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洗手5時機 趕走腸病毒

洗手5時機 趕走腸病毒#腸病毒

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傳染病發生,一不小心,極易造成嚴重的疫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截至98年5月21日止,全國已有21例(臺北市1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相較於去年5月底全國201例重症確診病例為低,但仍不可掉以輕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所有市民,落實正確濕、搓、沖、捧、擦之洗手5步驟,於進食前、如廁後、接觸幼兒前、擤鼻涕後、看病後等洗手5時機,洗手雖不是終極策略,但卻是腸病毒防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根據臺灣地區歷年腸病毒疫情統計資料顯示,腸病毒好發於夏季和初秋,流行曲線是雙峰形態,第一波較大,在4-6月,第二波較小,在9-10月,為兩個主要的流行高峰期。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到病人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腸病毒在環境中為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24小時。如以腸病毒最常侵犯三歲以下之嬰幼兒而言,感染常因在外就學之兄姊同住之青少年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病毒,經由接觸或飛沬方式傳染造成;另外,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此外也可能因接觸或觸摸口鼻,吃進帶有病毒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 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動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的症狀時,請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

飲水殺菌沒做好,小朋友「菌」從口入

飲水殺菌沒做好,小朋友「菌」從口入#腸病毒

試想一個已使用10年的水龍頭,只要把棉花棒伸進裡面輕刮,就可以刮下一層黃膩黏稠的細菌,而我們每天的飲用水就是經過這些細菌群落來到我們的家裡,實在十分嚇人!一個針對「台北市居家水質檢驗調查」發現,不論是屋齡1.5年的電梯大樓,或是將近30年的舊公寓,都可在居家水塔或是水龍頭管壁採集到黃稠黏膩的「生物膜」,且生物膜中100%檢驗出大腸桿菌群。水質專家指出,「生物膜」中隱藏多種病原菌與微生物,包括多種致病的腸道細菌,汙染水質後可能引起各式腸胃疾病,有可能造成小朋友腹痛、腹瀉、發燒、頭痛等症狀。■ 細菌薄膜蔓延管壁!一不小心通通喝下肚國內水質專家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許昺慕指出:細菌薄膜是居家飲用水主要的汙染來源之一,而且在居家飲水管線,包括水塔、蓄水池、水管、甚至水龍頭都可以找到。居家管線與儲水設備只要久未清洗,或是水管老化生鏽,水中細菌就會附著生長在內壁,形成一層黃稠黏膩的細菌聚群,稱為「生物膜」。這層細菌膜蓄積具黏性的多醣體,可使各類微生物(包括病原體)一層又一層的增生加厚,當生物膜脫落,這些一塊塊的菌群就順著水流出水龍頭,流進居家的鍋碗瓢盆裡。在這一個針對「台北市居家水質檢驗調查」中,不論房屋老舊程度,也不管是水塔或水龍頭,皆可發現生物膜的蹤跡,總菌落數檢出率為100%,大腸桿菌群的檢出率也為100%, 明顯影響消費者居家飲用水品質。許教授表示,自來水在進入蓄水池、水塔前的水質合格率達99%以上,但在2002年環保署委託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計畫中發現,自來水在經過儲水池水塔儲存後,會有餘氯降低的情形發生,餘氯降低導致殺菌效果不足,因此水中總菌落數會上升。這些細菌沿著管壁攀附生長,形成細菌薄膜;再加上水管長期使用的老化生鏽,水質汙染問題絕對是消費者所無法想像。為了家人健康著想,民眾應主動採取自我防護措施,如定期清洗水塔、水管,並使用正確的飲用水殺菌方式,以達成有效殺菌的效果。■ 水管水塔成病菌溫床,腸胃疾病不可不防此次居家水質調查中,發現生物膜廣泛存在於居家自來水供水管線與儲水設備中。除此之外,生物膜中還可能藏有退伍軍人菌、自由型阿米巴原蟲……等致病微生物。這些菌落若脫落管壁流入水中,就會成為自來水的汙染源,影響飲用水安全。家醫科醫師林青穀指出,水中最常見的病菌為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腸胃型病菌。若是家裡有抵抗力差的大人或小朋友,不小心喝下未經有效殺菌的水,很容易會發生噁心、急性腹瀉、嘔吐、腹痛等現象。過去即有案例,因為父母使用飲水機煮過的山泉水沖泡牛奶,但由於未經完全煮沸殺菌,因此小朋友感染沙門氏桿菌而引起腸胃炎,甚至引起腦膜炎併發症。天氣漸漸轉熱,逐漸要進入腸胃疾病的流行季節,有小朋友的家庭一定要注意飲用水殺菌,以保護小朋友遠離健康警戒區。

