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腸病毒的型別有六、七十種 該如何防範?

腸病毒的型別有六、七十種 該如何防範?#腸病毒

文/奇美醫院電子報第26期 小兒感染科主任 陳俊達醫師2009 年春天,墨西哥與美國爆發的H1N1 新型流感(豬流感)疫情,即為H1N1病毒所引起,剛開始以星火燎原之勢擴散,但經醫學界及各國政府努力,從對此種結合豬流感、人類流感的新病毒型所知不多,到研發出疫苗進而控制疫情,也終於讓國人緊繃的神經可稍微放鬆,可是隨著氣候加溫,腸病毒的季節又來了!腸病毒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地,持續的存在於人類生活環境之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皆可能有感染個案發生。加上每年約有二十萬新生兒出生,易成為感染的危險族群,因此,腸病毒感染的流行,每年仍將週期性在臺灣地區出現。腸病毒的型別有六、七十種,流行種類可能隨時隨地有所不同,感染某一種血清型腸病毒後,只對該型病毒具有免疫力,並不能保護不受其他血清型腸病毒感染,但是有可能臨床症狀逐漸減輕。特別是腸病毒71 型是近年來最常引發台灣重症或死亡病例血清型,很遺憾的是尚無疫苗或特效藥可預防或治療。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可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及糞便即都有病毒存在,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排放出病毒,時間可長達4 到8週之久,成為潛在感染源,增加防治上的困難。成人感染腸病毒後,約有50%到80%的人不會發病,或只有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不自覺成為傳播媒介,將病毒傳給嬰幼兒,引發嚴重症狀,且臺灣地狹人稠,若未及時控制, 很容易年復一年造成全面流行。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心肌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其中最常見兩種疾病分別是: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 至7 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手足口病:特徵為發燒及出現黏膜小水泡及潰瘍,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皮膚小水泡主要分佈於四肢,特別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臨床常因口腔嚴重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約為7 至10 天。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如退燒、點滴注射以避免脫水及低血糖,咽峽部潰瘍的止痛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 到10 天內逐漸自行痊癒,僅有極少數病患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腦幹腦炎、肺水腫、肺出血)。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治療,首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方面仰賴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更重要是讓第一線照顧者有敏銳警覺性,必須不斷提醒教育他們了解三大重症前兆:「持續昏睡、持續嘔吐與肌躍型抽搐」。對於腸病毒感染病患,應該囑咐家屬特別注意觀察這三種重症前兆,一有懷疑即應立刻轉送醫院治療。雖然腸病毒具有高度傳染力,但可簡單藉由養成良好衛生保健習慣,也就是「洗手」來預防,洗手為降低腸病毒感染機會最實際又有效方法,故積極宣導「勤洗手,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的預防觀念,為醫生和醫療單位責無旁貸責任。

注意!春冬流行的輪狀病毒在夏季出現

注意!春冬流行的輪狀病毒在夏季出現#腸病毒

暑假來臨,又到了腸病毒與腸胃感染的高峰期,尤其抵抗力差的小朋友需要更加小心。光田綜合醫院急診室與小兒科門診上周就接獲數例因腸病毒或消化道感染問題住院的小朋友,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原本於春天和冬天流行的輪狀病毒,竟然也在夏天出現,目前院內已有兩例個案,因此呼籲家長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小兒科江國樑醫師表示,輪狀病毒好發於每年的冬、春兩季,但是近期北部卻陸續發現數例感染個案,而光田醫院也已出現了兩例,需要大家提高警覺。醫師解釋,輪狀病毒好侵犯三個月至二歲的嬰幼兒,潛伏期約二至七天,發病初期幼童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發燒、睏倦,之後便有反覆的嘔吐,之後即逐漸因腸黏膜發炎而開始腹瀉,由於幼童年紀小,因此極易因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而使得病情惡化。因為輪狀病毒的傳染力很高,因此家長需特別留意。此外,減少幼童出入公共場所及照顧幼童前多洗手,亦是杜絕病菌傳播給小孩的機會。另外也提醒民眾要力行「濕、搓、沖、捧、擦」的正確洗手方法,且家長自身也別忘了要勤洗手,尤其在外出返家後最好先洗手後再抱小孩,以免讓自己也成為病毒的傳播媒介。若發現家中小朋友出現上述輪狀病毒症狀或有持續性發燒、食慾不振、口腔潰瘍、嗜睡、抽搐、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或呼吸急促等腸病毒症狀時,即應儘早就醫。

