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青少年堅持「三不」原則 以免「事後」煩惱

青少年堅持「三不」原則 以免「事後」煩惱#腸病毒

漫漫暑假即將到來,情竇初開的青少年在放假時常因心情放鬆,而誤嚐禁果,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1995年及2000年調查研究發現,國內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生發生性行為有增加現象,男性由10.4%增至13.9%,女性由6.7%增至10.4%,雖然現代的青少年會採避孕措施者提高很多,但仍有27%的男生與34%的女生表示沒有避孕,沒有採取避孕,就會產生一堆「事後」的煩惱。 性行為開放但無正確性知識,也易導致青少年意外懷孕,內政部九十六年統計資料顯示,15-19歲的少女生育率5.58‰,當年產下4317名嬰兒。 藥師公會全聯郭姿均主任表示,很多青少年在激情過後,常會到社區藥局詢問事後避孕丸或墮胎藥,藥師常成為青少年激情後的救火隊,有藥師也曾接獲穿著國中制服的女學生要購買事後避孕丸,社區藥局分布全國密度極高,因此藥師公會全聯會接受國民健康局委託,聘請專家學者訓練150名社區藥師成立「性教育諮詢站」,當青少年前來購買保險套或洽詢事後避孕丸或墮胎藥,將關心青少年並提供正確的性知識,如有需要可提供合適的轉介或轉診服務。 現代青少年使用網路交友的情形很普遍,時有所聞青少年單獨與網友赴約,結果慘遭狼吻,藥師公會也建議青少年交友時應從團體活動開始,也要注意三不政策「不關門、不躺下、不脫衣」,要記住慎選約會地點及時間,選擇安全的公共場所,避免兩人獨處容易擦槍走火,而青少年也容易在彼此的生日、情人節、將分隔一段時間前夕時獻身,所以在這些日子,青少年尤需冷靜。                 根據國民健康局所輔導設立「Teens'幸福9號」門診,去年一年服務720名個案,接受服務以驗孕、避孕、人工流產等為最多,所以青少年倘若不慎懷孕,仍可以透過正式管道尋求協助,勿私下購藥解決,以免危及健康。

重新認識腸病毒

重新認識腸病毒#腸病毒

腸病毒是近三、四十年才被發現的病毒,其實,早在中古世紀就記載過與小兒麻痺病兆相關的資料,1908年分離出小兒麻痺病毒,1949年組織培養成功。1948年在紐約市科沙奇鎮(Coxsackie)的一位罹患“麻庳”病兆的病人身上分離出科沙奇病毒(因發現地得名)。伊科病毒(Echoviruses)則是指一些沒有特異性症狀,不明顯的感染之病毒群,echo是四個字的字頭語:E, enteric; C, cytopathic; H, human; O, orphan.。自1969年後發現之腸病毒不再特別命名,只以發現的次序以數字呈現,稱腸病毒68-71型。最近,又把A型肝炎歸列為腸病毒72型。時下所稱的腸病毒其實就是包括上述的病毒。腸病毒感染一般來說它是屬於比較良性的病毒性感染,讓大家色變的是71型病毒,因為這一型的腸病毒容易併發腦膜炎類之神經病變,威脅生命。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 賴秀澤醫師指出,腸病毒是由口糞或呼吸飛沫傳染。先在口咽部及部分腸道增生,經淋巴系統入血液,再漫延全身,包括皮膚,黏膜,心肌,肝臟,肺臟以及中樞神經。潛伏期約一至五天,在腸道增生的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當病毒漫延並侵犯全身標的器官時,明顯的臨床症狀才會顯現出來。腸病毒在口咽腔黏膜可停留一至兩週,腸道中可停留6-8週,此期間內其飛沫或糞便都仍有感染力。賴秀澤醫師進一步詳細解釋:腸病毒的發燒症狀多呈雙峰式型態,先發燒1-2天,退燒2-3天後,再又發燒3-4天。因此,在退燒的2-3天中常被家長或醫師誤認病癒而疏於照顧,增加併發症機率。腸病毒患兒的家長應該不必慌張,要提高覺性,早期篩檢出重症傾向者,俾使獲適當處置,不擔誤治療才是要緊。簡單地說,當一個兒童罹患腸病毒感染,應隨時注意患兒的臨床表徵,如若出現驚嚇,顫抖或嘔吐;嗜睡或哭鬧不安;手腳鬆弛無力;意識木訥,呼吸急促,抽搐;諸徵狀就是表示病情惡化即將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期,必需緊急送醫治療。腸病毒的診斷通常是臨床診斷,不需做病毒培養。治療方面也只能採支持性療法,補充水分,足夠休息,密切監控病情變化。重症患兒採維持生命跡象策略,插管使用呼吸器,甚至可使愛克膜體外循環,幫助患兒度過生命的難關,等待恢復。預防腸病毒感染,勤洗手是不二法門。由於腸病毒血清分型多,其特異性抗體只能維持數月至數年,沒有辦法獲得終身免疫,除小兒麻痺外,目前尚無疫苗呈現。 賴醫師特別提供民眾一般之防範方法:1、增強個人免疫力;起居衣著,營養夠睡眠足。2、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3、注意環境衛生;通風清潔,家長下班回家時,宜換妥居家服裝,洗手後才接觸孩子。4、避免進入公共場所或擁擠的地方。游泳池,公共浴池,擁擠且衛生差,環境污染處是容易傳染的場所。5、高危險群:3歲以下,要特別注意。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6、一旦被診斷是腸病毒感染,必須在家休息7天以上,避免疫情擴大。

