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預防腸胃道傳染病方法

預防腸胃道傳染病方法#腸病毒

春節期間民眾旅遊及往返全臺各地之年節活動頻繁;親朋好友聚守,享受美食是聚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衛生局提醒市民朋友,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胃道傳染病,過個健康、愉快的太平年。霍亂、傷寒、副傷寒、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病毒、E型肝炎、食物中毒、諾瓦克類病毒及輪狀病病毒皆是常見的腸胃道傳染病。這些疾病之傳染力很高,且染並非是單一的個人問題,若未妥善處理、治療與控制,感染源會經由糞便污染水源、食物,進而感染給家人及身邊的朋友等;因此,一旦發現有腸胃道疫情或感染源時,相關接觸人員都需接受衛生單位的採檢及疫情調查,以儘早消除感染源,同時確保自己、家人及朋友的健康。■ 預防腸胃道傳染病之方法:1. 不吃生冷食物,在外勿食用已處理好果皮之包裝水果。2. 食物必須充分煮熟,特別是海鮮、生魚片及貝類。3. 飲用水需煮沸或使用瓶裝礦泉水,勿使用井水、泉水或來源不明之水。4. 注意個人衛生習慣,飲食前、便後確實洗手,最好自行攜帶餐具。5. 廁所距離水源至少15公尺以上,避免污染水源。6. 小心處理患者排泄物,注意廁所及週邊衛生,處理完後立即以肥皂洗手。7. 保持環境衛生,垃圾集中且密封處理,避免孳生蚊蟲。8. 如有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應儘速就醫。民眾若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或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電話:02-23753782)。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腸病毒

今年五、六月時,腸病毒造成許多起較重的傷亡病例,雖然疫情在六月下旬的高峰後,已呈現下降趨勢,但仍應注意小心防範。而預防疾病的首要工作,也是非常簡單的方式,就是「勤洗手」,10月15日為「世界洗手日」,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為宣導洗手的重要性,特於10月14日假該院一樓門診大廳舉辦「大家常洗手,病菌遠離我」活動,用洗手舞、有獎徵答等生動活潑的方式向民眾宣導洗手的重要性。在「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晨曦發展中心」熱情響應新竹醫院這次的洗手運動下,由該中心的天使打擊樂團帶來的精彩打擊樂表演中揭開活動的序幕,在一片的歡樂氣氛中,可愛的團員用他們的活力才藝,吸引了大家贊嘆的目光也獲得了滿場的掌聲。活動中,新竹醫院新張景年院長對來院民眾強調洗手的好處及重要性,表示大家若能多洗手,並且用正確的方式洗手,就能杜絕許多傳染病常保身體健康。該院感染科主任郭漢岳醫師表示,手上的細菌,一般分為固有菌叢及暫時性菌叢兩大類,暫時性菌叢為主要的致病菌。洗手主要可以去除大多數的暫時性菌叢,因而可以減少院內感染,保護自己及病人的安全。除了細菌之外,洗手可以有效防範腸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這次洗手宣導活動自10/1即開始,於門診、病房推廣,用院內廣播方式及製作洗手常識海報,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宣導活動,另外,製作了洗手常識問答小卡,讓就診民眾參照活動海報填寫正確的洗手知識,希望藉此讓大家更了解洗手的重要性,並於14日活動當天,從熱烈響應活動之民眾所填寫的小卡中,抽出了10名能獲得實用禮卷的幸運兒;除了抽獎活動外,活動現場亦進行有獎問答,獎品是知名香皂及擦手巾,提醒得獎的民眾能利用獎品保持手部清潔的重要性。感染科郭漢岳主任表示,洗手的時機,除了吃飯、如廁前後外,看病及前往醫院前後也應該洗手。而在腸病毒或流行性結膜炎的流行時期,進出人多的場所多洗手,也能減少自己及家人得病的機會。張景年院長另表示,除了清水的洗手外,對於一雙沒有染到髒汙的雙手,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搓洗雙手具有跟洗手相同的滅菌效果,該院在很多地方備有乾洗液,希望大家探病前後及離開醫院之前使用乾洗手液來阻絕疾病的傳播。

