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腸病毒進入流行季 提醒民眾注意

腸病毒進入流行季 提醒民眾注意#腸病毒

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資料,腸病毒疫情每年四月進入流行季,五月底至六月中旬達到高峰,暑假時,兒童相互接觸的機會較少,感染人數隨之減少,而後至九月份開學後,又再度出現另一波流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姜義祺表示,腸病毒發病的高危險群為3歲以下小孩。大多數人感染腸病毒後,約7至10天就能痊癒,但是有極少數在感染腸病毒後,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腦炎、腦膜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等。姜義祺說,依據研究資料顯示,如果家中有第二個幼兒感染腸病毒要更加留心,因為第二個病患所接受腸病毒的病毒量往往比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提醒民眾注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為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和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就要迅速到大醫院治療。姜義祺同時提醒,家中如果有腸病毒的小朋友,要注意小心處理病患排泄物,如糞便、口鼻分泌物等,處理完畢要記得立即洗手。此外,也要多補充水分,學童盡量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了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服務,去年成立跨院區「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醫療小組」,由小兒科專科醫師團隊24小時待命,各院區收治確定或是疑似腸病毒重症個案時,醫療小組依病情緩急12小時到場會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醫療小組」共有三組,整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優秀醫師團隊,全力控制腸病毒病情,召集人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黃碧桃,副召集人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醫務長楊文理。

進入腸病毒高峰期!洗手記得「搓」乾淨

進入腸病毒高峰期!洗手記得「搓」乾淨#腸病毒

腸病毒疫情即將進入高峰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打擊腸病毒之不二法則為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家長與小朋友共同加入勤洗手行列,遠離腸病毒。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到病人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腸病毒的傳染力雖強,但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習慣,即可降低感染的機會,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洗手,即為預防腸病毒感染最好方法。為確保幼托機構備好洗手設備,衛生局每年1至3月及7至9月進行幼稚園、托兒所及小學等機構之洗手設備查核,同時也宣導腸病毒防治之知能,期能藉由確實落實洗手五步驟,減低腸病毒之感染。腸病毒在環境中為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二十四小時。如以腸病毒最常侵犯的三歲以下嬰幼兒而言,感染常因與在外就學的兄姊同住之青少年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病毒,經由接觸或飛沬方式傳染造成;另外,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此外也可能因吃進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因此,在預防腸病毒傳染方法上,無法以一種防治方法來達到防治目的,須考量其直接或間接傳染途徑。在洗手方面,提醒照顧幼兒的大人或從外面返家的家人,一定要洗手後才能抱小孩,才能降低腸病毒之間接接觸傳染機會。所以,洗手雖不是終極策略,但卻是腸病毒防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時,請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

季節交替!早產兒家長當心「呼吸道融合病毒」

季節交替!早產兒家長當心「呼吸道融合病毒」#腸病毒

三四月間季節交替,溫差變化大病毒活躍,感冒的人特別多,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一周內就收治三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早產兒,其中兩名病情嚴重必須插管,住進加護病房一個多星期,可見呼吸道融合病毒被稱為早產兒殺手的說法,絕非空穴來風。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醫師林榆森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感冒病毒的一種,傳染力極強且易導致下呼吸道感染,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咳嗽、痰多、呼吸喘」。由於嬰兒的支氣管細小,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不斷咳嗽造成支氣管紅腫,進一步導致呼吸困難會一直喘,嚴重者甚至喘到身體缺氧需要插管,羅東博愛醫院最近一周內就收治三個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早產兒,其中一個嬰兒被家長發現呼吸會喘後短短幾小時就全身缺氧、插管後住進加護病房,另外一名早產兒則是在睡著後反覆呼吸中止被家人緊急送醫,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又被稱為「早產兒的殺手」。最近日夜溫差大,病毒活躍,林榆森醫師提醒家中有兩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要注意,如果發現嬰幼兒有「咳嗽、痰多、呼吸喘」務必及早送醫。另外他也發現,過去一周來腸病毒疫情有上升的趨勢,在小兒科門診確診為腸病毒的病人,從一周四、五人增加到一周近三十人,為了避免接觸及飛沫感染,「勤洗手」和「戴口罩」依然是防疫不二法則。

