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變

肺癌標靶新藥可望上市 5成患者有救

肺癌標靶新藥可望上市 5成患者有救#基因突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根據癌症基因研究發現,Ras是導致許多癌症的關鍵基因,如肺癌、大腸直腸癌與胰臟癌等常見癌症中,約有3成左右患者有Ras基因突變,因此若能研發出對抗Ras基因的標靶新藥,將能替癌症藥物開啟一個新紀元。可惜的是,Ras基因的標靶難度高,20年來各大國際藥廠投入心力研發至今尚無所獲。研究指出,在肺癌及大腸直腸癌患者中,有30~50%患者有Ras基因突變,胰臟癌患者更是高達70~90%,但目前仍未有可以抑制Ras基因的標靶藥物。Ras基因突變的結果會導致Ras蛋白質高度活化,進而使癌細胞不斷的生長與分化,使腫瘤更容易惡化。領先全球!肺癌新標靶藥物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而我國生技公司於2006年研發出的抑制Ras基因的小分子化合物,第一期臨床研究成果已證實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已通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或許可望成為全球第一個抗肺癌Ras的標靶藥物,研究成果相當卓越。藥物的主要作用是透過抑制癌細胞內特定酵素的活性(脂肪酸轉移酵素FTase),使得酵素無法對Ras進行修飾作用,間接抑制Ras蛋白的活性,抑制癌細胞生長。第一期臨床試驗在2011年正式展開,主要針對正規治療無效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評估藥物在人體中的最大容忍劑量,並進行藥物動力學、安全性、相容性與有效性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藥物在安全性與有效性方面表現良好。此藥物研究將進入第二期,希望臨床試驗成果能替癌症病患帶來治療的新曙光。

肺癌基因檢測 用於選擇治療方式保命

肺癌基因檢測 用於選擇治療方式保命#基因突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肺癌死亡率長年盤據10大癌症榜首,一年內奪走8千多條人命。由於肺癌早期幾乎毫無症狀,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幾乎是癌症晚期,甚至只剩幾個月生命。因此,「到底要不要做肺癌的基因檢測?」成了許多民眾關心的問題。科學家尚未找到能預測肺癌發生的關鍵基因,但已發現能協助醫師對症下藥、延長病人壽命的基因。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內各大醫院經歷10餘年的跨國研究,證實亞洲不抽菸女性共有5個肺癌「易感(相關)」基因位點,但目前只能確定這些基因與肺癌「有關」,還需要完成前瞻性的臨床試驗。唯一可確定的是,如果家中有直系血親罹患肺腺癌,那麼子女罹患肺癌的機率會提高5倍。雖然基因尚不足以預測肺癌的發生,但肺癌病人的壽命已經可以因為基因篩檢、健保給付標靶藥物而延長。目前國內的基因檢測,主要用在確認罹患肺癌後,選擇可能的治療方式。阮綜合醫院胸腔內科楊宗憲醫師表示,肺癌可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國人較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又可分肺腺癌、麟狀上皮癌及大細胞肺癌三大類。但唯有出現基因突變,標靶治療才會有效,否則即應循傳統治療方式,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外科手術。白種人肺癌基因突變僅1成 東方人有6成統計指出,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白種人,只有1成左右會出現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的基因突變,反觀東方人罹患非小細胞癌,尤其是肺腺癌,基因突變率約有6成以上,因此類似患者在確定罹癌後,最好接受基因檢測,才能選擇最好的治療方式。目前基因檢測仍屬自費,需要8千至1萬元,健保並無給付。

