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

不可輕忽骨鬆威力!髖部骨折恐致死

不可輕忽骨鬆威力!髖部骨折恐致死#髖部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人口邁入高齡化,骨質疏鬆的患者正逐漸增加中,且骨鬆會影響骨骼的強度,若一不小心跌倒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骨折,例如髖部骨折、肩部骨折等,其中又以髖部骨折最為可怕。對此,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陳天雄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統計,髖部骨折是所有老人常見骨折中影響較為嚴重的,若發生髖部骨折,在一年內將會有超過2成以上的病患,會因長期臥床發生褥瘡,進而傷口感染而導致死亡。另外,超過3成會造成嚴重的殘障,最終4成以上會不良於行,因此,就整體而言,將有近8成以上的患者無法恢復到原來的功能狀況。髖部骨折+骨鬆 手術後產生併發症率高而此類病人往往會合併有中度到重度的骨質疏鬆,產生手術後併發症的機會頗高,一旦發生併發症,最後只能以髖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處理,但手術後常會有鋼釘穿出骨頭而造成失敗的問題,所以,為減少鋼釘穿出骨頭的機會,在手術中會加入骨水泥固定,防鋼釘穿出。只不過,骨水泥加入的步驟會增加手術的複雜性、操作不易,因此,台北榮民總醫院與陽明大學醫工系合作,研發出一款抗穿出動態骨釘骨板系統,幫助民眾提高手術成功率,以及避免術後鋼釘穿出骨頭併發症。

當心老人骨鬆 髖部骨折恐致死

當心老人骨鬆 髖部骨折恐致死#髖部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有位84歲的患者,因走路不慎跌倒,導致髖部劇烈疼痛且無法行走,至醫院急診求診,經X光檢查診斷為近端股骨骨折,後來透過手術治療,疼痛較為緩解,一週後順利出院,但仍行動不便需持續復健,最後經過骨質密度檢查,確診為嚴重骨質疏鬆症。發生髖部骨折 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黃哲南醫師表示,隨著人口的高齡化,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且骨質疏鬆會導致骨骼的強度減弱,若稍微一個不慎跌倒就可能造成嚴重的骨折,例如髖部骨折、脊椎骨折、肩部骨折或腕部骨折等,其中又以髖部骨折最為可怕。根據統計,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5%~20%,若患者身體狀況不適合接受手術,往往會有嚴重疼痛和肢體變形、無力、僵硬等後遺症,而即使接受手術治療,也仍需很長的恢復期,且最終活動功能通常還是會比受傷前差,因此不論是對病患或是家人,都會造成莫大的困擾。預防重於治療 民眾應多加留意黃哲南醫師指出,面對髖部骨折應採取預防重於治療的態度,預防的重點就在於保密防跌,也就是保持骨密度和預防跌倒,因此,在保持骨密度的方面,建議所有人都應攝取足量的鈣質和維生素D,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保持體重,避免菸酒。而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及具有骨質疏風險因子者,應由醫師評估骨密度檢查之必要性以及骨折風險,對於中高骨折風險者應考慮加上藥物治療來降低發生骨折的機率。至於預防跌倒更是重要,黃哲南醫師建議應保持居家環境的明亮,地面不可濕滑,地上勿擺放太多雜物以免絆倒,浴室及廁所可加裝防滑裝置及扶手,勿隨意更動家具擺放位置,而肌力不足、平衡感不好或有失智症之老人活動時更應多加留意,減少跌倒的機會,防患於未然。

不輕忽男性骨鬆!髖部骨折死亡率男多於女

不輕忽男性骨鬆!髖部骨折死亡率男多於女#髖部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以往我們熟知女性停經後,骨質疏鬆風險大增,但你知道男性骨鬆的的機率也不低,且髖部骨折的死亡率甚至大於女性嗎?鹿港基督教醫院杜思德院長表示,國內一年內髖骨骨折達1萬8千人,而台灣50歲以上男性,約每5位就有1位會發生一次髖部、脊椎、或腕部骨折(女性為3位即1位),其中發生髖部骨折的男性長者,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2%、高於女性15%,顯示男性骨鬆治療更應被關注。台大醫院骨科部楊榮森教授表示,雖男性髖骨骨折死亡率不亞於女性,但男性骨鬆用藥選擇遠少於女性,目前第一線僅能選擇雙磷酸鹽藥物,若有些患者可能受限腎功能,而導致用藥選擇少的困境。臨床上有位89歲老爺爺,因長期骨頭嚴重痠痛、無法久站、走路易跌倒,日常生活僅能依靠輪椅行動或臥床,檢查後發現有L脊骨折情形,且骨密度T值為-4.0,診斷為骨鬆;但本身同時有腎功能不全的症狀,故無法使用雙磷酸鹽藥物,對患者而言相當不便。死亡率高 但藥物選擇比女性少楊榮森教授說明,女性治療骨骼疏鬆的藥物,高達8項,而治療男性骨鬆的藥物,目前僅有4項、包括雙磷酸鹽類藥物、副甲狀腺素藥物等;男性骨鬆發生率不低,且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於女性,但卻面臨用藥選擇少的窘境,讓男性骨鬆治療因而受限。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