洗手有方法 小動作大保健

洗手有方法 小動作大保健#腸病毒

提醒大家幾個洗手的重要時機,進出醫院前後〈尤其是加護病房探病前後〉,外出返家後,吃東西前後、抱小嬰兒前、上廁所後等等,請大家一定要記得,時時勤洗手,病菌遠離我。然而洗手也是有方法的喔!該如何達到有效且正確的洗手保健呢?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門診護理長 - 龐家麗要告訴大家,要遵循「濕、搓、沖、捧、擦」的洗手五步驟。【濕】在水龍頭下把兩手淋濕,記住要全部淋濕,可不是只淋一根小指頭。 【搓】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二十秒 → 兩手掌心互相磨擦 →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 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 【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 【捧】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擦】用乾淨毛巾或擦手紙巾將手擦乾。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腸病毒

一位50多歲原住民,拿著診所的轉診單來就診。病人因為感冒至診所就醫,診所醫生覺得病人臉色不大好,幫他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肝有一個約10公分的腫瘤,趕緊幫他轉診至該院。經了解,病人務農,不酗酒,以往無肝病病史。經一系列的檢查及電腦斷層顯示,該病患有B肝帶原,甲型胎兒蛋白異常升高,動態電腦斷層顯示肝內有一個約12公分的腫瘤,綜合判斷應為肝癌。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腸胃肝膽科郭怡男醫師表示,這位原住民患者若能早幾年處理,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但是因病人本身不知何謂B型肝炎?自然就不會去做超音波及驗血的檢查。台灣大規模的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已於1984年實施,但未接種的人仍占台灣人口的大部分,雖然電視公益廣告常呼籲大家對肝病需有的認知及重視,也有許多資源在幫民眾免除肝病的威脅。但是,一個在山上種香菇的樸實農夫,卻仍在不知不覺中讓肝病進展到疾病的後段。郭怡男醫師表示,近十幾年來,醫學界對B、C型肝炎的瞭解以及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目前該院門診配合健保局慢性B、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正陸續收案治療中,已累積不少治療成功的案例,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若能在慢性肝炎階段予以積極治療,才有機會打破這三部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了解自己是否帶原」、「定期追蹤」及「積極治療」才是預防肝癌的不二法門!郭怡男醫師在此呼籲,民眾若為B、C型肝炎帶原者應定期追蹤檢查。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帶原,何妨花個幾百塊檢查一下,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腸病毒

肝臟位於人體右上腹腔橫隔膜下方,分左右兩葉,右葉較大,約佔整個肝臟的五分之三,一般體重的人肝臟大約1.2公斤重,可說是體內最大的器官。與腦、肺臟、心臟相同,肝臟也是體內重要的器官。製造及分泌膽汁、各種食物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都是在肝臟中完成;此外還有解毒功能及分泌凝血所需要的物質。人類若是沒有肝臟斷無法存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劉正典醫師表示,肝病一般最常見的是肝炎,依病期區分為急慢性肝炎,若以致病的原因可區分為(1)病毒性肝炎,就是大家熟知A、B、C、D及E型肝炎;(2)酗酒或飲酒過量所引起之酒精性肝炎;(3)因為其他疾病使用某些藥物導致之藥物性肝炎。不論哪一種肝炎,在急性期皆出現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茶色尿液,在急性期過後,上述之肝炎症狀就會逐漸改善。最嚴重的肝炎是猛暴型肝炎,出現症狀後數日即引起死亡率高之肝衰竭,由此只要有急性發病,要接受妥適治療。肝臟疾病除一般常見各種急慢性肝炎外,較常見的是肝硬化及肝癌。劉正典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肝硬化大多由酗酒所引起,就是所謂的酒精性肝硬化;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因為B型及C型肝炎盛行,尤其是B型肝炎更普遍,國人肝硬化大部分是由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初期一般代償性良好,不太出現症狀,若有也僅是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輕度貧血等輕微症狀,往往為國人所忽略。若進行至失代償程度,則出現黃疸、腹水或合併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或下肢水腫、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最後進行至肝昏迷或肝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現今國內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有效阻斷B型肝炎的發生;用完即丟棄之注射空針及輸血前的詳盡篩檢防止C型肝炎的傳播,以及對已罹患慢性肝炎病患接受先進的治療,大大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率。 導致肝癌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據統計,台灣地區約80%肝癌合併肝硬化,初期肝癌與初期肝硬化相同,無明顯臨床症狀,隨著腫瘤持續增大而出現上腹脹、腹部隱痛、腹瀉、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肝疾病的檢查除一般血液肝機能檢查及肝炎標記外,同時要檢查A型胎兒蛋白,此外腹部超音波檢查為必要且良好的工具。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進行及早期肝癌偵測,劉醫師說,腹超檢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患定期以胎兒蛋白及腹超篩檢,偵測到目前治療效果良好的早期肝癌,遠比其他檢查方法,譬如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肝動脈血管攝影、肝掃描等高價位之影像診斷具有更高之診斷率。國人若已罹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除了要注意均衡飲食、適度休息且接受妥適治療外,請別忘記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開學季勤洗手、多運動 預防感染腸病毒

