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

對嫉妒或羨慕情緒感到焦慮?心理師教你治癒技巧

對嫉妒或羨慕情緒感到焦慮?心理師教你治癒技巧#嫉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焦慮有一點奇妙且迷人的成分,在於它其實並不是一種感覺。我們藉由生理症狀和侵入性思維,感受到焦慮在自己身體及心智上的展現,但焦慮本身不是一種實在的感覺,它反而代表著一些我們太害怕,以致於不敢面對的脆弱感覺。我將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多年前有一天,我和兩個兒子外出,在我們最喜歡的店買衣服。大兒子說:「媽媽,我們幫艾席爾看看雨靴吧。」 「好主意。」我回答,邊牽著艾席爾的手走向展示櫃。艾席爾馬上抓住一雙瓢蟲雨鞋,跟哥哥的雨鞋幾乎一模一樣,但哥哥的也已經裂到不能再穿了。艾席爾試穿後尺寸剛好,我們就準備往收銀檯去,但埃弗瑞斯邊咕噥著:「這樣不好,艾席爾不能比我先買新雨靴。」我不耐煩地說「但你剛才明明說要幫艾席爾找新雨靴的!我不懂你在不開心什麼?」。他就這麼一路抱怨到結帳櫃檯「如果我沒有新鞋子,我就不想要他有新鞋子。」這是對手足產生嫉妒情緒的經典例子,但我花了點時間才看出來。 試圖藉由控制,迴避痛苦感覺幾分鐘後,在我們往下個目的地前進時,埃弗瑞斯抱怨說:「這樣不好,在我還沒有新雨靴之前,艾席爾不能先穿他的雨靴到溪邊。」當埃弗瑞斯試著控制他生活中的外在情況時,很常說「這樣不好」這句話。以前,我都會試著說服他為什麼「這樣可以」,直到我了解到,面對受到恐懼及控制欲逼迫的自我,爭辯是沒有意義的。後來比較熟悉之後,我就更能從辨認他的感受著手,接著引導他深入他的感覺。「聽起來你好像是想要控制,來避免讓你自己感覺羨慕。」我說。 「羨慕是什麼?」埃弗瑞斯問。我解釋著「羨慕跟嫉妒有點像。嫉妒是你覺得自己被排擠,像是爸爸跟艾席爾玩,把他逗得咯咯笑的時候。羨慕是你想要擁有其他人擁有的東西。要讓自己去感受這兩種感覺,都真的是很困難」。「妳是說綠眼怪獸嗎?」艾席爾突然嚷叫著。「亨佛萊很嫉妒青蛙歐格。」他說的是他們很喜歡的倉鼠亨佛萊系列童書,亨佛萊是班級寵物,但當老師帶來一隻青蛙作為新寵物時,所有孩子都為之瘋狂,亨佛萊因此感到嫉妒。 沒錯,那就是嫉妒。它被稱為怪獸,是因為它在內心感覺起來巨大無比,好像可以把你吞下去一樣。當人們感到嫉妒或羨慕時,大多數人都試著否認,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該有那種感覺;可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嫉妒或羨慕,這是身為人類的一部分。但那些真的是很難受的感覺。一部分的你不相信自己(也就是自我,不過我還沒和孩子們說到這個詞)能夠處理這麼重大的情感,所以要求你控制其他人,這樣你就不需要有這種感覺了。但這沒有用!你無法控制人或情況,光是試圖這麼做就會耗費很多力氣。結果,讓你自己感受羨慕還容易多了。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能量,而且令人非常不舒服,但它會穿越你的。當你盡力想控制的時候,內心會變得緊繃,這種感覺因此無法發散。它變得受困於你體內,越長越大。如果你能讓自己感覺到羨慕的話,它就能穿越你;最後,你就會接受。埃弗瑞斯似乎聽懂了,他的抱怨和控制欲平息了下來。我看到他明顯地呼出一口氣,緊繃的控制欲放鬆了,轉變為接受。我教我的孩子們一個簡單的公式,這也是我每天都和患者分享的: 感覺自己的感覺=接受現實=隨著生命之河流動VS逃避感覺=控制現實=對抗生命之河,覺得自己深陷其中 學會放手,隨著生命之河漂流一旦辨認出隱藏在控制欲中的感覺,我們所有人就得以突破那份緊繃感。我不再試圖說服埃弗瑞斯轉移注意力,埃弗瑞斯也停止嘗試控制我和艾席爾。身為人類,我們似乎天生就想控制外在情況,試圖藉此迴避痛苦和不舒服的感覺。然而,療癒的一個重要關鍵「學會放手,並隨著生命之河漂流」,就是我們得允許自己去感覺自己的感覺。患者在治療時告訴我:「我終於知道妳在說什麼了。我今天注意到自己的腦子天旋地轉、心煩意亂,越來越焦慮;後來我做了幾個深呼吸,轉向內在,接著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通常都是悲傷、羨慕或對未知的恐懼之類的。但當我放任自己去感覺的時候,焦慮就會逐漸消退。」這一刻讓我充滿了成就感。感覺是能夠克制的,焦慮卻不是。你越是能夠戒除任焦慮的藤蔓恣意向上蔓延、綁架心智的習慣,並且取而代之地回到你的心,也就是你的感覺存在的地方,就能減少焦慮,也更能覺得平靜。 (本文摘自/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學習自我治癒技巧,擁抱真實的自己允許自己選擇愛/時報出版)

