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運動

過年健康運動/有氧運動助健康

過年健康運動/有氧運動助健康#有氧運動

根據馬偕醫院衛教文章指出,美國空軍運動研究室醫學博士庫珀(Dr Kenneth H.Cooper)創造了“有氧運動法”。庫珀認為:因為要維持身體內細胞的營養供應及功能正常,就要求為它們提供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而這就必需要有健康的心、肺功能才能使得全身各組織、器官保持在良好的功能狀態,並需要有一定的功能儲備(耐力)。 有氧運動就是指長時間進行運動(耐力運動),使得心(血液循環系統)、肺(呼吸系統)得到充分的有效刺激,提高心、肺功能。進而讓全身各組織、器官得到良好的氧氣和營養供應,維持最佳的功能狀況。其運動時能量來自有氧代謝,也就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 有氧運動的種類很多,包括輕快地踏步、快步走、慢跑、跑步、騎腳踏車、游泳或跳繩等, 或是使用一些運動器材,包括划船機、跑步機、或踩原地腳踏車等,都是有氧運動,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選擇幾種互相搭配 ,讓運動更多樣化也更有趣。有氧運動的好處包含,增加活力、舒緩壓力、放鬆心情 ,還會讓你對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更有自信、讓心臟更強壯、有氧運動可以幫助身體處 於“有氧”狀態,可以燃燒體內較多的脂肪。

有氧運動助大腦更活絡 有望預防老年癡呆

有氧運動助大腦更活絡 有望預防老年癡呆#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一向是減重者喜愛的方式之一,根據《美聯社》今(9)日報導,長期做有氧運動不但讓身材愈來愈苗條,也能刺激大腦的功用讓其更加活絡。德州長老會醫院一名研究運動與環境醫學的專家Benjamin Tseng指出,透過比對各10名長時間運動者與久坐者後發現,前者的大腦功能較為活絡。專家亦表示,可望以有氧運動的方式,降低罹患老年癡呆的機率。美國專家Benjamin Tseng表示,研究團隊找來平均年齡73歲的10名前運動員,與10名長時間久坐的民眾做大腦活動的比較;研究報告指出,長期做有氧運動者的大腦活絡程度高過另一方,尤其包括在掌管記憶、抑制分心能力等的區域更為明顯。以報告來看,透過運動防止大腦老化的方式是可行的;Benjamin Tseng強調,希望未來透過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預防治療老年癡呆更有效的方式。俗稱老年癡呆的阿茲海默症,是因腦部細胞的神經萎縮引發的疾病,主要會影響語言、認知、判斷與控制情緒的能力;大多患者平均在75至84歲左右,而女性罹患老年癡呆的機率較男性高,且患有老年癡呆者的下一代,較一般人有4至10倍的發病機率。

破解迷思 運動會導致流產?!

