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

趕走情緒感冒 面對才有效!

趕走情緒感冒 面對才有效!#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你知不知道,你的細胞有它們自己的聰明才智,它們也有記憶,那種記憶完全取決於你有知覺的思維能力,運動員和舞蹈家知道什麼是「肌肉記憶」,當你一再地訓練,然後等到比賽時刻到來時,你的身體會自動憶起所有需要的動作,你甚至不用費心去想。面對問題抒發怨憤 才容易康復相似的,處理外傷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師,往採用物理干預的方式而不是「談心療法」,因為傷處是那些記憶儲存的地方,是在身體裡,就像肌肉記憶一樣,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幾乎是沒有人有異議的,舉例而言,在我所看過的每一個癌症病患中,要一直到他們願意表述情緒問題時才會開始康復,只有能夠成功地面對問題並紓發怨憤、原諒並選擇無條件關愛的人,才有機會贏得戰役。瑞克•吉爾德•黑默博士(Ryke Geerd Hamer)是一位德國腫瘤科醫生,他在此領域裡完成了了不起的研究工作,他的兒子在1978年不幸死於一項狩獵意外,他和妻子因此陷入極度的沉痛之中,結果,黑默博士本人罹患睪丸癌,而他的妻子則罹患乳癌,他後來發現,所有的癌症都跟精神/情緒有關,最後他讓自己痊癒了,成千上萬的人讀過他的書之後,都把自己的康復歸功於他的研究。情緒問題會潛入潛意識 製造更多痛苦負面情緒是氧化損傷中最毒也最危險的種類之一,因為它是隱伏的,而且往往受到壓抑,這些情緒會像膿瘡一樣潰爛,使良善與愛雙雙腐朽,有時我們以為情緒問題已經處理好了,其實它們卻隱藏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而且會潛入我們的潛意識裡,製造更多的怯懦和痛苦,要勇敢的走向那些可怕的地方,那或許是治療你的疾病中缺漏的聯繫。(本文摘自/另類療法抗癌聖經:緊急公告!30年來最有效、最完整的無毒療法震撼報告/柿子文化出版)

常半夜驚醒 恐為憂鬱前兆!

常半夜驚醒 恐為憂鬱前兆!#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求學階段的莘莘學子,往往會因學業成績低落而影響到心情,甚至引發出憂鬱症;日前就傳出日本皇太子的長女愛子,因為身體不適而沒有上學,外界即揣測是因為罹患憂鬱症。臨床上,也曾有位高三學生,因為課業成績直直落,因而拒絕上學,家長帶其就醫,才發現罹患憂鬱症。可能因為罹患憂鬱症 才不上學日本皇太子的長女愛子公主今年14歲,自9月26日起就沒有前往學習院女子學校上課,外界對於愛子的缺課有很多疑慮,最主要就是認為她這麼長時間休學不合理,有可能是因為愛子罹患憂鬱症,才會這麼久不去上學。 成績太差被同學譏笑 有拒學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門診中,也曾有一名高三學生因為課業成績表現不好,有一科考試成績太差被同學譏笑,進而出現憂鬱症,不但有拒學問題,甚至到了要休學的地步。 用身體狀況當理由 家長要注意陳大申醫師指出,這名學生會有晚上難以入睡的情形,每天都睡不到6小時,早上去上學會遲到,而且上課也無法專心,之後就越來越會曠課,而會出現憂鬱症拒學的問題,家長對於子女常用身體狀況當理由,就要特別注意。 半夜常驚醒、睡不著 恐是憂鬱徵兆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心情低落、流淚、發脾氣,或是說出不要活了,都不要忽視,須進一步就醫檢查,陳大申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青少年半夜常驚醒,或有早醒現象,且再也睡不著時,恐怕就是憂鬱症徵兆,應該要就醫評估,及早吃抗憂鬱劑與鎮定劑可望好轉,經由醫師的專業診斷,不用擔心這些精神科的用藥問題,遵循醫囑可避免病情惡化。 升學目標要有認知 不要有太多壓力此外,陳大申醫師提醒,大學考試成績和在校成績應該不會差很多,有的人之所以會在考場上表現失常,可能是因為焦慮症,因此,對於高三學生升學問題,要對目標有認知,排序不要做不切實際的期望,家長也不要給太多壓力,才能讓孩子穩定的發揮實力來應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精神心理狀態佳 秘訣在放空!