總是被針對!其實是對方嫉妒心在作祟

總是被針對!其實是對方嫉妒心在作祟#嫉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有一次,我因為聽同事指出我工作的方法有問題,因而大幅度調整工作方向。結果竟不小心聽到該名同事暗地裡對其他人說:「那傢伙明明就做得很不錯,結果我的隨便說說他竟然還當真,還蠢到去改變大方向,真是笑死我了!」我聽了臉色瞬間鐵青,同事的話迴盪在耳邊,氣到我手腳顫抖。回到家後終於止不住淚,一直想著:「為什麼?想傾聽大家的意見一起將工作做好到底哪裡錯了?」「毀謗中傷一個人的惡意難道真的存在?」這些想法縈繞腦中揮之不去,越想越鑽進死胡同。後來某天我在電視上看到動物生態節目時,恍然大悟:「啊,原來嫉妒就是動物本能的發作!」節目中經常會見到,本來溫馴的動物寶寶當嫉妒其他寶寶時,會瞬間從可愛動物變成猛獸,展開極具毀滅性攻擊的畫面。看完節目後我也回想自己曾經因為嫉妒,走路故意去擦撞公司後輩這種性格丕變為毀滅形人格的經驗。自己這樣講可能有點怪,但我平常並不是那種人,只在當下覺得後輩「跩什麼跩」、氣炸直衝腦門時,瞬間出現毀滅性人格,才做出那些平常不會做的事。當時我並不知道那種行為,稱為「嫉妒之心發作」。無自覺的嫉妒發作嫉妒發作時的特徵,就是臉會像日本傳統「能」劇所使用的面具「能面」一樣面無表情。 當我想起這件事時才意識到:「咦?嘴上講『我是為你好』而吐槽我的人,當時的臉部表情也跟能面一樣啊!」我誤以為對方是真心地在給我意見,所以才把他的話當真。這才明白對方充其量是嫉妒發作,故意講些反話來搞破壞。因為是「嫉妒發作」才變身的,這些人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一件壞事」,搞不好根本不記得這回事,還會說:「有嗎?我有說過這種話?」因為「發作」,所以就算嘴巴說出過分的話也沒有記憶,毫無「做了壞事」的自覺,甚至覺得自己愛講就講,完全無所謂。嫉妒發作時還有另一個特徵,就是當你越是在乎這些「發作」的人,他們就發作得更兇。所以,我對攻擊我的人反應越大,他們的行為就越激烈,也就是受到關注造成發作變嚴重的一種狀態。過去的我是個事事在意的窮酸鬼,因此才會以為「像我這麼小家子氣的人哪有什麼可以讓人嫉妒的?」絲毫不認為自己可能招人嫉妒,因此才把對方的話當真,以為「人家是為我好才跟我講!」對晚輩的嫉妒心理嫉妒發作的條件建立於「比自己地位低者,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因「『在我之下』的公司後輩竟知道我所不知的事?」而激起了嫉妒雷達,導致性格丕變為毀滅性人格。另一方面,我這小家子氣的個性,凡事小心翼翼又鑽牛角尖,在旁人眼裡看來就會認為「看他一付提心吊膽的樣子,這傢伙地位肯定在我之下!」如果你這時將對方的話照單全收,會讓對方發作越來越嚴重,發動的攻擊也就越來越猛烈。要是總覺得「對方是為了我好才這麼說」或「對方是為了糾正我才跟我說的」就無法從對方所說的話語中抽離。不過,「啊!就是我對嫉妒的發作所有反應,才會招致更猛烈的攻擊。」一旦清楚這個原理便能輕鬆化解對手的攻擊。因為對方的發作逐漸趨緩到最後再也不會受到攻擊。只要對對方的攻擊反應「遲鈍一點」,對方的嫉妒比較不會發作,之後「不在意」這件事也就變得相對簡單多了。(本文摘自/不在乎的勇氣:給害怕被討厭,所以虧待自己的你/三采文化)

