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保養

蘋果臉變成豬肝臉

蘋果臉變成豬肝臉#皮膚保養

蘋果臉是很美沒錯, 但是它得若隱若現, 白裡透紅,適當條件下出現才有其美感。但是變成"豬肝"臉,老是赤紅、 暗紅,有事沒事都很紅,遇到天氣熱, 吃ㄧ點辛辣食物就更紅;喝酒更不用講了,簡直藏不住, 老是被人"關切"。這其實就是所謂的[酒糟], 學術上稱為"玫瑰斑"。原因有很多可能性,體質、荷爾蒙、長期曝曬,有的則是長期長痘子後,表層與深層的血管閘門被破壞了,導致血流很輕易竄到表面來,所以感覺像充血一般,而且老是不容易退掉。治療,甚至根治是困難的。忠告是[用時間換取空間], 慢慢來!!必須由下述幾樣策略著手:1.避免洗臉用熱水2.磨砂,過度洗淨(去油),刺激性洗臉用品不要用盡量保濕即可3.塗抹類固醇藥膏抑制炎性反應4.可以用脈衝光逐漸讓血管與組織健全健康已經如此敏感了,必須更加慎重選擇保養品:(1) 尿囊素與甘菊萃取物是天然的消炎物!!(2) 維他命B5具有鎖水保溼的效果,提高抵抗力,減少泛紅。(3) 蘆薈與洋梨萃取物,這些成分長添加在保溼劑裏。減緩皮膚的傷害與炎性反應,尤其蘆薈含有柳酸鹽, 會消炎鎮靜。(4) 氧化多酚最強的是綠茶多酚。

皮膚缺水,不一定代表「缺油」!

皮膚缺水,不一定代表「缺油」!#皮膚保養

在一般民眾的認知當中,往往將皮膚「保溼」與乳液的塗抹畫上等號;甚至也有人認為一些皮膚因水分失去平衡所導致的乾燥脫屑。其實不然,皮膚表面的皮脂或油份的附著,雖可減緩水份經表皮流失的速度,但並不表示其就是唯一的因素。凡士林塗在老人乾燥的小腿上或許很舒服;但用在臉上時,在考量舒適感的前提下就不太一樣!皮膚缺水時,不一定代表它就一定「缺油」!影響皮膚水份平衡的因素,大致上可區分為: 一.  水分的攝取:每人每天除了正常飲食外,額外一千兩百毫升的水分攝取,是維持整個人水分平衡的基本條件,當然這也是供應肌膚充足水份的來源。多喝水、果汁等富含維他命C的飲料/多吃蔬果/長期處於冷氣開放的空間須多補充水分/可使用能量化妝水,適時補充臉部所需水分/充足的水份攝取,可以促進身體的代謝循環,以增加皮膚的健康保溼度 二.  皮膚的微血管循環:充足的水分攝取,亦需要健康的微血管循環,才能將水輸送到目的地-皮膚,當肌膚的微循環不良,外觀上將呈現蒼白而沒有血色,皮膚也易呈現乾燥及偏敏感性,而過高的血脂造成循環的阻滯,或是自由基破壞,都將間接造成做循環不良而至肌膚缺水。․適當的運動促進新陳代謝/有氧運動:增加心肺功能/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三.  自然保濕因子:像是蛋白質、胺基酸、乳酸、礦物質等自然存於肌膚內的物質,可暫時與由皮膚為循環供應而來的水份結合,造成「延緩」這些水份的經皮流失,達到「鎖水」的目的,且這些物質多屬水溶性,針對不需額外油脂補充的肌膚,其是外油內乾型的膚質,恰巧可提供「純保溼」的作用。 四.  表皮的完整性:表皮一旦受到傷害破損或是有發炎的現象,都將額外增加經皮的水份流失,對於像是在接受高濃度果酸換膚或是剛雷射治療後,臉部尚有「結痂」的情況下,水分更容易流失,而且有時因加皮的過乾燥及收縮,常使患者有騷癢不適的感而按柰不住摳抓傷口的衝動,此時除了可用人工皮之類的敷料來保持水份、加速傷口的癒合外,對症狀較輕者則需加強保溼亦是必要的措施,以免造成傷口處不必要的傷害。 五.健康的角質:角質層中的組成中,水分及蛋白質各佔了40%,另外有20%為脂質,這些脂質扮演著像是「黏著劑」的角色,將各角質緊密的連接著,並且阻止水分從各角質間的「間隙」流失出去,亦曾有報告指出在塗抹含角質間脂質的面霜,發現可大幅降低經皮流失出去的水份量,也因此這類物質亦常被當作號稱具有回春效果的時空膠囊的主要成分之一。另一方面,角質的含水度,自內而外,在比例上將快速的減少;因此,過厚的角質將導致肌膚因缺乏水分而喪失彈性,適時的去除老化角質,將能對肌膚的保溼提供合理的幫助。 六.充分的皮脂分泌:皮脂的分泌,將在皮膚外層形成屏障,「油封」的效果,可減少水份經皮的蒸發流失,像是在冬季或是皮膚老所致的皮脂分泌量減少,都將使皮膚顯得沒有光澤而且特別乾燥!針對一些缺乏皮脂的乾燥性皮膚疾病,像是異位性皮膚炎或魚鱗癬,當使用模仿皮質成分的乳液塗抹30分鐘後,實驗發現將減少40%經皮水份的流失。不過,這類肌膚補充油脂類的面霜或乳液的時機,最好是選在剛泡完澡, 且皮膚角質水份尚未完全蒸發掉的時候最好,一旦角質的水分蒸發掉後。此時再擦乳液的效果將大打折扣。七.環境及氣候:整天待在冷氣房中,或是冬季乾燥的時候,都是造成皮膚水份流失增加及皮脂分泌量減少,直接、間接導致肌膚的缺水乾燥,這亦影響皮膚水份平衡水份平衡的外在因素。