破解迷思 運動會導致流產?!#有氧運動

◎媽咪窩雜誌採訪/陳逸馨諮詢/台安醫院預防醫學部主任暨婦產科主治醫師 周輝政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孕婦飛輪老師 Summer協助拍攝/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強度低的有氧運動,對孕媽咪來說不僅能幫助生產,亦可控制孕期體重,甚至增加胎盤的血管密度,讓胎兒健康成長。近幾年國內醫療院所採用的孕婦飛輪有氧,就是一項適合孕婦進行的運動。傳統觀念總認為孕婦不可以運動,就怕動了胎氣,因此台灣的孕媽咪在懷孕的過程中體重增加的速度會比較快。但在民情開放的國外,孕媽咪並沒有特別的懷孕禁忌,且產前運動的風氣早已行之多年。台安醫院預防醫學部主任暨婦產科主治醫師周輝政表示,過去老一輩的人常強調「一人吃、兩人補」,那是因為當時的孕婦多半有營養不良的問題,但在豐衣足食的現代,平時就已經吃得很好了,孕媽咪不需要在懷孕期間特別增加食量,而應做些適當的運動,才有體力面對接踵而來的孕期挑戰。多數的流產都是胚胎本身的問題,根據丹麥的一項研究顯示,孕媽咪若在懷孕的前三個月進行高強度的運動,的確會增加流產的機率,且流產機率為不運動的孕媽咪的3.7倍,但如果做的是低強度與中強度的運動,流產機率其實與沒運動的孕媽咪相同,故孕期做些中低強度的運動並不會導致流產,反而對媽咪及胎兒皆有幫助。生產過程其實是很激烈且耗時長的運動,然而台灣的孕媽咪因平常缺乏運動,體力普遍不足,尤其是生第一胎的媽咪,往往在快要生產時,體力也已消耗殆盡,使得難產與剖腹產的機率相對提高。提醒孕媽咪,正因生產過程是一種「激烈的馬拉松運動」,所以懷孕期間及生產之後更必須持續運動,這與運動前應做好暖身運動,以及運動後要做適度的緩和運動道理相同。不過周輝政醫師也強調,不建議孕媽咪在懷孕期間學習新的運動,這是因為不熟悉的運動較容易產生運動傷害,因此必須從簡單、緩和的運動開始嘗試喔!優點1. 避免孕期不適症許多孕媽咪在懷孕期間都會有腰酸背痛、靜脈曲張、下肢水腫、便秘等困擾。以腰酸背痛的情況為例,會造成此問題主因來自於子宮的壓迫,促使重心的改變與姿勢的不正確。倘若孕媽咪平時未養成運動的習慣,生產時肌肉就必須額外的用力,這樣一來不只提高了拉傷的機率,也可能導致慢性肌肉拉傷,所以懷孕期間若能持續做運動,除可增加肌肉的力量,還能放鬆肌肉、調整姿勢及增加關節的穩定度。優點2. 懂得正確使力生產過程即為一種協調的運動,假使孕媽咪體力充沛,但卻將力氣用在不對的地方,反而不好生,也易引起肌肉拉傷。因此懷孕期間如能做些適度的有氧運動,將增加肢體協調性,生產時也能配合醫護人員的指示正確使力,當然也可縮短產程。優點3. 減少產後併發症舉例來說,很多媽咪在產後都有尿失禁的困擾,如果媽咪在懷孕過程中能做些加強骨盆腔的運動,將能減少產後尿失禁的問題,且產後也有足夠的體力,很快就能下床走路、回歸正常生活。延伸閱讀: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1594

老人日托職能治療 有助生活品質的提昇

老人日托職能治療 有助生活品質的提昇#有氧運動

職能治療在老人照護上佔有重要的角色。除了早期介入可以有效地預防及延遲慢性病的併發症,也可以減輕慢性病所造成的各種功能上的障礙;即使病患因功能障礙而導致失能,仍可藉由治療及復健幫助許多患者恢復自我照顧能力,回歸家庭及社會。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老人病房 - 劉靖旋 職能治療師表示,老化是一種自然的生理變化。是故老人的復健目的並非功能的提昇,而是在於維持其活動性,鼓勵自理其生活照顧及日常生活鎖事,以維護老人自尊心並維持生活品質,使其覺得自己有用,對生活滿意。而復健之目標因人而異,經復健及環境改造後,少數人的功能障礙可以恢復至幾乎正常;有的人僅需人伴隨或稍加協助,即有可能獨立生活…等。所以,在老人長期照護規劃中,較需要的是居家護理照護,而不是積極的復健訓練。老人復健的原則在於鼓勵做自動自發性的活動,避免被動性、照護性的活動。活動內容應該簡單易做而不具有危險,每次活動量不要多、不要長、也不要太劇烈,最好少量多次。老人運動最好是全身性的活動,運動部位應遍及全身,而不應只侷限於某單一特定部位,且應有較長時間的暖身及緩和運動。運動方法可著重在有氧運動、次高量運動及等張收縮運動。治療目標應以病人生理、心理能力為依據,老年病患因其年齡差距、退化程度、疾病診斷皆不同,所以訂立的治療目標也就因人而異。劉靖旋 職能治療師指出,要說服老人家維持增進體能活動,有二種模式:一種是有結構性的執行,也就是將運動計畫結構式的安排於生活行程中,例如每天三十分鐘,每週三次,每次達到心跳130的333運動計畫;另一方式則是改變生活形態,也就是在生活形態中做調整,例如每日一萬步的運動計畫。對於老人家的運動量,美國運動醫學會與心臟學會的建議是:在頻率方面,每週至少五次的中等強度運動量,或是每週至少三次的激烈強度運動量;若採用中等強度運動量,運動時間需達30分鐘;若採用激烈強度運動量,運動時間需達20分鐘至於運動的方式,除了以一般運動的方式進行,如快走、打球、游泳、騎腳踏車或較耗體力的家事外,專家們還建議每週應該有二次肌力訓練與柔軟度訓練;有跌倒可能性的老人家,還應該加上平衡訓練。運動方式無論是選用哪一種模式,一定要考慮到的準則是:運動頻率、運動強度與運動時間皆須符合要求。年長病人們除了在疾病發作的急性期應住院接受治療,狀況穩定後接受復健訓練,老人回到家中後仍鼓勵持續進行活動,不可「一天打漁,三天曬網」,一曝十寒的運動方式將大大減低其成效。除了在醫療機構中執行的復健活動以外,回家後的社區照顧也是介入的重點。若是獨居的老人在自我照顧、三餐準備、購物、家事處理上確有其困難,也可考慮申請居家服務的協助。部分地區還有老人日托中心可以提供臨時或長期的日間托老服務:白天將長者送到日托中心中接受包括社交、娛樂、休閒、個人衛生、儀容修飾等活動安排,在加上還有醫療的管理,可以將老人們放心的託付;到了傍晚再將老人接回家共享天倫,讓長者們可以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所愛的人相處。劉靖旋說,透過這些介入都可有助於年長者保持適度的獨立性及維持年長者的尊嚴。老人平日在家應培養休閒嗜好,以活動筋骨為主,維持日間活動量,避免白天躺床,影響夜間睡眠及生活作息,並儘量參加社交活動,避免社交功能及人際關係的退縮,待在其熟悉的社區中不但可獲得自然的人際支持,更有助於生活品質滿意度的提昇。