夏日腸病毒來襲 家長須注意

夏日腸病毒來襲 家長須注意#腸病毒

家中有小寶貝的家長們要注意啦,令人聞之喪膽的腸病毒要發威囉!!天主教聖功醫院小兒科謝佩穎醫師表示,除了腸病毒之外,由於天氣太熱而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與中署,也是家長們不可輕忽的健康問題。大多數感染到腸病毒的小朋友症狀很輕微,在口腔會出現潰瘍。腸病毒典型的表現以手足口病或咽峽炎較為常見,單純只有口腔後方有潰瘍稱為咽峽炎,若口腔有潰瘍而且手掌以及腳掌有水泡,這就是手足口病。大多數被感染兒童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腸病毒的種類太多,沒有疫苗能預防,且不是得過一次就不會再得,遇到不同病毒,仍有可能再得病。如何避免呢?只要平常多洗手、多注意孩子營養,就能夠降低感染到腸病毒的危險。謝佩穎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是溼疹的一種,容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搔癢性皮膚病變,容易復發且致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明確,目前被視為是一種天生皮膚的缺陷且和遺傳有關,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異位性皮膚炎在夏天的時候偶而也會有惡化的情形。主要的原因在於夏天天氣比較炎熱,比較容易出汗,而出汗容易引起癢感,因而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且惡化。因此可考慮使用空調降溫,避免戶外激烈的活動可減緩不適。同時也要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洗完澡,在身體處於微濕時立刻擦上凡士林或保濕乳液。此外,避免讓皮膚直接接觸粗纖維的衣物,如毛衣、尼龍,並穿著寬鬆的棉織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中暑」係因環境溫度過高,引起體溫極度上升,而產生的身體不適及昏迷。幼兒較大人容易中暑,尤其是台灣的炎炎夏日,氣溫又高、溼度又重,更不能掉以輕心。謝佩穎進一步說明中暑的症狀與預防:第一種症狀:寶寶起先是煩躁不安及哭鬧,接著馬上會不醒人事,或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第二種症狀:膚色紅潤,但觸摸感覺乾燥、溫熱,體溫升高甚至可達40℃以上。第三種症狀:呼吸及脈搏加速。中暑的預防:不要把小寶寶包裹太緊。注意水份(清淡液體)的給予,尤其若原本就有生病發燒或腹瀉的情況,特別要注意補充水分,勿使身體水分喪失過多而導致脫水。勿使寶寶在大太陽之下曝曬。維持四週環境的通風,並保持適宜的溫度。此外「登革熱」也須小心注意。感染登革熱時會有發燒、劇烈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痛症狀;更嚴重時,會有致死的危險。目前治療方法為退熱劑和鎮痛藥物來減輕病症。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是登革熱傳播的媒介,滋生的場所為屋內外各種積水容器中。謝佩穎提醒民眾,避免蚊蟲叮咬,例如:裝紗窗、紗門、清除居家附近的積水容器等,是目前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

