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飲料

天天喝手搖杯 代謝症候群率逼近10倍

天天喝手搖杯 代謝症候群率逼近10倍#含糖飲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手搖飲料在台灣,可以說是所有人的最愛,尤其是學校、辦公室大樓旁的消費者更是絡繹不絕,每天至少都要喝上一杯飲料才行,但你知道嗎?這些含糖飲料如果喝多了,不僅會增加肥胖風險外,現在更有國內研究發現,每天青少年如果喝超過500C.C.的含糖飲料,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將比不喝者高出9.3倍。含糖飲料危害多 糖尿病、高血壓樣樣來該研究主要是由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李建宏教授,與高醫附醫婦產部詹德富醫師共同進行研究,在2007年至2009期間追蹤2727名國中生,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受測者的飲食習慣、活動及身體指標等,並採集血液樣本,分析這群12至16歲之青少年飲用含糖飲料攝取量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性。結果發現,青少年如果每天喝超過500C.C.的含糖飲料,不但容易變胖,腰圍、臀圍、尿酸,及三酸甘油脂等指數,都比不喝者高,且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也較不喝含糖飲料者高出9.3倍。對此,研究人員詹德富醫師表示,一旦罹患了代謝症候群,未來成年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將會大幅增加。500C.C.的飲料=中杯手搖飲而一杯500C.C.的含糖飲料,其實就等同於手搖飲料的中杯,因此,為了學齡孩童的健康著想,家長們除了要多鼓勵孩童運動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注意他們的飲食內容,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才能降低青少年肥胖,與未來可能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

含糖飲料危害大 肝炎、乳癌、憂鬱症攏總來

含糖飲料危害大 肝炎、乳癌、憂鬱症攏總來#含糖飲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普遍民眾都知道,飲用含糖飲量對身體負擔大,不僅會變胖,還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但對於愛好者而言,不管何時、不分季節,只要想喝幾乎人手一杯,但你知道嗎?根據《人類生殖期刊》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若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除了會使月經提早來報到外,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糖分攝取多 未來罹患乳癌率將提高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醫學院,在1996~2001年間針對5500多名9~14歲的少女進行觀察,而這些女孩在一開始參與研究時,初經皆尚未報到,但5年後他們發現,每天攝取1杯到1杯半含糖飲料者,若與每周喝2杯以下者相比,他們的初經平均提早來了2.7個月。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初經提早2.7個月來報到,對於乳癌的影響程度為「中等」,因為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初經若提早1年來,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將會提高5%,這是因為人體若迅速且大量攝取糖分的話,可能會導致胰島素快速增加,進而影響賀爾蒙濃度,只不過,目前仍有部分專家對於此份研究的抱持存疑的態度。飲料喝多 容易引起憂鬱症雖然此研究結果,並非所有專家都可接受,但其實過去關於含糖飲料的研究,反面論述從來沒有停止過,且危害程度是從心理到生理皆有影響,董氏基金會在2013年時,曾將憂鬱程度與生活習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飲用過多含糖飲料者,容易有憂鬱傾向,而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影響。果糖危害大 代謝症候群、肝炎皆與它有關至於生理風險,除了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就連腸道壞菌也會連帶受到影響,在國外曾有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中的糖,尤其是果糖,會引發壞的細菌增加,進而增加許多危害健康的併發症,如代謝症候群。不僅如此,在《優活》過去的曾報導過的「肝炎、癡呆都與高果糖漿扯上一腿」文中,董氏基金會尤宣文營養師就特別指出,高果糖漿比起一般天然糖類,例如:蔗糖、紅糖等,傷害更劇,除了引起肥胖之外,肝炎、肝硬化、老人癡呆症都能與它有關。以水取代飲料 增加代謝無負擔綜觀以上種種含糖飲料對身體的危害,民眾除了盡量減少飲用外,也建議以水取代飲料,如此一來,除了可幫身體增加代謝外,也無須過度擔憂糖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透過簡單的小改變,就能達到身體保健的效果。

