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腸病毒

肝臟位於人體右上腹腔橫隔膜下方,分左右兩葉,右葉較大,約佔整個肝臟的五分之三,一般體重的人肝臟大約1.2公斤重,可說是體內最大的器官。與腦、肺臟、心臟相同,肝臟也是體內重要的器官。製造及分泌膽汁、各種食物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都是在肝臟中完成;此外還有解毒功能及分泌凝血所需要的物質。人類若是沒有肝臟斷無法存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劉正典醫師表示,肝病一般最常見的是肝炎,依病期區分為急慢性肝炎,若以致病的原因可區分為(1)病毒性肝炎,就是大家熟知A、B、C、D及E型肝炎;(2)酗酒或飲酒過量所引起之酒精性肝炎;(3)因為其他疾病使用某些藥物導致之藥物性肝炎。不論哪一種肝炎,在急性期皆出現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茶色尿液,在急性期過後,上述之肝炎症狀就會逐漸改善。最嚴重的肝炎是猛暴型肝炎,出現症狀後數日即引起死亡率高之肝衰竭,由此只要有急性發病,要接受妥適治療。肝臟疾病除一般常見各種急慢性肝炎外,較常見的是肝硬化及肝癌。劉正典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肝硬化大多由酗酒所引起,就是所謂的酒精性肝硬化;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因為B型及C型肝炎盛行,尤其是B型肝炎更普遍,國人肝硬化大部分是由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初期一般代償性良好,不太出現症狀,若有也僅是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輕度貧血等輕微症狀,往往為國人所忽略。若進行至失代償程度,則出現黃疸、腹水或合併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或下肢水腫、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最後進行至肝昏迷或肝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現今國內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有效阻斷B型肝炎的發生;用完即丟棄之注射空針及輸血前的詳盡篩檢防止C型肝炎的傳播,以及對已罹患慢性肝炎病患接受先進的治療,大大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率。 導致肝癌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據統計,台灣地區約80%肝癌合併肝硬化,初期肝癌與初期肝硬化相同,無明顯臨床症狀,隨著腫瘤持續增大而出現上腹脹、腹部隱痛、腹瀉、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肝疾病的檢查除一般血液肝機能檢查及肝炎標記外,同時要檢查A型胎兒蛋白,此外腹部超音波檢查為必要且良好的工具。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進行及早期肝癌偵測,劉醫師說,腹超檢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患定期以胎兒蛋白及腹超篩檢,偵測到目前治療效果良好的早期肝癌,遠比其他檢查方法,譬如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肝動脈血管攝影、肝掃描等高價位之影像診斷具有更高之診斷率。國人若已罹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除了要注意均衡飲食、適度休息且接受妥適治療外,請別忘記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開學季勤洗手、多運動 預防感染腸病毒

開學季勤洗手、多運動 預防感染腸病毒#腸病毒

在歡欣鼓舞過完新年,開學後再次回到學校,透過學童間密切接觸與交流,可能引發另一波腸病毒疫情,要如何預防感染腸病毒,讓衛生局告訴您該怎麼做!腸病毒通常在春、夏季及初秋流行,臺灣地處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感染發生,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與教保育機構(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3歲以下嬰幼兒因為免疫力較低,是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因此,民眾平時要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腸病毒在環境中是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24小時,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您預防及消毒方法如下:【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增強抵抗力】平時應該多注意營養與運動,正常作息及充足睡眠,提高抵抗力,讓我們的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況。【避免接觸】在腸病毒的流行期,儘量減少出入多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接觸疑似病患,以防傳染。加強個人衛生,玩具常清洗、消毒,以防感染或藉由接觸而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注意家中的清潔與通風,必要時戴口罩,避免感染他人或受他人感染。【正確就醫】小孩生病時,若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並請假在家多休息(請假至少一星期),才不致延誤病情。【消毒方法】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紫外線亦可降低病毒活性。【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20cc),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環境消毒】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嬰兒床柵欄極樓梯扶把等)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做重點性消毒,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藉由紫外線殺滅病毒。

