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比控制更有效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比控制更有效#管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家長教訓孩子喜歡沒完沒了,還時不時就要質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畏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嘮叨太多,會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該聽哪句好。經常性的嘮叨,導致孩子「失聰」,讓孩子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零反應」,最終使教訓失去效果。有一次我看見朋友毫無節制地批評自己的孩子:「你真是沒出息,你真的完蛋了。我對你真失望……」之候,我告訴她我在雜誌上看到的一則故事。毫無節制懲罰 4歲女童失去手掌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拿鐵片在父親的車上劃了許多刮痕,盛怒的父親用鐵絲將女兒的手綁起來,在車庫裡罰站。好幾個小時後,父親才想起女兒,此時女兒的手已被鐵絲勒得血液不通,被迫截去了手掌。半年後,父親將車重新烤漆,女兒無邪地伸出那雙被截斷的手說:「爸爸,你的車像新的一樣漂亮,可是,你何時能還給我一雙手?」父親受不了女兒無邪的追問,飲彈自盡。父母對孩子毫無節制的批評與懲罰,不但會給孩子留下極大的傷害,更會重傷親子間的情誼,有時成為不可挽救的遺憾。另外,喜歡翻舊賬也很要不得。孩子犯錯時,父母把陳年往事全盤托出,將孩子的種種「惡行」全數落一地,往往愈說愈激動。其實孩子在成長中犯一些錯是正常的,他們就是在犯錯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孩子犯錯,父母應當一碼歸一碼,犯了什麼錯就糾正什麼錯。父母給予子女生命,卻不能藉此肆無忌憚地對待子女,尤其是孩子長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自主意識之後,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會限制孩子的發展。讓孩子自己從錯誤中領悟,或許比控制、支配、壟斷更有效。我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則故事:有位老禪師,一天夜裡在禪院裡散步,看見牆邊有張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違反寺規翻牆出去了。老禪師也不聲張,靜靜地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個時辰,牆外一陣響動,一個小和尚翻牆而入,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自己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只能站在原地,等待師父的責罰。出乎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平靜地說: 「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件衣服。」 師徒之間尚且如此,父母和子女之間更不必說了,不能因為是我帶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有權力肆無忌憚地對待你。父母要如何跟孩子保持適合的距離,是一門值得認真學習的藝術。【猶太父母這樣做】解決親子衝突的六個智慧1.猶太父母絕不懲罰或斥責孩子,也盡量避免使用言詞警告。2.即使被迫懲罰孩子,猶太父母也絕不諷刺挖苦,更不會自恃「孩子是我生、我養的」,就隨意用不留餘地的語言指責孩子。3.火氣上來時,猶太父母採取退避或保持沉默的對策。退避,可使孩子意識到事態嚴重,避開親子的正面衝突,還可避免在氣頭上說出過頭的話,傷害孩子。4.當孩子惹你生氣,你發現自己的憤怒在膨脹時,可分三個層次說出自己的情緒狀態:「我對你這樣的做法很不高興!」「我真的很生氣!」「我馬上就要發火了!」這些說法都比莫名其妙的爆發有效許多。5.父母千萬不要當著眾人面前發火,這會讓孩子沒有面子,從而產生叛逆心態。選擇適當的場合,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即使發火,也會顧及他的面子,因而減少對立情緒。 6.發生不愉快的事之後,父母、孩子都需要盡快恢復情緒。對小一點的孩子,有時一個吻、一個擁抱或一句「媽媽愛你」就很管用。對大一點的孩子,對話溝通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摘自/猶太媽媽給孩子的3把金鑰匙:生存力、意志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野人文化)

