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讓逐漸消失的「自我」重生的心理CPR

讓逐漸消失的「自我」重生的心理CPR#自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某次聚會上,我和一位笑容滿面的三十歲出頭女子對面而坐。她不但談笑自如,又能帶起聚會歡樂氣氛,身旁的人也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我也不例外。雖然她的笑容給人習慣反射的感覺,不過她本身確實充滿魅力。在眾人聊得不亦樂乎之際,正好有個空檔,我問她:「最近心情怎麼樣?」她並不知道我的職業。外表稍顯貴氣的她,立刻挺起身子,「其實呀,」她接著說出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四天前我曾經嘗試自殺。」我原以為她只是說說,不料竟是事實。那一刻起,我全神貫注聽著她的故事,眼睛一刻不曾離開她。在她繼續說明的同時,我一邊發出「所以才會想自殺啊,唉唷」的低聲回應,一邊繼續詢問她試圖自殺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那件事帶給她什麼樣的感受等。我發現她開始放鬆身體,像是倚著靠枕,將自己交給我專心傾聽的眼神和低聲回應。聚會上的其他人雖然同樣感到慌張,卻也被她的故事所吸引。當下不需要特別的安慰或建議。在那之後,我和她見了兩三次面。雖然她個人遭遇的困難尚未結束,不過她已經放棄自我了斷的想法了。她正默默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困頓與殘酷,一步步通過考驗中。實施心理CPR的正確位置心肺復甦術是只專注於心臟和呼吸,無關心臟以外器官的急救措施。因為只要心臟恢復原本功能,就能帶動身體其他功能的連鎖反應。心理CPR也是如此,心理CPR只專注於「自我」本身。對心臟施予按壓時,必須先將厚衣服掀開,去除身上的飾品後,將雙手放上胸口中央的正確位置;而在實施心理CPR時,則是將看似自我而非自我的外在事物掀開,對準「自我」的位置施予強烈的刺激。但是「自我」的本體在哪裡?當別人都羨慕我的時候,我一方面內心感到不安和孤獨, 一方面又擔心這種對「自我」的懷疑可能被別人當做「吃飽太閒」。這種時候,我真的沒問題嗎?這種時候,我的想法是正確的嗎?又或者我的情緒是對的嗎? 情緒永遠是對的。「自我」存在的核心,正是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感受。想要確認「自我」的狀態,最正確的方式是順從我們的情緒、感受。是否有必要執行心理CPR,也應根據情緒來判斷。當天我所問的「最近心情怎麼樣」,正好瞄準了那名女子「自我」存在的核心位置。這句話既不是對「職業和氣質令人稱羨的黃金單身女」丟出的問題,也不是對「美貌與魅力兼具的年輕女性」的客套問候。這個問題不是針對附加在她的存在之上的光環(例如外貌或學經歷等背景)所丟出的應酬式的問候,而是將她當做脫下所有外在的自然人,針對她的存在本身(尤其是位於存在核心的情緒)所給予的關懷與問候。就像將雙手按在胸口中央的位置上,這個問題直接瞄準了她的存在本身。那裡正是實施心理CPR的正確位置,只要聚焦那個位置即可。當旁人的眼睛像導彈一樣瞄準她的「自我」本身,關心她「自我」的安寧,她的「自我」便會立刻作出回應。如此一來,她原本深陷混亂之中的「自我」,將會重新回歸正常,好比原本心律不整的心臟回到穩定的脈搏。唯有專注「自我」,才能真正談論「自我」。從那一刻起,她開始毫無保留地說出關於「自我」的故事。什麼是「自我」的故事?聽到面試官詢問工作或職業、畢業學校、家人時,面試者回答的內容就是「自我」的故事嗎? 那是關於存在本身的故事嗎?當然不是。比起個人的職場大小事,個人在職場上的感受更接近「自我」。一個人的興趣和嗜好,相當於穿在身上的衣服或飾品,無關存在本身,而我們的見解或信念、價值觀也是如此。我們在他人面前表達個人見解、信念和價值觀,其實大部分都不是從「自我」而來,而是從其他地方獲得的。看似為自我,實則並非自我本身。那麼關於個人受到的傷害,與「自我」存在本身有關嗎?有時候是,但多數時候不是。我聽過許多人說起自己受到的傷害,他們會說「我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媽媽的愛」、「我是典型的二度傷害」等,但是這些其實是輾轉從認識的諮詢師那邊聽來,或是從心理相關書籍上讀到的關於自我的分析與解釋,糊里糊塗地套用在自己身上。那些只是關於傷害的理論或某人的看法,非關傷害本身。存在本身所經歷、感受的傷害,無法那樣標本化,也無法予以定型。關於自我存在的故事,永遠是活生生的,而在此之中的情緒與色彩、波動、曲折,也瞬息萬變。嚴格來說,從小在家庭暴力下長大的人,當他們說出過去難以啟齒的私密故事時,那可能不是關於存在本身的故事。當年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心中感受到的無力感或恥辱,才是最接近存在本身的故事。因為受家庭暴力折磨的孩子心中的情緒,可能在長大成人後轉變為憤怒或無力感。唯有深入回想當時的情緒並勇敢說出來,那才是關於存在本身的故事。比起受到傷害的具體內容,當事人對傷害的態度與感受才是關於自我存在的故事。換言之,一個人所受到的傷害不是「自我」,他對傷害的感受和態度才是「自我」。感受和情緒是走進自我存在的一扇門。透過感受,人們得以遇見陳述感受的自我;透過感受,人們得以更貼近自我。對感受越敏銳,越能順利遇見內在層次的「自我」,而非外在裝飾或學經歷層次的「自我」。自我越清晰,也才能活出自我的生命。(本文摘自/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采實文化)

