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核心問題的差異過動兒和亞斯兒,兩者的核心問題截然不同:ADHD的主要核心問題是自我控制;亞斯伯格症的核心問題,則是在非語言溝通及社會互動方面,加上他們的固著行為與思考模式,容易讓人對他們持有怪異的刻板印象。亞斯兒在語言發展、學科表現上,沒有明顯的問題,但是他們在人際互動中需使用的語言部分,則相對薄弱許多。‧待加強處的差異「過動兒問你問題,主要不是為了想得到答案。亞斯兒在回答你的問題時,不見得是你要的重點。」這句話有些拗口,卻也真實反映了這兩類孩子在特質上的差異。過動兒問話時,常是出於衝動。因此,對方的答案是什麼,對他來說並不是重點。至於亞斯兒,則是受限於他的理解能力,因此容易答非所問。過動兒要加強的是自我覺察,以及衝動方面的自我控制。亞斯兒要加強的,則是對於人際互動的理解能力。‧亞斯兒無從決定、易焦慮;過動兒到處亂跑、易衝動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選擇,當孩子在進行選擇的時候,如果可以考量自己的特質,將能迴避不必要的自我衝突與壓力。當過動兒處在相對自由、無人管的情境下,容易因為自我控制能力不甚理想而四處亂跑,未經允許就任意碰觸物品,或是無法好好完成當下應該要做的事情。至於亞斯兒,則是容易因選擇太多而無所適從。尤其是在無法好好決定的狀態下,又有旁人的催促,更容易喚起他的焦慮,使得當下要做的事情因此被擱置。‧亞斯兒打破砂鍋問到底;過動兒因為衝動打破砂鍋過動兒最常讓家長頭痛的是,他們的衝動容易在生活中帶來很大的干擾,例如一個不小心,就會把廚房裡的砂鍋打破。而亞斯兒對於他感興趣的切身話題,則是一定會把問題問得很透澈。當然,這種非問到答案不可的態度很值得稱許,只是有時也會讓對方招架不住。被亞斯兒提問時,不用太擔心,必要時,也可以來個回馬槍、反問回去。人與人的溝通,本來就是一來一往構成的。此外,我們也可以透過孩子的提問,進一步去了解他的興趣和想法。‧面對新刺激的應對差異在新的刺激與情境方面,通常過動兒會很興奮地想靠近,調適上也相對容易。亞斯兒面對新的情境時,則容易焦慮。主要原因是,新的情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與變數,而這往往是造成他們焦慮的來源。‧專注力的差異觀察一下,孩子專注其中的事物裡,除了3 C之外,是否還能參與或完成其他特定事物。也就是說,他的專注力是否能在特定活動中,維持一段時間。關於專注力,通常對過動兒而言是相對困難的。亞斯兒則容易陷入全有/全無的局面:在面對他感興趣的事物時,會加倍投入。相反地,若是他們不感興趣的事物,則可能不願參與其中,或者忽略大人希望他注意的事物。也因此,亞斯兒容易被老師誤解,認為「這個孩子上課不專心」。共病──亞斯伯格症+ADHD當然,孩子仍有可能同時具備兩種疾病,即所謂「共病」,例如同時有ADHD和亞斯伯格症。對此,我們需要將ADHD和亞斯伯格症清楚地釐清、鑑別,以進行後續的因應。若把這兩個類型混淆在一起,患者與家屬都將面臨很大的衝突與困惑,因為不同的障礙類別,在互動以及介入上,會有很大的不同。醫師若能向家長清楚說明,孩子在診斷上同時具備這兩種障礙的細節,以及符合診斷標準之處,家長將得以有遵循的方向。對於疾病的診斷與鑑別,建議家長們和孩子原就診的醫師仔細溝通和討論,釐清孩子實際的身心特質,以便後續進行協助與介入。‧藥物介入須知ADHD的核心問題──自我控制,可以透過藥物得到適度的改善(例如利他能、專司達、思銳等),幫助孩子在學習上維持適度的專注力,並控制其活動量及衝動症狀,讓孩子在人際及社交互動、情緒管理等方面,有機會習得更為細緻的能力。亞斯伯格症的核心問題則沒有藥物可以進行改善。通常亞斯伯格症患者所服用藥物,主要目的在於減緩患者的焦慮。若孩子因服用藥物而產生噁心、心悸、想吐、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則須特別留意這些副作用可能為孩子帶來的情緒影響。關於孩子是否需要透過藥物介入,以及服用藥物的相關細節(如藥物內容、藥物作用及副作用等),建議與原就診的兒童精神科或兒童心智科醫師詳細討論。(本文摘自/不讓你孤單:破解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與社交困難/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