讓孩子守規矩的祕訣 勇於「不管教」

讓孩子守規矩的祕訣 勇於「不管教」#管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不明白為什麼越線不能懲罰……如果孩子真的越線了怎麼辦?昨天我的三歲孩子因為生氣所以丟書,書丟到爸爸的眼睛,劃破了他的皮膚,老天啊!我把孩子帶出房間,告訴他絕對不可以再犯,然後罰他到角落反省。這樣做是對?是錯?--潔美‧琳恩,三歲和五歲男孩的母親這真的太令爸媽頭大了!大部分三歲孩子都會丟東西,卻不知道這樣究竟有多危險。問題在於罰孩子獨自一人到角落反省,並無法協助他處理讓他一開始選擇丟書的情緒。攻擊的背後幾乎都可以看到恐懼,每個幼兒都有著我們無法想像的恐懼。充滿恐懼的三歲幼兒,可能會被某件事激怒,因此丟出任何剛好在手邊的東西,這是很正常的行為,不過孩子之後也會知道很危險,而且我們也會告訴他不可以拿東西丟人,絕對不可以。孩子現在(自然是在傷了爸爸之後)知道被東西丟到會痛,他需要的是父母幫他處理那些讓他想丟東西的情緒。孤立孩子 無法協助他處理越界的情緒我很好奇這三歲的幼兒被罰到角落反省後,心裡在想什麼。如果我是他,大概會很擔心爸爸,覺得自己是個會做出可怕傷害的壞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因為很壞所以被罰,沒有辦法和爸爸和好。我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力大無窮,因為我傷害了無敵的爸爸。這個想法真是嚇人!為了推開無限的羞恥與恐懼(就像一般人處理不舒服感覺的方式),所以我生氣。我也可能坐在這裡自我安慰,告訴自己為什麼我沒犯錯。如你所見,孤立孩子無法協助他學習處理「越線」的情緒。他很害怕,無法正確思考,所以也不會得出有邏輯的結論。也許孩子會依照我們的指示,在暫時隔離法後道歉,但下次他也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衝動攻擊。又或者,他不會再對爸爸發洩,但開始在別的方面鬧脾氣,例如打弟弟、在家裡四處撒尿,或常常做惡夢。如果換個做法,當下我們馬上一起照顧受傷的爸爸,這樣能讓孩子清楚知道這傷害事件很嚴重,甚至可以讓孩子幫忙。很可能將重心放在爸爸身上,就足以轉移孩子原本的憤怒,而去關心爸爸。「喔老天!爸爸受傷了。寶貝,去拿毛巾來,一起幫忙爸爸。」我們可以邀請孩子,讓他一起來解決問題。他造成了傷害,但告訴他,自己並不是可怕的怪物。讓他學習以後即使越線也能勇敢面對,並原諒自己。一切都是從我們原諒孩子開始。這樣爸媽是不是太容易原諒孩子呢?其實並不是。因為孩子無法同時覺得自己很壞,又表現得很好。他的確越線了,跨出愛的家庭關係之外。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接納他,把他帶回家庭溫暖的懷抱,而不是推開他,讓他覺得自己很壞。如果沒有重新連結,我們沒接納孩子,任何的「管教」都只會讓他覺得自己很壞。安頓好受傷的大人後,我們藉深呼吸排解自己的怒氣。提醒自己,要預防傷害事件再度發生,就要協助孩子處理情緒,而不是懲罰他。讓他知道自己是好孩子 不會被父母放棄我們來到孩子身邊,溫和但嚴肅地注視他的雙眼,說:「書不是拿來丟的,爸爸真的受傷了,對不對?」孩子聽到這話,可能馬上哭出來,釋放心中紛亂的情緒。孩子哭泣時,我們抱著他,等到冷靜下來,可以說:「你好生氣,所以丟書,但這樣爸爸就受傷了,好痛!好可怕!爸爸會好起來,但我們不可以對著人丟東西。」等到孩子完全平靜,再問問他可以做些什麼讓爸爸感覺好些。給孩子補償的機會,讓他自己決定成為一個好孩子,成為能夠控制脾氣,不傷害他人的孩子。如果我們罰他到角落反省,極有可能無法促成孩子這樣的轉變,他會像個犯人一樣被隔絕在那裡,硬起脾氣來反抗。現在我們協助他處理緊急狀況,孩子的內心會敞開,他感受到父母的善意與堅定的期待,希望他成為能幫忙的人,而不是造成傷害。孩子能夠安心地告訴我們憤怒背後的恐懼,只要把這些感覺表達出來,情緒便會消散,不再驅使他做出不當行為。(本文摘自/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心靈工坊)