每一次討好 都是對自我的踐踏和凌辱

每一次討好 都是對自我的踐踏和凌辱#自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時候我們付出的越多,別人就越不珍惜從我們這裡得到的東西。當他們把我們的付出看得很廉價的時候,那麼,他們對我們這個人,我們的價值、我們的自尊需要、我們的人格,也就降低了。換個角度來說,我們每一次付出,都是在降低我們自己,每一次討好,都是在踐踏我們自己。尤其是面對一些不懂得尊重別人、別有用心就是想佔便宜的人,我們的每一次討好就是對他們肆無忌憚的欺人之心的縱容。古希臘寓言故事裡,有一則《阿拉伯人和駱駝》的故事。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一位阿拉伯人正坐在自己的帳篷裡取暖,突然門簾被撩起來,他的駱駝在向帳篷裡張望。阿拉伯人問它:「你有什麼事嗎?」駱駝說:「主人啊,我快凍壞了。懇求你,能讓我把頭伸進來暖和一些嗎?」大方的阿拉伯人說:「好,沒問題。」於是,駱駝把自己的頭伸進帳篷裡。過了一會,駱駝又懇求道:「能讓我把脖子也伸進來嗎?」阿拉伯人爽快地說:「好啊。」駱駝於是把脖子也伸進了帳篷。接著,「讓我把前腿也伸進來,好嗎?」駱駝說。阿拉伯人依舊答應,但因為帳篷太小了,駱駝的前腿伸進來後,阿拉伯人不得不挪動自己的身子,給駱駝騰出一點地方。然後就聽駱駝說:「其實我這樣站著,打開帳篷門,反而害得我們倆都受凍,我可不可以整個站進來?」阿拉伯人覺得駱駝說得有道理,更何況,他的確也心疼自己的駱駝,於是,又點頭同意了。駱駝那龐大的身軀整個鑽進帳篷裡,阿拉伯人被擠到了門邊,駱駝只輕輕一推,他就被推到了門外。就這樣,駱駝佔據了整個帳篷,阿拉伯人被擠了出去。阿拉伯人的每一次付出、謙讓,換來的都是駱駝利用他的善良得寸進尺的侵略,換來的是自己的利益被掠奪、人格被踐踏。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駱駝」?一味地付出討好 意味著一味地不被尊重別怪別人的無情和兇狠,是討好者一次次地給對方傷害自己的機會,默許對方的侵略,一點點讓出自己的領地。一味地付出,意味著一味地吃虧、被侵犯。一味地討好,意味著一味地不被尊重。就如蔣方舟講述的,她向男朋友道歉了兩個小時,換來的只是譴責,而非疼惜和自我檢討。請大家不妨換一種態度試試,在這樣的情況下,告訴對方,我很生氣,我一再道歉,是因為我有修養,我遷就你。但這不代表你就可以一再指責我!保證你的心舒展了,對方也收斂了,整個世界安靜下來,變得溫和了。一個人再心地善良,再善解人意,再對別人好,對別人寬容大度,也要把自己的尊嚴,自己的人格、利益牢牢把住。你不把自己當回事,何以讓別人把你當回事?(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總是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方舟文化)