精神心理狀態佳 秘訣在放空!#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整個放射治療的過程中,最讓我自豪的是,1顆止痛藥都沒有吃,藥物能幫助你的畢竟有限,偏偏我又是過敏體質,完全無法仰賴止痛藥,能夠走過來,憑藉的是一份自我的意志力吧!接受電療時 夜晚幾乎無法入睡意志力之外,當然那幾十盒拼圖也居功厥偉,有時自己想一想,會想笑,雖然笑的背後,是每天無盡的眼淚堆出來的,接受電療時,夜晚幾乎無法入睡,即使勉強睡著,也睡得很淺、常做惡夢,那段時間,真的謝謝我先生,給我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怕我疼,到處去問,「哪裡有東西可以讓她不疼?」看我食不下嚥,就設法到超市兜來轉去,看看有沒有食物能讓我在不感受疼痛、可以吞嚥下去的,怕我心情不好,就想方設法讓我心情變好,我真的好感謝,如果不是有他這樣的陪伴,這一段艱辛路,我真的走不出來!讓自己完全放空 拋掉過去所有包袱49次的放射治療,終於走過來了,當中還碰上女兒的結婚日,女兒大喜的那一天,我怕人家看到我的「爛脖子」,只好穿上旗袍,把脖子包起來,但問題又來了,那硬梆梆的旗袍領,反而把我的傷口磨得更厲害,雖然如此,但我是開心的,因為看到孩子的快樂,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啊,哪怕轉頭回到家,那個傷口讓我痛了好多天,也沒有辦法,我就是開心!治療告一個段落、我也走出來了,雖然身體瘦得像根骨頭,比未結婚時、生孩子前還要瘦,但是起碼整個人的精神與心情是好的,我真的就像別人所說的——放空,我讓自己完全的放空、真正的放空,雖然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夠做到這個境界,也許該謝謝老天爺吧,祂幫助我知道如何放空,祂幫助我真的做到放空,拋掉過去所有的包袱,把治療一天一天捱了過去。好細胞沒了 體力狀態只能維持3個小時4個月後,我回到了上海,希望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設法補回體力與營養,誰知食物怎麼吃都吃不來,體力怎麼爭都爭不上來,雖然醫生沒有明說,可是我知道,身體在接受電療時,好的、壞的細胞全被殺死了,好細胞沒了,每天的體力狀態大概只能維持3個小時,之後我就必須躺在床上,既沒體力也沒精神,整日昏睡。我試著做瑜伽、做甩手,5分鐘也好,10分鐘也好,我覺得我盡力了,我也跟自己的身體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舒服,我們一起承受、努力,加油!」我天天跟自己說這樣的話,面對鏡子告訴自己:「你是最快樂、最幸福的女人,所以一切都會好的!」(本文摘自/我把雙癌KO了/米樂文化出版)

面無表情?巴金森氏症恐續發失智

面無表情?巴金森氏症恐續發失智#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整理)翻開報紙,常可看到名人罹患巴金森氏症而影響其職業生涯的新聞,而得到巴金森氏症的名人也不少,有名的前世界拳王阿里,與主演「回到未來」的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J.Fox)都為巴金森氏症打響了知名度,儘管大眾對巴金森氏症這個病名耳熟能詳,但真遇上了,又不知它究竟是何方神聖,該看什麼科?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巴金森氏症是一系列症狀的組合,巴金森病人常表現的症狀有行動緩慢、手腳顫抖、走路彎腰駝背、步伐呈小碎步、字越寫越小、面無表情等,早期因症狀輕微,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未獲重視,巴金森氏症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常伴有長期便秘、輕度憂鬱、嗅覺失靈、睡夢中容易拳打腳踢、失眠、肩頸或腰背疼痛等。肢體僵硬、平衡感下降導致走路不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雅純表示,巴金森氏症發展到後期,會逐漸演變至肢體僵硬、平衡感下降導致走路不穩、易跌、容易在門口停滯不前、吞嚥功能變差等情形,此時也會開始需要家人的協助,家人也應體諒病人說話、回應、動作變慢是受到疾病影響,非故意不配合。發病多年的病人 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吳雅純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須配合專科醫師指示,以少量多餐的方式搭配服藥,且藥物應與食物隔開1小時以上服用,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發病多年後的巴金森病人,也可能續發失智症,屆時還應接受失智症藥物的治療,以延緩智能退化。各式症狀都有相對應藥物可治巴金森氏症屬退化性疾病,大多不會遺傳,一般對藥物反應良好,經診斷後的存活期也長,所表現的各式各樣症狀大多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治,所以一旦發現有類似症狀一定要及早治療,別害怕求診、也不應該害怕被診斷,接受生病的事實,才是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 