注意!腸病毒疫情已進入流行高峰期

注意!腸病毒疫情已進入流行高峰期#腸病毒

因應腸病毒疫情進入高峰期,今年度截至5月29日止全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診個案已累計9例,其中臺北市1例為境外移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除加強腸病毒防治工作與鼓勵通報外,同時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辦理。衛生局表示因去年度H1N1疫情故整合學校及幼托機構之群聚通報系統,自今年度開始以資訊化通報平台,鼓勵學校或幼托等機構如有發現疑似腸病毒個案時進行通報,以能即時處置,減少重症個案發生。由於各單位積極配合通報與防治措施,使臺北市截至目前並未出現本土性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但依醫療院所就診情形顯示,輕症如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等均已進入高峰期,衛生局也不敢掉以輕心。因應疫情發展,衛生局主動邀集教育局、社會局共同研商相關防治工作,除現有防治機制外,將再加強以下防治要點:鼓勵學校、幼托機構等進行通報,當接獲疑似群聚感染通報時,由防疫人員進行防疫處置。增加腸病毒通報與防治教育訓練場次,以加強學校、幼托機構等工作人員通報與防治知能。加強國小及幼托機構洗手設備查核,並於查核同時稽核通報機制落實情形。衛生局呼籲家中幼兒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家長仍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的症狀時,可至本市腸病毒重症醫療網(臺大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馬偕醫院、長庚醫院、國泰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仁愛、和平、婦幼等院區)就醫,儘速接受治療。民眾如有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諮詢專線1922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02)2375-3782,將有專人為您服務。延伸閱讀「感染症狀比較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664

腸病毒好發期 手腳出現紅疹應注意

腸病毒好發期 手腳出現紅疹應注意#腸病毒

隨著天氣漸漸回暖,又到了腸病毒好發的季節,署立彰化醫院呼籲家中有幼童的家長應多注意,若幼童出現發燒、口腔黏膜水泡及破損、不吃東西或手腳長紅疹,應儘早到小兒科門診就醫,避免引發腦炎、心肌炎等重症。署立彰化醫院小兒科黃耀鋒醫師說,從三月中旬,彰化醫院小兒科門診感染腸病毒的幼童明顯增加,以六個月至六歲幼童最多,症狀除了明顯的發燒、口腔黏膜水泡、手腳出現紅疹外,還有常被誤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喉頭黏膜破損。黃耀鋒醫師說,腸病毒有漸漸增加的趨勢,前來求診的小朋友的症狀大多是發燒和喉嚨痛,另外求診家長也訴說小朋友都吃不下東西,這幾天就有一位六歲的小妹妹,因為在家突然高燒至39度,所以媽媽帶到小兒科門診,這位小妹妹當時並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但在醫師細心檢查後,發現她的喉頭黏膜已經出現破損,而且在她的雙手和雙腳上有許多細小的紅疹,綜合小妹妹的症狀,確定感染的是腸病毒所造成的手足口病,靠著媽媽細心的照顧,小妹妹回家接受數日的藥物治療後已經痊癒。黃耀鋒醫師表示,腸病毒感染是小兒族群常見的疾病,其實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統稱,這一群病毒包含了至少三十種以上不同的病毒,例如柯沙奇病毒、小兒痲痺病毒、以及惡名昭彰的腸病毒71型等等,都統稱為腸病毒。黃耀鋒醫師進一步表示,當小朋友們感染腸病毒時,通常會以兩種病徵表現,一種是疱疹性咽峽炎,另一種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的病童一般有發燒、口腔黏膜水泡及破損,還有拒絕進食等症狀;罹患手足口病的小朋友除了有以上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外,在雙手、雙腳和臀部皮膚還會出現小粒的紅疹或是水泡。相較於一般造成感冒或是腸胃炎的病毒,腸病毒的毒性比較強,所以小朋友發燒的溫度和天數通常會比較高,整體症狀也會持續比較多天,讓家屬在照顧上更加辛苦。另外,因持續高燒和進食的困難,使的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很容易脫水,這些都會讓病人增加需要住院觀察治療的機會,雖然絕大部份的腸病毒感染都會自行痊癒,但少部份的病患有可能出現併發重症,例如腦炎或是心肌炎等等,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所以如果小朋友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或是原本已經穩定的腸病毒病情又出現變化,那一定要儘速就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另外,預防勝於治療,平日大小朋友們一定要多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減少感染的機率。

「五五手則」做得好,腸病毒不來擾!

