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保養

皮膚清過頭,小心變成「紅蘋果」

皮膚清過頭,小心變成「紅蘋果」#皮膚保養

清潔是一種重要的皮膚保健,不只是人,所有的動物都有清潔的習慣,然而對多數動物,清潔純粹是去除汙垢或其他皮膚表面附著物的功能。現代,清潔則包含更廣泛的意義,也包括放鬆情緒,增進外觀,乃至全身的健康,市面上充滿著各式外形顏色香味的產品,而除了單純的清潔外,清潔產品除了香味外,也添加了各式的訴求成份,然而當清潔的效果,被不斷放大的同時,醫學上則見到許多清潔過度的患者,這些患者因為深信清潔是保養最重要的程序,更相信所有塗在臉上的東西,特別是白色的乳霜、防曬品、彩妝都需要完全去除才不會傷及皮膚,因此做的包括卸妝、洗面乳、化妝水、去角質霜、面膜、濕面布等,多次的過度清潔,最後反而引起臉部紅腫。另一方面,由於過度清潔,導致發炎及肥皂皂鹼對皮膚的傷害,不斷被強化清潔不足,有時反而又成了另一個問題。肥皂原本是去除油脂、細菌而被發明,但在過度強調,皂鹼傷害皮膚的情況下,尤其在1979年一篇關鍵性肥皂刺激的測試報告出爐後,市面上也開始以溫和當做好的清潔最重要指標,肥皂有些不只無法殺菌,有時反而成為細菌本身滋生的溫床,而在說服力方面,有時清潔的結果,反而是在皮膚上,留下更多的殘餘、外來油脂。皮膚原本就有著自清的功能,不管是水溶性、油溶性的污染,分泌物都會在日常的皮膚自然再生,及剝落過程中自然排除,因此健康的皮膚,其實是可以在清潔不足及過度清潔中,自然達到平衡,輕度的過度清潔也許會有乾澀的一般緊繃現象,但半小時內就會被重新分泌的油脂改善,單純的清潔不足,對皮膚也不是問題,反而是如果在原本就已油份較多的皮膚上,又在每次清潔中,補充新的油脂,反而會引起皮膚的發炎及負擔,在醫學上,最常看到因清潔而出問題的,其實都是保養過度的患者,這些患者才是這些溫和洗劑的最佳客戶,但對這些客戶而言,直接用清水洗淨,或許是最安全的方式。當然如果已經有發炎的皮膚,也是可以採同樣的清潔觀念,老一輩的皮膚科醫師,常對老年的皮膚或溼疹患者,建議不用肥皂,只用清水清潔,新的年輕醫師,則可能會建議用溫和但有些昂貴的洗劑,不過這兩種之間的清潔結果,差異不大,如果只是要利用這些溫和洗劑中的額外添加成份,最經濟的方式,還是在清潔後,直接塗抹保溼滋潤成份,這樣的道理就如同再好的雙效合一洗髮精,還是比不上清潔後一罐普通的潤髮乳。肥皂因其皂鹼成份,的確對皮膚有較高的刺激性,但這種刺激是多數皮膚所能承受的,有些清潔乳的成份,其中所含的清潔劑成份,可能比皂鹼對皮膚有更深遠的傷害。而適度的去除油脂,甚至達到暫時的乾澀感,有時是油濕皮膚要達到洗後清爽感所必需的。當然過強的去油力,如果引起發炎,也會誘發青春痘的形成,也是不被鼓勵的,這樣的清潔模式,往往發生在,原來就有青春痘的患者,其實青春痘患者,不一定油脂分泌量就多,真正在醫學上,對青春痘有益的清潔方式,不是把油脂去除,也不是所謂的深層清潔,而是用弱酸性的肥皂,及維持正常的皮膚為微酸性,但這也主要是在防止粉刺的形成,至於發炎性的病灶,也就是膿包,則可選擇一些添加Trichosan或Chlorhexidine的洗劑,但這些洗劑的效果,其實都遠不及直接使用治療青春痘的藥品,同樣的觀點,也適用在抗菌藥皂中。不同的膚質在清潔上其實是差異不大,真正的區分只在皮膚油膩與否,因為清潔劑的存在,原本就只是要去除油脂,只是去油力強的成份,常常也會有較強的皮膚刺激性,因此真正的清潔上的挑戰,是來自發炎或所謂敏感性皮膚,一方面我們可以減少清潔劑的使用量,及去污力的強度,甚至完全不用清潔劑,只有在又合併油脂分泌量也較高時,才真正需要用到昂貴的洗淨成份,但更為經濟而務實的做法,應該是尋求皮膚科醫師的診治,找出皮膚發炎或過敏的原因,對症下藥。

擦防曬到底會不會致癌?