春節期間飲食原則 預防常見腸胃疾病

春節期間飲食原則 預防常見腸胃疾病#腸病毒

農曆春節期間常見罹患腸胃疾病之病患,究其原因不乏有腸胃炎或輪狀病毒現象,大多是因飲食習慣、食物和水的不潔或未烹煮熟所感染,而引發腸胃方面的疾病。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邱康程醫師提醒,銀髮族的飲食特別要謹記「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及適當熱量」,飲食均衡、吃八分飽。嬰幼兒要小心的是病毒性腸胃炎、流感、腸病毒,而國小學童最要留意的則是病毒性腸胃炎及流感。邱康程醫師表示,春節期間,由於多吃甜點及油膩食物,或暴飲暴食,青少年及成人則要留意飲食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有些像水土不服,或是外食吃到不潔食物中的細菌及毒素,引起消化不良,或因誤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常見症狀有:陣發性腹絞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嚴重者還會出現發燒、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等現象。症狀輕微者只要禁食幾小時,口服葡萄糖電解質補充液或不冰的運動飲料,吃清淡的食物,通常二、三天內會自然痊癒;而較嚴重的病例,則應立即就醫診治,在醫師的指導下適時的接受點滴液補充及服用胃腸藥,並配合飲食限制治療,一般在三~五天內即可痊癒。 由於經濟景氣的變化,工作及生活的壓力導致作息不正常,有些易引起大腸急躁症,時而便秘時而腹瀉,也有人會因為休假太長,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也就是所謂的「懶人病」。這和免疫力下降有關,必須調整好生活作息多留意,才不會掛病號,少了過年的興致。春節期間的飲食該怎麼吃?才能保腸胃健康,以下幾點邱康程醫師提供民眾作為參考,讓大家快樂過節沒煩惱。1、過年應景食品,若過甜、過鹹、油膩、高膽固醇及不易消化等,應淺嚐即止。多增加蔬果類、豆類、全穀類等纖維質食物量,因為它可減少脂肪攝取並降低血膽固醇值,此外可延緩血糖上升,並有助排便,預防便秘。2、銀髮族的咀嚼、吞嚥能力較差,所以年菜要以好消化素材為主。食物切細,烹調選擇以清蒸、燉、燒、滷,替代油炸、油煎、火烤。並且老人家進食要細嚼慢嚥,口中含食物時,避免與之交談;尤其是吃年糕時更要仔細觀察,避免老人家噎住喉嚨,造成意外。 3、銀髮族的味覺、嗅覺漸退化,若調味料加多,會影響健康;加少,則又食而無味。這時可用檸檬、番茄、鳳梨、醋等酸味調味,並添加有風味佐料及食材,如蔥、薑、蒜、洋蔥、八角、海帶、香菇,讓食物可口美味。此外,採熱食上桌,可增加香味的散發。 4、過年的飲食量比平日多,所以運動量或活動量更要比平日增加,以消耗多餘的熱量。

預防腸胃道傳染病方法

預防腸胃道傳染病方法#腸病毒

春節期間民眾旅遊及往返全臺各地之年節活動頻繁;親朋好友聚守,享受美食是聚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衛生局提醒市民朋友,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胃道傳染病,過個健康、愉快的太平年。霍亂、傷寒、副傷寒、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病毒、E型肝炎、食物中毒、諾瓦克類病毒及輪狀病病毒皆是常見的腸胃道傳染病。這些疾病之傳染力很高,且染並非是單一的個人問題,若未妥善處理、治療與控制,感染源會經由糞便污染水源、食物,進而感染給家人及身邊的朋友等;因此,一旦發現有腸胃道疫情或感染源時,相關接觸人員都需接受衛生單位的採檢及疫情調查,以儘早消除感染源,同時確保自己、家人及朋友的健康。■ 預防腸胃道傳染病之方法:1. 不吃生冷食物,在外勿食用已處理好果皮之包裝水果。2. 食物必須充分煮熟,特別是海鮮、生魚片及貝類。3. 飲用水需煮沸或使用瓶裝礦泉水,勿使用井水、泉水或來源不明之水。4. 注意個人衛生習慣,飲食前、便後確實洗手,最好自行攜帶餐具。5. 廁所距離水源至少15公尺以上,避免污染水源。6. 小心處理患者排泄物,注意廁所及週邊衛生,處理完後立即以肥皂洗手。7. 保持環境衛生,垃圾集中且密封處理,避免孳生蚊蟲。8. 如有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應儘速就醫。民眾若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或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電話:02-23753782)。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腸病毒