「五五手則」做得好,腸病毒不來擾!#腸病毒

今年自4月份爆發H1N1新型流感疫情以來,使多數民眾忽略了腸病毒仍蠢蠢欲動,目前正值腸病毒流行期,今年臺北市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已有2例確診個案,學校及幼(托)園所若有疑似個案須立即通報主管機關及衛生單位,並配合相關疫調及防疫措施,為免疫情擴大,符合腸病毒停課標準班級,亦請確實採取停課措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所有市民,落實正確濕、搓、沖、捧、擦之洗手5步驟,於進食前、如廁後、接觸幼兒前、擤鼻涕後、看病後等洗手5時機,洗手雖不是終極策略,但卻是腸病毒防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腸病毒好發於夏季和初秋,流行曲線是雙峰形態,第一波較大,在4-6月,第二波較小,在9-10月,為兩個主要的流行高峰期。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到病人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腸病毒在環境中為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24小時。如以腸病毒最常侵犯三歲以下之嬰幼兒而言,感染常因在外就學之兄姊同住之青少年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病毒,經由接觸或飛沬方式傳染造成;另外,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此外也可能因接觸或觸摸口鼻,吃進帶有病毒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 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動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的症狀時,請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其實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就可以有效降低腸病毒感染的機會:包括勤洗手,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兒童玩具經常清洗、消毒,流行期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等。因此衛生局呼籲市民朋友注意個人及家中幼兒之衛生、勤洗手、維持居家環境的清潔與通風,尤其是家有準媽媽或新生兒、幼兒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防範。

學校總動員 同力防範校園傳染病

學校總動員 同力防範校園傳染病#腸病毒

今年暑假不平靜,經歷了八八水災、全球H1N新型流感大流行,開學後透過學生間密切接觸,面臨第二波腸病毒、流感、登革熱等校園傳染病群聚危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您,做好個人衛生保健及正確洗手、遵守咳嗽禮儀及落實校園環境清潔工作不可少。根據臺灣地區歷年腸病毒疫情統計,腸病毒流行時期有兩波,第一波在4至6月,第二波在9至10月。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到病人分泌物而受到感染。同屬具高度傳染性的呼吸道傳染病新型流感,目前國內校園與人口密集機構群聚事件不斷,開學後學生間的密切接觸,勢將造成另一波流行高峰。呼吸道傳染力雖強,但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習慣,養成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洗手,仍是有效預防的不二法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疫情監測資料顯示,高雄縣市及屏東縣病媒蚊指數超出閾值,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水災,災後淹水地區助長病媒蚊滋生,同時救災人員的投入亦應做好防蚊措施,嚴防本土性登革熱疫情擴大。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防範與減少校園流感、腸病毒等呼吸道傳染病,學校除做好環境清潔與消毒外,不二法門就是要讓學生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落實正確洗手,並加強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儀宣導。學生或教職員如有發燒、出現腸病毒或類流感症狀者應鼓勵就醫並在家休息;如符合停課標準,停課期間學生們不到補習班或安親班等托育機構,以避免造成第二波群聚感染。根據衛生局防疫人員病媒蚊密度調查結果顯示,戶內孳生源以花瓶(如室內萬年青花器)為主,而戶外孳生源以水桶(菜園、花園之澆水容器)佔最多數,位防範校園登革熱疫情,請學校加以清除這些病媒蚊孳生源,讓學生們有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環境。

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

腸病毒感染注意事項#腸病毒

雖然H1N1的疫情令人擔憂,但醫師提醒,腸病毒的預防仍不可掉以輕心。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表示,99.9%以上的腸病毒感染無嚴重併發症,請注意但不要過度擔心:1. 高燒時:洗溫水澡、睡冰枕、貼退熱貼、多喝水、解熱止痛藥。2. 避免脫水,多補充水分,多休息。3. 清涼的流質飲食或較軟食物,如布丁、豆花、果凍、冰淇淋等。4. 較小寶寶餵奶時奶嘴不要放太深,泡奶不要泡得太熱。5. 小心處理病患排泄物(糞便、 口鼻分泌物),處理完畢後應立即洗手。方醫師指出,有下列症狀時,請立刻帶小朋友回醫院檢查:1.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2.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3. 持續嘔吐。4.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心律不整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