擦防曬到底會不會致癌?#皮膚保養

每當談到皮膚保養或是防癌抗老,規則使用防曬劑是必然到的話題,即使在冬季也不例外。然而最近英國則有報導一種防曬成份PBSA可導致細胞染色體突變,而有致癌的可能。防曬劑是否真會致癌?PBSA是2-phenylbenzimidazole-5-sulphonic acid的縮寫,在臺灣的防曬品內並不多見。防曬劑致癌的疑慮,事實上由來已久,最早是擔心防曬劑內有亞硝酸胺,1995年瑞典又有使用防曬劑者婦女產生惡性黑色素瘤反而是不使用者3.7倍的報告,但未何儘管防曬劑致癌的傳聞不斷,醫療界卻從未中斷對防曬劑之鼓吹?原因很簡單,至目前為止,有關防曬劑防癌抗老的證據,遠遠多過其負面之報導。在試管內發現的危機與真正在人體的作用有一大段距離,更何況防曬劑的設計是停留在皮膚上,真正吸收比例甚小,而亞硝酸胺在防曬劑內是污染物,而非應有成份。至於產生惡性黑色素瘤比例增加,目前一般歸因為使用防曬劑不確實,或早年之防曬劑效果不彰。此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原本會使用防曬劑者,往往就是容易曬傷,產生皮膚癌及惡性黑色素瘤者。尤其長波紫外線防曬的觀念是到近年來才被重視,早年之防曬劑並未考慮到長波紫外線防曬,而現今研究則指出雖然中波紫外線是造成惡性黑色素瘤的主因,但中、長波紫外線協調作用,效果更強。過份依賴及相信防曬劑,若因而在陽光下停留更久,反而對皮膚產生更大傷害!今日的防曬劑雖然防曬效果明顯改善,各種高防曬係數(SPF)的商品輕易可見,然而塗抹量不足,或有些部位往往遺漏未擦到,或是未能依需要補充,都可能使防曬效果大打折扣。而在長波紫外線防護上,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成份avobenzone﹝又名Parsol 1789﹞其實並不穩定,在日曬不久後有很高比例會產生結構改變,而失去防曬效果,尤有甚者,反而可能使另一種目前最常用的防曬成份Parsol MCX連帶受影響。且長波紫外線防護的效果,目前並無公定的測定標準,不論消費者或醫師,都難以單憑外包裝說明,而作推薦或選購。除此之外,有些人雖然避開了正午的太陽,但若同樣是曬傷,當下午太陽斜射時曬傷,反而會接受更多長波紫外線,這是因為一般曬傷是由中波紫外線所引起,其中長波紫外線的影響只佔20%,但當太陽斜射時,陽光中會含有更高比例的長波紫外線。對防曬劑期望太高,可以說是一般人共同的問題,也是醫療界過份強調使用防曬劑的結果。▲正確的防曬觀念應該是以減少任何不必要的日曬為先,其次使用衣物、帽子,乃至加裝防紫外線玻璃窗,再過來才是使用防曬劑。目前市面上已輕易可以買到添加防曬成份的陽傘及衣服,其防曬效果可輕易超過市面上最好的防曬劑,而即使是一般衣服,只要織得夠密,防曬效果也不差。防曬劑自1928年正式問市以來,最初只被定位在防止曬傷,但隨後的研究則指出防曬劑的角色不僅於此。雖然70餘年來,防曬劑已大有改良,但仍有更多尤待改良處。真的想靠光擦防曬劑達到防老、抗癌的目的,而不在其其它方面同時加以配合,這樣的期待恐怕太高了些!