罕病「瓢蟲」兒 留意三大徵狀 嚴重恐致死

罕病「瓢蟲」兒 留意三大徵狀 嚴重恐致死#基因突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罹患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的患者又稱「瓢蟲兒」,台灣目前約400多位確診,但根據國外文獻指出,罹患疾病的機率為6000分之1,因此可能因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個案數可能有被低估的情形,孩童時期會常出現癲癇情形、身體不規則白斑和臉部血管纖維瘤三大徵狀,可作為父母初期觀察指標,早期發現就能早期預防。結節硬化症 多數基因突變所致 無法抑制腫瘤生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科部主治醫師蔡政道表示,結節硬化症是一種罕見的顯性遺傳多器官疾病,因體內TSC1、TSC2腫瘤抑制基因突變,無法發揮正常作用,使得mTOR失去控制,導致體內器官持續生長非惡性的結節腫瘤,併發範圍包括腦、神經、皮膚、腎臟、心臟、肺臟等,容易使得各器官機能受損,並影響患者精神與行為表現。發現不易!「癲癇、白斑、血管纖維瘤」為初期徵狀蔡醫師說明,結節硬化症臨床症狀並不明顯,加上是罕見遺傳疾病,診斷不易,因此若小孩出現三大徵狀「癲癇、白斑、血管纖維瘤」,家長就必須特別留意;且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器官會開始出現不同病徵,若是早期未能發現此疾病,恐使腫瘤變大,其中1成病患恐伴隨發生腦室管膜下巨細胞星狀瘤,嚴重者可能因急性水腦症而猝死,因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預防、對症下藥,避免腫瘤變大而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黃朝慶院長也表示,結節硬化症是罕見疾病、也是進行性疾病,確診後疾病並不會停止,且不同於其他疾病單一、明顯的特徵,瓢蟲患者體內各器官可能會形成許多非惡性腫瘤,受影響的器官眾多且症狀複雜多變,所以建議一旦確診為結節硬化症,希望患者都能進行系統性的定期掃描,如腦部、腎臟和肺部,可在腫瘤變大前、尚未有症狀時提早治療。多器官疾病 整合性門診縮短確診時間 以利診治因結節硬化症為多器官疾病,而醫師通常只針對某一病況做評估,為了幫助瓢蟲兒縮短確診時間、提升診治效果,能更系統性、全面性地照顧病患;在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的努力推動下,醫院目前於北中南皆有成立「整合型門診」,集結各專科醫師集中看診,讓有相關症狀的患者能第一時間獲得所需的醫療資源。

基因突變人感染禽流感 致死率近6成

基因突變人感染禽流感 致死率近6成#基因突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由於全球H5N1禽流感疫情持續發生,顯示H5N1大流行風險仍然存在,為保護可能會有暴露高風險的民眾,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於3月1日至8月31日止,提供H5N1流感疫苗自願接種,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高暴露風險對象,及至禽流感疫區經商旅遊、返鄉的民眾多一層保護。該局籲請防檢疫、醫療相關人員及經常往返禽流感高風險國家的民眾接種。疾管局指出,H5N1禽流感病毒原本只在禽類間傳播,近年來因基因突變,已發生少數經由接觸生病禽鳥傳染給人或接觸病毒污染環境而受感染的案例,致死率高達59%,其中今年截至2月28日已有柬埔寨、中國、埃及等3國,共通報12例人類H5N1流感病例。為保障民眾健康,疾管局自民國95年起儲備人用H5N1流感疫苗,並自96年起執行高風險族群接種計畫,截至目前已累計接種39,453人次。疾管局所提供H5N1流感疫苗接種對象包括18歲以上,且未曾接種過H5N1流感疫苗的H5N1流感病毒操作之實驗室人員、醫事防疫人員、禽畜相關防疫與從業人員、海岸巡、機場港口安檢與關務人員,或預定前往禽流感疫區國家的民眾,接種地點包括各縣市指定之衛生所或縣(市)立醫院、衛生署醫院,以及該局合約旅遊門診,接種對象不須支付疫苗費用,只需負擔掛號費與診察費等相關醫療費用。但懷孕婦女不建議接種。

