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和過去和解 試圖走出人生迷霧

和過去和解 試圖走出人生迷霧#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生命突然近在眼前,我們想要看清什麼?「蔡小姐,我數三、二、一,慢慢閉上眼睛入睡──」麻醉師說著輕柔的聲音,同時緩緩注入麻醉藥,我在迷濛之間昏睡過去,卻在下一刻看見另一個真實沉睡的軀體。我的靈魂注視著手術檯上的自己,醫生和護士緊密圍繞、傳遞刀剪紗布,試圖以科學的方式,清除體內的壞東西──腫瘤細胞。腰痛、脖子腫 竟是癌症徵兆二○一○年,醫生宣判我得了淋巴癌末期。父親、母親、伯父、堂哥、堂妹在一旁陪著聆聽宣判,看著他們,不知怎麼覺得異常疲憊。原本只是無來由的腰痛、脖子莫名其妙腫起,看了醫生才知道,是癌症。「雖然我們說癌細胞有轉移,就是第四期,但是妳的狀況只有轉移一點點、一點點而已。」醫生不斷解釋,說得很委婉,試圖讓眼前的病人安心。但是,無論言語上如何輕描淡寫、避重就輕,仍然無法掩蓋,再過不久,我的人生可能就走到了盡頭。人生若是這樣過了,似乎也未嘗不可。「如果我死了,叔叔、伯父,還有親戚們,全部都不可以來參加我的喪禮,如果你讓他們來的話,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你!」此刻的我,內心充滿無限恨意,覺得這場病都是因他們而起,我對著父親講著:「把我的骨灰全部撒在海裡就好了,下輩子千萬讓我不要再遇到你……」走出人生迷霧 和過去和解被推入開刀房的路程,過往的一切,突然間像電影畫面般,在腦海,一格一格快速放映,儘管片段卻清晰無比。幼時家庭不睦──母親出走、父親冷漠、哥哥不斷闖禍,一再被遺棄的自己;──寄人籬下的心情,親情是什麼,我不懂;受到侵犯的夢魘,失溫的身體;──墜落的起點,為了賺錢,踏入燈火霓虹的酒店,嚐盡人生百態。失敗的婚姻、逃避、尋死、無從解脫的宿命;──為母則強,爭取女兒扶養權南北奔波;──卻在病痛纏身時,出賣靈魂,恍惚中當起詐騙集團的車手,利字當頭,看不見架住脖子的那把刀──只是夜路走多了終究要償還,有幸受到堂哥的引導,因而明白,錢財買不到的東西很多……「三、二、一,蔡小姐,慢慢睜開眼睛──」然而,開始倒數生命時鐘的我,還能做些什麼?是否走得出眼前這團人生迷霧?「好好的看看自己吧,唯有與過去和解,傷痛才有癒合的可能。」耳邊有人這麼說。還有痊癒向前的可能嗎?「有的,誰不曾迷路?有時迷路反是好事,稍微停下腳步,調整方向,隨時可以再次出發。」該如何開始呢?「好好擁抱過去的妳,和自己對話,面對傷痛很苦,但是很有用。」要剝開已經結痂的傷口?療傷止痛 擁抱過去再放下 「不要怕,接下來,妳將循著某種引導,像是內在聲音或是如真似幻的夢境,帶領妳再次走訪過去的經歷,重返當下,從每一站迷宮拼圖中找到未完成的課題,唯有妥善理解和回應,才能拿到那份通行的禮物,往下一站繼續邁進。」這是什麼意思?耳邊的聲音似乎來不及說完,突然一陣深沉的靜默──「怦怦、怦怦、怦怦──」隨後傳來自己清楚的心跳聲。醫生們開始縫補我的殘破身體,生理上的壞東西清除了,然而心理的呢?是時候停下來,回溯生命,走進療傷止痛的源頭。「嘿,稀尹,醒來吧!」護士拍拍我的臉頰,彷彿對著我說:「開始好好地審視過往,難過就哭、開心就笑,擁抱後全然的放下,和過去的自己合而為一,走向未來吧。」現在開始了,我的迷路之旅。(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轉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隱忍家暴 惡性循環恐釀悲劇