偏好含糖飲料、速食 糖尿病年輕層下降

偏好含糖飲料、速食 糖尿病年輕層下降#含糖飲料

(優活健康網自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據衛生署統計,在2012年國人前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5位,顯示因糖尿病而死亡的比率居高不下。但國人一直將糖尿病的印象停留在只有老年人才會發生,殊不知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卻逐漸下降。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沈峰志醫師表示,據糖尿病學會透過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發現,2000年小於40歲的患者約為4.9%,但到了2009年已增加至5.5%,顯示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過去糖尿病患年齡多發病為40歲以上,但現在愈來愈多20多歲年輕人也患糖尿病,主要是肥胖所致。血糖控制不佳  恐提早10年有併發症近年來受飲食西化影響,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喜好攝取速食、含糖飲料,提醒身體質量指數BMI若大於24就代表過重,應要小心。除了肥胖,其他像是有家族史、高血壓、膽固醇偏高、三酸甘油酯過高、低密度膽固醇過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缺乏運動者等,只要符合2項危險因子都屬於糖尿病的高危險群。醫:高危險族群應定時測量血糖沈峰志醫師表示,據糖尿病衛教學會2011年針對糖尿病患的自我管理控制統計發現,只有約3成的糖尿病患的糖化血色素低於7%的標準,顯示有在積極控制血糖的病患仍不高;而血糖若控制不佳,較容易提早產生併發症,如眼睛、腎臟等病變,恐會提早10年發生。因此,定期的自我測定血糖可做為糖尿病藥物調整及食物控制的依據,並可預防併發症的出現。但是要在何時測量血糖值呢?測量後的標準值又是如何?正確血糖測量●血糖濃度:1)空腹8小時血糖介於100mg/dL,飯後2小時介於140mg/dL,即為標準。2)若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超過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6.5%以上,連續兩、三天以上出現異常數值,且伴隨有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就要當心為糖尿病,其中糖化血色素是一個可知道過去3個月血糖的指標。●血糖測量時間:1)空腹血糖:次日早餐前即空腹8小時的檢測。2)飯後2小時血糖:每一餐吞下最第一口飯後2小時檢測。 血糖控制+良好生活習慣    避免成為糖尿病患研究發現,血糖高的人透過減重及飲食控制,3成5的人在10年內可避免進展成為糖尿病,但若完全沒控制血糖,約4成的高危險群會發展成糖尿病。沈峰志醫師也呼籲民眾,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攝取均衡飲食,最好少鹽、少油、少糖、高纖,養成運動習慣、保持正常體重,早睡早起不熬夜、避免抽菸喝酒,才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研究:含糖飲料恐影響青少年記憶力與學習

研究:含糖飲料恐影響青少年記憶力與學習#含糖飲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炎炎夏日,人手一杯手搖飲料雖能立即達到消暑、涼快的效果,但放眼望去,有多數的飲料店所使用的糖,幾乎都是透明無色呈黏稠狀的高果糖漿。《優活》過去曾報導「肝炎、癡呆都與高果糖漿扯上一腿」,董氏基金會尤宣文營養師就特別指出,高果糖漿比起一般天然糖類,例如蔗糖、紅糖等,傷害更劇,除了引起肥胖之外,肝炎、肝硬化、老人癡呆症都能與它有關。含糖飲料除了會增胖外 更會影響腦部日前,美國南加州大學有項最新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每天都飲用含糖飲料的話,可能會影響腦部記憶、學習力,此外,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研究報告表示,含糖飲料對身體是有害。該研究主要利用成年及青春期的老鼠做為實驗,持續1個月每天餵食牠們高果糖漿玉米糖漿,結果發現成年老鼠沒有特別的影響,但對於青春期的老鼠而言,除了記憶力表現不佳外,在負責學習與記憶方面的海馬迴也出現了發炎現象,所以提醒各位民眾,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減少飲用含糖飲料,以避免影響體重及腦部。

