀胱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維生素D對健康很重要,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當體內維生素D濃度過低,可能增加膀胱癌風險,研究學者認為,透過陽光、食物獲得足夠維生素D,或許有助預防膀胱癌,這種預防方式不但價格便宜,且非常安全。維生素D濃度過低 膀胱癌風險上升研究團隊分析7項研究報告,其中有5項研究報告顯示,當維生素D濃度過低,膀胱癌風險就會上升,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在英國所舉行的內分泌醫學會年會。研究作者指出,有些實驗針對膀胱細胞做研究,結果發現,這些細胞一接觸維生素D,就有反應,且變得很活躍,換句話說,維生素D可以刺激免疫反應。維生素D刺激免疫反應 幫助防癌研究首席作者英國華威克大學名譽副教授羅絲瑪莉‧布蘭德表示,當異常細胞轉化為癌症之前,免疫系統若能盡早發現異常細胞,盡快摧毀這些細胞,便能防止癌症產生,而維生素D可以刺激免疫反應,透過這樣的機制,或可幫助防癌,這是這項研究重要之所在。布蘭德認為,研究顯示,維生素D說不定可用來防癌,維生素D很便宜,又很安全,未來運用這種便宜、安全的方式防癌,也許可以挽救許多人的生命、減少癌症悲劇,這項研究成果很令人振奮。當身體接觸陽光,自然就會產生維生素D,除了曬太陽,像含油脂魚類、蛋黃等食物,也含有維生素D,過去許多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足與心臟病、心智能力受損、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多種疾病息息相關。想要防癌 就得戒菸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想要預防癌症,最好不要抽菸,所有膀胱癌患者中,約有一半是抽菸引起,建議盡早戒菸,以降低癌症風險,此外,從事橡膠、皮革、印刷、紡織品、塗料工作的人,也要小心工作場所中的有機化學物質,常接觸這類化學物質,可能增加膀胱癌發生機率。美國癌症醫學會也提醒,平常要攝取足夠水分,多吃蔬菜、水果,都對防癌、維持身體健康很有幫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