觸碰不到的面膜 - 黃金光面膜

觸碰不到的面膜 - 黃金光面膜#皮膚保養

黃金光面膜並非一種實體面膜,而是讓病患戴上眼罩後,由黃光照在臉上。研究發現,能讓纖維母細胞活化,促進膠原蛋白增生,以達到使肌膚細緻、恢復彈性、淡化細紋的效果。這種機器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在國外已經推行兩年,並已經使用在脖子、手臂等其他身體部位。建議一周一到二次,一個療程八周,療程結束後經過約二到三個月的膠原蛋白生長期,效果相當明顯;之後只要一個月進行一次光療保養,就可維持肌膚狀況約半年。 在國外使用近二年,目前在台灣進行臨床試驗的黃金光面膜療法,一次只需照10分鐘,每週照二次,整個療程共八次,效果可恢復皮膚彈性,以及消除眼睛和嘴角四周細紋等。 黃金光面膜是黃光,作用在纖維母細胞,可刺激膠原蛋白活化,因此不會有不舒服或皮膚乾燥紅腫的情況發生;不過對光線敏感的人,則不適合接受這項療法。Q1. 請問黃金光的療程需要多久呢? A 1. 黃金光的療程:一次只需照10分鐘,每週照二次,整個療程共八次。  Q2. 照黃金光會不會造成肌膚灼傷呢? A 1. 不會,黃金光主要作用在纖維母細胞,可刺激膠原蛋白活化,因此不會有不舒服或皮膚乾燥紅腫的情況發生。

用對方法,擺脫富貴手

用對方法,擺脫富貴手#皮膚保養

外來刺激是致病主因富貴手跟個人體質有關,但是外來刺激原(如清潔劑)的影響更大。因此,預防及治療富貴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減少接觸水及清潔劑的次數,並養成戴手套做家事、擦乳液的習慣;較嚴重時需擦藥膏或內服藥。「富貴手不是大病,但是小毛病也會讓人不舒服、生活不方便,」不少病人抱怨富貴手總是一再復發,好像永遠治不好,因此特別提醒力行「少碰清潔劑、戴手套」的護手原則,並配合擦藥,三個月左右應可完全治癒。病人一定要下決心改變生活習慣、減少接觸刺激原才能見效,只靠藥物控制效果有限。 最好在富貴手初期開始脫屑、脫皮時就儘早治療,否則蔓延開來更難治癒;如果富貴手已到皸裂、有傷口的地步,更要快就醫,因為如果致病細菌從傷口進入,可能引發局部蜂窩性組織炎。

肥皂的時代又回來了!