開學季勤洗手、多運動 預防感染腸病毒#腸病毒

在歡欣鼓舞過完新年,開學後再次回到學校,透過學童間密切接觸與交流,可能引發另一波腸病毒疫情,要如何預防感染腸病毒,讓衛生局告訴您該怎麼做!腸病毒通常在春、夏季及初秋流行,臺灣地處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感染發生,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與教保育機構(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3歲以下嬰幼兒因為免疫力較低,是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因此,民眾平時要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腸病毒在環境中是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24小時,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您預防及消毒方法如下:【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增強抵抗力】平時應該多注意營養與運動,正常作息及充足睡眠,提高抵抗力,讓我們的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況。【避免接觸】在腸病毒的流行期,儘量減少出入多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接觸疑似病患,以防傳染。加強個人衛生,玩具常清洗、消毒,以防感染或藉由接觸而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注意家中的清潔與通風,必要時戴口罩,避免感染他人或受他人感染。【正確就醫】小孩生病時,若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並請假在家多休息(請假至少一星期),才不致延誤病情。【消毒方法】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紫外線亦可降低病毒活性。【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20cc),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環境消毒】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嬰兒床柵欄極樓梯扶把等)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做重點性消毒,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藉由紫外線殺滅病毒。

春節期間飲食原則 預防常見腸胃疾病

春節期間飲食原則 預防常見腸胃疾病#腸病毒

農曆春節期間常見罹患腸胃疾病之病患,究其原因不乏有腸胃炎或輪狀病毒現象,大多是因飲食習慣、食物和水的不潔或未烹煮熟所感染,而引發腸胃方面的疾病。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邱康程醫師提醒,銀髮族的飲食特別要謹記「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及適當熱量」,飲食均衡、吃八分飽。嬰幼兒要小心的是病毒性腸胃炎、流感、腸病毒,而國小學童最要留意的則是病毒性腸胃炎及流感。邱康程醫師表示,春節期間,由於多吃甜點及油膩食物,或暴飲暴食,青少年及成人則要留意飲食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有些像水土不服,或是外食吃到不潔食物中的細菌及毒素,引起消化不良,或因誤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常見症狀有:陣發性腹絞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嚴重者還會出現發燒、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等現象。症狀輕微者只要禁食幾小時,口服葡萄糖電解質補充液或不冰的運動飲料,吃清淡的食物,通常二、三天內會自然痊癒;而較嚴重的病例,則應立即就醫診治,在醫師的指導下適時的接受點滴液補充及服用胃腸藥,並配合飲食限制治療,一般在三~五天內即可痊癒。 由於經濟景氣的變化,工作及生活的壓力導致作息不正常,有些易引起大腸急躁症,時而便秘時而腹瀉,也有人會因為休假太長,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也就是所謂的「懶人病」。這和免疫力下降有關,必須調整好生活作息多留意,才不會掛病號,少了過年的興致。春節期間的飲食該怎麼吃?才能保腸胃健康,以下幾點邱康程醫師提供民眾作為參考,讓大家快樂過節沒煩惱。1、過年應景食品,若過甜、過鹹、油膩、高膽固醇及不易消化等,應淺嚐即止。多增加蔬果類、豆類、全穀類等纖維質食物量,因為它可減少脂肪攝取並降低血膽固醇值,此外可延緩血糖上升,並有助排便,預防便秘。2、銀髮族的咀嚼、吞嚥能力較差,所以年菜要以好消化素材為主。食物切細,烹調選擇以清蒸、燉、燒、滷,替代油炸、油煎、火烤。並且老人家進食要細嚼慢嚥,口中含食物時,避免與之交談;尤其是吃年糕時更要仔細觀察,避免老人家噎住喉嚨,造成意外。 3、銀髮族的味覺、嗅覺漸退化,若調味料加多,會影響健康;加少,則又食而無味。這時可用檸檬、番茄、鳳梨、醋等酸味調味,並添加有風味佐料及食材,如蔥、薑、蒜、洋蔥、八角、海帶、香菇,讓食物可口美味。此外,採熱食上桌,可增加香味的散發。 4、過年的飲食量比平日多,所以運動量或活動量更要比平日增加,以消耗多餘的熱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