管教孩子 有高壓怒罵之外的更好策略

管教孩子 有高壓怒罵之外的更好策略#管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我不只一次被家長或學校的老師問到,現在的孩子是否不能打、不能罵?那麼,到底該怎教訓孩子呢?孩子犯錯了,該糾正、該教導的,一樣都不能少,如果無法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當,進而學習合宜的行為表現,就是在縱容孩子。孩子長大後,肯定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問題是,除了施以高壓怒罵之外,似乎沒其他管教孩子的策略了。不管是肢體上或言語上的,施以暴力並伴隨高張的情緒,對於孩子問題行為的改善,長期下來恐怕弊多於利。因為這些方式是透過讓孩子感到恐懼,學到「不能做」或「該做」哪些事情,就算學會了展現合宜的行為,恐懼仍存留內心深處。當孩子漸漸長大,不再對權威感到恐懼,那麼,這些威嚇的手段將不再起任何作用。甚至,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遇到挫折,也會透過暴力攻擊的方式做為控制他人「就範」的手段。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應該放棄對孩子的管教。帶著創傷知情的眼光理解孩子的困境有個老師觀察到班上有位孩子,脾氣暴躁,時常情緒失控,同學某些無心的舉止或言語,常被他過度解讀,常在班上暴怒甚至揮拳反擊,弄得同學們退避三舍,不敢與他有過多接觸。他很想幫助這位同學,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問:「你覺得他怎麼了?」老師說:「大概是很不安吧!我側面得知,他生長在一個複雜的家庭中,過去也曾有被霸凌的經驗。」我感到很欣慰,這位老師具備「創傷知情」的觀點。我們不難理解,這樣的孩子常帶著敵意,不是向外攻擊,不然就是向內退縮,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在他的主觀世界中,自己所處的人際環境是危險、不友善與充滿威脅的。「我覺得他好孤單,我想要下課找他過來談談,教他一些人際互動的應對技巧。可是,我該怎麼做呢?」「先讓他感到安全!」表達對孩子當下感受的理解「先讓他感到安全!」我又重複一次這句話,接著說:「因為,這孩子對師長也是充滿敵意的。尤其,當他被老師找過去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又要挨罵了!』,所以,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指數急速增加。此刻,他無法對眼前的師長產生任何信任感,更無法聽進任何師長的告誡或道理——因為,大腦掌管理性分析功能的部位,正處在當機狀態,他只想著如何逃離或反擊,擺脫這個令人不安的困境。」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做的,是透過同理心回應,表達對孩子此刻心情感受的理解。例如,可以這麼告訴他:「我知道,你被老師找過來,一定很擔心,很害怕,是否自己做錯事要被罵了!」或者「我知道,你有滿肚子的委屈,而現在面對老師,不知道你是否感到很緊張?」,試著把對方當下可能有的情緒感受說出來,而不是立刻切入正題,或者劈頭就講道理、給建議。當一個人能被深刻理解,往往就願意敞開自己多一點。我想協助你,而不是指責你請讓孩子知道,你找他來談話,不是要指責或處罰他,而是想幫助他。你會這麼說:「我觀察到你在班上與同學互動時,時常發生衝突。我想,你一定也想與同學和平相處,你一定也希望自己是受歡迎的,所以,我想提供你一些協助。」即使你這麼說,孩子仍然充滿防衛或敵意,甚至不相信你可以幫助得了他。你也可能被孩子的回應給激怒,請記得持續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孩子,同時,保持溫和穩定的態度及語調。如果孩子不想談,或拒絕繼續互動,就先結束這一回合的談話,也沒有關係。總之,先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正向詮釋問題行為如果有機會與孩子繼續對話下去,你可能會指出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例如:「我觀察到,今天當同學把考卷遞給你時,你有些用力地搶過來,同時大聲罵了同學。」也就是客觀地描述孩子的行為樣態,不多做任何評價,特別是指責與否定。然後帶著好奇試著理解狀況:「我知道,你也不想這麼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你願意告訴我,發生麼事了嗎?」如果孩子願意講,通常會指責別人冒犯他,對他不友善,也就是,將過錯全都怪罪到別人頭上,此時,我們得先幫孩子從正向的角度詮釋他的問題行為。你可以說:「原來,你會這麼用力搶過考卷,是不希望被同學看到你的分數呀!」「原來,你會大聲罵同學,是因為真的很想讓他知道,不要這樣看著你!」請務必相信,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正向意圖,不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先幫孩子把他問題行為的正向意圖說出來,能讓孩子感覺到解脫、被理解,因而卸下防備。接著,才有機會與孩子討論「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境,你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好?」,也就是發展替代性的合宜行為。陪伴孩子面對自然後果「難道,做錯事的孩子都不需要接受懲處嗎?」你的心裡一定有這樣的質疑,我也很常被問到。關於懲罰是否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改善能有效果,我不在此多加贅述。然而,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違犯團體規範而受到合理的懲處,也是不能迴避的。因為是早已明訂的規範,孩子事先也知情,一旦違反,當然就得接受必須付出的代價,於是稱為「自然後果」。相對的,師長因自己的好惡或主觀判斷,另外加諸孩子身上的指責、批評或處罰,就不屬於自然後果。例如,在課堂上公然數落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感到難堪;或在事先未約定下要求孩子去做勞動服務以「彌補過錯」,這不是孩子該承擔的。面對自然後果,對許多孩子而言並不容易,又會是一個龐大的壓力來源,內心的恐懼不安將再度湧現。因此需要由信任的師長陪伴孩子去面對這個困境,而不是加諸更多的責備——最重要的關鍵仍是「讓孩子感到安全」。