肥皂的時代又回來了!#皮膚保養

厭倦了瓶瓶罐罐?在一片復古、回歸自然的風潮下,肥皂又悄悄的出現在浴室中,而且搖身一變,成為時尚與個人品味的象徵。 今日的肥皂以不同的造型、顏色及香味,逐步搶回了近2、30年來被洗面乳、沐浴乳等合成洗劑所攻佔的市場,任何人走過擺滿這些香皂的展示架,目光都很難不被吸引。 傳說肥皂是在古羅馬動物祭祀時,獸脂經雨水沖刷混合草灰流入泰伯河而自然形成,西元前2800年古巴比倫人則以熱油混草灰自製肥皂 ,在16世紀才開始有肥皂的商業販售。  肥皂歷史 源遠流長 所謂肥皂,是混合動物性的牛油、羊油,或植物性的椰油、棕櫚油、橄欖油以及皂鹼而形成的清潔成分,必定為鹼性,多數做成塊狀。不過不論天然皂鹼或是合成洗劑,其實都可以做成塊狀或是液體狀。 相對而言,現有的合成洗劑,最早是在1946年因應海軍需要而誕生,因為傳統肥皂會形成皂垢,無法在含有鈣、鎂等礦物質的海水中清潔。合成洗劑最早用於清潔物品,在個人衛生使用上,崛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傳統肥皂的清潔力較強,對於勤於清潔的現代人常過於刺激,而額外添加油脂的肥皂又有洗不乾淨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傳統 肥皂的鹼性,在許多測試中都被發現對於皮膚溼疹者不利,此外維持皮表的弱酸性,有利於角質層正常代謝,可防止青春痘產生。  過度去油 易引起溼疹 傳統肥皂的殺菌及除菌力較強,除垢、去油力較佳,但同時也會洗去皮膚的油脂,引起溼疹惡化及改變皮膚酸鹼度。而合成洗劑可任意調節清潔力以及酸鹼度,又不沾手,似乎更符合個人衛生的要求。 在歷史上,西元一到三世紀的羅馬人是最重視清潔的,遍布的羅馬澡堂就是最佳的見證。之後18世紀英國的清教徒更強調皮膚的清潔是心靈純淨的一部分。在細菌未被發現前,戰時就發現以肥皂清潔傷口可防止感染,因此醫療界也在推廣肥皂的使用。不過在1979年,現代皮膚科學大師Frosch及Kligman提出肥皂刺激試驗,將8%濃度的肥皂 水做貼膚測試,進行刺激度排名後,興起了清潔觀念革命,自此徹底清潔的觀念逐漸為溫合洗淨所取代,不過所謂的溫和也就是清潔力下降,換言之越溫和也就是越洗不淨。  溫和清潔 最恰當 其實對於多數的現代人,溫和的清潔是好的,其實即使不用清潔劑,如果沒有油垢,只用清水也是無妨的,溫和的洗劑也能接受。只有在有皮膚感染時,才建議配合殺菌劑使用。一份調查顯示每25名法國人中有一位幾乎不洗澡,而皮膚科醫師也往往教育溼疹或老年人只用清水洗澡。 肥皂又回來了,而且似乎已全然脫去了傳統給人的刺激感。目前這股回歸肥皂的風潮,主要是由一些標榜環保、自然及植物配方的化妝品業者發動,網路則有不少合成洗劑致癌的不實謠言,使人對天然肥皂愈有好感。 平心而論,合成洗劑因含水量高,必須添加了防腐劑及其他抗氧化成分,的確比不上純天然肥皂本身就有的抗菌能力。但即使添加了植物精華或其他保溼成分,天然肥皂的鹼性對受損皮膚不利的事實也並無法改變。 清潔在現代人心理的需求其實大於生理,洗後的感覺、特別是香味才是多數人選擇的焦點。不過就科學觀點而言,痤瘡患者還是建議用弱酸性合成洗劑,而油性健康肌膚者則不妨以肥皂清潔,至於溼疹、富貴手及皮膚乾糙患者雖然建議使用合成的低刺激性洗劑,不過清水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

