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時時勤洗手,追求健康第一步

時時勤洗手,追求健康第一步#腸病毒

現代人生活的趨勢是追求健康、講究養生,卻常常忽略洗手就是健康的第一步,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感染管制師沈伊庭指出,洗手絕對是預防大部份疾病最有效也最簡單的方法!洗手的好處除了促進健康之外,亦可降低在學校、托兒所及社區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在夏天細菌容易滋生的時候,只要落實洗手的動作,就能有效改善孩童的健康,減少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腸病毒等疾病。究竟什麼時候該洗手呢?沈伊庭感染管制師表示,平時除了飯前、便後、接觸口鼻後、到醫院探訪病患前後,若家中有生病的老人或幼童更應該加強落實洗手的動作,勤於洗手,就可預防大部分傳染病的發生。一般人認為洗手是很簡單的動作,因此常忽略洗手,沖水後就匆匆帶過,其實洗手是門大學問。正確的洗手步驟如下:1.洗手前應先取下手上配戴的手錶、戒指等飾物。這些飾物會使手部形成一個藏污納垢的特區,難以完全洗淨。2.以水潤濕雙手,使用肥皂或具消毒性的清潔劑搓揉10-15秒,雙手搓揉時要特別注意易遺漏的部位包括指尖、指縫、拇指及手背等是否清洗乾淨,在整個沖洗過程中,雙手須保持比較向下的姿勢,以避免水逆流回未洗的手肘部位。3.洗手後應使用擦手紙,並確認手是乾的,最好不要使用毛巾,因毛巾容易潛藏病菌,易將洗淨的雙手沾染病菌。推行洗手運動的好處是遠超過其花費,也應該被全面推廣。洗手是健康的第一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因為簡單反而容易讓人疏忽忘記,許多人花錢嘗試各種追求健康、養生的偏方,卻忽略了這個簡單、重要又有效的良方!

教育孩童勤洗手 預防夏日腸病毒

教育孩童勤洗手 預防夏日腸病毒#腸病毒

腸病毒是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排泄物、口水、分泌物都具有傳染性。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耕莘新店總醫院小兒科 翁麗緻醫師指出,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小朋友可能因為和生病的同伴玩耍,或家中大人從外面把病毒帶回家而生病。翁麗緻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到腸病毒的小朋友症狀很輕微,在口腔會出現潰瘍。腸病毒典型的表現以手足口病或咽峽炎較為常見,單純只有口腔後方有潰瘍稱為咽峽炎,若口腔有潰瘍而且手掌以及腳掌有水泡,這就是手足口病。大多數被感染兒童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腸病毒的種類太多,沒有疫苗能預防,且不是得過一次就不會再得,遇到不同病毒,仍有可能再得病。如何避免呢?只要平常多洗手、多注意孩子營養,就能夠降低感染到腸病毒的危險。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到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紫外線亦可降低病毒活性。