秋季保健重點!避免流感病毒入侵

秋季保健重點!避免流感病毒入侵#腸病毒

各級學校九月陸續開學,面對新學期,除了收心迎接下一階段的學習外,隨著季節轉換,天氣不再那麼燥熱,學童的衛生保健也需多注意。首先,夏、秋兩季為腸病毒的好發期,今年腸病毒的疫情頻拉警報,重症案例是近十年的高峰,雖然目前疫情已獲控制,但根據過去經驗,九月開學後可能會有另一波小流行,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小兒科林泳秀醫師提醒,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腸病毒主要經由接觸及飛沫傳染,只要正確洗手(淋「濕」抹肥皂、手「搓」20秒、「沖」洗小手、「捧」水冲龍頭、手手「擦」乾乾),就可有效降低接觸傳染的機會。若不幸感染腸病毒,兒童宜居家休息一週,以免成了散佈病毒的傳染源。秋冬也是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季節;流行性感冒不同於一般感冒,不僅症狀嚴重,抵抗力較弱者還可能致命。流感病毒主要經飛沫傳染,預防之道除了勤洗手、病童帶口罩等,特定高危險族群最好提早接種疫苗。國內免費流感的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老人、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慢性心肺疾患、醫護及禽畜工作人員,而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亦從去年起納入施打範圍。林泳秀醫師表示,流感疫苗相當安全,但對蛋過敏、發燒或過去曾有不良反應者,不宜接種。除了流感疫苗,今年九月入學的小一新生將追加成人型百日咳疫苗。百日咳好發於冬、春季,經由飛沫傳染,臨床症狀為咳嗽超過兩週,且咳嗽後臉潮紅或嘔吐,伴有吸入性哮聲,嚴重時併發肺炎或急性腦病變,對嬰幼兒是一大威脅。臨床發現,近年來成人、青少年感染百日咳的人數有上升趨勢,且許多嬰幼兒百日咳是被家中年紀較大的子女所傳染;儘管嬰兒期已接種四劑百日咳疫苗,但疫苗保護力會在五至十年後減弱,故今年開始,政府將非細胞型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合一疫苗列入小一學生常規接種,以提升下降的免疫力。另外,季節交替之際也是過敏疾患常發病的時刻。入秋後早晚溫差變大,加上環境汙染(空氣浮塵或塵蟎刺激)、不當生活作息等因素,不少氣喘、過敏性鼻炎病童會出現鼻塞、流鼻水、眼鼻搔癢或喘鳴、夜咳不止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影響記憶力、集中力,降低讀書效率,也比一般人容易感冒。林泳秀醫師提醒,過敏兒在秋冬季的保養應注意保暖,溫差大時可戴口罩,避免直接接觸冷空氣,以減少鼻腔不適及支氣管收縮,也可使用熱毛巾敷鼻,或以熱水蒸氣使鼻道暢通。另外要保持環境清潔、勤洗被褥、控制環境溼度,降低生活中的塵蟎、蟑螂、黴菌、灰塵、動物毛等過敏原;更重要的是,過敏兒要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每天適度運動,多食用富含維他命B群與維他命C的蔬果,不但可降低過敏發作的機率,且可提升免疫力,改善生活品質及學習能力。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腸病毒