皮膚科醫師就是化粧品的製造者?

皮膚科醫師就是化粧品的製造者?#皮膚保養

由於皮膚科醫師對皮膚保養的專業,當產品掛上「dermatologist tested」,也就是「皮膚科醫師測試」時,似乎也代表了產品療效及安全性的保障。然而究竟甚麼是「皮膚科醫師測試」,是作貼膚試驗?患者臨床測試?醫師娘試用?還是醫師本身作為「消費達人」,在媒體上推薦自己使用的產品?其實並無清楚的定義。 傳統上皮膚科醫師是皮膚病患最信賴的諮詢對象,他們協助患者找出最經濟且安全有效的產品,一旦產品使用出現問題,也試圖釐清原因,作為廠商及患者間溝通的管道。但白袍化妝品正在迅速發展,也衝擊到傳統的醫病關係。  美國醫師率先獨創成份配方 白袍化粧品於80年代末期起源於美國,最初是以醫師獨創的成份或配方為賣點,但之後更多產品是直接以醫師白袍形象為訴求。醫師站到第一線,甚至產品直接以醫師姓名作為品牌名稱,因此被稱為白袍化妝品。 皮膚科醫師基於皮膚病治療輔助治療的需要,傳統上都會建議消費者使用適當的清潔、防曬及保溼產品,在導入美容醫學後,介紹手術後持續的居家美白、及抗老產品自然也是順理成章。除了由現有產品中挑選外,基於專業照護的需求,皮膚科醫師也會對廠商提出研發建議,或是直接成為公司的顧問,甚至進一步為產品代言。然而在發現化妝品背後的龐大商機時,自創品牌對醫師而言似乎是最佳的選擇。  皮膚科醫師擅長自己調劑 傳統上皮膚科醫師就是化粧品的製造者,臺灣40歲以上的皮膚科醫師許多都有調劑的經驗,有時也會指導患者自行製造便宜有效的保養品。在台大醫院80年代以前的外用處方集內,醫師配方的品項甚至超過藥廠進藥品項。這些品項目前已漸消失,療效、藥品製造規範及醫藥分業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健保核價過低,毫無利潤,以至廠商不願承接生產更是主因。 近年來,新的白袍化妝品在行銷及價格上都有了顯著的不同。我們看到醫師在鎂光燈下,穿著白袍,擺出最佳的姿勢,手中拿著產品,臉上露出如同蒙娜麗莎般的神秘微笑。 從美國到臺灣,白袍化妝品的發展其實也非一路平順,民國80年的臺灣,就有皮膚科醫師集資千萬,但品牌並未成功,1年就黯然拆夥收場。不過10幾年後的今天,國產的白袍化妝品已經站穩腳步。 白袍化粧品的成功,除了行銷外,成份的選擇自然重要。醫師傳統在診間的銷售,由於經過與患者一對一的問診,因此可以更大膽用藥,因此療效較佳,也因而建立起消費者信心。      走入大眾通路優勢已不存在 但一旦走入大眾通路,這樣的優勢就已不存在。細看坊間白袍化妝品成份,其實與一般化妝品很難有所不同,頂多只是使用濃度較高,甚至有些只是就現有市售產品重新包裝,改掛自有品牌。也有白袍化妝品只是標榜使用高價藥性成份,例如在抗老化妝品中使用的生長因子,分子比注射的胰島素還大,在學理上根本不可能在正常皮膚吸收。 皮膚科在許多國家都是最熱門的醫療行業,筆者曾與美國的交換學生閒聊原因,竟然有人是因為羨慕皮膚科醫師不用看病,只要賣化妝品就能賺錢。最大的化妝品業者L’Oreal不久前收購了美國知名醫師品牌SkinCeuticals,而不管美國還是臺灣的連鎖藥局都紛紛與醫師簽約,積極介入此一市場,說明了此一發展趨勢確實是銳不可擋。 由醫師檢驗到醫師推薦,之後則是醫師代言,最後則是由皮膚科醫師直接自創品牌。白袍化妝品雖然為傳統化妝品造成衝擊但也帶來了新的成份及保養觀念,目前似乎對化妝品業者、醫師及患者都有好處。診間直接販售產品,對患者最為方便,多數消費者也能接受,而白袍化妝品所提供的價值也不比傳統化粧品遜色。但白袍化妝品是否能進一步成為主流,還是只是扮演關鍵性的少數,長遠來說取決於產品本身的價值及社會對醫師兼商人的觀感。