迎戰腸病毒 不忘勤洗手

迎戰腸病毒 不忘勤洗手#腸病毒

位居亞熱帶的台灣來說,一年四季皆有腸病毒的發生,春夏季更是流行的高峰期。各個年齡層皆可能受感染,但以三歲以下的嬰幼兒為高危險群,併發重症的發生率亦較高。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也特別提出,需注意的二大預防重點:1、預防嬰幼兒被感染。2、有疑似重症徵兆,請儘速就醫。因此讓大家更清楚認識『腸病毒』,除了減輕無畏的恐慌,也可把握最佳的送醫治療時機。澄清醫院小兒科專科護理師 - 陳怡穎指出,腸病毒感染主要傳染途徑:糞口傳染、飛沫傳染。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喉嚨痛、食慾不佳、流口水、情緒不安、手足會出現紅疹或口腔潰瘍,偶而有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嗜睡、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意識不清、心跳加快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多數感染腸病毒以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症居多,約7~10天痊癒,僅少數併發重症情形,今年爆發重症案例較往年多,因此不可輕忽嬰幼兒的發病症狀。最恰當的還是以預防為首要,陳怡穎提醒,正確的勤洗手是不二法門,無論大人或兒童,都需注意個人衛生,接觸到嬰幼兒前務必正確的洗手,避免嬰幼兒與其他患童接觸或共用餐具,腸病毒流行時應盡量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平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均有助於兒童的抵抗力。

腸病毒進入流行季 提醒民眾注意

腸病毒進入流行季 提醒民眾注意#腸病毒

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資料,腸病毒疫情每年四月進入流行季,五月底至六月中旬達到高峰,暑假時,兒童相互接觸的機會較少,感染人數隨之減少,而後至九月份開學後,又再度出現另一波流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姜義祺表示,腸病毒發病的高危險群為3歲以下小孩。大多數人感染腸病毒後,約7至10天就能痊癒,但是有極少數在感染腸病毒後,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腦炎、腦膜炎、急性肢體麻痺症候群等。姜義祺說,依據研究資料顯示,如果家中有第二個幼兒感染腸病毒要更加留心,因為第二個病患所接受腸病毒的病毒量往往比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提醒民眾注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為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和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就要迅速到大醫院治療。姜義祺同時提醒,家中如果有腸病毒的小朋友,要注意小心處理病患排泄物,如糞便、口鼻分泌物等,處理完畢要記得立即洗手。此外,也要多補充水分,學童盡量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了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服務,去年成立跨院區「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醫療小組」,由小兒科專科醫師團隊24小時待命,各院區收治確定或是疑似腸病毒重症個案時,醫療小組依病情緩急12小時到場會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醫療小組」共有三組,整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優秀醫師團隊,全力控制腸病毒病情,召集人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黃碧桃,副召集人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醫務長楊文理。

進入腸病毒高峰期!洗手記得「搓」乾淨

進入腸病毒高峰期!洗手記得「搓」乾淨#腸病毒

腸病毒疫情即將進入高峰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打擊腸病毒之不二法則為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家長與小朋友共同加入勤洗手行列,遠離腸病毒。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到病人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腸病毒的傳染力雖強,但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習慣,即可降低感染的機會,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洗手,即為預防腸病毒感染最好方法。為確保幼托機構備好洗手設備,衛生局每年1至3月及7至9月進行幼稚園、托兒所及小學等機構之洗手設備查核,同時也宣導腸病毒防治之知能,期能藉由確實落實洗手五步驟,減低腸病毒之感染。腸病毒在環境中為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二十四小時。如以腸病毒最常侵犯的三歲以下嬰幼兒而言,感染常因與在外就學的兄姊同住之青少年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病毒,經由接觸或飛沬方式傳染造成;另外,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此外也可能因吃進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因此,在預防腸病毒傳染方法上,無法以一種防治方法來達到防治目的,須考量其直接或間接傳染途徑。在洗手方面,提醒照顧幼兒的大人或從外面返家的家人,一定要洗手後才能抱小孩,才能降低腸病毒之間接接觸傳染機會。所以,洗手雖不是終極策略,但卻是腸病毒防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時,請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