今年五、六月時,腸病毒造成許多起較重的傷亡病例,雖然疫情在六月下旬的高峰後,已呈現下降趨勢,但仍應注意小心防範。而預防疾病的首要工作,也是非常簡單的方式,就是「勤洗手」,10月15日為「世界洗手日」,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為宣導洗手的重要性,特於10月14日假該院一樓門診大廳舉辦「大家常洗手,病菌遠離我」活動,用洗手舞、有獎徵答等生動活潑的方式向民眾宣導洗手的重要性。在「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晨曦發展中心」熱情響應新竹醫院這次的洗手運動下,由該中心的天使打擊樂團帶來的精彩打擊樂表演中揭開活動的序幕,在一片的歡樂氣氛中,可愛的團員用他們的活力才藝,吸引了大家贊嘆的目光也獲得了滿場的掌聲。活動中,新竹醫院新張景年院長對來院民眾強調洗手的好處及重要性,表示大家若能多洗手,並且用正確的方式洗手,就能杜絕許多傳染病常保身體健康。該院感染科主任郭漢岳醫師表示,手上的細菌,一般分為固有菌叢及暫時性菌叢兩大類,暫時性菌叢為主要的致病菌。洗手主要可以去除大多數的暫時性菌叢,因而可以減少院內感染,保護自己及病人的安全。除了細菌之外,洗手可以有效防範腸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這次洗手宣導活動自10/1即開始,於門診、病房推廣,用院內廣播方式及製作洗手常識海報,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宣導活動,另外,製作了洗手常識問答小卡,讓就診民眾參照活動海報填寫正確的洗手知識,希望藉此讓大家更了解洗手的重要性,並於14日活動當天,從熱烈響應活動之民眾所填寫的小卡中,抽出了10名能獲得實用禮卷的幸運兒;除了抽獎活動外,活動現場亦進行有獎問答,獎品是知名香皂及擦手巾,提醒得獎的民眾能利用獎品保持手部清潔的重要性。感染科郭漢岳主任表示,洗手的時機,除了吃飯、如廁前後外,看病及前往醫院前後也應該洗手。而在腸病毒或流行性結膜炎的流行時期,進出人多的場所多洗手,也能減少自己及家人得病的機會。張景年院長另表示,除了清水的洗手外,對於一雙沒有染到髒汙的雙手,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搓洗雙手具有跟洗手相同的滅菌效果,該院在很多地方備有乾洗液,希望大家探病前後及離開醫院之前使用乾洗手液來阻絕疾病的傳播。

秋季保健重點!避免流感病毒入侵

秋季保健重點!避免流感病毒入侵#腸病毒

各級學校九月陸續開學,面對新學期,除了收心迎接下一階段的學習外,隨著季節轉換,天氣不再那麼燥熱,學童的衛生保健也需多注意。首先,夏、秋兩季為腸病毒的好發期,今年腸病毒的疫情頻拉警報,重症案例是近十年的高峰,雖然目前疫情已獲控制,但根據過去經驗,九月開學後可能會有另一波小流行,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小兒科林泳秀醫師提醒,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腸病毒主要經由接觸及飛沫傳染,只要正確洗手(淋「濕」抹肥皂、手「搓」20秒、「沖」洗小手、「捧」水冲龍頭、手手「擦」乾乾),就可有效降低接觸傳染的機會。若不幸感染腸病毒,兒童宜居家休息一週,以免成了散佈病毒的傳染源。秋冬也是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季節;流行性感冒不同於一般感冒,不僅症狀嚴重,抵抗力較弱者還可能致命。流感病毒主要經飛沫傳染,預防之道除了勤洗手、病童帶口罩等,特定高危險族群最好提早接種疫苗。國內免費流感的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老人、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慢性心肺疾患、醫護及禽畜工作人員,而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亦從去年起納入施打範圍。林泳秀醫師表示,流感疫苗相當安全,但對蛋過敏、發燒或過去曾有不良反應者,不宜接種。除了流感疫苗,今年九月入學的小一新生將追加成人型百日咳疫苗。百日咳好發於冬、春季,經由飛沫傳染,臨床症狀為咳嗽超過兩週,且咳嗽後臉潮紅或嘔吐,伴有吸入性哮聲,嚴重時併發肺炎或急性腦病變,對嬰幼兒是一大威脅。臨床發現,近年來成人、青少年感染百日咳的人數有上升趨勢,且許多嬰幼兒百日咳是被家中年紀較大的子女所傳染;儘管嬰兒期已接種四劑百日咳疫苗,但疫苗保護力會在五至十年後減弱,故今年開始,政府將非細胞型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合一疫苗列入小一學生常規接種,以提升下降的免疫力。另外,季節交替之際也是過敏疾患常發病的時刻。入秋後早晚溫差變大,加上環境汙染(空氣浮塵或塵蟎刺激)、不當生活作息等因素,不少氣喘、過敏性鼻炎病童會出現鼻塞、流鼻水、眼鼻搔癢或喘鳴、夜咳不止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影響記憶力、集中力,降低讀書效率,也比一般人容易感冒。林泳秀醫師提醒,過敏兒在秋冬季的保養應注意保暖,溫差大時可戴口罩,避免直接接觸冷空氣,以減少鼻腔不適及支氣管收縮,也可使用熱毛巾敷鼻,或以熱水蒸氣使鼻道暢通。另外要保持環境清潔、勤洗被褥、控制環境溼度,降低生活中的塵蟎、蟑螂、黴菌、灰塵、動物毛等過敏原;更重要的是,過敏兒要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每天適度運動,多食用富含維他命B群與維他命C的蔬果,不但可降低過敏發作的機率,且可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品質及學習能力。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腸病毒