青少年堅持「三不」原則 以免「事後」煩惱

青少年堅持「三不」原則 以免「事後」煩惱#腸病毒

漫漫暑假即將到來,情竇初開的青少年在放假時常因心情放鬆,而誤嚐禁果,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1995年及2000年調查研究發現,國內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生發生性行為有增加現象,男性由10.4%增至13.9%,女性由6.7%增至10.4%,雖然現代的青少年會採避孕措施者提高很多,但仍有27%的男生與34%的女生表示沒有避孕,沒有採取避孕,就會產生一堆「事後」的煩惱。 性行為開放但無正確性知識,也易導致青少年意外懷孕,內政部九十六年統計資料顯示,15-19歲的少女生育率5.58‰,當年產下4317名嬰兒。 藥師公會全聯郭姿均主任表示,很多青少年在激情過後,常會到社區藥局詢問事後避孕丸或墮胎藥,藥師常成為青少年激情後的救火隊,有藥師也曾接獲穿著國中制服的女學生要購買事後避孕丸,社區藥局分布全國密度極高,因此藥師公會全聯會接受國民健康局委託,聘請專家學者訓練150名社區藥師成立「性教育諮詢站」,當青少年前來購買保險套或洽詢事後避孕丸或墮胎藥,將關心青少年並提供正確的性知識,如有需要可提供合適的轉介或轉診服務。 現代青少年使用網路交友的情形很普遍,時有所聞青少年單獨與網友赴約,結果慘遭狼吻,藥師公會也建議青少年交友時應從團體活動開始,也要注意三不政策「不關門、不躺下、不脫衣」,要記住慎選約會地點及時間,選擇安全的公共場所,避免兩人獨處容易擦槍走火,而青少年也容易在彼此的生日、情人節、將分隔一段時間前夕時獻身,所以在這些日子,青少年尤需冷靜。                 根據國民健康局所輔導設立「Teens'幸福9號」門診,去年一年服務720名個案,接受服務以驗孕、避孕、人工流產等為最多,所以青少年倘若不慎懷孕,仍可以透過正式管道尋求協助,勿私下購藥解決,以免危及健康。

重新認識腸病毒

重新認識腸病毒#腸病毒

腸病毒是近三、四十年才被發現的病毒,其實,早在中古世紀就記載過與小兒麻痺病兆相關的資料,1908年分離出小兒麻痺病毒,1949年組織培養成功。1948年在紐約市科沙奇鎮(Coxsackie)的一位罹患“麻庳”病兆的病人身上分離出科沙奇病毒(因發現地得名)。伊科病毒(Echoviruses)則是指一些沒有特異性症狀,不明顯的感染之病毒群,echo是四個字的字頭語:E, enteric; C, cytopathic; H, human; O, orphan.。自1969年後發現之腸病毒不再特別命名,只以發現的次序以數字呈現,稱腸病毒68-71型。最近,又把A型肝炎歸列為腸病毒72型。時下所稱的腸病毒其實就是包括上述的病毒。腸病毒感染一般來說它是屬於比較良性的病毒性感染,讓大家色變的是71型病毒,因為這一型的腸病毒容易併發腦膜炎類之神經病變,威脅生命。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 賴秀澤醫師指出,腸病毒是由口糞或呼吸飛沫傳染。先在口咽部及部分腸道增生,經淋巴系統入血液,再漫延全身,包括皮膚,黏膜,心肌,肝臟,肺臟以及中樞神經。潛伏期約一至五天,在腸道增生的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當病毒漫延並侵犯全身標的器官時,明顯的臨床症狀才會顯現出來。腸病毒在口咽腔黏膜可停留一至兩週,腸道中可停留6-8週,此期間內其飛沫或糞便都仍有感染力。賴秀澤醫師進一步詳細解釋:腸病毒的發燒症狀多呈雙峰式型態,先發燒1-2天,退燒2-3天後,再又發燒3-4天。因此,在退燒的2-3天中常被家長或醫師誤認病癒而疏於照顧,增加併發症機率。腸病毒患兒的家長應該不必慌張,要提高覺性,早期篩檢出重症傾向者,俾使獲適當處置,不擔誤治療才是要緊。簡單地說,當一個兒童罹患腸病毒感染,應隨時注意患兒的臨床表徵,如若出現驚嚇,顫抖或嘔吐;嗜睡或哭鬧不安;手腳鬆弛無力;意識木訥,呼吸急促,抽搐;諸徵狀就是表示病情惡化即將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期,必需緊急送醫治療。腸病毒的診斷通常是臨床診斷,不需做病毒培養。治療方面也只能採支持性療法,補充水分,足夠休息,密切監控病情變化。重症患兒採維持生命跡象策略,插管使用呼吸器,甚至可使愛克膜體外循環,幫助患兒度過生命的難關,等待恢復。預防腸病毒感染,勤洗手是不二法門。由於腸病毒血清分型多,其特異性抗體只能維持數月至數年,沒有辦法獲得終身免疫,除小兒麻痺外,目前尚無疫苗呈現。 賴醫師特別提供民眾一般之防範方法:1、增強個人免疫力;起居衣著,營養夠睡眠足。2、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3、注意環境衛生;通風清潔,家長下班回家時,宜換妥居家服裝,洗手後才接觸孩子。4、避免進入公共場所或擁擠的地方。游泳池,公共浴池,擁擠且衛生差,環境污染處是容易傳染的場所。5、高危險群:3歲以下,要特別注意。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6、一旦被診斷是腸病毒感染,必須在家休息7天以上,避免疫情擴大。