近日早晚溫差大,且適逢學校開學期間小朋友的接觸增加,急性腸胃炎的病例也在增加中,最近有數位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的小朋友住院,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提醒,父母親要多注意家中孩童的飲食。張寶玲醫師指出,其中一位三歲大女孩因發燒、嘔吐、腹瀉、無法進食、精神疲憊等情況。到醫院急診時反覆出現全身性抽筋,在醫師給予藥物後才結束抽筋;因有脫水情況,故予以葡萄糖及電解質點滴補充水分合併藥物治療,經過住院治療後病癒出院。急性腸胃炎分為病毒型及細菌型。張醫師表示,病毒型急性腸胃炎常有嘔吐、腹瀉及發燒等症狀,傳染力很強,家人容易受到傳染;細菌型急性腸胃炎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常有高燒、解黏液便或血絲便等症狀,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而言,嚴重時會更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小朋友罹患急性腸胃炎時,因上吐下瀉,易流失體內的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免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低血糖。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時,應注意有否發燒、嚴重脫水、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如有以上之情形,應儘快退燒、適時矯正血糖與電解質及儘早結束抽筋。抽筋持續時間過長或反覆抽筋可引起腦部損害等後遺症。在有抽筋之病患,應同時注意病患有否腦炎、腦膜炎或敗血症等情況。張醫師提醒家長與孩童,應養成隨時正確勤洗手的習慣、避免生食生飲、注意居家環境衛生與食物之清潔;勤洗手及正確衛生習慣不但可預防急性腸胃炎,也可預防腸病毒。當發生急性腸胃炎時,應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維持清淡飲食,注意有否脫水、腸麻痺、腸套疊、腸穿孔等腸道併發症以及觀察大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如有活動力減低、手腳冰冷、昏睡或抽筋等情況應儘早就醫。

腸病毒高峰後,家長必學課題

腸病毒高峰後,家長必學課題#腸病毒

6月間,腸病毒疫情出現近年來的高峰,引起家長的恐慌與擔憂。腸病毒是每年流行的傳染病,如果我們輕忽洗手防疫或避免院內感染的重要,政府又無紮實的全面防疫措施,疫情可能將不斷擴大蔓延。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李怡嫺針對這一波腸病毒後,提出以下防疫課題,希望能幫助家長建立更健全的觀念。■課題一、治病的醫院可能是防疫漏洞政府跨部會的疫情指揮中心,要學校及托兒所遵行停課、消毒標準,以降低孩童相互感染,卻忽略了兒童在醫院就醫可能的感染。當重症已超過200人,醫改會發現多家醫院內的兒童遊戲區仍照常開放。家長不了解其中潛藏的感染風險,讓許多兒童在未經消毒的設備中嬉戲,在美食街進食用餐;更忘了進出診間要洗手。經醫改會披露後,衛生局才要求醫院關閉兒童遊戲區,加強院內腸病毒的宣導標示,許多家長也才注意到看病前後洗手的重要。■課題二、家長擔心:「這是不是腸病毒,可以問誰?哪裡可查?」「孩子有發燒、嗜睡的現象,是不是馬上送急診?」、「直接送去路程遠的大型醫學中心嗎?」、「還是先到附近診所、醫院做緊急治療比較好?」,民眾常因缺乏充分的諮詢管道而不知所措。疾病管制局僅依賴網站公布疫情資訊,並無法提供不懂網路的民眾即時又有效的幫助。■課題三、1922專線只諮詢,難協助就醫疑似重症病童就醫時,家屬可能遇到「想送去專責醫院,卻不知是否有空床?」、「急診額滿或掛不到號,怎麼辦?」、「轉診或轉院遇到問題,該找誰協助?」。然而衛生署設置的1922專線,僅由中華電信客服部提供簡單的衛教諮詢、查詢當地責任醫院名單,卻無法主動協調安排,導致多次人球事件發生,家長焦慮苦等病床,擔心延誤治療與傷亡。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也叮嚀家長,要持續關注疾管局及各衛生局腸病毒診治資訊;看病時,提醒醫師護士,在診察或碰觸病人前後應洗手或更換手套;探病前後或看診後,皆應確實洗手,再碰觸家中其他幼童。疫情期間避免帶幼童出入醫院的遊戲區、美食街。衛生防疫體系需持續長遠的規劃執行,不是一時的虛應故事,當下一次疫情來時,能及時啟動全面的防疫應變機制,提供整合性的醫療服務,讓「防疫視同作戰」不再是口號。

