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曾先生抽菸多年,對於自身的血壓高、血脂高狀況依稀知情,但不甚在意。日前晚飯後突感胸痛合併心悸、頭暈、冒冷汗、全身無力且呼吸急促,救護車送醫後生命徵象垂危,診斷為心肌梗塞,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撿回一命,情況穩定後轉至一般病房,數日後順利出院。
60歲曾先生抽菸多年,對於自身的血壓高、血脂高狀況依稀知情,但不甚在意。日前晚飯後突感胸痛合併心悸、頭暈、冒冷汗、全身無力且呼吸急促,救護車送醫後生命徵象垂危,診斷為心肌梗塞,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撿回一命,情況穩定後轉至一般病房,數日後順利出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6歲林先生過去經常抽菸喝酒,為了減肥,平均每月跑步80公里,不料去年底卻連跑500公尺都相當吃力; 66歲鍾先生雖有高血壓卻未控制,近來經常覺得胸悶,兩名患者均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透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後,兩人如獲新生,並以自身經歷呼籲:「『心』事永遠是大事!」 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鈣化 抽菸者更慘林先生表示,過去有抽菸、喝酒的習慣,為了減重,一周平均跑步三、四次,每次5公里,雖然每年健檢除了高血壓外,報告上沒有其他紅字,但總是覺得慵懶沒精神。直到去年底發現血壓經常飆到200mmHg,爬上二樓難如登天,跑500公尺便跑不下去時,驚覺身體有異狀,才趕緊赴醫檢查。 林先生先透過運動心電圖測試,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鈣化,經建議轉赴亞大醫院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才及時免於悲劇。術後約半年,林先生可以臉不紅、氣不喘連續跑8公里,也慢慢戒菸、戒酒,珍惜得來不易的健康。 務農的鍾先生沒有菸酒習慣,雖然有高血壓,但因血壓起伏不明顯,便不以為意,也沒有吃藥控制。去年9月底陸續出現胸悶不舒服,起初症狀輕微,約3至5分鐘後自行緩解,但漸漸地胸悶時間愈來愈長,過了一個月赴醫檢查,吃藥控制並無改善,進一步透過心導管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後,終不再被突如其來的胸悶所擾。 即時接受治療 可免於心肌梗塞猝死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上述兩名患者都是因冠狀動脈嚴重阻塞接受治療,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氧氣及養分的血管,當狹窄、阻塞時,就會出現胸悶、胸痛、氣喘、心跳加速、頭暈、冒冷汗等症狀,若能於確診當下立即接受治療,則可免於日後心肌梗塞造成猝死的風險。 劉殷佐指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猶如為阻塞的道路,另闢一條高速公路,在未切除原本冠狀動脈狹窄處的情況下,取腿部大隱靜脈或胸腔內壁內乳動脈的血管,一端連接冠狀動脈,一端連接主動脈,將主動脈血流繞過阻塞處,達到冠狀動脈未阻塞的部位,以提升心肌的血液循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血脂控制的成效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息息相關,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LDL-C)控制在70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2017年公佈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健保署亦修訂降血脂藥物給付規定,可持續給付降血脂藥物給高危險群病人,使其LDL-C值控制在70g/dL以下,並於今年2月1日起正式生效,幫助病人更積極控制疾病。醫師特別提醒,LDL-C達標並不是血脂控制的終點,病人仍要持續治療、不要擅自停藥,否則LDL-C仍會回升,將再度暴露於心肌梗塞的風險中,失去次級預防的意義。健保放寬冠心病高危險群用藥給付 控制LDL-C(壞膽固醇)數值近年來各項流行病學、大型臨床試驗皆證實LDL-C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但國內對於LDL-C的次級預防仍然不足。根據台灣最新的冠心症病人追蹤研究發現,超過8成病人LDL-C未控制小於70mg/dL。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李貽恒表示,有冠心症病史的高危險群,LDL-C若超過70 mg/dL,再發率高達25%;而LDL-C每降低39 mg/dL就可減少22%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已經裝上心臟支架病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隨之減少。自2月1日起,健保署放寬高危險群病人(有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病史、曾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病人)起始藥物治療給付條件,從LDL-C 100mg/dL下修至70mg/dL,預計嘉惠超過3萬名病人。未放寬給付條件前,LDL-C值介於100mg/dL與70mg/dL間的病人只能自費用藥,健保給付規定修訂後解決這個治療斷層。控制血脂不可擅自停藥 以免增加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控制LDL-C,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續用藥治療。針對高危險群病人,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歐洲心臟學會(ESC)和歐洲動脈粥狀硬化學會(EAS)皆建議以Statin類藥物為起始治療藥物,並且盡可能使用至病人可耐受的最高強度治療才能達成完整的保護效果;若持續未能控制達標(使LDL-C <70mg/dl)再合併其他藥物治療。許多人誤以為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血液中的膽固醇(含LDL-C)只有約15%來自飲食,血脂控制還是要靠持續服用藥物才能發揮成效。也有人認為控制達標就表示病好了,不用繼續吃藥,但研究顯示,若高危險群在血脂降到標準值後停藥,血脂便會在3至4個月內回升至服藥前的狀況。失去藥物保護效果,也同時增加心血管事件再發及死亡風險,提醒高危險群藥物治療千萬不可中斷,甚至可追求更低,讓自己遠離再發危機。葉宏一副院長強調,健保給付條件放寬提供病人更完整的照護,若擔心藥物副作用(如橫紋肌溶解、肌肉痠痛、傷肝傷腎等)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藥物,切勿擅自停藥。例如有些Statin類藥物即便使用在腎功能不全病人身上皆不須調整劑量,對腎並不會產生傷害。若因迷思或擔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藥,後果得不償失。另外,抽菸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引發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腦血管栓塞、冠狀動脈疾病,冠心症病史病人也應立即戒菸,避免疾病再發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者。