病毒活躍 醫師籲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

病毒活躍 醫師籲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腸病毒

氣候接近嚴夏之際,許多病毒開始活躍並伺機侵犯幼童,醫院最近出現不少發燒、喉嚨痛合併腹瀉的小病號,經診斷發現,除了這個時節常見的腸病毒外,不少小朋友還合併感染EB病毒與輪狀病毒。據統計,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10月再度出現一波流行。腸病毒重症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佔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而且年齡越小者,發生率越高。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小兒肝膽胃腸科主任何成宜表示,由於腸病毒潛伏期可高達10天,所以很多父母易忽略對疑似已患病者的避免接觸,造成許多小朋友重複感染不同類型的病毒,包含原本屬於冬季較常見的輪狀病毒;何成宜說目前腸病毒與EB病毒並無疫苗可預防,而輪狀病毒疫苗也僅適用於六個月以下嬰兒,由於病毒多經由口鼻分泌物與飛沫傳染,提醒家長與幼童多洗手、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盡量戴口罩來預防,避免幼童受病毒侵犯。何成宜指出,腸病毒總共有六、七十種,包括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以及克沙奇病毒A型、B型、腸病毒68- 71型等。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所幸大部份的腸病毒患童都非重症病例,只要適當處置,皆可恢復良好。只不過腸病毒患童一旦演變成重症,後遺症及死亡比率仍相當高,因此正確的認識與預防腸病毒感染,並及早就醫治療相當重要。何成宜表示,預防的預防腸病毒方法包含:透過運動與飲食的方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充足睡眠、正確且勤加洗手以加強個人衛生,以及注意環境衛生、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等。若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等情況需立刻就醫。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高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高#腸病毒

腸病毒疫情有持續升高趨勢,腸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97)年6月12日發函至全國各縣市衛生局宣布停課新規定,若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幼稚園與托兒所,於一週內同一班級有兩名以上〈含二名〉幼童經醫師診斷患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或疑似腸病毒感染時,全班應停止上課10天;如應停課而未停課者,衛生局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依同法第七十條處三千元到一萬五千元罰鍰,並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將按次連續處罰。如要求停課而拒不停課者,則依同法第六十七條重處六萬元到三十萬元罰鍰。臺中市衛生局也呼籲各國小、幼稚園與托兒所等機關(構)除應加強教導學、幼童正確洗手外,相關洗手設備如洗手乳等亦應隨時補充供應。衛生局再次提醒民眾務必注意自身與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自外面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大人及小孩務必正確洗手,以降低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腸病毒高峰期保健之道─勤洗手保健康

