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

五十肩有這些症狀!如何預防與治療

五十肩有這些症狀!如何預防與治療#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因肩膀持續疼痛,導致手無法舉高,甚至上廁所要擦拭都困難不已的52歲王先生,經醫師安排X光檢查後,排除骨折、關節退化或移位等問題,確診為「五十肩」。後續在輕度麻醉下,將肩膀的筋拉開,再搭配復健動作,持續復健兩星期,順利解決五十肩的疼痛問題。五十肩有這些症狀!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一個關節;也是結構上最不穩定的一個關節。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很少需要手臂上舉超過90度,但是一些運動則需要手臂上舉超過頭部的動作,例如游泳、投籃、打羽毛球、網球、舉重等,因此肩關節常見運動傷害。五十肩的確切成因仍然不明,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至60歲,且女性患病機率大於男性。常見的五十肩症狀,包含慢性肩部疼痛、睡覺時無法朝向患側、關節活動受限,無法抬高或向外旋轉。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五十肩是老化的疾病,學術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意即肩膀發炎時間久了以後,關節攣縮、沾黏造成手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診斷五十肩的方式,理學檢查作法為緩慢地移動患者肩膀,確認患者是否在某些角度感到不適。其他X光、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則是進一步確診五十肩的方式,可幫助排除其他造成肩膀疼痛的原因(如關節炎、旋轉肌腱破裂)。預防五十肩方式1.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以免引起肩關節肌肉張力不平衡,應多做擴胸及側舉的動作來平衡。2.減少提重物。3.適度練習鐘擺運動,可鬆動肩關節。4.減少手臂上舉超過頭部的動作,如游泳、、投籃、打羽毛球、以上臂當枕頭的動作。麻醉下授動手術 可解決五十肩疼痛通常五十肩的治療方式以復健為主,切勿隨意進行局部注射治療,對於沾黏問題是無法改善的。無論是自主運動或到醫院復健,若能持續且積極地進行,多數都能解決疼痛問題。但常碰到有些病人很怕痛或是沾黏情形非常嚴重,建議可以進行「麻醉下授動手術」,也就是和王先生一樣,在輕度麻醉下小睡五分鐘、放鬆肌肉,由醫師協助將筋拉開,即可處理疼痛問題。雖是在手術室進行,但不是真正的手術開刀,因此不會有傷口,病人可以安心。手術前要先確認沒有骨折、退化或移位容志雄醫師提醒,在確診為五十肩之前,一定要經過X光確認沒有骨折、關節退化或移位的問題;另外,五十肩常併發旋轉肌肌腱破損,若經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有破損,單做復健是無法治療成功,必須先將破損修補好,才能進行五十肩的治療。且後續仍要配合醫師指示,在兩星期內持續活動患部的手,才不會讓沾黏問題再度發生。

早產兒病況多 如何預防生出早產兒?