善用多個自我 有效轉換工作模式

善用多個自我 有效轉換工作模式#自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透過實際的體驗,微精通證明我們的確擁有多個自我。我們受到吸引的每一樣微精通,都代表著一個自我。我想練武術,也想畫畫、長距離地散步、寫作與烹飪。它們全是組成「我」這條繩索的其中一股纖維。不過,自我不只是一連串的世俗技能。我們還必須有同理心,對他人感興趣,關心別人。得建設也得破壞 可能同時具備相反的特性我們得建設,有時也得破壞。木匠與鐵匠必須擁有暴力的自我,才有辦法揮舞工作時的工具。園丁則必須擁有耐心十足與關懷大自然的自我。這些自我,全都能靠微精通呈現出來,或是成為微精通的重要元素。什麼事令你快樂?觀察自己平日固定做的小事,有的已發展為成熟的興趣,有的還在萌芽,等待開發。做各種事的時候,觀察一下自己,找出在做的過程中,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同的自我有不同喜好。A 自我可能很喜歡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尋找新的商業點子。B 自我可能是「隱士」, 寫了好幾個小時的小說,才露一下面,連走出公寓都不想。不過, 如果「隱士」被迫待在外頭做高強度的運動,譬如跑上山坡,他可能突然搖身一變成為「登山者」,愛上體能考驗。觀察自己避免批判 每個自我都給一項微經通想改變人生,就從觀察開始,觀察時不要批判自己。不過,也不要反覆地過度觀察,以免變成想掌控各種自我,而不是想改變。觀察好之後,給每個自我都分配一項微精通(如果還沒有的話)。近日很紅的成人著色畫相當引人入勝。塗顏色可以啟動大腦喜愛細節、手藝精巧的那一面。世上有太多工作都是打鍵盤,我們平日不被允許展現手藝。大家靠「著色微精通」,進入不同的自我, 那是一個比較放鬆、享受樂趣的自我。不再抗拒多重的自我 可以幫助轉換調適狀態我們無法光靠一句話或一廂情願,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狀態。我們需要進入不同的自我,而不是試圖冷靜下來。轉換到新的自我,就會立刻平靜下來。有沒有在生氣時跑到外頭劈柴的經驗?轉換到做體力活的自我,具有神效。誰沒見過好消息瞬間帶來的效果?我有一次感冒,躺在床上休息,但接到新工作錄取的消息後便跳下床,瞬間被「治癒」,只因為另一個自我上身了。這裡要講的不是沖喜可以治百病。然而,在某些情境下處於錯誤的自我,可能造成壓力雪上加霜,導致疾病。一旦接受多重自我,不再抗拒,自然會積極想辦法轉換。此時,微精通可以幫上忙。當你能替眼前的工作轉換到最好的自我,你會發現做起來變得輕而易舉。(本文摘自/微精通/大塊文化)

構築個人特性各異 觀察不同自我

構築個人特性各異 觀察不同自我#自我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你的護照、身分證、駕照、銀行戶頭,全寫著一樣的名字。你註定要當那個人,整個文化都倒向那種想法,但是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你不是一,你是多。我們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多重人格來比喻。我們體內有很多不同的自我;其實想一想就知道。自我的不同特性 各個都有自主權我們其中一個自我喜歡抽菸,其他的自我則相當厭惡。有一個自我瘋狂熱愛運動,另一個自我卻喜歡窩著看書,就連起身拿一杯水都懶。有一個自我喜歡詩歌藝術,另一個喜歡做生意賺錢。一天之中,所有的自我會爭先恐後地冒出來。如果覺得多重自我聽起來有點可怕,可以先想成一條條「自我的線」,每條線都有一定的自主權—就跟組成繩子的纖維一樣。每條纖維跟繩子本身很像,但跟繩子相比,還是較為有限。接受自己是「多」而非「一」各位聽到自己老被說成內向或外向,是不是很煩?大部分的人其實可以內向,也可以外向,視情況而定,看是哪個自我在做主。有時候,我們一開始是A 自我,一下子又轉換成B 自我,成為不同的人—突然間又進入狀況,自得其樂。有的自我很會開車, 有的卻不會—為什麼在路上行駛時會發生碰撞,就是這麼簡單。第一步就是接受「你是多,不是一」的概念,接著觀察不同的自我:它們有多常冒出來,各自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本文摘自/微精通/大塊文化)

【免費講座】穴道按摩自我保健DIY

【免費講座】穴道按摩自我保健DIY#自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時常坐在電腦前久盯螢幕,或是窩在客廳當個沙發馬鈴薯,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難免覺得腰痠背痛,渾身不對勁,其實只需要簡單找對幾個穴點,就能輕鬆解決你的長期困擾!為增進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高雄長庚特邀請中醫科系鄭宇眞醫師主講「穴道按摩自我保健DIY」,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 名稱:穴道按摩自我保健DIY時間:2月12日(四)10:00~11:00地點:高雄市田寮區崇德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田寮區崇德路9-1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樂閱讀/接受自己的每一個面向