救援你的生命 當自己的英雄

救援你的生命 當自己的英雄#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讓我們能夠留在絕望中的,是最真實的信任與希望—存在我們內心深處,這是何等驚人的蛻變,首先,我們必須信任自身的無力,儘管從表面看來,「無力」與「信任」的一般定義(依賴可靠的某人或某事)有所衝突,但世界本就充滿矛盾,字典提供的定義在真實人生中僅能當作參考。靈性的探險 在充滿不確定的前提下運作靈性的探險,就是在這樣充滿不確定性與無力感的前提下運作,而信任依舊合宜,在許多英雄冒險故事中,無力是我們熟悉的場景,被無力感淹沒的英雄通常會引發「救援角色」的原型登場,無論是另一個人類同胞或是神秘力量。例如1940年迪士尼卡通《木偶奇遇記》,當其中年邁的皮諾丘(Pinocchio)躺在滲水的沙灘上,正覺死氣沉沉、人生無助時,便吸引到藍色天使的關注,並賦予他最心愛的木偶「生命」,使木偶搖身一變為活生生的男孩,同樣地,當關在監獄裡的俠盜羅賓漢(Robin Hood)正絕望地等著被絞死時,女僕瑪莉安下定決心要拯救他。向英雄伸出援手 共同承擔力量更重要的是,救援角色不是以「犧牲自我」的形象出場,而是某種準備好向「英雄」伸出援手、共同承擔英雄主義的力量,因此羅賓漢出獄後,即刻繼續他的「正義之戰」,英雄人物從無力感中找到自己的內在資源,這是每個故事裡救援角色的真實涵義,外援實為內有,如同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裡天行者路克所聞:「原力與你的內心同在。」救援你生命力量的,就是此時此刻的你,原本的你。(本文摘自/信任的療癒力/啟示出版) 

噩夢不止?來場夢的解析

噩夢不止?來場夢的解析#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夜深人靜是感知身體資訊的最佳時機,特別是人在入睡後,身體基本處於休息狀態,傳到大腦的興奮資訊大大減少,因而,此時病灶發出的病理資訊比在覺醒狀態更容易引起大腦的知覺,大腦對疾病早期的微弱刺激也變得敏感起來,有時候就以夢的形式反映出來。因此,夢是窺視人體健康與否的一個視窗,是自己與身體交流的方式之一。高處墜落、恐慌 恐有隱藏性心臟病如果在睡眠時多次出現類似情節的夢境甚至噩夢,夢後又有不適的感覺,就應當注意,要及時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1) 經常夢見自己從高處墜落,心中恐慌緊張,沒掉到地面就被驚醒,就有隱藏性心臟病的可能。2) 夢見被人追趕,卻怎麼也跑不快,想叫又叫不出來,表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3) 夢見身體歪斜扭曲,伴有窒息感,之後突然驚醒,惶恐不安,可能為心絞痛徵兆。4) 夢見有洪水氾濫,或自己陷入水中,表示有肝膽疾病。5) 經常夢見吃進不乾淨、腐敗變質的食物,引起腹痛,表示有胃病。6) 經常夢見自己騰雲駕霧,看見面目猙獰的妖魔鬼怪,表示循環或消化系統病變。7) 經常夢見大火燎原,自己身陷火中,被火灼傷,表示有高血壓。8) 經常夢見自己兩手麻痹,有可能是中風前兆。9) 經常夢見自己被關在暗室中,胸部受壓,呼吸不暢,表示有呼吸系統疾病。10) 經常夢見自己被人從後面踢傷或刺傷,醒後仍然腰痛,表示腰部或腎臟有隱患。11) 經常做夢,醒後記憶清楚,但頭昏困倦,表示體質虛弱,或神經衰弱。12) 經常做噩夢,表示過度勞累,焦慮緊張,處於亞健康狀態,必須及時休息調養。13) 經常反覆做一些內容大致相同的噩夢,往往是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信號。14) 經常夢見與人吵架,發怒,表示心情鬱憤。15) 夢見旅遊、戶外遊玩,暗示厭倦工作,需要休息。16) 睡覺時會磨牙,夢見爭吵怒罵,表示有寄生蟲疾病。本文摘自/人體排寒手冊/台灣廣廈出版) 