樂閱讀/果糖會增加慢性病的罹患率

樂閱讀/果糖會增加慢性病的罹患率#含糖飲料

果糖普遍存在於水果和蜂蜜裡,其甜度是所有天然糖類中最高的。另外還有以澱粉為原料的人工果糖,也能夠代替蔗糖,在相同甜度下可減少廠商成本,因此這種高果糖糖漿被廣泛用於加工食品如糕點、甜食和飲料內。高果糖糖漿系列中以用於飲料的HFCS-55(55%果糖、41%葡萄糖、2%麥芽糖、2%蔗糖)最為常見。果糖在體內的代謝情況與葡萄糖不同,似乎不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所以過去認為果糖在控制糖尿病上的效果較佳;但現在這觀點已遭受挑戰。許多研究指出,果糖會導致新陳代謝異常,讓糖尿病和心臟病的罹患率增加。果糖在肝內的轉化還傾向生成脂肪,可能使肝臟將更多威脅心臟的三酸甘油酯輸入到血液裡。此外,果糖的化學結構會刺激食慾,容易引起饑餓而造成肥胖。瑞士洛桑大學生物暨醫學系生理學部門在2010年的回顧中指出:「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異構物,不過前者只能被肝臟轉化,所以兩者的代謝有明顯的差異。由於果糖的升糖指數低,最初被認為適合糖尿病患者。然而在實驗中,齧齒動物長期攝取大量的果糖會導致胰島素抗性、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對於人類,這樣的證據即使較少,但可以確定大量的果糖會造成血脂異常、並損害肝臟的胰島素敏感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含糖飲料的消費(包括蔗糖、或者葡萄糖與果糖的混合物)與高熱量攝取、體重增加、以及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相關。與蔗糖裡的果糖相比,來自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果糖也相當令人擔憂,因為可能引起更多不利的副作用。」臨床試驗已表明,果糖攝取較多會導致胰島素抗性、高胰島素血症和葡萄糖耐受異常;於是它透過提高胰島素抗性和胰島素水平,間接增加血中的尿酸濃度、以及痛風的風險。而果糖在肝臟的代謝要先磷酸化,此過程會消耗ATP、增加尿酸的前趨物AMP,所以果糖又再度刺激尿酸的產生。相比之下,葡萄糖及其它的單糖就沒有同樣的效應。根據201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風濕科暨臨床流行病學組的流行病學調查:「果糖豐富的飲料如甜的汽水和柳橙汁,會增加血中的尿酸濃度。此處搜尋了從1984至2006年在《美國護士健康研究》裡的資料,分析78906名原本沒有痛風病史的婦女,結果發現在22年的追蹤期內,記錄了778件的確診病例。問卷資料表明,提高含糖飲料的飲用率與痛風風險的增加相關。每天喝一份果糖豐富的飲料,相關的絕對風險分別為汽水的36例、以及柳橙汁的14例(每十萬人/每年);每天喝兩份,則增至汽水的68例和柳橙汁的47例。」(本文作者/朱槿梵)(摘自/揭開食物的密碼/凡識書屋出版)

健康採購回應 禁公僕食用糖飲報導

健康採購回應 禁公僕食用糖飲報導#含糖飲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針對媒體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干預公務員飲用含糖飲料的行為,國健署提出說明,指出是建議避免以「公帑」供應有害健康的含糖飲料,並未涉及公務員個人自費購買或消費行為。國健署表示,行政院曾於98年2月27日函示:「為力行儉約並求合宜,各機關會議仍以不供應餐點為原則,惟如會議時間較長影響用餐時間或邀請外部專家學者、外賓與會,或性質較為特殊者,則可由各機關視實際需要於預算額度內提供點心、水果或餐盒」,就是針對來自納稅人的政府公帑,應該基於節約原則使用,只能在必要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餐點。健康與節省原則並行 建議勿用公帑採買糖飲國健署立基此點,再加入健康原則,發文呼籲「為落實公僕好體能、行政好效能,各機關(構)學校召開會議及辦理活動,請避免供應含糖飲料。」明確指出避免提供含糖飲料,乃是希望公帑最好用於正面、健康的方向,避免使用其去購買及供應有害健康的飲料,公文更明確點明是針對公費供應的飲料加以建議,並未涉及公務員私下之行為。而且,公文以「籲請避免供應」,並沒有強制、禁止、或罰則之意,對於媒體報導提出說明,並非不讓公僕喝含糖飲料,僅是希望避免用「公帑」購買含糖飲料,施行「健康採購」的第一步。