敏感性皮膚保養有學問

敏感性皮膚保養有學問#皮膚保養

「我好不容易找到一種可以用的牌子保養,雖然貴得有點捨不得,但至少不會發紅刺痛,但最近不知道為甚麼,連擦這種牌子也會刺激,醫生你能不能建議我現在該擦些甚麼來保養?」「擦這個也癢,擦那個也癢」,敏感性皮膚的話題,近來似乎成為一股潮流,而「敏感性皮膚專用」的化妝品,也在市場上應運而生,甚至仿彿非要用這類化妝品,才能襯托出皮膚之嬌貴。然而對於甚麼是敏感性皮膚,則是眾說紛紜。一般所指敏感性皮膚,往往是指在使用化妝品,或季節變換時,臉上出現不適現象,包括刺痛、灼熱、緊繃、發紅、脫皮或發癢。醫學上有人乾脆把此種情形稱為「化妝品耐受不良徵候群」,而一般人則把敏感性皮膚歸於化妝品過敏。其實敏感性皮膚的成因,並非來自化妝品過敏,而主要是因皮膚受損。受損的原因,可以是先天性皮膚抵抗力較弱、後天性日曬或藥物傷害,或是因疾病而形成,如潮紅性體質、濕疹等。而化妝品內,常或多或少有些刺激性質存在。原本這些物質應該被阻隔在皮膚之外,然而因為皮膚保護功能受損,這些外來物質便得以長驅直入,而引起種種皮膚不適。一般來說,化妝品中的香精、人工色素、酒精、化學性防曬劑、防腐劑,及一些酸性物﹝如果酸、水楊酸、維生素C﹞、界面活性劑,較可能造成刺激。而除了皮膚受損外,少數敏感性皮膚是因表皮內神經過於敏感或免疫發炎反應過強所致。一般使用化妝品的人,碰到皮膚敏感的問題,常常最初的反應是換一種更好﹝更貴?﹞的化妝品,希望能克服不適,這其中最大的誤解是敏感性皮膚專用化妝品,目的是在減少刺激,而非治療敏感。因此消費者應該作的是先將所有使用中的化妝品拋開,尤其是色彩鮮艷及含有超過十種成份者,並找出皮膚敏感的原因,加以治療。皮膚敏感,常是皮膚受傷的早期警訊,換一種更低刺激的產品,如同是掩耳盜鈴,粉飾太平。一般人習慣自行到藥房買藥塗抹,而此類皮膚敏感常被當成濕疹,而給予類固醇。類固醇在臨床使用上,雖可以減輕神經性發炎而使接觸時的刺痛及發癢現象改善,但對潛在的皮膚受損現象不僅無益,長期反而有害,並不適宜。唯有正視皮膚存在的問題,加以治癒,才是正途。較安全的敏感性皮膚外用製劑──1.防腐劑:paraben 2.潤滑劑:凡士林、矽靈(dimethicone、cyclomethicone) 3.保濕劑:甘油 4.界面活性劑:isothionate、sulfosuccinate、betaine、 acylglutamate、sarcosinate 5.防曬劑:二氧化鈦、氧化鋅 6.香料:玫瑰水 7.抗敏成份:蘆薈、尿囊素、洋甘菊、bisabolol、硝酸鍶 8.劑型:油劑、水溶液、PEG、粉劑、軟眼線筆 9.彩妝:眼影/眼線(黑色)、shadow (earth tone) 10.產品特性:成份單純(<10種)、含抗氧化物、避免已知刺激物

果酸化妝品,用後別忘防曬

果酸化妝品,用後別忘防曬#皮膚保養

不少愛美的女性朋友喜歡使用果酸化妝品換膚,但卻不知使用後應加強防曬,結果換膚不成,反而越擦越黑;有鑑於此,衛生署要求從11月起,果酸化妝品須加強風險標示,提醒民眾使用後須注意防曬。衛生署在八十七年時,即要求果酸化妝品的酸鹼(PH )值不得低於三點五,由於果酸對皮膚容易引起刺激性,因此要求產品必須標示的注意事項包括:皮膚過敏者,使用前應先做皮膚敏感性測試;有損傷、傷口或紅腫時不得使用;嬰兒及孩童不宜使用;皮膚如有異常應暫停使用;皮膚有持續紅腫或出現不適應症狀時,立刻就醫診治。但許多消費者在使用時,看完說明書,仍不知道使用果酸須注意防曬,結果造成皮膚越擦越黑,因而衍生消費糾紛;有鑑於此,衛生署最近修正「果酸化妝品PH值與說明事項」,除上述五點外,還須包括:本產品含有果酸成分,可能增加皮膚對陽光敏感及曬傷的可能性;使用後必須使用防曬劑、穿著有保護的衣物及一星期內應避免陽光曝曬。衛生署日前已正式公告,並將於11月起實施,至於之前已製造或輸入的產品,其標籤、仿單或包裝應於10月31日以前加刊新增兩點的注意事項,業者是否回收產品重新包裝,或是在開架上放置新版說明書等,可以自行決定,屆時衛生署將加強抽查,如違反規定,將處十萬元以下的罰鍰。台灣美醫師專欄顧問:皮膚科醫師游鴻儒表示,果酸主要是用來治療青春痘、粉刺,去除臉部細紋、淡化黑斑,達到美白效果。三、四年前國外就有研究指出,使用果酸會把角質去除,因此如果不注意防曬,很容易曬傷,而且會越擦越黑。由於果酸過於刺激,加上新治療技術出現,因此現在皮膚科已很少建議使用果酸換膚。 台灣美醫師專欄:http://www.taiwanmey.com.tw/doctor.asp