預防夏日常見疾病

預防夏日常見疾病#腸病毒

炎炎夏日,許多疾病隨之而來,除了令人聞之色變的腸病毒外,還有許多疾病也是不可輕忽的,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科翁麗緻醫師,為了提供民眾做好預防之道,特別針對夏天常見的疾病像是食物中毒、登革熱、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加以說明。首先,夏日高溫由於食物保存不易,因此經常出現「食物中毒」的現象。常見食物中毒的原因包括,調理食物前沒有徹底清洗乾淨、食物冷藏保存不正確,冷凍溫度不夠,導致細菌滋生、或是食物調理後,沒有立即食用,放置室溫下太久,以致細菌滋生。導致食用已被細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例如:受污染的肉類或蛋類。另外加熱處理不當也是很常見,例如:需煮沸的食物沒煮沸。翁麗緻醫生指出,食物中毒可能會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等症狀,甚至會傳染給別人。所以妥善的調理食物,保持廚房、廚具和餐具的清潔,做好食物儘快食用,讓細菌沒辦法在食物上滋生,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才是防止食物中毒的好方法。其次是「登革熱」。感染登革熱時會有發燒、劇烈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痛症狀;嚴重時,甚至有致死的危險。目前尚無特效藥,只能用退熱劑和鎮痛藥物來減輕病症,所以最好避免蚊蟲叮咬,例如:裝紗窗、紗門、清除居家附近的積水容器等,是目前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是登革熱傳播的媒介,滋生的場所為屋內外各種積水容器中。至於「流行性感冒」,翁麗緻醫生表示流感種類很多,可經由病人的口水、分泌物等途徑傳播病毒。感染可能會有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保持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在感冒流行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常洗手、多喝水、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預防夏日疾病注意事情】‧「濕、搓、沖、捧、擦」的正確洗手方式洗手。‧養成常洗手、多喝水的好習慣。‧充份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以增加抵抗力。‧烹調食物前,先徹底洗淨雙手,調理過程及廚房、廚具和餐具都要保持清潔。‧做好食物儘快食用,不放置過久。保存食物時,避免因為保溫或冷藏不當,造成食物腐敗。‧家中裝設紗窗、紗門,注意家中及周圍環境,消除蚊蟲孳生場所。‧腸病毒或感冒流行期間,少帶孩子到公共場所,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可幫孩子戴上口罩。‧保持室內通風良好,避免病菌有機會在家中停留。

推廣洗手運動 麥當勞叔叔逗陣為病童加油

推廣洗手運動 麥當勞叔叔逗陣為病童加油#腸病毒

根據消基會的調查報告顯示,進出醫院後,雙手最多竟能驗出8萬2千多個生菌,但只要透過正確的洗手步驟,雙手殘存的生菌數就可銳減達124倍之多,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在腸病毒流行期間,勤洗手也是保護健康的不二法門之一,可見洗手保健的觀念不僅適用於出入醫院就診的患者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對一般民眾與兒童也非常重要。光田綜合醫院為了加強民眾及院內員工對手部衛生之重視,鼓勵常洗手、保健康的觀念,特別舉辦洗手運動標語競賽,推廣標語竟能由自己來構思,讓社區民眾與院內員工興致勃勃,踴躍投稿參賽。經主辦單位嚴格的審核後,選出前三名優秀作品(共計六位得獎者),於7月21日(一)舉辦頒獎典禮,予以表揚鼓勵。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黃明國表示,本次比賽包括一般民眾,學生族群、國小學生與光田醫院員工,有的標語簡單扼要,切中主題,有的民眾還以對聯方式表現洗手的重要性,極具巧思。院方希望透過這次的活動,鼓勵民眾盡情激盪腦力,了解手部清潔與健康之間的關聯,進而發想出創意十足的洗手宣導標語,並影響他人,讓洗手運動真正落實於民眾的生活中。頒獎典禮後,「2008年麥當勞叔叔全台醫院巡迴親善拜訪」列車緊接著駛抵沙鹿光田醫院,以「洗洗動動,手護健康」的互動表演一同響應洗手運動的推廣。一看到麥當勞叔叔出場,小朋友們簡直high翻天,許多病童手上雖還吊著點滴,仍張開雙手想摸摸平時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麥當勞叔叔。麥當勞叔叔以互動式的表演和有獎徵答向民眾宣導洗手的重要,表演期間還邀請小朋友一同演出,舉手頭足間逗趣十足,讓院內的病童笑開懷,忘卻了生病的辛苦。而後,麥當叔叔與基金會工作人員還親自到兒童病房與小朋友互動並給予鼓勵,突然看到麥當勞叔叔出現,有的小朋友驚奇的張大嘴巴,以為自己在作夢,有的是驚喜的大叫,張開雙臂直要麥當勞叔叔抱抱,有的小朋友還拉著麥當勞叔叔,嚷著要多拍幾張合照,出院後帶去給同學看,貼心的互動與活力的打氣讓光田醫院的兒童病房充滿溫馨與歡笑。