病毒活躍 醫師籲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

病毒活躍 醫師籲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腸病毒

氣候接近嚴夏之際,許多病毒開始活躍並伺機侵犯幼童,醫院最近出現不少發燒、喉嚨痛合併腹瀉的小病號,經診斷發現,除了這個時節常見的腸病毒外,不少小朋友還合併感染EB病毒與輪狀病毒。據統計,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10月再度出現一波流行。腸病毒重症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佔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而且年齡越小者,發生率越高。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小兒肝膽胃腸科主任何成宜表示,由於腸病毒潛伏期可高達10天,所以很多父母易忽略對疑似已患病者的避免接觸,造成許多小朋友重複感染不同類型的病毒,包含原本屬於冬季較常見的輪狀病毒;何成宜說目前腸病毒與EB病毒並無疫苗可預防,而輪狀病毒疫苗也僅適用於六個月以下嬰兒,由於病毒多經由口鼻分泌物與飛沫傳染,提醒家長與幼童多洗手、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盡量戴口罩來預防,避免幼童受病毒侵犯。何成宜指出,腸病毒總共有六、七十種,包括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以及克沙奇病毒A型、B型、腸病毒68- 71型等。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所幸大部份的腸病毒患童都非重症病例,只要適當處置,皆可恢復良好。只不過腸病毒患童一旦演變成重症,後遺症及死亡比率仍相當高,因此正確的認識與預防腸病毒感染,並及早就醫治療相當重要。何成宜表示,預防的預防腸病毒方法包含:透過運動與飲食的方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充足睡眠、正確且勤加洗手以加強個人衛生,以及注意環境衛生、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等。若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等情況需立刻就醫。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高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高#腸病毒

腸病毒疫情有持續升高趨勢,腸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97)年6月12日發函至全國各縣市衛生局宣布停課新規定,若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幼稚園與托兒所,於一週內同一班級有兩名以上〈含二名〉幼童經醫師診斷患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或疑似腸病毒感染時,全班應停止上課10天;如應停課而未停課者,衛生局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依同法第七十條處三千元到一萬五千元罰鍰,並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將按次連續處罰。如要求停課而拒不停課者,則依同法第六十七條重處六萬元到三十萬元罰鍰。臺中市衛生局也呼籲各國小、幼稚園與托兒所等機關(構)除應加強教導學、幼童正確洗手外,相關洗手設備如洗手乳等亦應隨時補充供應。衛生局再次提醒民眾務必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腸病毒高峰期保健之道─勤洗手保健康