預防皮膚炎,徹底清潔更重要

預防皮膚炎,徹底清潔更重要#皮膚保養

歷經一個乾燥、寒冷的冬天,再經過一個讓全部人都成長了一歲的農曆年,春天的腳步也悄悄地隨著地球公轉,轉啊轉地到來了,人們終於可以擺脫掉陰霾的環境,迎接一個好的開始。但是,這種季節性的轉變,對皮膚卻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由冷到熱、由乾到濕,瞬間的轉換,有人適應得好,有人卻適應不良,「缺脂性皮膚炎」就是因為「適應不良」所引發的皮膚狀況,值得注意。「缺脂性皮膚炎」的好發部位多在小腿、手臂、褲腰帶或胸罩摩擦地帶等處,出現的季節多在冬季,甚至是愈冷愈癢,還會一直延續到冬春交替的季節,是一種乾燥性的濕疹。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天氣寒冷,皮膚血管收縮,血流量減緩,代謝率降低,導致汗腺及皮脂腺機能降低,而使皮膚的角質層水分及油脂分泌量減少,無法完全的滋潤皮膚。另一方面,則是空氣乾冷、溼度較低,表皮的水份散發得更快,使得皮膚更為乾燥。這種缺油缺水的肌膚,只要有一點點外來的刺激,特別是吹到風,洗完熱水澡或蓋棉被時,就會感覺很癢,癢到想抓。很多人都以為類似的乾燥性濕疹,只要做好保濕工作就可以了,事實上,這是不夠的,徹底清潔,才是保養和治療重點。劉醫師表示,堆積在皮膚表層的肥厚角質,會阻礙毛細孔,進而影響到皮膚對保濕成份的吸收,清潔工作如果沒有做好,即使塗抹了再名貴的保濕產品,也不容易發揮效果。除了徹底清潔和必要的保濕工作之外,在選用保養品部份,也要特別注意。最好是選購含有強效保濕成份的化妝水、乳液、面膜等,而此時化妝水選用,也不宜含有酒精等收斂效果的成份;必要時,也可以到專業的醫學美容診所進行晶鑽煥膚療程,或是加強保濕導入,如玻尿酸成份等,都有助於改善缺脂性皮膚炎的症狀。此外,在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也要特別注意,少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如油炸類、燒烤類、辛辣類等,還要多喝水;也不要洗太熱的熱水澡,或是溫泉泡太久,反而會破壞皮膚表層的油脂保護膜,讓皮膚更形乾燥。只要稍微注意,清潔工作做得好,肌膚肯定沒煩惱!

皮膚科醫師的醫學性保養方式

皮膚科醫師的醫學性保養方式#皮膚保養

想要青春永駐,永保年輕亮白的臉頰,光靠天生麗質是不夠的。華麗整形外科診所  徐毓聆 醫師表示,身為皮膚科醫師的他從11年前開始進入皮膚科這行,那時剛開始接觸到果酸(甘醇酸)、換膚、紅寶石除斑雷射,到如今十年後,各種醫學美容的儀器與保養品,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徐醫師接觸過林林種種的雷射光與保養品,目前主要的保養方式為下列:白天:美白:左旋C(因為除了美白、抗老、又兼具SPF2之效果,所以用於白天)/保濕:玻尿酸(鎖水)、清爽日霜(防止水分蒸發)/防曬:SPF30以上晚上:清潔:卸妝&洗臉。保濕化妝水/美白精華液(成分:酯化C 或 熊果素 或 鞣花酸 或 麴酸 或 極佳白)/抗老化面霜(成分:艾地苯 或 五、六胜肽 或 生長因子)出門時:只要是白天有太陽光,即使擦上防曬霜,也要做好防曬配備:寬帽緣的遮陽帽(以能遮蔽陽光曬到臉頰為主)大鏡框的太陽眼鏡(以能遮蔽到顴骨為主)洋傘(以深色、雙層防曬布料,不透光為主)開車時:最好車內窗戶能加上遮陽廉,但就駕駛者而言,正面的紫外線漫長照射更要注意,因此白天開車時,防曬口罩及袖套也是重要的裝備。不吃具感光性的食物:如香菜、芹菜、九層塔,以及不吃太多易使膚色臘黃的食物,如:木瓜;胡蘿蔔。定期換膚:每個月換膚一次,一般會安排在生理期前1~2週換膚,因為此時皮膚的出油情況會較平常多,也易於長痘痘,如此可兼具調整皮膚的出油量及角質代謝,使長痘痘的環境降低。適時的縮小毛孔:當因作息忙碌、晚睡、出汗出油多,而導致毛孔粗大時,會搭配柔膚雷射及換膚來迅速縮小毛孔。定期除斑:每2-3個月做一次脈衝光,快速除掉臉上的淺斑,維持透明感肌膚。定期除皺:每4~6個月注射肉毒桿菌,藉以放鬆臉部常用到的表情肌肉(動態紋),使肌膚更緊實,以預防永久之靜態紋產生。若想維持無斑、無皺、零毛孔的肌膚,持之以合的保養是必須的,稍微放縱不管,皮膚是會洩漏了你的年齡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