美容危機停、看、聽

美容危機停、看、聽#皮膚保養

美容及抗老市場近年來推陳出新,由化妝品、健康食品、到各式機器、注射劑,新的產品多的目不暇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要擺脫價格戰,除了提昇品質外,獨特性及誰能掌握市場先機,也就特別重要。許多「率先引進」、「全球首創」、「獨家代理」,的行銷方式履見不鮮,然而在這許多的第一背後,其實也潛藏著許多的危機。3年前開始流行的脈衝光所引起的「斑馬線」,及最近磁波光﹝拉皮機﹞所引發的「烤肉網」,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於醫療資訊的普及化,民眾接觸到各式新的美容訊息,醫療無國界,科技無時差,消費者在這些訊息的洗禮下,要求更新、更好的治療,當然是這波要求「台灣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最重要的推手,因此醫師也需要密集的參加各式研討會,學習最新的資訊及引進最新的治療。然而新的不見得就是好的,特別是目前的醫療資訊也有明顯的商品化現象,常是特定廠商或相關從業人員炒作的結果。雖然許多轟動一時的療法,不久就消失無蹤或是乏人問津,但只要能拔得頭籌,搶得先機,至少還是有一波熱錢流入。如何開發新的治療,顯然是維持競爭力的重點,然而多數技術還是要搭配醫材,不管是新的皮膚填充劑,新的保養品,還是懸吊拉皮線、雷射、磁波機。但是已經公開販售的產品往往已失去獨特性,因此有些醫師會由國外攜入國內尚未核准的產品,而有些則是廠商在衛生署查驗登記前,就已經偷偷販售。更「貼心」的廠商,還會優先讓其產品在全球首先在台灣開始銷售,拿台灣當作試金石。能夠率先接觸享受新的醫療,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新的醫療科技往往需要在不斷的重複錯誤中累積經驗,其中也有不少還來不及上市就被淘汰,一味講求台灣優先的結果,就是導致之前提到的「斑馬線」,及「烤肉網」。即使如此,廠商及業者也只是表示是因為初期的機種設計不良,新的機種會加以修正。不只是機器,其實包括注射添充用的人工真皮Cymetra、小分子玻尿酸、間皮療法﹝中胚層療法﹞、懸吊拉皮線,都可能有著同樣的問題。依照規定,原本這些醫療技術或器械、材料,都需要經核准,否則初期只能在醫學中心測試,找出國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但只在醫院或診所中單次使用的產品,其實追查不易,而在各醫療單位追求搶得先機情況下,即使仍未核准,廠商仍然不怕沒有市場。如果為了趕上新醫療發展的速度,或是搶佔先機,其實還情有可原,更糟糕的情形是為了節省成本,明明有合法產品,卻偏要用未經核可的低價產品,那就只能用貪婪來解釋。先前美國爆發的非法肉毒桿菌素中毒事件,就是一個例子。許多百貨公司都會對消費大戶在週年慶前提供優先選購服務,但愛美一族在面對各種美容新療法時,則不應急在一時,還是該多打聽一下所使用的機器或是產品,是否有足夠客觀文獻支持,是否已經被核准上市,或是已經衛生署核准在醫學中心進行人體測試,否則率先作了人形白老鼠,可別後悔莫及。

DIY美容面膜,別亂敷!