善用100%密封保鮮工具 避免「冰箱性」腹瀉

善用100%密封保鮮工具 避免「冰箱性」腹瀉#腸病毒

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與樂扣樂扣保鮮盒進行的「國人食物保鮮認知與行為」調查發現,八成民眾自認已做好食物保鮮,但實際保鮮觀念與行為卻普遍存在迷思,導致嚴重後果。當無法判斷食物是否可食用時,吃與不吃都有問題。有些民眾選擇省錢吃下肚,結果造成腸胃疾病,可謂「冰箱性腹瀉」;但有些民眾擔心吃掉有害健康因而丟棄,造成台灣家庭每年丟棄之食物成本高達258億元,足足可讓22多萬需補助營養午餐之學童吃20年!食物保鮮不當不僅帶來個人健康危害,更因為無形的浪費添加民眾生活負擔!「食物保鮮不當」,竟是危害健康與浪費金錢的主要元兇!根據調查顯示,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塑膠袋或保鮮膜就可以達到食物保鮮的效果;且近九成民眾沒有先密封處理就將買回來的食物放進冰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 蘇秀悅表示:「僅用塑膠袋綑綁或是保鮮膜覆蓋無法有效封存海鮮、肉類產生的湯汁及血水,一旦湯汁血水外溢,其中的細菌很容易沾染其他食物或是污染冰箱,產生交叉污染;而且塑膠袋及保鮮膜也無法有效阻絕空氣中細菌,對於維持或延長食物新鮮度的功能有限」。此外,調查中也發現民眾對於食物保鮮有『不清楚生鮮食物的保存期限?!』、『生鮮食物只要放進冰箱就沒問題?!』、『食物外觀看起來無異狀就能吃?!』之三大迷思。所以破除迷思的首當要件就是善用保鮮工具,正視食物保鮮問題。食物保鮮不當,吃了有健康的疑慮,丟掉也會產生浪費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食物保鮮」與「冰箱管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蘇秀悅主任表示,家裡冰箱應每週定時清潔、檢查溫度,且應將生食與熟食分別以100%密封的保鮮容器存放,避免湯汁血水外溢、細菌交叉污染及大量繁殖等問題,才能保持食品衛生安全,避免「冰箱」成為細菌溫床以及腸胃疾病禍源。此外。民眾也要注意食物保存期限,買回來的食物盡早食用完畢,或是使用100%密封的保鮮容器密封處理,避免『浪費』問題。100%密封容器作好食物保鮮  吃的健康又省錢保鮮專家雷季行表示:冰箱僅能延緩細菌滋生,無法有效阻絕細菌繁殖。唯有使用100%密封的保鮮容器才能有效避免食物味道產生、湯汁血水外溢,阻絕細菌滋生以及交叉污染的機會。建議民眾選擇保鮮盒時,應選擇經過美國FDA、SGS、與消基會等衛生單位驗證,品質較有保證;此外,針對不同食物使用合適的尺寸,還可層層堆疊有效節省空間2倍以上。在炎炎夏日中,民眾應善用100%密封工具,做好食物保鮮,讓家人吃的健康又省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