隱忍家暴 惡性循環恐釀悲劇#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庭暴力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前陣子家暴話題不停躍上新聞版面,家暴案件不時在上演。烏日林新醫院身心內科主任黃于誠表示,根據統計,台灣家暴通報率低於5%,在醫院診療過程中,接觸過許多家暴受害個案,不少當事人抱持著家醜不外揚的心態,大部分多會選擇隱忍,等到開始尋求外在協助時,通常已被家暴多年;即使周遭的親朋好友早有察覺,大多也認為夫妻床頭吵、床尾和,常勸受害人為了家中兒女、經濟來源著想,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可是這樣的情況下,卻面臨愈演愈烈的長期家暴傷害。 子女也背上一輩子的家暴陰影長期家庭暴力,不只造成身體傷痕累累,更是心理上的折磨,造成心靈嚴重受創的案例不在少數。黃于誠主任指出,許多受害人會開始失去自信,沒有安全感,休閒娛樂及社交生活減少,出現失眠、焦慮,甚至憂鬱症狀。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成長的子女,不僅對於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更會造成一輩子的家暴陰影。 一開始不被制止就會接二連三的發生黃于誠主任進一步剖析,從國內外的研究可發現,家暴是一種行為模式 ,一開始不被制止,就會接二連三的發生造成惡性循環,家暴發生的頻率也會越來越高,甚至一次比一次嚴重!施暴者不僅會一再重複家暴模式,還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認為配偶不對在先。 黃于誠主任指出,有不少施暴者的心態是「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法教導另一半」,甚至有人會說「我只是太愛對方」,可見得施暴者會由初期的愧疚感,在反覆出現暴力行為後不再覺得自己有錯,逐漸形成習慣性家暴;施暴者或許有自己生活上的煩惱,但將自己的情緒轉嫁到旁人,其實是一種自私且不成熟的釋壓方式。 預防再犯是家暴防治最重要的工作台灣在1999年開始實行家庭暴力防治法,輔導施暴者預防再犯,是家暴防治的重要工作;受害者千萬不要單獨面對,讓傷害影響更多人,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尋求社會資源協助,可減少悲劇發生。黃于誠主任表示,目前醫院的身心內科針對家暴案件中的施暴者、受害者,提供精神、心理、認知行為,以及評估是否有藥酒癮來進行輔導,幫助受害者走出家庭暴力的陰影,防止施暴者繼續家暴的惡性循環。(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自言自語可防痴呆!

研究:自言自語可防痴呆!#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想度過有活力的人生,很多人都知道要多活動手腳,但是意識到「口部運動」的人或許不多。例如,有許多實驗已證實嚼口香糖時,整個頭腦的血流會增加。大聲給自己打氣 能防止頭腦停滯口部咀嚼時活動的肌肉(咬肌)與腦部神經連接,因此可活化腦部。另外還能產生唾液,促進消化酵素的分泌。口腔照護的專家指出:「保留有較多自己的牙齒,或是假牙非常吻合,能夠充分咀嚼的老年人,較不易失智。臥床而且攝取流質食物的人,精神機能會快速下降。」「大喊大叫能趕走壓力。」這一點經由各種實驗也已獲得證實。與人交談也能轉換情緒,刺激感覺和心情。一個人自言自語,或是批評電視節目等,都是好的習慣。「喝!」大聲給自己打氣,據說能「防止頭腦停滯」。害怕、擔心做不到、沒有信心……等腦子裡的雜念都可消除一空,發揮超水準的力量。因此,大聲喊叫有助於發出力量。多活動口部不易痴呆大笑是沒有副作用的良藥。心跳和呼吸次數增加,改善血液循環,橫隔膜大幅度上下移動,可幫助腹肌與背肌運動。而且能刺激胃腸,使排便順暢。大笑時的深呼吸效果則可調整自律神經與荷爾蒙的平衡,維持血糖值和血壓的穩定。大笑也是臉部的肌肉運動。在平常生活中,表情肌只使用了全部的30%左右,因此最好盡可能張大嘴巴笑。唱歌也是很好的運動。治療失智症的先進方法中,最受注目的就是卡拉OK。病患想要配合歌詞、旋律、拍子把歌唱好的意圖,能活化情緒和頭腦。而且透過歌曲可抒發悲傷、喜悅、愛情等各種感情,使心情開朗,改善身體狀況。唱歌與大笑同樣能利用深呼吸使橫隔膜上下移動,提高心肺功能。吃東西也可以帶來愉快,刺激所有感覺,提高內臟功能,可說是最佳的體內伸展運動。經常活動手和口 頭腦也能充分發揮功能科學家提出「人類的腦子裡住著一個小人」的想法,認為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兩手和舌頭特別發達的「小人」(Homunculus)。這是加拿大的腦神經外科醫師潘菲爾德提出來的,他將掌管人類身體各部位的大腦神經細胞的量,以立體圖形呈現出來。由此圖可看出與手和指、口和舌相關的神經細胞占壓倒性多數。換言之,如果經常活動手和口,頭腦也能充分發揮功能。(本文摘自/不被醫生殺死的47心得/如何出版)