化嫉妒為欣賞 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化嫉妒為欣賞 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嫉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一定聽說過,多讚美別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良方。因為,人們都喜歡那些肯定與認同自己的人,當知道自己被讚美時,會因為自我價值感提高,連帶著也對說出讚美的人產生好感。問題是,我們常吝於表達讚美。這可能來自於,我們沒有看見別人的優點或長處,當然找不出可以讚美的地方;另一個可能,是當讚美別人時,會顯示出自己不如人,因而即使看見對方的好,也不願說出口。前一種狀況,常來自於家人或熟人之間,因為太常見面了,所以忘了要去發現對方的優點。因此,有許多孩子常抱怨自己不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被父母肯定,或者,在父母的眼中,似乎一無是處。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長期相處在一起的親人間,常把對方的體貼或努力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認為那是優點,但卻容易過度放大家人的缺點,時常指責或翻舊帳,因而產生許多摩擦或衝突。後一種狀況,則與我們本身的自我價值感有關。想像一種情境,你與好友一同準備一場艱難的考試。考前,你們時常一起研讀、並肩作戰,大家都看好你們的表現。考試結果出爐,你的好友通過,而你卻沒有,你的心情跌落谷底。與好友走在一起時,聽到旁人對好友的恭賀,你有何感想?我想,難免心酸酸的吧!也可能有好幾天,你不想與好友走在一起,免得心裡難過。因為,在那當下,旁人對好友的每一句祝福,對你而言聽來都格外諷刺,似乎在提醒你:「你沒通過考試,你不夠好,你不如你的好朋友!」此刻的你,因為考試失利而自價值感低落。再試想另一個情境,當你聽到父母提起某個遠房親戚的孩子,口中稱讚不斷,不知道為什麼,你越聽越不是滋味,心中湧現一股無名火。會這樣很正常,因為,你內心的小劇場又要開演了:「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一直稱讚他!」其實,那一點關連的都沒有。處於低自我價值的人 難以對他人給出讚美當我們處在自我價值感低落的狀態下,聽到別人受到恭賀或稱讚,常會心生反感,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叫做「嫉妒」——因為自己不夠好,而也見不得別人好。所以,處在這種低自我價值狀態中的人,也難以直接給出他人讚美。因為,當我們認可了別人的能力,不就正凸顯自己的無能嗎?嫉妒是個毒蘋果,外表誘人,內藏凶險。嫉妒容易使我們對他人產生敵意,看到別人有了好表現,就算嘴裡說出了恭維的話,也總要暗暗詛咒對方一番。這正是最危險的時刻,持續的嫉妒只會暴露自己的低人一等,對於提升自我價值感根本毫無助益。把嫉妒轉為欣賞吧!同樣是處在自我價值低落的狀態中,嫉妒,是見不得別人好,希望別人和我一樣差;而欣賞,則是見賢思齊,希望自己能與對方一樣好。從嫉妒轉為欣賞,你便會努力學習、自我提升,讓自己有機會跟上對方的腳步。而因為欣賞,你才能發自內心去觀察對方擁有的優點與長處,自然地給出讚美與肯定。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發現自己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內在不夠強大,而無法對他人表達讚美,一時半刻又無法像對方一樣表現優秀時,你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有時候即使我們用盡了全力,還是不可能像對方一樣好,總有不如人之處,無止盡地追求要高人一等,只會把自己累慘了。我們得承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可能贏過所有人。反而,就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吧!所謂接受,是不帶評價的,是看到自己的缺點或不足時,能夠露出淡淡的笑容,從容地告訴自己:「我知道我有這些不完美之處,但我也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而能將焦點轉換至自己的努力、堅持、付出與不容易之處,自我肯定、自我賞識。不需透過與別人比較 凸顯自己的價值於是你知道,你根本不需要透過與別人比較,才能凸顯你的價值;因為,你的重要性,是與生俱來的,不需外求,也無須證明。你只需要為自己負責,看到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都比前一天有些微的突破,那就是值得肯定的時刻了。當我們懂得欣賞與接納自己時,才不會總是不自覺地與別人比較,而能夠在他人有了好的表現時,也發自內心地給出真誠的讚美與肯定。換句話說,現在你表達讚美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搏得別人眼中的好印象,進而獲得好的人際關係;而是出自內心真誠的賞識。而當人與人之間能夠真誠以對時,關係品質自然良好,彼此也更加靠近了。下次,在你看到周遭的人有好的表現,而心中出現嫉妒的心情時,請告訴自己:「我深深地接納我的不完美,同時,我也知道我有值得肯定之處。」並請大大地讚賞自己一番。