愛不缺席 別讓父母變成代名詞

愛不缺席 別讓父母變成代名詞#精神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親情本來是一道有形的牆,自靈魂降生到脫離母體子宮,剪斷臍帶,打破第一道牆面,嬰孩成了一個獨立的人,也建立起無形的家庭關係,於是有了父親、母親、兄弟姊妹。感覺不到愛 逃避血緣上的意義親情從來無從選擇,而且不代表情感的自動延伸,它需要不斷地嘗試和學習。但是,很多人忘了怎麼開始?為何繼續?如何面對?當我開始築起牆面,選擇逃避一切血緣上的意義,其中有著千千萬萬的迫不得已……活著到底是怎麼樣的一件事呢?我看著父親,思考這類無以名狀的問題,試圖從破碎的親情中,看清生命的本質。心裡滿是問號 和母親之間只有沉默「稀尹,妳爸進醫院,跟媽媽回去!」混亂的一天,從媽媽出現在教室門外開始。母親只簡單說了這句話,然後站在門口等我出來,我急忙把所有東西掃進書包,奔到媽媽身邊,媽媽瞧我一眼也不瞧,就邁開大步,我還得小跑步才跟得上。親情是什麼?在前往醫院的車上,我看著有點熟悉又陌生的母親,還真不知道。母親穿著一件長袖T恤、黑長褲、黑外套,映著暗沈的臉色;她嘴唇緊抿著,雙手環抱胸前,死死瞪著前方,眼神透出來的絕望,像是無底洞一般,把我也跟著拉下去。我背著書包,肩膀挺直、手放在膝蓋上,心裡滿是問號,一句話也不敢說,和母親之間只有沈默。當愛變成恐懼 父母只是代名詞也許沈默是最好的存在吧,在母親消失這麼久以後。若是連這些都沒有,那還真是什麼都不剩。懂事以來,父母只是個名詞,只有在爭吵的時候,恐懼令人正視他們的存在。「要走就走啊!永遠都不要回來!回來我打死你!」「我再也不會回來!」躲在牆角的我,直勾勾地看著父母親冷戰、對峙,像兩隻被困住的野獸,把挫敗鬱悶化成激烈的言語,將怒恨摔在地上。這些在眼前血淋淋上演的戲碼,不是八點檔,而是生活中的劇情。在我幼小心中所不解的是,到底是怎麼樣的深仇大恨,讓原本因相愛而結合的兩人,反目成仇?若是如此,這世界還有愛嗎,或者,這就是愛?<尋路線索>˙仰望星空,再多的失意都能夠迎風而散,相信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壓力化為恐懼 愛的反面是忽略「說!爸媽離婚,你們要跟誰住!」這不是問句,而是極度尖銳的攻擊。爭吵的最後,問題永遠回到我與哥哥身上,好像孩子才是始作俑者、混亂的根源。弱小的膝蓋在崩裂的親情之前,逼得我只能俯首,祈求著脆裂的愛,能夠在一覺醒來之後,什麼事都沒有。龐大的壓力形成最深的恐懼,每晚在夢裡化成厲鬼或惡魔驚嚇著我,孤立無援的我,無能為力。有人說,愛的反面是恨。但是年紀小的我已經知道,愛的對立面是──忽略。婚姻失敗 父親對情感更加忽視 比起母親,父親卑微消極的形象、情感的忽視,似乎更加沈重。記憶中的他,幾乎不說話。婚姻失敗之後,他最常一個人坐在餐桌前默默喝酒,暈黃的燈光下,人影顯得更加單薄萎靡;有時一出門就消失,直到隔天早上,才看見他在房裡睡著。父親永遠都說很忙很忙,即使不知道做了什麼事情。一開始的他是不是就這樣,我不知道,只是懂事以來,一天之中和父親說話的機會,指頭數得出來。不斷遷徙 成為愛的遊牧民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父親是善良的,只是小時候的我,不懂。不懂屬於他的逃避,把喝酒、忙碌當成保護傘,卻只是保護了他自己,把周遭的人推入更深的旋渦之中。為了逃避母親,他將孩子當成籌碼,拒絕她的探視權,也讓我徹底失去母愛;為了逃避現實中失敗的婚姻,他怪罪一切,用消極代替溝通,把孩子送往親戚家,眼不見為淨,似乎才有辦法稍解挫敗。因為如此,我從大伯、姑姑、外公外婆家裡全住上一輪,搬家、轉學成了家常便飯。不斷遷徙的我,和誰都無法建立美好的關係,成了愛的遊牧民族,永遠被拋在界外。<尋路線索>˙當流下的眼淚都能化為一顆顆珍珠,鑲在走過的每條崎嶇彎道,尋路之旅就能變得不那麼孤單。(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