近日早晚溫差大,且適逢學校開學期間小朋友的接觸增加,急性腸胃炎的病例也在增加中,最近有數位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的小朋友住院,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提醒,父母親要多注意家中孩童的飲食。張寶玲醫師指出,其中一位三歲大女孩因發燒、嘔吐、腹瀉、無法進食、精神疲憊等情況。到醫院急診時反覆出現全身性抽筋,在醫師給予藥物後才結束抽筋;因有脫水情況,故予以葡萄糖及電解質點滴補充水分合併藥物治療,經過住院治療後病癒出院。急性腸胃炎分為病毒型及細菌型。張醫師表示,病毒型急性腸胃炎常有嘔吐、腹瀉及發燒等症狀,傳染力很強,家人容易受到傳染;細菌型急性腸胃炎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常有高燒、解黏液便或血絲便等症狀,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而言,嚴重時會更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小朋友罹患急性腸胃炎時,因上吐下瀉,易流失體內的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免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低血糖。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時,應注意有否發燒、嚴重脫水、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如有以上之情形,應儘快退燒、適時矯正血糖與電解質及儘早結束抽筋。抽筋持續時間過長或反覆抽筋可引起腦部損害等後遺症。在有抽筋之病患,應同時注意病患有否腦炎、腦膜炎或敗血症等情況。張醫師提醒家長與孩童,應養成隨時正確勤洗手的習慣、避免生食生飲、注意居家環境衛生與食物之清潔;勤洗手及正確衛生習慣不但可預防急性腸胃炎,也可預防腸病毒。當發生急性腸胃炎時,應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維持清淡飲食,注意有否脫水、腸麻痺、腸套疊、腸穿孔等腸道併發症以及觀察大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如有活動力減低、手腳冰冷、昏睡或抽筋等情況應儘早就醫。

腸病毒高峰後,家長必學課題

腸病毒高峰後,家長必學課題#腸病毒

6月間,腸病毒疫情出現近年來的高峰,引起家長的恐慌與擔憂。腸病毒是每年流行的傳染病,如果我們輕忽洗手防疫或避免院內感染的重要,政府又無紮實的全面防疫措施,疫情可能將不斷擴大蔓延。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李怡嫺針對這一波腸病毒後,提出以下防疫課題,希望能幫助家長建立更健全的觀念。■課題一、治病的醫院可能是防疫漏洞政府跨部會的疫情指揮中心,要學校及托兒所遵行停課、消毒標準,以降低孩童相互感染,卻忽略了兒童在醫院就醫可能的感染。當重症已超過200人,醫改會發現多家醫院內的兒童遊戲區仍照常開放。家長不了解其中潛藏的感染風險,讓許多兒童在未經消毒的設備中嬉戲,在美食街進食用餐;更忘了進出診間要洗手。經醫改會披露後,衛生局才要求醫院關閉兒童遊戲區,加強院內腸病毒的宣導標示,許多家長也才注意到看病前後洗手的重要。■課題二、家長擔心:「這是不是腸病毒,可以問誰?哪裡可查?」「孩子有發燒、嗜睡的現象,是不是馬上送急診?」、「直接送去路程遠的大型醫學中心嗎?」、「還是先到附近診所、醫院做緊急治療比較好?」,民眾常因缺乏充分的諮詢管道而不知所措。疾病管制局僅依賴網站公布疫情資訊,並無法提供不懂網路的民眾即時又有效的幫助。■課題三、1922專線只諮詢,難協助就醫疑似重症病童就醫時,家屬可能遇到「想送去專責醫院,卻不知是否有空床?」、「急診額滿或掛不到號,怎麼辦?」、「轉診或轉院遇到問題,該找誰協助?」。然而衛生署設置的1922專線,僅由中華電信客服部提供簡單的衛教諮詢、查詢當地責任醫院名單,卻無法主動協調安排,導致多次人球事件發生,家長焦慮苦等病床,擔心延誤治療與傷亡。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也叮嚀家長,要持續關注疾管局及各衛生局腸病毒診治資訊;看病時,提醒醫師護士,在診察或碰觸病人前後應洗手或更換手套;探病前後或看診後,皆應確實洗手,再碰觸家中其他幼童。疫情期間避免帶幼童出入醫院的遊戲區、美食街。衛生防疫體系需持續長遠的規劃執行,不是一時的虛應故事,當下一次疫情來時,能及時啟動全面的防疫應變機制,提供整合性的醫療服務,讓「防疫視同作戰」不再是口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