協助失智老人 記憶門診提供長期照護

協助失智老人 記憶門診提供長期照護#有氧運動

台灣人口日漸高齡化,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0%以上,根據推估,台灣失智症人口數是高齡人口的5%左右,也就是國內約有10萬名失智老人。隨著老年人口比重愈來愈高,失智老人勢必愈來愈多,且造成的家庭和社會問題愈來愈嚴重,面對此趨勢,國內有關老人失智症的醫療和照護卻明顯不足。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葉炳強醫師表示,在教會關注弱勢族群的使命之下,耕莘醫院於民國88年五月成立『記憶門診』。這個門診由醫師、臨床心理師和失智症家屬聯誼會志工專業成員一起組成,藉由各專業服務的分工和整合,解決失智症病患和家屬的問題,根據個案的需要,量身設計一份屬於個案和家屬的長期照護計畫。在醫師門診診療的部分,葉炳強醫師提及,醫師常遇到許多病人或家屬帶來有記憶障礙及其他認知功能衰退的病人,鑑別診斷與篩檢失智症病人。記憶門診的醫師在面對一位疑似失智的病人,必須判斷病人是否有失智的症候群,並適時請護理師給予專業諮商、或請臨床心理師給予認知功能的結構性測試與判讀。葉炳強醫師表示,在提供失智症衛教服務時,記憶門診會提供以下資源:1. 提供社會資源:對於確定診斷為失智症的病人,告知如何申請社會福利資源,例如: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走失手鍊..等。同時也提供相關民間團體與政府機構的照顧服務,例如:日間照顧中心、養護機構、喘息服務、居家照顧服務等資訊。2. 提供訓練課程轉介,鼓勵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3. 關懷與陪伴失智患者:透過一些簡易健腦遊戲(如:拼圖、字卡、圖卡)與失智患者互動、社交,並鼓勵照顧者在家可培養失智患者心智有氧運動、頭腦保健。