早產兒病況多 如何預防生出早產兒?#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許多家庭沉浸在足月新生兒誕生的喜悅中時,部分父母卻因早產兒「巴掌仙子」的來到,感到無比擔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主任陳麒年醫師表示,出生週數小於37週就是早產兒,全台灣早產兒發生率大約8%到10%的機率,這些早產兒常發生餵食困難及成長發展方面的問題,需要家長在照顧上多加留意。11月17世界早產兒日,掌心寶貝是指懷孕滿20但未滿37週且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體重嬰兒,體重愈低問題愈多。研究顯示,掌心寶貝有15.6%認知發展及16.4%動作發展明顯遲緩,不但是孩子一生的陰影,也是家庭甚至社會沉重的負擔。出生僅25週680公克的早產兒棻棻,出生後接連遇食道穿孔、氣胸、還有心臟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問題,幸運闖關成功,順利出院。早產兒常見的疾病:早產兒因器官在功能及結構上較為不成熟,故易在呼吸道、心血管、腸胃道、中樞神經等系統有一些特異性之疾病。 呼吸窘迫症候群(RDS)。 呼吸暫停(Apnea)。 慢性肺部疾病 (BPD)。 持續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IVH)。 週腦室白質軟化症(PVL)。 壞死性腸炎(NEC)。 早產兒視網膜症(ROP)。早產兒照護就像「過五關斬六將」 各器官在不同階段恐發生不同狀況陳麒年主任指出,早產兒照顧的艱辛,只有親身經歷的爸媽才知道。常見有腦部出血、肺部呼吸問題、心臟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未關閉,以及抵抗力不佳容易細菌感染等風險,每個細節都得注意。更有三分之一機率有發展遲緩等問題,這些對醫護團隊與早產兒家庭都是極大考驗。此外,掌心寶貝在2歲前藉由個案管理師追蹤,需要復健科、眼科、社工、教育單位及早期療育等專科團隊共同參與,將後遺症減至最低。並讓專業的醫護人員教導家長照護技能,,提供掌心寶貝更好的發展環境與機會。降低早產的發生:在懷孕以前已經有許多行為因素可能與早產的發生關係密切,這些行為因素如能在懷孕前儘量予以改善,就可降低早產的發生。1)定期產前檢查:產前檢查時醫護人員可以協助留意可能引致早產的情況,並給予適當處理。2)避免不必要的長途旅行。3)避免過度操勞。4)避免精神上的不安和焦慮。5)如有早產徵候應儘快就醫。6)調整懷孕期間的活動:如避免劇烈活動、懷孕20週後減少激烈的性行為、多次早產、子宮頸己擴張≧1公分或子宮收縮過度者,應增加臥床休息時間宜。體重有1500克的早產兒 存活率高達9成現在醫療科技進步,早產兒的存活率已有明顯提升。目前台灣地區出生體重1000至1500公克的早產兒存活率已高達85~95%。但是早產兒出院後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生長或發展遲緩的機率,仍較一般足月兒來得高。推薦家有早產兒的父母們可多加詳閱國民健康署e化平台刊載的「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其內容涵蓋早產兒照護相關知識及技能,能幫助父母照護每位巴掌仙子平安長大。預防並避免早產兒的出生是根本辦法,也呼籲各界一同關懷早產兒。

巴金森氏症之預防與治療 須三管齊下

巴金森氏症之預防與治療 須三管齊下#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病變退化的疾病,疾病產生的病理原因包含基因突變、遺傳、環境毒素和退化,目前最常使用的藥物是左多巴(L-dopa),此藥物雖然沒有辦法阻止神經繼續退化,也無法預防患者出現失智症,但是依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可以減輕運動功能障礙,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改善巴金森式家庭的身心環境,學習運用社會資源,並教導巴金森氏症患者延緩疾病的運動技巧。 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崇文主治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病是一種會影響活動的腦部疾病,隨著時間病情會漸進式演進,目前40 歲以上人口,巴金森氏病的盛行行率約0.3%,70歲之後約有2-3%的人口罹患此病,台灣約有10萬名患者,全世界估計有800萬名患者。此疾病的症狀多樣化,包括動作障礙、精神症狀及失智症,症狀惡化的速度很快,大約30- 50%的患者在患病3- 5年內會合併出現失智症,80%的人在十年後會有失能的情形。目前沒有檢驗可以直接診斷,只能從神經科醫師根據症狀及對藥物療法的改善情形判斷,呼籲病患與家屬需要配合醫生診斷,才不致判斷錯誤或延誤治療期。用正面的思考 從日常起居調整在醫務社工及病友照顧組織中有豐富經驗的中山醫大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侯建州副教授指出,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是從「急性病的接受醫療」變成「慢性病的自主照護」,期待「有品質的老年生活」。隨著巴金森氏症靜止性顫抖、臉部表情僵硬、平衡失調的症狀出現,影響病人原有的社會角色,這時家人的支持與包容會相對重要。因此家人需一起從日常起居開始調整適應,用餐時調整速度陪伴患者緩慢用餐,更改衣服的穿法從頭套改為鈕釦或拉鍊,增加止滑墊與保持家中整潔等。用正面的思考角度,把疾病當成重新認識家人的機會、學習營養學等專業知識的機會,並且善用長照2.0日托、喘息服務、重大傷病卡等社會資源,才不會被負面情緒壓垮身心。配合物理治療師加強訓練 助延緩運動神經退化弘光科大物理治療師呂麗華教授指出,儘管目前藥物治療能幫助病患在某些時間保持「正常」,不過如果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加強訓練,更能保持及延緩運動神經退化。因巴金森氏症患者肌肉僵硬姿勢不良易駝背,並且平衡感不佳,所以常常會跌倒。為了使病患拾回身體自主權,日常需要藉由漸進式增幅的大動作,延展肌肉和軟組織,增加關節的靈活度和肌肉力量。平日可坐在有背靠的椅子上練習腹式深呼吸放鬆運動,緩慢伸展頭頸軀幹,並將手肘伸直、肩外旋展,延展胸腔肌肉。此外,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可以個別化練習肌耐力活動,幫助四肢及臉部肌肉放鬆,長期下來能樂觀掌握活動自主權,增加關節靈活度與心肺功能。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1)抑制神經死亡、2)增加神經新生、3)恢復神經正常活性。達成上述三項功能,將可以看到神經不再繼續死亡、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會恢復正常。巴金森氏症自發現到自今已被記載200年,目前雖然仍沒有藥物能直接根治巴金森氏症,延緩神經退化或幫助神經新生。但童綜合醫院正在進行針對此一疾病的臨床藥物實驗,期待將來能夠直接改善病情,幫助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避免此一疾病所衍伸的無奈和家庭悲劇。你須知道的延伸閱讀:巴金森氏症判斷分期?運動重點報你知