拒絕糖飲 公僕應為領頭羊做表率

拒絕糖飲 公僕應為領頭羊做表率#含糖飲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攝取含糖飲料,不僅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和齲齒,也會引起胰島素快速分泌,造成血糖和情緒不穩,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再加上上班族久坐、高壓的工作型態,過勞死的危險大增,不僅直接影響體力與體能,也間接影響公務人力的總體效率和增加健保支出,因此為了增進健康,國健署和勞委會共同推動健康促進職場,而公務人員應先做為表率。國健署表示,含糖飲料不僅無法解渴,熱量更不可輕忽,1杯700毫升的珍珠奶茶有的熱量高達550大卡,相當於28顆方糖的熱量,攝取過多卡洛里,會造成過重及肥胖,增加慢性疾病的罹患風險,因此為了例行儉約和保護公務人員的健康,建議政府各機關召開會議及辦理活動時,避免供應含糖飲料,減少製造健康危害,也珍惜公務人員健康。公僕應為表率 領頭羊促健康採購風氣「健康採購」,可避免公僕遭受到不健康的餐飲供應、無從選擇、甚至欠缺相關的正確認知,同時,也能透過政府機關帶動健康採購的社會風氣,進而鼓勵食品與餐飲業者改良其產品,增加健康、減少危害,發展健康產業。

太多糖飲小心骨鬆 喝ㄋㄟ養「骨」

太多糖飲小心骨鬆 喝ㄋㄟ養「骨」#含糖飲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奶」茶不等於含有牛奶,若孩童和家長不清楚差異,容易使得乳品選擇錯誤;且兒童也不該喝下太多含糖飲品,飲料容易導致肥胖、鈣質攝取不足、長不高、造成蛀牙且增加骨折、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董氏基金會建議每天應養成喝「兩份奶」的習慣,培養績優「骨」,避免骨鬆。董氏基金會於民國101-102年間調查全台50所小學共1萬2851位兒童乳品攝取情況,結果發現,近4成(38.2%)的學童每天至少會喝一次飲料,最常喝的糖飲為奶茶、含糖茶飲、運動飲料等;許多學童一天的開始,就是早餐配紅茶、奶茶或碳酸飲料,因而排擠掉鈣質豐富的鮮奶、保久乳等奶類的攝取。奶茶不等於牛奶 選擇錯誤恐攝入過多熱量 且排擠奶類攝取董氏基金會表示,孩童喝糖飲不喝牛奶,容易喝下過多的糖且富含高熱量,使得鈣質攝取不足,導致體位橫向發展卻長不高,更因此影響骨骼健康、生長發育和學習力,並因此增加蛀牙、骨折與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飲料中過量的糖和油(奶精)更會妨礙兒童身體對鈣質的吸收,且導致鈣質流失,進而損害骨質密度,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機率;且碳酸飲料中富含的咖啡因和磷,也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與利用,對發育期的兒童有負面的影響。調查也指出,學童普遍知道攝取乳品的好處,也知道「奶茶」和「鮮奶茶」的差異,但仍有12.7%的兒童以為奶茶中的「奶」指的是牛奶,就連家長也誤會,導致早餐會幫小孩買奶茶;奶茶中的「奶精」,屬於飽和度高的油脂類,不含奶類成分和營養,因此若是認知錯誤,恐攝入過多熱量。每天2份奶 滿足鈣質所需 培養好骨本免骨鬆奶類是豐富的鈣質來源,且人體吸收利用率佳,但30歲之後身體中鈣質流失速度大於累積速度,因此存足骨本需從小開始;一杯240CC的乳品約含有270毫克的鈣,家長可選擇鮮乳、保久乳或是用3湯匙低脂奶粉沖泡,讓小孩每天喝2-3杯,就能獲得一天的鈣質所需。董氏基金會提醒父母務必嚴格把關,提供孩童健康的飲食環境,不在家中存放含糖飲料,更別讓成長中的兒童「斷奶」,應協助他們從小養成每天「兩份奶」的攝取習慣,以滿足所需並避免骨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