「正確」嫉妒 發現不足、激發潛能

「正確」嫉妒 發現不足、激發潛能#嫉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任何心態都可以有正面的應用和負面的操作,你怎麼選擇而已。太多時候,我們都為自己選擇了一個不太恰當的問句,恰當的問句可以當作步步高升的踏腳石。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是不會遇到諸般問題,而是他曉得怎樣透過更有力量的內在問答去解決外部問題。因為常常那個問題就是自己。嫉妒雖刺激進步 若攻擊謾罵反而更顯自卑緊隨比較計較的是「嫉妒」。跟比較計較一樣,只要你還有一點自尊心和上進心,你一定會嫉妒。上帝安排這個人性的可能是因為,嫉妒是刺激你進步以及發現自己不足之處、找到激發潛能出口的方式之一。問題是很多人誤用了嫉妒,拿來攻擊、謾罵。攻擊謾罵是最簡單的,也是最無用的。除了讓你更討厭自己、讓自己的精神能量消耗殆盡、永遠居於下風更顯自卑,可以說一無是處。如果你很嫉妒某人,那就用力嫉妒吧!嫉妒到你火力全開全速前進,嫉妒到天荒地老開心就好。就算你在過程中不會快樂,好歹你創造了全新的自己。最後你可能會在回頭望望時,感謝那個讓你嫉妒到要死的人。不然,你可能會變成只會抱怨的受害者,當一輩子的魯蛇。好吧!魯蛇也可以變有力的蟒蛇,如果哪天連抱怨都被自己嫌膩,連當受害者都討不到抱抱,就是蛇蛻的開始。行動說得比話響 懂得少的人才會常常講我敢打賭,這些你都知道!對嘛!沒有不知道,只有不想知道,向來是如此的。只是做不到?只是要做好難?我只能說你日子過太爽,吃苦沒吃夠!或許老天該給你幾鞭,打到你趴在地上哭爹喊娘沒人搭理,世上只剩你和上帝,你才能真正學會某些觀念,然後心甘情願每天操練。別再自欺欺人了,欺騙了你的腦袋,最後反噬你的也是腦袋。一輩子終歸還是在小我的泥漿裡打滾,卻妄想著登天的極樂。行動吧!行動說得比話響,懂得不多的人才會常常講。最後一句是說我自己,不過我做得也不少就是。(本文摘自/懂你自己,才能做你自己/商周出版)