季節交替!早產兒家長當心「呼吸道融合病毒」

季節交替!早產兒家長當心「呼吸道融合病毒」#腸病毒

三四月間季節交替,溫差變化大病毒活躍,感冒的人特別多,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一周內就收治三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早產兒,其中兩名病情嚴重必須插管,住進加護病房一個多星期,可見呼吸道融合病毒被稱為早產兒殺手的說法,絕非空穴來風。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醫師林榆森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感冒病毒的一種,傳染力極強且易導致下呼吸道感染,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咳嗽、痰多、呼吸喘」。由於嬰兒的支氣管細小,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不斷咳嗽造成支氣管紅腫,進一步導致呼吸困難會一直喘,嚴重者甚至喘到身體缺氧需要插管,羅東博愛醫院最近一周內就收治三個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早產兒,其中一個嬰兒被家長發現呼吸會喘後短短幾小時就全身缺氧、插管後住進加護病房,另外一名早產兒則是在睡著後反覆呼吸中止被家人緊急送醫,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又被稱為「早產兒的殺手」。最近日夜溫差大,病毒活躍,林榆森醫師提醒家中有兩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要注意,如果發現嬰幼兒有「咳嗽、痰多、呼吸喘」務必及早送醫。另外他也發現,過去一周來腸病毒疫情有上升的趨勢,在小兒科門診確診為腸病毒的病人,從一周四、五人增加到一周近三十人,為了避免接觸及飛沫感染,「勤洗手」和「戴口罩」依然是防疫不二法則。

洗手有方法 小動作大保健

洗手有方法 小動作大保健#腸病毒

提醒大家幾個洗手的重要時機,進出醫院前後〈尤其是加護病房探病前後〉,外出返家後,吃東西前後、抱小嬰兒前、上廁所後等等,請大家一定要記得,時時勤洗手,病菌遠離我。然而洗手也是有方法的喔!該如何達到有效且正確的洗手保健呢?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門診護理長 - 龐家麗要告訴大家,要遵循「濕、搓、沖、捧、擦」的洗手五步驟。【濕】在水龍頭下把兩手淋濕,記住要全部淋濕,可不是只淋一根小指頭。 【搓】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二十秒 → 兩手掌心互相磨擦 →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 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 【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 【捧】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擦】用乾淨毛巾或擦手紙巾將手擦乾。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

打破肝病三部曲的不二法門!#腸病毒

一位50多歲原住民,拿著診所的轉診單來就診。病人因為感冒至診所就醫,診所醫生覺得病人臉色不大好,幫他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肝有一個約10公分的腫瘤,趕緊幫他轉診至該院。經了解,病人務農,不酗酒,以往無肝病病史。經一系列的檢查及電腦斷層顯示,該病患有B肝帶原,甲型胎兒蛋白異常升高,動態電腦斷層顯示肝內有一個約12公分的腫瘤,綜合判斷應為肝癌。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腸胃肝膽科郭怡男醫師表示,這位原住民患者若能早幾年處理,或許情況會截然不同,但是因病人本身不知何謂B型肝炎?自然就不會去做超音波及驗血的檢查。台灣大規模的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已於1984年實施,但未接種的人仍占台灣人口的大部分,雖然電視公益廣告常呼籲大家對肝病需有的認知及重視,也有許多資源在幫民眾免除肝病的威脅。但是,一個在山上種香菇的樸實農夫,卻仍在不知不覺中讓肝病進展到疾病的後段。郭怡男醫師表示,近十幾年來,醫學界對B、C型肝炎的瞭解以及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目前該院門診配合健保局慢性B、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劃,正陸續收案治療中,已累積不少治療成功的案例,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若能在慢性肝炎階段予以積極治療,才有機會打破這三部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了解自己是否帶原」、「定期追蹤」及「積極治療」才是預防肝癌的不二法門!郭怡男醫師在此呼籲,民眾若為B、C型肝炎帶原者應定期追蹤檢查。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帶原,何妨花個幾百塊檢查一下,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