樂閱讀/接受自己的每一個面向#自我

水深火熱──我們每個人都因為希望別人能夠接納「脫掉身外鎧甲、解除武裝的自己」,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如果詢問現代人:「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回答可能是工作上的成功、擁有自己的房子,或是足夠享樂一生的金錢。可是,就算這些願望都達成了,如果此人依然覺得:「沒有被任何人接納」、「事實上並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同」,而感到孤單寂寞,還是會每天悽慘地過日子,讓生活充滿壓力,不是嗎?假設有人在大庭廣眾面前問你:「你希望別人認同你嗎?」你可能會遲疑不決,不知道該不該回答:「我非常渴望別人認同我。」因為這麼說既沒有面子,也很丟臉。但事實上,想要擺脫「希望有人瞭解我這個人,接受我的本來面貌」這個煩惱的衝動,並沒有那麼容易。即使想假裝自己已經有所醒悟也是徒然。觀察周遭就可以知道,無論男女老少,全都渴望有人聆聽「自己」的聲音。「上司在辦公室叫我幫忙照顧他養的浣熊,這不是很嚴重的公私不分嗎?」男人滔滔不絕地向戀人這麼發著牢騷,等於是在說:「希望你能夠認同我這個遭到蠻橫對待的可憐人。」「我年輕時,戰爭才剛結束,生活非常困苦,和你們這種生長在溫室裡的花朵完全不同。」許多老一輩的人會把這些話掛在嘴邊,言外之意是:「也許我現在看起來不過是個老傢伙,可是在你們不知道的過去,我可是經歷過特別的勞苦。希望你們能夠瞭解和接受我這個特別的人。」換言之,他是在宣示:「你們或許不把我當成一回事,可是我實際上是很厲害的。」我們也可以隨處看到男人心不在焉地聽著女孩的絮絮叨叨,鉅細靡遺地描述她早上看到的電視節目、白天搭電車時瞥見的怪人,或是傍晚與朋友見面時對方的談話有多乏味等。女孩的態度很明顯,就是:「我講什麼都不重要,只是希望你一邊聽我說,一邊『嗯、嗯』地附和,接受我這個人。」「既然妳覺得朋友的話很無聊,怎麼不想辦法讓彼此的話題有趣一點?」如果男人在傾聽時多說了這麼一句話,情況就不妙了,因為會讓女孩覺得:「這個人老是在意細節,完全不想瞭解我,也不想接受我這個人。」問題是,像這樣一心巴望著獲得瞭解,嘴巴像機關槍一樣說個不停時,不僅無法獲得認同,反而會使被機關槍掃射的對方想逃之夭夭。而除非是非常無知的人,否則多多少少都會察覺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雖然內心只想要以「不管我說什麼,你都要『嗯、嗯』地附和、接受我」的模式與人交往,可是這種態度可能會令人討厭,因此這種貪欲非得適度掩飾不可。(本文作者/小池龍之介)(摘自/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晨星出版)

樂閱讀/觀照=無條件愛自己

樂閱讀/觀照=無條件愛自己#自我

在觀照的空間裡,有些東西出現了──譬如說,你們最喜歡用「雜念」這二個字,其實它不過是一個想法。為什麼,你會叫它雜念呢?因為,你認為它是你不想要的、它不該在這個時候出現,對吧?說得明白一點,這就是你排斥它,而不是客觀中立的觀察它。你,已經給它貼了一個標籤,評斷它是不好的、不對的、不要的、不適合的。也就是這樣,你才急著要把它趕跑。我們不難想像,有很多人觀照、打坐、靜心坐不久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每分每秒都在「批評自己」。想法,會在每分每秒出現。這,是很正常的。只要是人腦,就一定會有想法。每當有想法出現,你就苛責自己是「不好的、不對的、不要的、不適合的」。你問問自己,誰能坐在那兒五分鐘,分分秒秒都在責怪自己呢?另外一個我們坐不久、坐不下的原因是:有一些該原諒的人,我們還沒有原諒,或沒辦法原諒。耶穌說:「進入殿堂之前,要先原諒。」很多人以為,這裡的殿堂,指的是教堂、教會;其實,它指的是你的心。如果,我要能夠靜下心來,就必須先原諒該原諒的人。關於這一點,不用急,我們可以慢慢來。觀照,客觀的觀察。我們等一下會告訴你,要觀察的是什麼東西。照呢,就是指「用光照亮」的意思。我們的心裡──甚至魂魄的某個地方,可能是黑暗的,於是,我用光把它照亮。請注意,我也不批評它──是黑暗、是不好的、是錯的、是不應該的。我不過是──用光照亮它,如此而已。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客觀觀察與用光照亮,其實是一個充滿愛的行為,而且更是我們培養「徹底愛自己」、「無條件接受自己」跟「無條件的愛」,非常、非常強效的基本功。各位常常在談愛自己,或者說,希望能夠打從心裡對自己展現慈悲心。那麼,觀照,其實是最棒、最棒的練習呢!(本文作者/李天民)(摘自/與你的內心小孩成為好麻吉/新星球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