腸病毒高峰期保健之道─勤洗手保健康#腸病毒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評估,隨著溫度逐漸上升,今年腸病毒疫情將於六月底進入高峰期,而小兒科門診中從五月至今也增加了近5倍的腸病毒病例,其中又以會造成喉嚨或口腔出現水泡引發潰瘍發炎症狀的「咽峽炎」為大宗,甚至有許多幼童因而需住院治療。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醫生 李昭儀呼籲,幼童杜絕腸病毒最有效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力行「濕、搓、沖、捧、擦」的正確洗手方法並勤洗手,且家長自身也別忘了要勤洗手,尤其在外出返家後最好先洗手後再抱小孩,以免讓自己也成為腸病毒的傳播媒介。從五月下旬開始,幼童罹患腸病毒的病例明顯增加,且這一波腸病毒疫情主要以罹患咽峽炎為主,年齡從6個月大嬰兒到10歲幼童都有,主要症狀為發燒、口腔內的上顎處,出現水泡、破皮進而潰瘍發炎等,且有不少幼童因為口腔潰瘍發炎腫痛得無法進食,因而必須住院觀察治療。由於腸病毒主要藉囗鼻分泌物、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因此家中若有幼童感染腸病毒,應與其他年齡較低的小孩隔離,否則互相吸了對方奶嘴或共吃一份食物,就很容易造成相互傳染,像這一波住院治療的病童中,就有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四個堂兄弟姐妹,相互感染而住院觀察治療。此外幼稚園及托兒所學童接觸頻繁亦是主要傳染來源,所以患童最好請假在家休養一週,避免腸病毒流行進一步擴大。腸病毒多發生於十歲以下的小孩,其標準症狀為口腔後部咽喉處、手掌、腳掌或肛門周圍出現紅腫水泡,因此又被稱為「手口足病」或「咽峽炎」,嚴重者甚會引發腦脊髓炎、肺水腫、心肌炎等腸病毒重症,尤其三歲以下幼童抵抗力弱更需嚴防重症,因此若發現家中小朋友出現持續性發燒、食慾不振、口腔潰瘍、嗜睡、抽搐、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或呼吸急促等症狀時,即應儘早就醫。此外腸病毒型別很多,因此父母切勿以為感染過即可有抗體而過於輕忽,建議在這波腸病毒流行期,家長務必教會孩童正確的洗手,並注意家中環境衛生,而小朋友最常接觸的玩具亦可能是病毒傳播的媒介,因此建議家長可將家中玩具清洗並放置太陽下曝曬,藉紫外線降低腸病毒的活性,並讓幼童遠離夏日健康駭客的威脅。

暖暖人間四月天,小心防範腸病毒!

暖暖人間四月天,小心防範腸病毒!#腸病毒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視資料顯示,今年截至3/21止,共計通報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50例,其中21例為確定病例,疫情明顯較前兩年來得嚴重,除了1例為感染伊科病毒第6型的新生兒外,其餘20例均為腸病毒71型引起,並有1例死亡。最近腸病毒定點醫師通報比率持續爬升,疾病管制局預估下月底全台病例數將快速攀高,進入流行期;由於腸病毒71型活動情形自去年下半年即開始上升,且該型病毒最容易導致重症與死亡,衛生局呼籲民眾務必要隨時注意個人、幼兒及學童衛生,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避免重症的發生,造成家庭的遺憾!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痺除外),又可經口、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控制不易,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如家庭與教保育機構(國小、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故民眾應注意小心預防:1、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因為免疫力較低,且本身無行為自主能力,或無足夠能力管理自身衛生,容易經由大人摟抱、親吻,或與其他孩童遊戲互動時而感染腸病毒。同時感染後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2、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3、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且勤加洗手(濕、搓、沖、捧、擦),以預防自身感染,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4、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5、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6、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7、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1)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2)多補充水分,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3)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請立即前往本市疑似腸病毒重症建議轉診醫院治療(臺中榮民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前述一般神經併發症是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 持續嘔吐。 ●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另外,在環境消毒方面,由於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以有效減少腸病毒傳播。我們也可以善用太陽光,將可清洗的物品清洗後接受太陽光的照射,藉由紫外線殺滅病毒。對於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如樓梯扶把)、遊樂設施等也可購買家用漂白水(濃度一般6-7%),以15-20CC漂白水加入5公升水稀釋後做重點消毒。腸病毒雖然可怕,但做好相關的防治措施,確實可減低對小朋友造成的傷害;如果有任何問題,也請不要忘了衛生局及衛生所是隨時守護民眾健康的朋友! 臺中市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23801151。