動一下才舒服 4點出現這病上身

動一下才舒服 4點出現這病上身#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2歲的小明活潑外向,在校上課時因為腳總會不自覺動一下,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時常被認為是過動。每到晚上睡覺時,腳也會不自覺抽動,非得動動腳才能入睡,有時甚至會在睡眠當中醒過來。,造成他生活上很大困擾。透過睡眠門診發現,小明幾乎每晚都會因為此症狀入睡困難,且他媽從前也有類似的症狀。檢查後發現小明血中的鐵蛋白(ferrtin)濃度較低,證實他患了「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4大特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指出,根據國外統計,兒童的不寧腿症候群的盛行率約2-3%,通常10歲過後開始有症狀。這個病好發甲狀腺疾病、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妥瑞氏症、貧血、懷孕、糖尿病、巴金森症等族群。缺乏充足睡眠者或是使用抗憂鬱藥物者,也容易患此症。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有4大特色,包括:1) 莫名的腳不舒服。2) 不適感在不活動時會更嚴重。3) 身體動一動後會改善。4) 白天時不明顯,晚上時更嚴重。與體內鐵質不足有關黃正憲醫師表示,由於這些特色都是主觀感覺,而孩童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及成人,所以診斷上比較困難。不寧腿症候群可能和身體中缺鐵,進而影響了多巴胺調控系統有關。因此針對患有此症的孩子,而且檢測也確定身體中的鐵質不足者,往往第一線治療是補充鐵劑。其它治療藥物包括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抗癲癇藥物、苯二氮平衍生物(benzodizepines)等。黃正憲醫師強調,每個年齡層的兒童都可能有睡眠障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家長應多加留意孩子的睡眠狀況,早期發現問題,進而早期治療。

不睡覺亂花錢 季節過度害的

不睡覺亂花錢 季節過度害的#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季節交替,氣溫濕度的改變幅度較大,若出現心情煩躁導致失眠、亂花錢行為,可能是季節過渡期導致躁鬱症惡化的表現。精神科醫師提醒,憂鬱、躁鬱等精神疾病困擾的朋友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容易波動,建議民眾多出外走走、適度照光,保持適當的晝夜及生活節律是保養之道。勿停藥物 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醫學組醫師蔡昀霖表示,情感性疾患患者常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變化,憂鬱症狀易在秋、冬惡化,躁鬱症的躁期則在春天好發,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對平時確實會多一些,在此時節,病人切勿停用精神科藥物,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家人亦應多關心病人情緒及症狀,適時協助就醫,避免精神症狀復發。躁期時數天不睡覺、亂跑、亂花錢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是相當常見的精神疾病,躁鬱症患者的躁期常在季節變換時發作。躁鬱症患者平時一如常人,在躁期時,可能數天不睡覺、到處亂跑、亂花錢、活動量大,招惹事端,甚至攻擊別人,讓家人不得不帶他就醫;鬱期常見的症狀包括失眠、心情沮喪、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思想悲觀,嚴重時還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等。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 有變化就快就醫蔡昀霖醫師呼籲,季節交替時,如果有固定服用藥物的患者,在症狀變化需要調整劑量時,應先與醫師溝通調整,平常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症狀,一發覺有變化就盡快就醫。同時家屬應多注意病人是否有規律服藥及情緒症狀變化,多給予病人關懷,若病情復發時能及早接受治療,規則的服藥,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

醫訊/永遠記得您──失智症新知

醫訊/永遠記得您──失智症新知#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會伴隨精神狀態不穩、情緒差,有時容易與他人起衝突。缺乏外出機會也可能使精神心理狀態更加惡化,面對失智患者,家人往往要付出更多心力。要怎麼樣才能與之和平共處,一直是家屬難解的謎題。本次講座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醫師蔡佳芬主講,藉由「失智症新知」的主題,帶您認識失智症,了解與之相處的方法,活動中也會介紹養生操、其他專家講座及家屬互助團體、社會福利資源介紹。講座內容豐富,只要是失智症患者家屬都歡迎踴欲參加!時間:106年3月18日上午 9:00-12:00地點:YWCA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401教室(台北市青島西路7號4樓)對象:已確定診斷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洽詢:王雅玲專員 02-25988580分機33/0933-510334報名簡章:https://goo.gl/zLPbDM.

改變姿勢 趕走春日懶骨頭!