DIY美容面膜,別亂敷!#皮膚保養

先來杯紅酒,再來些蕃茄、豆腐、蛋黃、葫蘿蔔、混合鮮乳、酵母粉,小黃瓜切片,再擠些檸檬汁,三滴白醋,最後再來一罐原味優格,一顆新鮮葡萄柚,還有一杯綠茶。如果不喜歡葡萄柚,也可以用蘋果或是香蕉。這可不是什麼美容食譜,而是近幾年在台灣頗為流行的美容面膜,將各式食材直接研磨榨汁,敷在臉上。 這股將廚房轉變成化妝品工廠的風潮,究竟有多普遍,由相關的書籍熱賣,及報章、電視的密集報導就不難想見,但在醫學上則是偶爾會見到因DIY面膜不當而因起副作用的個案。一般傳統天然面膜,由於只能發揮部分清潔、保濕的效果,談不上療效,問題也不大,但有些坊間美容師建議的面膜,為了顯現自己的專業並達到特定的療效,會刻意介紹添加一些化工原料,甚至使用市售藥品,以達到如去角質、殺菌、美白、抗老的功效,此時消費者在使用這些面膜後就可能因為不了解本身皮膚狀態,或是調劑不當而引起皮膚的傷害。當然介紹外用蔬果養顏,就如同是使用一般化妝品,並不需要許可證的,但如果是刻意添加外來化學成份就可能成為藥用化粧品,甚至成為藥品。臺灣現行的美容DIY面膜,其實部份是游走在法律邊緣的。將蔬果、食品,運用在美容保養品上,由來已久,較為近代出名的例子則是一家起源於英國的連鎖美容商店,以一連串天然、環保的議題,創辦人在沒有任何化學、醫藥背景下,建立了全球性美容體系,而最近各個傳統的化妝品大廠,也在自然風之下引進了多項以食物內所含植物性抗氧化成分為訴求的產品,例如紅酒、綠茶多酚,或是豆類植物雌激素。這類添加了傳統食材內所擁有成分的化妝品,也稱為營養性化妝品,往往索價不低,也因此自製化妝品也更有了市場及賣點。化妝品的高利潤是眾所皆知,有時產品是貴得沒有道理,然而在學術上所更關注的是究竟產品的療效及安全性是否有保障。雖然許多知名品牌化妝品所添加的成分,其實在產品功效上並無幫助,只是便於宣傳,然而所謂的紅酒、綠茶多酚,或是豆類植物雌激素絕不是單靠直接敷上紅酒、綠茶或是豆腐就能經由皮膚攝取而發揮效果。皮膚不像腸道有足夠的吸收功能及分解酵素,這當中也牽涉了有效成分是否濃度足夠、及是否有效成分必須經由萃取才能分離吸收。以最近的紅酒面膜而言,原本是要利用其中的紅酒多酚,但直接倒在臉上的紅酒,最可能感受到的反而是其中的酒石酸,產生去角質功能,或是單寧酸,產生收斂作用。期待自己擁有最佳的皮膚狀態,不要只是相信一些美容專家或是媒體中的使用者見證。在目前媒體經營困難下,其實這波蔬果、紅酒美容風,其實背後還是有著濃厚的商業動機。未經特殊處理的蔬果食材,外用是很難發揮真正足夠的美容效果。中國菜的美味雖然世界聞名,但把自己的臉上當作菜覘板,出了問題可不是電視上的美容專家,或是蔬果供應商、酒商所會負責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