腸病毒來勢洶洶切莫掉以輕心

腸病毒來勢洶洶切莫掉以輕心#腸病毒

民國八十九年腸病毒的流行,從四月底以來月持續升溫的趨勢,疫情從北往南延燒的跡象,感染人數已逼近十萬人左右,而死亡病例已有十例;流行的腸病毒類型以克沙奇A型和B型為主,也夾雜著腸病毒七十一型,所以疫情勢必比民國八十八年嚴重。雖說感染腸病毒並引發重症的病例以三歲以下的幼童居多,值得家長小心留意,但根據往年的經驗,流行對象的年齡層也會往上攀升,導致成人也會受到波及。至於孕婦感染腸病毒並垂直感染給胎兒而造成胎死腹中或新生兒死亡的病例,民國八十三年在台北二家醫學中心曾經發生過,而在八十七年那次大流行也有一位懷孕的護士受到腸病毒感染,出現手足口病的症狀,好在經妥善的處置後,得以母子均安。因此為了母兒身體健康著想,此時此地孕婦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以免造成終身的遺憾。腸病毒其實是包括了一小群小RNA的病毒,人類與低等動物都可能成為腸病毒的宿主,但各有各的腸病毒棲息,彼此之間並不會交互感染;更與國內發生過豬、羊「口蹄疫」的致病病毒─APHTHOVIRUS完全不一樣,口蹄疫的致病毒在自然界感染的對象只有偶蹄類的家畜及野生動物,並不會感染人類而致病。臺安醫院婦產科醫師 徐弘治指出腸病毒可以被高溫(高於攝氏五十六度)、甲醛、紫外線、氯化物等去除活性,但對酸的抵抗力較強,可以通過胃到達腸道,就地棲息而大量繁殖,先感染腸道,再傳播全身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西元一九五七年美國全國性幼兒癱瘓性疾病基金會所贊助的一個委員會,將這些小病毒集合歸類在一起,命名為腸病毒(ENTERO VIRUS)。腸病毒會棲息在宿主的下消化道中長達八至十二週之久,糞便中也可發現其蹤跡,所以常藉糞口傳染,這些病毒因有共同的物理、生化特質,其流行病學與致病機轉,臨床表徵都很相似,致被歸屬於同一家庭,故以「腸病毒群」稱之似乎來得貼切些。腸病毒群可以藉細胞培養再配合中和試驗來鑑定其血清型,在一九六九年以前共有六十七種血清型被確定出來,這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群與B群及伊科病毒,以後在這六十七種病毒當中有些已被重新界定而歸類到其他非腸毒名下,所以實際上只剩下六十三種血清型病毒而已。到了一九七○年代,因有很多新的腸病毒陸續被發現,為了使其分類更簡單容易,就將原先的六十七型(實際上只剩下六十三型)加以保留,將以後新發現的病毒通通歸類到腸(性)病毒(ENTEROVIRUS名下,從六十八型排起至目前已排至七十一型,也就是八十七年大流行的「主凶」,而腸病毒七十二型原來是A型肝炎病毒,但它卻能耐熱,因此現在已自立門戶歸屬於肝炎病毒名下,不再是腸病毒群內的一員。如果將來有此類的新病毒被發現,就從腸(性)病毒七十三型陸續排列下去。

刺青,皮膚不能承受之「輕」

刺青,皮膚不能承受之「輕」#腸病毒

刺青,在皮膚醫學上將其分為兩類,第一種是因為受傷造成異物沉澱在皮膚內的「外傷性刺青」,如鉛筆戳到後,鉛筆心的碳粉留在皮膚裡;第二類就是我們較常見的「裝飾性刺青」。在治療上,去除外傷性刺青的雷射療程較裝飾性刺青容易且少次,但來門診求診的病人卻以裝飾性刺青為多。裝飾性刺青的圖案千變萬化,因後悔而來門診想要去除刺青,依求診頻率依序為:《美容化妝型刺青》病人常常是紋眉、眼線、修唇、豐唇後,不滿意自己改變後的眉型或唇型。《流行前衛型刺青》此類變化最大,很具個人色彩,只要是任何流行的語言文字或特別圖案,如蛇女頭、毒蠍子、條碼、星座等,無奇不有,同時此類病人年紀也最輕,多是因父母反對或因不喜歡原先的圖案而來求診。《愛情宣言型刺青》情人熱戀時,常為真愛而紋上彼此的名字、海誓山盟或有紀念意義的事物。《黑社會型刺青》此類通常帶有威武、恫嚇及神秘而深沉的色彩,如龍、鳳等,但筆者卻也見過走可愛路線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後來多為病人心態改變或面對新人生而想要去除,此類病人與下一型病人會常常藉由煙頭或小刀的激烈手段來去除當年為自己年少輕狂所留下的烙印,卻反而留下難以去除的增生性疤痕。《歷史意義型刺青》此類有其背後深刻的時代背景與民族情結,意識表達的宣示意味較濃,如反共抗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等,他們用自己的皮膚為歷史留下了最忠實的紀錄。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 楊志雄醫師指出目前雷射科技的進步,很多雷射可以有效治療刺青,而且結疤的危險性很低,像是銣雅鉻雷射、亞歷山大雷射或是紅寶石雷射。但需特別注意的刺青顏色是膚色、紅色、白色,因為這些顏色的刺青在運用雷射處理時常會造成不可逆的顏色變黑,所以需特別小心其治療後的色素變深,至於其化學機轉仍不是非常的清楚,目前已知的機轉可能是因為高溫時鐵會變成亞鐵的還原反應。就刺青技術而言,職業性刺青的雷射去除療程會較業餘性刺青困難且多次,少則3~4次,多者要6、7次都有可能,每次療程須間隔兩個月,因此去除刺青圖案至少要半年的時間,所以紋身之前,最好還是要三思而後行,以免造成皮膚不能承受之「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