改變姿勢 趕走春日懶骨頭!#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總是會有感冒、身體不適或提不起精神的時候。我們每一天的情緒都會有高低起伏,有時心情高昂、有時卻一點幹勁也提不起來。我本身有很嚴重的花粉症(花粉過敏引發的過敏性鼻炎),每年一到春天總是不想見任何人,連出門都覺得厭煩。但如果這麼任性的話,就無法成為獨當一面的社會人,所以,即使有千百個不願意也必須照樣出門工作。改變姿勢 無形中就會散發出活力但提不起精神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才好?已經約好的約會,當然不可能無故取消或變更日期。此時,即使再累也必須假裝很有精神。雖說是假裝的,但看起來一樣有元氣,更神奇的是,只要努力表現出精神奕奕的樣子,人真的會變得有精神。把下顎抬高、胸膛打開、背脊挺直。如此改變姿勢,無形中就會散發出活力,還能讓低落的心情變好,自然湧出「啊!衝吧!」的活力,非常不可思議。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帕布羅.布里諾(Pablo Brinol)曾以71位學生為對象,要求半數的學生抬頭挺胸、半數的學生彎腰駝背,然後一一問道:「你認為自己將來出社會工作會順利嗎?」結果發現,抬頭挺胸的學生對自己的將來抱持較大的自信。這份資料顯示,人體的站姿其實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很大。只要挺起胸膛,每個人都能充滿幹勁、心情開朗正面,相信自己不論遇到任何問題一定可以解決,肯定自我表現!抬頭挺胸、打開胸膛、端正姿勢垂頭喪氣的話,只會讓你的心情愈來愈低落。只要抬起頭、挺起胸、改善不良姿勢,幹勁就會湧現,人也會變得樂觀開朗。每個人難免有精神狀況不好的時候,或是感到低落沮喪的日子。但如果每次都受心情的影響,無法工作或面對人群,這樣下去根本不是辦法。因此,愈是沒勁的時候,更需要提起精神、抬頭挺胸。打開胸膛,端正姿勢,快步邁向前。即便是小小的改變,也能大大改變心情。(本文摘自/會面的細節等人教,代價太高/大是文化出版)

引領心靈潮流 單親也是一種時尚

引領心靈潮流 單親也是一種時尚#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潘美辰《我想有個家》,陪我度過了最脆弱的階段,給予莫大的力量。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做「家」,或許歌詞寫出內心深層的渴望,每每旋律響起,眼前就開始模糊。回到家裡就能找回安全感或許,有些人的家庭並不完美,隱含暴力或各種因素,而偏離了幸福的方向,但依循信念指引,就能走在返家路上,找回內心的安全感。心中對於「家」的形象,是大伙們熱鬧地聚在一起,真心愛著彼此,更能愛屋及烏,不單單侷限於血緣親情。即便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就像煮菜一樣,為了炒出一道好吃的菜餚,要先熱油爆香,滾跳的油四處噴濺,有時難免傷到人。透過吵吵鬧鬧的磨合中,找到調整火侯開關,改善料理技巧,久了自然「炒出一桌家常好菜」。心中有愛傷痕就會淡化只要有愛,家就有了溫暖,可以遮風擋雨。我常常對女兒說,希望她滿18歲就離家獨立,唯有離開家之後,才會懂得「家」的重要性,真正明瞭「原來媽咪那麼愛我!」學會珍惜現有的一切。從小便開始遠行「離家」,被大人們放逐在各個親戚家,四處轉學,兜兜轉轉一大圈,靠著心靈的力量,終究走上正確的道路,找到「回家的路」。過程中跌跌撞撞,偶有迷失,留下無數傷心的印記,但心中有愛,傷痕就會淡化。引領心靈潮流 追隨正面的力量很多人認為,因為本身單親的狀況,心靈有無法填補的破口,如何好好愛孩子?孩子在缺少愛的環境,也覺得難過,進而生命起了重大改變。不是「單親」讓子女走上歧路,而是「單親後的作為」,使他們誤入歧途。但是,是誰說,時尚只是外表的定義呢?如果能夠引領心靈潮流,讓更多人可以追隨正面的力量,不也是一種時尚?「單親是一種時尚!」我對女兒這麼說。身為一個單親媽媽,我明白,當一個母親是多麼辛苦,又多麼偉大,未來希望,透過公司的力量,增加單親家庭的親子互動,由「妍昫」提供魚竿,教導單親家長釣魚的方法,即便沒有後盾,也有能力照顧子女,將是一件助人又益己的事。以愛為中心點,畫出同心圓,這股力量,讓我們一起把家的屋簷往外擴展。<尋路線索>˙並非單親這件事,讓孩子走上歧路,但單親後的有所作為,可以導引他們走回家的方向。˙愛是一收一進,互動雙向的交流,我們窮盡一生都在學習這門偉大的課題。(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