中高階主管運動搔不到”氧”處 65%心肺耐力不佳

中高階主管運動搔不到”氧”處 65%心肺耐力不佳#有氧運動

現代人健康意識高漲,開始注重定期的健康檢查,但普遍關注在身體器官疾病的篩檢,對於健康體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健康體能,多數缺乏正確的運動觀念。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體能顧問蔡美文指出,根據聯安2000-2007年6千多名中高階主管體適能的檢測資料發現,現代人多數為「坐式生活族」,工作時間平均為9.5小時,有近五成五沒有固定運動習慣。每日在有氧運動消耗量上男性僅有139.6卡,女性僅有56.5卡,低於建議標準300卡,顯示民眾運動方式都不夠有氧,加上身體疲勞、壓力、以補眠取代休閒活動等不良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身體的累積性傷害。蔡美文調查發現,白領階級體能衰退前三大異常現象分別為心肺耐力不佳(65%)、腿肌力不足(58%)、腰部柔軟度未達標準(52%)。尤以心肺耐力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最為深遠,心肺耐力差者除平常容易疲勞、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效率不佳外,更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美文表示,依據國外醫學研究指出,心肺適能是個人心肺、血管與組織細胞的有氧能力指標,心肺耐力較差者,罹患單一代謝疾病的風險較心肺耐力佳者高1-5倍,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更高出3倍以上;而柔軟度不佳者容易有血液循環不順暢的問題,再加上肌力不足,更易產生酸痛、腰部扭傷、肌肉拉傷與下背痛等症狀。蔡美文進一步分析接受兩次以上健康體能檢測受檢者的體能表現,只要依照體能師建議增加或維持其良好的日常活動量,近五成的受檢者在心肺適能有進步。追蹤統計發現,第二次檢測體能表現進步者,68.2%的高血壓前期患者血壓有下降,此外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腰圍與BMI隨著體能進步,也隨之獲得改善,進而有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罹患率的效益。蔡美文表示,適當的運動可提升心肺適能,也會激活血管壁細胞作用,驅動膽固醇的逆運轉,幫助清除血管壁當中過多的膽固醇,保持血管暢通及彈性,相對地降低腦中風、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43歲的受檢者蔡先生說:「幸好及早檢測發現不及格的體能已經影響身體健康,徹底執行體能師的運動處方,現在不但體能變好,原本過高的血壓、血糖值也恢復正常。」現在他每週至少三天快走20分鐘到住家附近的活動中心游泳30分鐘,假日選擇登山做長時間的有氧運動訓練,經過持續1年半的體能訓練,蔡先生在心肺耐力與柔軟度的表現跟二十歲的年輕人沒有兩樣。聯安體能顧問暨中原大學體育室副教授陳玉英指出,一般民眾多以沒時間、工作壓力大、懶惰作為不運動的藉口,其實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不難,只要運用每天在家、交通、辦公室的零碎時間進行簡易的伸展、階梯及抬腿有氧運動,再以裝水的保特瓶做肌力訓練,假日增加慢跑、登山、騎腳踏車等長時間的有氧活動,簡單又省錢的運動就能達到增進體能的效果。

裡外都要顧,教你甩掉啤酒肚!

裡外都要顧,教你甩掉啤酒肚!#有氧運動

★日常須知:需有正常生活作息,十二點前入睡。★飲食須知1.三餐須定時定量,細嚼慢嚥。2.起床時先飲用一杯溫開水。3.早餐盡量清淡,使腸胃道無負擔。4.中餐三餐中最營養豐富的一餐。5.晚餐少食用澱粉類食物(如米飯、麵食等)。6.晚餐少食寒涼性水果如西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橘子、柿子、哈蜜瓜、香瓜、蕃茄等。少食涼性蔬菜如白蘿蔔、大白菜、苦瓜、黃瓜、絲瓜、冬瓜等。7.晚餐盡量於八點前服用完畢。8.絕對禁食宵夜。★運動須知1.運動方式:有氧運動有益於心肺適能的提升,凡是有節奏、全身性、長時間、且強度不太高的運動理想的有氧運動,像走路、慢跑、有氧舞蹈、跳繩、上下台階、游泳、騎腳踏車等運動都有助於心肺適能的提升。2.運動頻率:每週至少要從事三到五天有氧運動。3.運動強度:運動時的強度以最大心跳率的60-80%為較佳,以運動時有點喘但還可以說話的感覺為運動強度的依據。4.運動持續時間:在適當運動強度下,每次運動20-50 分鐘即可以改善心肺適能。5.漸進原則:開始運動時,應依自己的健康和體能狀況從事適當運動,而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強度;但應避免一次運動量太大,或運動負荷增加太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