前往菲律賓 應完成小兒麻痺預防接種

前往菲律賓 應完成小兒麻痺預防接種#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自菲律賓於2019年9月19日宣布該國發生小兒麻痺症疫情以來,迄今已累計3例確診個案,均為第二型疫苗衍生株小兒麻痺病毒(VDPV2)感染引發急性肢體麻痺,亦均未曾接種小兒麻痺疫苗。由於該國幼兒小兒麻痺疫苗覆蓋率低(平均僅66%),世界衛生組織(WHO)10月25日評估該國國內傳播風險為高,西太平洋區域為中,全球為低。疾病管制署表示,我國雖於2000年由WHO公告為小兒麻痺根除地區,但國際交流頻繁,籲請長期居留小兒麻痺症流行地區,或計劃前往流行地區的民眾均應確實完成預防接種,防範疫情自境外移入的風險。小兒麻痺症由小兒麻痺病毒感染引起小兒麻痺症透過糞口途徑傳染,感染者在暴露病毒36小時後可在咽喉分泌物中檢測到病毒,72小時後糞便也開始帶有病毒,病毒在喉部約可存活1週,在糞便中約可存活3至6週或更久。90%以上感染者症狀不明顯或無症狀,少數會有發燒、頭痛、倦怠、噁心、嘔吐等輕微症狀,1至2%的人會出現無菌性腦膜炎,小於1%的人會出現麻痺症狀,可透過疫苗有效預防。於菲律賓停留4週以上者 應追加接種小兒麻痺疫苗依據WHO建議,菲律賓住民或於當地停留4週以上者,於離開菲律賓前4週至12個月內應追加接種1劑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鑑於我國因旅遊、工作等因素與菲律賓交流頻繁,疾管署已請外交部、勞動部協助加強向菲律賓來台人士、移工等宣導WHO之疫苗接種建議;此外,也提醒計劃前往該國的民眾,可於出國前確認是否已完成小兒麻痺常規疫苗接種,未完成接種之幼兒應暫緩前往,以降低感染風險。目前國內接種時程為幼兒出生後2、4、6及18個月,各接種1劑五合一疫苗,滿5歲至小學入學前接種1劑DTaP-IPV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職業性旋轉肌袖症候群?5招快預防