管教時孩子態度不好?聚焦問題助溝通

管教時孩子態度不好?聚焦問題助溝通#管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孩子需要管教時,為了清楚地傳遞孩子需要學習的訊息,會習慣地把當下的問題講清楚,裡面通常也會有很多情緒。然後,為了讓孩子記得,我會把過去類似的問題提出來佐證,證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所以一定要改!然後,繼續循循善誘地告誡他,這狀況不改對未來可能的不利影響,因此一定要改!以為自己教得很清楚,孩子其實聽得很模糊。針對當下問題 一次一個重點靜下心來看,不論自己覺得講得多好或多清楚,我所說的時間向度已經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已經扯太遠而不自知。孩子不講話或點頭,不等於真的聽懂或認同,而是他不知道要講什麼了,只希望你趕快講完。大人很多無心的話,小孩都刻在心底。小孩會刻印下來的話,跟我們希望他記住的通常都不一樣!有機會時最好了解一下他們刻了些什麼話在心頭。漸漸地,對孩子管教時,我開始有意識地刻意減少講話內容,一次只聚焦一個點或一件事情,不需要講到過去怎麼樣、未來會如何,只要針對眼前這件事情就好了。管教時間縮短,聚焦單一清楚,孩子更能掌握要傳遞的訊息,更容易一點一點地整與修正。從「我覺得你應該如何」到「你有什麼感受?」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最受不了的通常就是態度問題。對多數家長而言,態度是重要又關鍵的。成績不好沒關係,但態度一定要過得去。因此很多管教到後來都會移轉並失焦到態度問題上,例如原本生氣沒依照說好的時間寫功課,但後來是「你這是什麼態度?」生氣指數立即衝到最高點,接下來當然就是更強力的管教或說教。原來,當我說「你態度不好」時,很多時候孩子未必聽得懂。因為在占據他最多時間的校園生活脈絡下,他的反應或沒反應其實是很正常的。而當我說「你態度不好」時,背後其實有我強烈的價值觀與生活背景,但這些都是「我自己的經驗」,完全不是孩子的經驗。因此,真實的狀況是:我真的不知道孩子全面真實的生活狀況,但我以為自己很清楚。「你態度不好」這句對我而言再清楚不過的話,對孩子來說可能非常抽象。從此之後,我就很少用這樣情緒性其實很強的語彙來管教小孩,取而代之的是清楚陳述事件、語言、表情、舉止,此等行為對當下已經產生的影響為何,跟孩子聚焦清楚且具體地針對一個事件或一個議題處理;有機會再討論下次可以如何改善。讓孩子聽得懂,比我講什麼內容重要。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你這行為讓我很丟臉」,家長表面看重的是孩子的行為,但真實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因此如果轉為「做了這行為,你有什麼感受?或有什麼影響?」的探索,也許更容易聚焦也更貼近孩子。所以經常反思並區分哪些是孩子的觀點、想法、情緒、行為,哪些是家長的期待、價值、想法、情緒、行為,而這當下什麼是最重要的,這些,其實是滿重要的練習。(本文摘自/正念減壓自學全書/野人出版)

年長者易跌倒 嚴重恐導致死亡

年長者易跌倒 嚴重恐導致死亡#管教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署公佈事故傷害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六位,其中老人的事故傷害,又以交通事故及跌倒為主。為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台南市辦理「高齡友善城市-老人防跌」健康講座,提升長者對預防跌倒的認知以減少長者跌倒機率。國民健康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地區老人的跌倒盛行率,從1999年的18.7%,增加到2005年的20.5%,也就是說,平均每五位長者,就有一人曾經跌倒,尤其年紀越大,跌倒的頻率就越增加。年長者容易跌倒,大約有五成以上是個人因素,其次還有四成是因為環境因素,而老人跌倒常造成骨折、疼痛、行動不便、退化等併發症,不僅增加醫療支出,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活動當天亦邀請郭綜合醫院免費為民眾量血壓、測體脂等項目,希望大家能獲得正確的防跌知識,以降低老人跌倒事件發生,講座結束後另有獎徵答活動,誠摯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生活太糜爛? 暑假期親子間衝突多