隨著現代化腳步,生活壓力日益增加,再加上肥胖缺乏運動、抽煙及偏好高熱量飲食,都提升心臟病的好發率,發作年齡也有愈來愈年輕的傾向,預防心臟病日益迫切且重要。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4/19(四)舉辦用藥安全講座,由藥師張凱越主講「正確用藥觀念宣導-冠心症病人」。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冠心症病友們及關心正確用藥須知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正確用藥觀念宣導-冠心症病人時間:107年4月19日(四)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現代人生活形態、飲食習慣的改變,罹患冠心症的人越來越多,雖然透過心導管檢查、氣球擴張術及支架放置等手術,可及時挽救生命,減少併發症機率,但對於患者來說,到底要不要放支架?亦或者該怎麼治療,仍是一大難題。血液回流心臟導致狹窄 是造成冠心症的主因根據衛福部102年國人死因統計指出,每年有高達1萬7千多人死於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對此,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洪崇烈醫師表示,冠心症是主要是因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使得心臟局部缺血,導致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出現。一旦心臟動脈完全被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表現常為穩定心絞痛、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患者支架、手術治療效果 竟與吃藥相同然而,過去在國外曾有研究發現,罹患冠心症並接受心臟支架或接受繞道手術者,5年後的健康狀況,竟與純吃藥者差不多,因此,為了解對於全球因罹患冠狀動脈狹窄,而導致心肌缺血的病人在臨床上最佳的治療方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出資、紐約大學主導,將針對冠心症病人的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常規治療療效做比較,進行國際性研究計畫,全球將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8,000名患者將參與其中。而國內則是找上馬偕紀念醫院來進行臨床研究,對此洪崇烈醫師表示,此計畫預計從今年開始追蹤四年,未來預估在2018年時成果將會出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前總統陳水扁昨日(7日)身體不適戒護就醫,經衛生署桃園醫院檢查發現罹患冠心症,須緊急手術,院方則緊急安排今天動刀,根據署立桃園醫院副院長徐錦池在手術結束對外說明,陳前總統已經實施順利完成心臟心導管手術。署立桃園醫院副院長徐錦池表示,心導管手術結束後,情況穩定,已經返回病房進行觀察;並沒有進行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依照依現實狀況施以藥物治療,另外關於外界關心的攝護腺腫瘤問題,切片結果為何,徐錦池副院長則表示,此為病患隱私,暫不方便對外說明。根據國健局衛教文章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一種疾病,它導致許多西方國家年青人或壯年人的死亡,雖然西方國家近年來在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控制下,死亡率有減少的趨勢,但在東方的日本以及台灣卻相對反而有慢慢增加的趨勢,前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已受到相當的重視。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後形成一種類似脂肪的沉積的瘢塊所造成,當已形成的瘢塊撕裂或破裂後會造成血液凝集,形成血塊阻塞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氧,這種情況有時候叫做冠狀動脈栓塞或冠狀動脈阻塞,而心肌某一部位的血液減少供應造成心肌的損傷或死亡叫做心肌梗塞,假如冠狀動脈嚴重收縮或痙縮時,已經是造成心臟缺氧的前兆,所以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前總統陳水扁7日戒護就醫,衛生署桃園醫院表示,經過檢查後,發現陳水扁罹患冠心症,預計將在8日進行心導管手術,並須住院一周診療觀察。(圖取自總統府網站)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冠心症)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者。隨著現代化的腳步逼近,生活壓力日益增加,再加上肥胖缺乏運動、抽煙及偏好高熱量飲食的結果,都使心臟病的好發率往上提升,而發作年齡也有愈來愈年輕的傾向,使得心臟病的預防,變得日益迫切且重要。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男性大於女性)、年齡(年老大於年輕)及家族史、抽煙、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生活壓力過重及缺乏運動等,對於這些危險因子,必須了解它並及早警覺其危險性,進而控制。
成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梁嘉玲表示,現代常見的文明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甚至接下來許多嚴重的併發症,像是冠心症、心肌梗塞、中風等,常常在你我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之間聽到,我們該如何懂得預防這些疾病,怎樣在早期能夠有最好的控制,避免以後併發症的發生,是我們深切應該了解的課題。根據台灣地區衛生署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身高(米)2)標準為介於18~24之間,24~27間稱為過重,27~30間為輕度肥胖,30~35間為中度肥胖,而超過35為重度肥胖。台灣民眾的全死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風險會隨著BMI增加,體重過重與肥胖群的相對危險性顯著增加。身為心臟專科及急診部的醫師,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一直提倡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三高的問題不一定都會誘發心血管疾病,不可諱言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梁嘉玲醫師說,對於血壓,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即是高血壓,早期的高血壓,可以透過飲食和運動的控制,減重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糖尿病患者則是空腹血糖大於126毫克,同樣飲食和運動控制也是很重要。每天鹽分不超過6毫克,酒精不超過30毫克,每週建議三天以上超過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對我們的身體都是很棒的幫助。自我控制沒有辦法時,醫師的角色和藥物的控制就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