職業性旋轉肌袖症候群?5招快預防#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0歲男性,自民國59年起開始從事水電相關工作,工作年資逾38年,主要工作內容包含備料、埋管及障礙排除等工作。因肩部不適懷疑是長時間工作累積造成,所以來到職業醫學科門診就診,經醫師實際至個案工作場所進行訪視後估算其工作量,平均每日約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有重覆肩部動作,且作業過程中需持6至12公斤的打牆機及打地機,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後,認定其疾病與工作相關,被診斷為職業疾病,後續順利申請到勞保職業傷病相關給付。肩關節旋轉肌群1. 肩部骨骼:肩部為人體關節中活動最大關節也是穩定度最差的關節,所以 需要靠肩關節附近肌肉韌帶組織來維持穩定度。肩部由肩胛骨、肱骨這二 塊骨頭所組成盂肱關節。2. 旋轉肌袖肌肉:旋轉肌袖一共由四條肌肉組成,分別為棘上肌、棘下肌、 小圓肌、肩胛下肌。棘上肌收縮時可使肱骨外展,棘下肌收縮時可以使肱骨外旋、內收,小圓肌收縮時可以使肱骨內收,肩胛下肌收縮時可以使肱骨內旋。旋轉肌袖肌群中又以棘上肌受損最為常見。何謂旋轉肌袖症候群?「旋轉肌袖症候群」是指肩部之旋轉肌肌腱發炎或損傷,導致肩膀發生疼痛,無法正常轉動或抬高。疼痛問題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症狀可能維持好幾個月以上,常發生在旋轉肌袖曾受過傷、 常搬重物或重複舉手工作者身上。發生旋轉肌袖症候群的原因1. 工作需要肩膀上舉或肩上搬運重物。2. 手腕與手肘長時間無支撐。臨床症狀1. 急性期的疼痛會干擾睡眠,特別是翻身壓迫到患側肩部時。2. 手舉高超過頭部拿東西、推或拉時會疼痛。3. 抬舉重物時會感到疼痛。4. 無法承受重複性肩部活動(如:伸出手臂、舉 重、投擲、推、拉或搖晃手臂)。5. 穿衣時會感到疼痛,特別是穿套頭上衣時。那些族群容易罹患旋轉肌袖症候群?1. 營造從業人員2. 倉儲運輸工作者3. 清潔人員4. 油漆工5. 汽車修護人員6. 球類運動員7. 自由式游泳選手職業性旋轉肌袖症候群認定原則1. 高度重複性或持續性肩部不良姿勢(如長期抬舉過肩), 該動作平均每日4小時以上。2. 肌腱炎最短暴露期為3個月,最長潛伏期為3個月。3. 撕裂傷或斷裂傷最短暴露期為1年。4. 在從事於高風險工作後,才出現旋轉肌袖症候群之診斷。5. 排除其他非職業性因素所致之病變。如何預防?1. 避免高速或高頻率肩旋轉動作,如刷洗浴缸、鍋子、殺球、高爾夫球揮桿等。2. 避免從事長時間手舉高過肩的工作,如刷油漆、寫黑板等。3. 避免引起肩痛的動作,如提、扛、托拿重物或伸手向後取物。也要注意夜間肩部的保暖及調整睡姿避免誘發肩痛。4. 確實做好肩關節暖身操。5. 牽拉小運動/健側手托住患側手肘向對側肩膀推。維持10秒,重複6至10次,1天3回。