公視新聞/子宮癌與賀爾蒙、基因有關

公視新聞/子宮癌與賀爾蒙、基因有關#基因突變

婦女罹患子宮頸癌、通常是藉由性行為、感染乳突病毒,但是北醫最近收治一對三十幾歲的姐妹,他們都沒有性經驗、卻分別罹患了子宮頸癌、以及子宮內膜癌。醫生表示、這種情況在國內外都相當罕見,推測可能與賀爾蒙和基因突變有關。也提醒婦女朋友、不管有沒有結婚、都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病患家屬劉小姐:「看到我妹今天是癌末非常痛,就覺得很不忍心。」一提起妹妹彩鳳的病情,劉小姐忍不住聲淚俱下!因為妹妹最近這兩年,每次月經來下腹部都劇烈疼痛,而且經血量很大,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生理痛,直到肚子摸到有好幾顆硬塊,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罹患「子宮頸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肺、腦部及骨頭上,是癌症最末期。病患家屬劉小姐:「一般我們都會覺得說,這應該是結過婚之後才會有這樣的一個癌症的,所以就會覺得說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兩個姐妹身上。」無獨有偶的是,彩鳳的大姐彩霞也有經期不正常的困擾,就醫檢查則是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醫師表示,這兩位姐妹都沒有結婚,也沒有性經驗,卻罹患婦科腫瘤疾病,在臨床上算是罕見,醫師研判,可能和荷爾蒙及基因突變有關,尤其晚婚、沒有生育的婦女、是高危險群。北醫婦產科主任劉偉民:「懷孕十個月,通常卵巢休息十個月,不會分泌過量的荷爾蒙,所以將來你得癌症的機會自然就下降了。」醫師說,預防子宮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沒第一次性經驗前打子宮頸疫苗,另外只要30歲以上,或者曾有過性行為的婦女,每年就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新聞內容與影音由 公視晚間新聞 提供。

結節硬化症?幼兒有點頭式抽搐要留意

結節硬化症?幼兒有點頭式抽搐要留意#基因突變

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以下簡稱TSC)是涉及多種不同系統性的疾病,身體的器官包含腦、腎、心、肺、眼、牙齒、指甲等都有可能會長出結節瘤,這類疾病在照護上最困難的地方是,同一個病人可能同時有好幾種器官發生問題,以往病人可能必須分別在三個、四個甚至五個不同科別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對病人或是家屬都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結節硬化症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十,男女比例均等,屬於罕見遺傳疾病的一種。目前已有兩個基因(TSC1 以及 TSC2)被確認,而以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作用,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是由經由上一代遺傳得到此病,三分之二的病人是自己基因發生突變造成的。結節硬化症病人可能發生的症狀包括癲癇(病人可能在1歲前就會有發作的現象,因此在寶寶剛出生後,若發現有幼兒點頭式抽搐的情況發生,就要及早就醫評估診斷)、智能障礙(部分患者會有自閉、情緒、精神及行為學習等方面的障礙)、發育遲緩、臉上的皮脂腺瘤(皮脂腺瘤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更加明顯)以及肺部或是腎臟的表現等。

突心肌梗塞 先天性高膽固醇惹禍

突心肌梗塞 先天性高膽固醇惹禍#基因突變

遺傳性疾病的存在時常被人忽視,日前有位婦女在照完胃鏡後,突然感到劇烈胸痛,經過心電圖檢查後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且才發現該女患有先天性高膽固醇的問題。國內醫師提醒,若有家族遺傳性疾病最好及早定期檢查。這名婦人因為胃痛就診,照完胃鏡後胸口突然感到劇烈疼痛、狂冒冷汗,照過心電圖後確定是急性心肌梗塞,且檢查後發現膽固醇居然高達376,才曉得這名婦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主因,出在本身有先天性高膽固醇。國內醫師表示,若膽固醇濃度高過300即要注意是否為家族性疾病,並提醒民眾最好定期做檢查與追蹤。通常先天性高膽固醇是基因導致體內製造過量血脂蛋白,部分患者透過飲食控制、運動,以及長時間服藥的方式控制膽固醇。至於若非遺傳性高膽固醇,一般人濃度超過240就得用藥物治療,而大多後天性患者是因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膽固醇過高。醫師表示,由於先天性高膽固醇是基因突變的一種,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較常人高出5倍之多,愈早開始定期檢查愈好,若確診有遺傳到先天性疾病,最好在15歲起服用藥物以控制膽固醇水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