生活太糜爛? 暑假期親子間衝突多#管教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隨著暑假來臨,長期在課業壓力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終於能放鬆心情,展開向外活動的觸角;然而由於家庭功能日益薄弱,加上社會價值觀紛亂影響,暑期活動安全和親子關係也暗藏許多緊繃和危機,台灣世界展望會呼籲:面對漫長暑假來臨,兒少保護應該多費心!暑期衝突多 適當管教避免悲劇發生兒童及少年在漫長的暑假時期,常疏忽對假期有正確的規劃與認知,如果家中主要照顧者因工作忙碌而缺乏從旁引導,兒童自身對自我保護的常識又不足,面對社會暗藏的危險,很容易造成兒童身心上的傷害。根據內政部兒童局2012年統計資料顯示,自2012年1月至12月,共計3萬5901件兒童青少年保護案件,依施虐原因分類,又以「缺乏親職教育」所衍生的不當管教與身體虐待案件比例達44%(1萬5738件),遠高於婚姻失調21%、貧困9%、酗酒藥物濫用8%、失業4%等,為施虐原因之首位。親子關係問題 5至9月最多從台灣世界展望會多年來113保護專線的服務經驗發現,5月至9月期間來電求助的電話量,確實有增加的現象:根據113諮詢紀錄統計顯示,101年5~9月份因為「親子關係問題」而來電求助的電話量比100年同期增加了2156通,增加比例達37.44%。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暑假前夕,由「親子關係問題」所衍生的「家庭暴力」或「兒少保護」的求助電話,一個月就高達1445通,平均一天約有48通,創下往年同期單月的新高,相較去年和前年大幅增加。台灣世界展望會表示,來電求助原因大多為兒少因為缺乏正常的休閒生活、作息混亂,或是因為兒少沒有時間管理能力,迷戀網路、上網時間增多,而衍生親子之間的摩擦,也有些兒少會因為受到同儕影響,未清楚告知外出的動向、晚歸與父母親有嚴重的口語衝突,產生不當管教的情形。透過漫長假期 親子應多溝通台灣世界展望會呼籲,家長應多注意與孩子間的溝通相處,家庭親子關係是建立人際信任與安全感的基礎來源,也是影響孩子一生最大的因素,家長、孩子應把握漫長的假期,增進親子互動機會,互相學習、彼此包容,平安快樂的度過暑假。

孩子不乖該體罰? 陰影恐危害子孫!

孩子不乖該體罰? 陰影恐危害子孫!#管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管教孩子到底該不該體罰?孩子真的要打才會乖?要打才能成為家長老師心目中的乖小孩?日前,台中太平區一名十二歲的簡小弟,因為有偷錢習慣,被父親發現一氣之下,用藤條打到不幸離開人世,雖然父親極度懺悔,但還是無法挽回一條生命。因此,體罰真的是對症下藥,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嗎?體罰,雖然可能快速解決孩子表面上的問題,但其實會對心理造成永久的傷害。根據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教授瓊‧達蘭特曾花費20年的時間研究「體罰」對兒童產生的影響,結果指出,不論是由父母、兄姐的體罰,都會讓兒童的行為轉為更具侵略性。此外,體罰不僅會造成兒童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甚至藥物或酒精的濫用。腦成像研究還發現,體罰會改變兒童大腦負責智商的部分連結,增加其對藥物及酒精的依賴性。該研究也指出體罰對孩子不僅無效,反而還會造成孩子長大結婚生子後,也用相同體罰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小孩!而根據家扶基金會的調查也顯示,每5位施虐者中,至少1位〈占21.78%〉當年也是受虐兒。可見家長施暴或不當管教可能起因於親職教育知識不足,兒童在家庭環境中學習到對待下一代的不當管教方式。因此,家長該不該對孩子體罰?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對此呼籲,即時終止暴力循環,一同用愛包圍受虐兒、幫助他們重現希望。並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別讓無辜的孩子成為大人世界的犧牲品,扼殺孩子的生存權。

醫訊/管教孩子可以不抓狂

醫訊/管教孩子可以不抓狂#管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父母與老師不時感嘆孩子越來越難教,雖然想要不抓狂,但是在遇到孩子過度頑皮行為時,總難以克制,忍不住對孩子情緒爆發。為了幫助父母教育孩子,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學中心台北總院早期療育中心特舉辦親職講座「管教可以不抓狂~促進孩童的合作行為」,當天將邀請該院職能治療師姜富美主講,以協助爸媽教育家中寶貝,該單位歡迎家長及民眾踴躍參加,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管教可以不抓狂~促進孩童的合作行為時間:101年11月23日(五)下午15:30~17:3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醫大樓4樓早期療育中心討論室P04013室(台北中山南路8號)洽詢:02-2312 3456 轉70401 或 7040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