子癇症恐腦損及昏迷 孕婦預防這樣做

子癇症恐腦損及昏迷 孕婦預防這樣做#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懷了第三胎的35歲張女士,一日早上突然在家暈厥昏倒,丈夫緊急送往醫院,醒後伴隨著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測量血壓為190/110毫米汞柱,緊接著發生抽搐及昏迷,醫師判斷為「子癇症」。產房立即啟動高危險妊娠團隊,給予控制血壓、穩定心肺功能及預防抽搐等處置,並緊急進行剖腹生產。約10分鐘內便將早產、體重不到2000公克的男嬰順利產出,並由新生兒加護病房接手後續照護,張女士術後也在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下健康出院。子癇前症(又稱妊娠毒血症)出現於媽媽懷孕20週之後,孕婦血壓變高(大於140/90mmHg),且合併出現蛋白尿(單次大於2+或24小時蛋白質累積量超過5克)、水腫,嚴重的會發生肺水腫、腦中風及凝血功能異常等狀況;此些變化並非單一症狀,而是像一個連續性變化所產生的重奏曲。大千綜合醫院婦產科主任周志恆說,「妊娠高血壓」是屬於高危險的懷孕,若引發子癇症將使母親及胎兒產生更嚴重的合併症。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五萬名孕婦不幸因子癇前症死亡,在台灣則是約有2%~5%的發生率,每200個孕婦當中,其中就會有一位孕婦發生小於34週的早發型子癇前症。孕婦罹患子癇症 嚴重恐導致腦部受損及昏迷周志恆主任表示子癇症是指孕婦因妊娠毒血症而引發癲癇抽搐的情形出現。引發子癇症的原因,主要與產婦的高血壓、組織水腫有關係,腦部水腫會讓腦部不正常放電,使病人產生強直、抽搐或昏迷的現象。「子癇前症」症狀有高血壓(血壓超過140/90 mmHg)、蛋白尿、水腫、頭痛、肝功能異常、尿量減少、視力模糊、頸部僵硬、子宮內胎兒發育遲滯。而嚴重子癇前症則除了上述症狀,孕婦血壓會大於160/110 mmHg、24小時尿液蛋白質流失大於5公克、24小時尿液少於400毫公升,並可能有上腹部疼痛的現象。子癲前症容易發生在有子癇前症、子癇症家族史者,多胎胞、肥胖、羊水過多、初產婦、產婦有糖尿病或慢性血管性疾病、腎臟疾病、高齡產婦等都有可能發生。若發生子癇症必須立即控制血壓、維持呼吸及預防再次癲癇發作等措施,以免發生吸入性肺炎、肝腎衰竭等問題,嚴重時將導致腦部受損及昏迷。預防子癇症重點預防子癇症,飲食上可以減少鹽分攝取,少吃醃漬、油炸類食物、多多休息、定期產檢追蹤血壓,並注意是否有惡化的症狀產生,例如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全身水腫及呼吸困難等,做好隨時提早生產的準備。若非母體本身體質併發造成子癇前症,在生產時胎盤分娩出母體後,這些影響也會有所改善,除非併發不可逆的狀況(例如:中風),而這些影響則需要透過長時間的療養復健,才有可能恢復。

不快樂嗎?全球每40秒就有1人自殺

不快樂嗎?全球每40秒就有1人自殺#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報告指出,每40秒就有一人選擇自殺。自殺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發生,並且是2016年全球15-29歲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預防自殺:農藥註冊和監管機構的對策》報告指出,雖然全球79%的自殺發生在中低所得國家,但是高收入國家的自殺率最高,其中男性的自殺率又高出女性3倍之多,而中低所得國家,男女自殺率則較為均等。自殺為年輕人第二大的死亡原因 僅次於交通事故每年有近80萬人自殺,而自殺高居15歲至29歲年輕人之中的第2大死因,僅次於車禍。而15至19歲的青少年男女中,自殺是母體問題之後,女孩的首要死因,也是男孩的第3大死因,前2大死因為車禍和人際關係暴力。高收入國家自殺率最高高收入國家之中,自殺與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和酒精相關疾病之間具有相關性。許多人選擇自殺是失去處理生活壓力的能力而陷入危機時,所發生的衝動行為。此外,經歷衝突,災難,暴力,虐待或喪失以及孤立感與自殺行為密切相關。例如難民、移民、同性戀、變性人、雙性人(LGBTI)、囚犯。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可以在人口,亞人群和個人層面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預防自殺和自殺未遂。這些包括:1、減少獲得自殺手段(例如殺蟲劑,槍支,某些藥物)。2、媒體以負責任的方式報導。3、以學校為基礎的干預措施。4、引入酒精政策以減少有害使用酒精。5、及早識別,治療和護理精神和物質使用障礙,慢性疼痛和急性情緒困擾的人。6、培訓非專業衛生工作者評估和管理自殺行為。7、為自殺未遂者和提供社區支持的人提供後續護理。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指出:「每次死亡都是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悲劇。但自殺可以預防。我們呼籲所有國家以可持續的方式,將預防自殺入國家衛生和教育計劃。」並建議政府限制民眾獲得高度危險的農藥,加強教育並呼籲媒體有負責任地報道自殺,希望能幫助年輕人培養抗壓能力。