親子議題詳解: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

親子議題詳解: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嫉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更親奶奶怎麼辦?唯有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在與母親的關係中足夠溫暖和放鬆,並且相處時間足夠長,才會自動地把對母親的依戀釋放出來。Q尹老師:我兒子自從出生幾個月後,就讓婆婆帶回了老家。看了您的書,覺得自己做得太差了。現在孩子要上幼稚園,回來了。由於孩子從小和奶奶在一起,而且我婆婆是那種包辦溺愛型的人,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即使我和孩子在一起,婆婆也總是在旁邊跟著。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和奶奶特別親,去哪兒都找奶奶。因為我工作比較忙,孩子每天去幼稚園還是婆婆接送。回家後我幾乎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卻總是不願意和我親近。只要順著他就沒事,一感覺和我在一起沒意思就要去找奶奶。而且他上幼稚園已經有一個月了,每天去了都要哭半天,哭的時候也是一直要找奶奶,從不說找媽媽。一開始我都是好言安慰他、陪著他,可是他也沒有好轉,所以我現在態度就比較強硬,想把他「搶」過來,但我又擔心,這樣會不會給孩子心裡留下陰影?請尹老師指點!A尹建莉這位年輕媽媽,你好:恕我直言,見過強盜,也沒見過你這麼強盜的。一個小孩子從混沌中來到世界上,從他記事起,就只有奶奶天天在他身邊,他當然和奶奶親近,別的人,他知道誰是誰呀!算一算從孩子來到世界上,你和奶奶各自在他生命中的陪伴時間。如果你在孩子的世界中出現的頻率只是一個「路人甲」的概率,那麼你於孩子來說就只是一個過客,憑什麼現在孩子一回到身邊,不過1、2個月,就要求孩子對你這個只見過幾面的「陌生人」有親近和依戀?你自己不帶孩子,生了孩子跟沒孩子似的,當別的年輕媽媽親自帶孩子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時,你當時一定對自己的「輕鬆自在」很滿意吧,那時你有過抱怨嗎?現在,你已意識到把孩子送回老家不對,但你僅僅止步於後悔,卻沒有想著自己去做點什麼,稍微對孩子用點心,就覺得自己很努力了,當孩子沒達到你的預期時,就再次把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的本能反應看作是一個錯誤,居高臨下地等著他自己「好轉」,一旦孩子「好轉」不了,你就「態度強硬」——你憑什麼這樣呢?就憑你生了他一下,就變成了「有理」?你既不需要為他付出時間和精力,又要享受他對你的依戀和親密,有了問題還去怪他——孩子天生就欠你的啊?無法逼迫別人喜歡自己用傷害性的辦法逼迫一個人去愛另一個人,這連成年人都做不到,有誰會喜歡一個對自己不友好的人呢!你卻對一個小孩子採用「態度強硬」的辦法,逼他討好你。如果不是擔心孩子心裡留下陰影,難道你會一直做下去,甚至更強硬?容我有些不道德地猜想,你可能還暗暗「嫉妒」奶奶吧,孩子對奶奶的依戀讓你不舒服,讓你心理失衡了,是嗎?如果真是這樣,我更希望你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奶奶過度溺愛固然不對,但這不是你目前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你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你如何儘快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你和孩子的關係處理不好,恐怕你和婆婆的關係也難處理好,而這可能又會影響到你們的夫妻關係。總之,這不是個孤立問題,可能會牽扯出更多關聯。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 才會釋放依戀母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建立的第一種關係,也是一個母親最能從中獲得至真至純、無私母愛的深刻關係。我理解你想要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願望,哪個母親不想得到這份享受呢?但你一定要明白,親子關係的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裡,不在孩子那裡。雖然幼兒對關係中的愛與不愛有著最靈敏、最直接的感知力,但他對關係的把握卻無能為力——雖然他心底深處渴望著母愛,卻不能有意識地去被動自己對母親親近。唯有他感受到無條件的母愛,在與母親的關係中足夠溫暖和放鬆,並且相處時間足夠長,才會自動地把對母親的依戀釋放出來。學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自由所以,從現在開始,你不要再去怪孩子,不要對奶奶心存芥蒂,也不要再糾結自己前面做得不夠好。你要把一切怨氣和負面情緒消解得乾乾淨淨,心地單純地善待每個人、感恩每個人,包括自己。尤其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一定要學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自由——愛和自由這幾個字很簡單,做到了卻不簡單。這是你面臨的最大功課,可能需要你付出非常大的精力去做。當孩子覺得他不再需要刻意討好媽媽,確信無論他如何表現,媽媽的愛都是一樣的,都不會有絲毫減損,哪怕他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媽媽也不會責怪他,那麼他才能真正放鬆下來,放下戒備,和媽媽親密起來。這樣,你才能從孩子世界中的「路人甲」晉升為主角,真正品嘗到做媽媽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祝福你。(本文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遠流出版)