腸病毒高峰期保健之道─勤洗手保健康#腸病毒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評估,隨著溫度逐漸上升,今年腸病毒疫情將於六月底進入高峰期,而小兒科門診中從五月至今也增加了近5倍的腸病毒病例,其中又以會造成喉嚨或口腔出現水泡引發潰瘍發炎症狀的「咽峽炎」為大宗,甚至有許多幼童因而需住院治療。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醫生 李昭儀呼籲,幼童杜絕腸病毒最有效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力行「濕、搓、沖、捧、擦」的正確洗手方法並勤洗手,且家長自身也別忘了要勤洗手,尤其在外出返家後最好先洗手後再抱小孩,以免讓自己也成為腸病毒的傳播媒介。從五月下旬開始,幼童罹患腸病毒的病例明顯增加,且這一波腸病毒疫情主要以罹患咽峽炎為主,年齡從6個月大嬰兒到10歲幼童都有,主要症狀為發燒、口腔內的上顎處,出現水泡、破皮進而潰瘍發炎等,且有不少幼童因為口腔潰瘍發炎腫痛得無法進食,因而必須住院觀察治療。由於腸病毒主要藉囗鼻分泌物、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因此家中若有幼童感染腸病毒,應與其他年齡較低的小孩隔離,否則互相吸了對方奶嘴或共吃一份食物,就很容易造成相互傳染,像這一波住院治療的病童中,就有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四個堂兄弟姐妹,相互感染而住院觀察治療。此外幼稚園及托兒所學童接觸頻繁亦是主要傳染來源,所以患童最好請假在家休養一週,避免腸病毒流行進一步擴大。腸病毒多發生於十歲以下的小孩,其標準症狀為口腔後部咽喉處、手掌、腳掌或肛門周圍出現紅腫水泡,因此又被稱為「手口足病」或「咽峽炎」,嚴重者甚會引發腦脊髓炎、肺水腫、心肌炎等腸病毒重症,尤其三歲以下幼童抵抗力弱更需嚴防重症,因此若發現家中小朋友出現持續性發燒、食慾不振、口腔潰瘍、嗜睡、抽搐、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或呼吸急促等症狀時,即應儘早就醫。此外腸病毒型別很多,因此父母切勿以為感染過即可有抗體而過於輕忽,建議在這波腸病毒流行期,家長務必教會孩童正確的洗手,並注意家中環境衛生,而小朋友最常接觸的玩具亦可能是病毒傳播的媒介,因此建議家長可將家中玩具清洗並放置太陽下曝曬,藉紫外線降低腸病毒的活性,並讓幼童遠離夏日健康駭客的威脅。

暖暖人間四月天,小心防範腸病毒!

暖暖人間四月天,小心防範腸病毒!#腸病毒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視資料顯示,今年截至3/21止,共計通報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50例,其中21例為確定病例,疫情明顯較前兩年來得嚴重,除了1例為感染伊科病毒第6型的新生兒外,其餘20例均為腸病毒71型引起,並有1例死亡。最近腸病毒定點醫師通報比率持續爬升,疾病管制局預估下月底全台病例數將快速攀高,進入流行期;由於腸病毒71型活動情形自去年下半年即開始上升,且該型病毒最容易導致重症與死亡,衛生局呼籲民眾務必要隨時注意個人、幼兒及學童衛生,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避免重症的發生,造成家庭的遺憾!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痺除外),又可經口、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控制不易,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如家庭與教保育機構(國小、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故民眾應注意小心預防:1、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因為免疫力較低,且本身無行為自主能力,或無足夠能力管理自身衛生,容易經由大人摟抱、親吻,或與其他孩童遊戲互動時而感染腸病毒。同時感染後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2、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3、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且勤加洗手(濕、搓、沖、捧、擦),以預防自身感染,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4、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5、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6、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7、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1)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2)多補充水分,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3)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請立即前往本市疑似腸病毒重症建議轉診醫院治療(臺中榮民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前述一般神經併發症是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 持續嘔吐。 ●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另外,在環境消毒方面,由於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以有效減少腸病毒傳播。我們也可以善用太陽光,將可清洗的物品清洗後接受太陽光的照射,藉由紫外線殺滅病毒。對於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如樓梯扶把)、遊樂設施等也可購買家用漂白水(濃度一般6-7%),以15-20CC漂白水加入5公升水稀釋後做重點消毒。腸病毒雖然可怕,但做好相關的防治措施,確實可減低對小朋友造成的傷害;如果有任何問題,也請不要忘了衛生局及衛生所是隨時守護民眾健康的朋友! 臺中市衛生局防疫諮詢專線:2380115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