預防糖尿病腎病變 控制血糖5原則

預防糖尿病腎病變 控制血糖5原則#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糖尿病患者長期忽略血糖控制,會引發許多的併發症,而腎病變就是其中的主要併發症之一。許多糖尿病的患者會擔心長期吃藥會不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但其實要預防糖尿病腎病變,最重要的便是血糖的控制。五穀類有碳水化合物、水果類含有果糖、奶類含有奶糖,會直接造成血糖的浮動;蛋豆魚肉類與油脂類會間接造成血糖的浮動,然而攝取過多容易引起肥胖,進而引起胰島素抗性及心血管疾病的產生。蔬菜類含有豐富的纖維,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率,使血糖上升速率穩定,胰島素分泌較低,進而維持體內醣類正常的代謝。根據糖尿病治療指引,糖尿病人必須ABC三項控制指標都達成,才能算是控制良好:1. 糖化血色素(HbA1c簡稱A1C)<7%2. 血壓(BloodPressure)≦130/80mmHg3. 膽固醇(Cholesterol)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100mg/dL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主任表示,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低於7%,血壓應該要控制在低於130/80mmHg。如果已經出現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則應該要控制蛋白質食物,適量補充低氮澱粉,例如冬粉、米粉、米苔目等,也要注意補充高鐵質的食物,如:牛肉或羊肉,至於某些電解質,例如磷、鉀、鈉則要依據個人抽血報告而給予調整。長效型胰島素是高安全性的胰島素血糖控制的部分,糖尿病衛教師柯慕姍也表示,長效型胰島素(Levemir)能夠補充身體分泌不足之胰島素,無作用高峰期,是高安全性的胰島素,是使用口服糖尿病藥物外不錯的選擇,且較不易為肝、腎增加負擔。預填式注射筆亦可增加老年人使用之便利性,經改良後的注射針僅0.4公分,可以大幅減少注射時疼痛感。控糖5要訣1. 調整飲食 控制醣類攝取:減少攝取醣類份量,避免大魚大肉攝取過量蛋白質,並減少鹽分攝取,達到穩定血糖的效果。2. 規律運動 建立運動習慣:運動能幫助第二型糖友減重,且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協助血糖穩定。3. 按時服藥:愈早將血糖達標,就愈能減少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當血糖無法降到標準時,需要一些藥物的輔助。4. 檢視目前自己的生活型態:修正與善待自己的身體。5. 監測血糖:可搭配App 做血糖記錄,將數值記錄下來,以利回診時與醫師討論用藥調整。嚴格遵守格式化檢測計劃病人 血糖控制有明顯改善格式化血糖監測可利用每天早上空腹測血糖,作為睡前注射長效胰島素調整劑量的依據,或者每星期連續測三天的三餐餐前與餐後血糖等。好處是可以配合病人作息,得到血糖數據,並可減少檢測次數節省血糖試紙費用。研究顯示,嚴格遵守格式化檢測計劃病人,血糖控制有明顯改善。南投醫院提醒不論是飲食控制或藥物控制,都是會了讓患者能夠控制血糖、血壓值在理想範圍之內,避免讓腎毒素持續升高,盡量延緩進入洗腎的階段。南投醫院訂期辦理腎友會活動,由醫師、營養師及衛教師等專業人員衛教病友正確的資訊,期望提供南投鄉親最好的醫療照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