爸媽當心!這麼做恐挑撥親子關係

爸媽當心!這麼做恐挑撥親子關係#嫉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是嫉妒的、報復的、不講理的」,這樣的預設才是挑撥姐弟關係的心理基礎。善意和惡意都有強大的繁殖功能,就看我們刺激、培養的是哪一種。◇Q尹老師,你好:我女兒現在2歲5個月,我還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現在5個月。自從2個兒子出生後,女兒看見2個弟弟時,不時會親親他們,很疼愛弟弟的樣子。但是,過了2、3個月後,女兒每天都有那麼一陣子會不高興地打她的2個弟弟。這時爺爺奶奶會阻止她說:「不准打弟弟。」一開始我也這樣說,但我知道說這話沒用後就不說了,也沒有責怪她的意思。我問她:「為什麼要打弟弟呢?」她總是習慣性地回答:「我沒有好吃的了。」我知道,自從生了2個弟弟後,我整天忙著照顧弟弟,沒時間陪她了,她是出於妒忌,而她的奶奶又總和外人講這些事,又愛嘮叨,我也勸過我婆婆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她不好。平時做事我也很注意不要讓女兒多心,但根本沒效果。現在我很煩惱,兒子身體上疼一疼就過去了,該怎麼才能解開女兒的心結呢?A尹建莉你好:我注意到你的女兒只有2歲5個月,好小啊!2至3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個飛躍期,概念和常識的灌輸對孩子至為重要。現在你們如何定義她和2個弟弟的關係,不僅會影響到她以後對待弟弟們的態度,更會影響到她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她和周圍人關係的態度。長輩對孩子行為的解決態度有很大的問題我知道你在用心呵護孩子的心理,孩子天生也喜歡弟弟,但天知道哪一天哪件事讓她感覺不爽,於是用「打弟弟」的方式來表達不滿——這原本不是事,家長不是神仙,難免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孩子也不是聖人,直截了當地表達不滿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不對的是你和孩子的爺爺奶奶對孩子行為的定調,以及解決態度。懷疑父母 藉由欺負弟弟試探父母的愛你們把孩子的行為定義為「打」,那麼她對弟弟們的愛就變成了恨,不滿就變成了暴力,委屈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當家長用負面的眼光解讀她偶然的行為時,再加上批評,會使孩子對媽媽的愛更加懷疑,那麼她就會製造更多的事端,透過不斷欺負弟弟來試探媽媽的愛——事情就這樣進入惡性循環。還有奶奶和別人閒聊或在家中嘮叨時的強化,孩子不光對媽媽的愛不確信,還對自己產生鄙視,在自卑和失落的雙重折磨下,以後會真的和弟弟們愈來愈對立。孩子說打弟弟是因為「我沒有好吃的了」,以我的經驗,她真正感覺匱乏的不是餅乾、糖果等,而是被愛、被重視的感覺。她實在太小了,腦袋裡還沒有「偏心」之類的詞彙,只能用「我沒有好吃的了」來表達自己的委屈。因為在孩子的心裡,好吃的東西往往是她的最愛,代表滿足感。所以應對的方法主要有2點:第一,你作為媽媽,要完全用正面眼光看待女兒的一切行為,孩子天性善良,她天生愛弟弟們,即使偶爾表示不滿,也不要批評,更不能定性為「打」,而要善意看待孩子的行為,把她的行為定義為「愛」或「喜歡」。比如她打了弟弟一下,如果不嚴重,你可以假裝沒看到,然後說「媽媽現在要給弟弟餵奶了,你先安慰一下弟弟,告訴他們不要著急,等媽媽準備好了,馬上過來。」然後讓她一起摸媽媽的乳房或和她一起看弟弟吃奶的樣子,讓她知道自己也可以幫媽媽的忙,和她一起體會弟弟們的可愛。讓孩子建立「愛護者」心態如果她打得很重,弟弟哭了,你和顏悅色地對孩子說:「寶寶想和弟弟開個玩笑,沒想到下手有些重了,弟弟有些害怕了。寶寶這麼愛弟弟,下次和弟弟玩的時候輕一點,別把弟弟弄哭了。」如果家長這樣說,孩子也會慢慢建立一個概念,認為自己對弟弟很友好,會很快改變自己對弟弟的態度,由「施害者」心態變為「愛護者」心態,而這種心態會喚起她內在的美感和自信,讓她對弟弟、對自己都產生正面評價,對媽媽的愛就不會有擔心了。無形言談中也可以影響孩子想法第二,在日常生活中你們也要正面強化,在各種機會和場合中讓孩子知道她和弟弟們關係很好——當然,這首先要你們全家人建立這樣的信念,否則就變成了說假話,孩子是雷達,能聽出來大人的話中話——比如話語間流露出對她的讚美,對她和弟弟們關係的讚美。一定要讓孩子的奶奶改變聊天習慣,與其對別人說孩子嫉妒,流露出對幾個孩子間關係的擔憂,不如說說你女兒如何愛兩個弟弟,家有三個孩子多麼幸福。當孩子從家長嘴裡知道自己對兩個弟弟很友善,她會自動修復和弟弟們的關係的。孩子沒有心結,需要解開的是家長的認識之結——不要預設孩子是嫉妒的、報復的、不講理的,這樣的預設不對,這才是挑撥姐弟關係的心理基礎。要堅信孩子是友善的、寬容的、懂事的。善意和惡意都有強大的繁殖功能,就看我們刺激、培養的是哪一種。祝福你。(本文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Q&A/遠流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