預防骨鬆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髖部骨折

隨著國人對養生與健康逐漸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檢測也成為熱門話題之一。根據「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結果得知,臺灣地區25歲以上婦女,約三成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約一成三做過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三成婦女骨質密度有異常狀況。這項「婦女骨質疏鬆症調查」是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與該計畫主持人彭玉章醫師,針對台灣23縣市,共1,072位25歲以上婦女進行電話問卷調查,詢問最近一年曾經接受骨密度檢查狀況與結果等問題,在95%信心水準下,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3%。彭玉章醫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出骨質密度不正常者,在大醫院做脊椎及髖關節骨密度檢查,約七成結果顯示的確是骨質密度不正常,三成檢查結果反而是正常,表示腳部超音波檢查可能有三成假陽性,仍需至大醫院做詳細檢查。彭醫師說,雖然有做過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者有35.3%檢查結果不正常,但其中20.5%為骨密度低但未達骨質疏鬆,14.8%為骨質疏鬆。而且臺北市婦女做過骨密度檢查比率(31.6%)略高於非臺北市婦女(28.9%)。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做腳部超音波骨密度檢查結果發現,臺北市婦女有28.9%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0.3%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而非臺北市婦女有36.4%被檢出骨密度不正常,15.6%被檢出有骨質疏鬆症狀。彭玉章提出,預防骨質疏鬆簡易三撇步:運動、「走光」、吃豆腐。其中,「走光」係指「走在陽光下」,以增加維生素D攝取,而「吃豆腐」則泛指多攝取富含鈣質食品,例如:傳統豆腐就是含鈣量很高食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翁林仲則呼籲民眾,可於10月19日(星期日),參加該院區於臺北市立仁愛國中操場所舉行「仁愛GOGO健康久久」趣味運動會,馬上就可獲得運動與「走光」之效!將預防骨鬆行動融於日常生活中。有興趣民眾可逕洽仁愛院區社區護理室(2709-3600分機3598),詢問活動相關問題喔~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髖部骨折

國內65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因骨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約等於乳癌末期患者的死亡率。衛生署九月份已正式核准一項ㄧ年只要施打一劑的骨鬆新藥,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發生率及三成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未來將可免除骨鬆患者於服藥上不便性以及提高治療意願,降低骨折死亡風險。骨鬆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每年增加5%,患者第一年死亡率相當於乳癌末期。根據國民健康局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內65歲以上人口約有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盛行率約為三成,而骨鬆症除了影響患者的身高及體型外,嚴重將造成脊椎或髖關節骨折。宋永魁醫師表示,罹患骨鬆症者發生骨折的機率約為腦中風的2-4倍;且骨鬆引發髖骨骨折人口每年約增加5%,而發生髖關節骨折第一年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宋醫師也說明,髖部骨折患者每年總計耗費21.3億的直接醫療成本,間接成本如看護、失業等支出約有68億5;一但發生骨折,將造成家庭劇大負擔,也耗用極大的社會成本。如要防範骨折發生,應先從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正確診斷及治療多方下手。台灣地區骨鬆患者服藥頻率低,有治療等於沒治療!骨鬆症的治療目標就是要防範骨折的發生,國人普遍以為有吃藥就有療效,但事實上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針對年長骨鬆女性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若患者在使用藥物的頻率十次低於七次,就不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低於五次,則治療效果與未用藥者無差異。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說明,骨鬆患者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一但中斷治療或是服藥頻率過低,治療效果都等於零;且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與治療時間長短有關係。陳醫師分享國內外骨鬆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調查指出,國外超過五成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女性,往往無法堅持用藥超過一年,且治療二年者約三分之二中斷用藥。國內服藥一年的患者約有三成未能達到有效服藥頻率,服藥二年的患者則高達六成,其中甚至有近三成患者已中斷藥物治療,與國外趨勢相同。患者中斷用藥的原因可能與藥物使用頻率過於頻繁有關,調查顯示,使用藥物頻率較低,患者接受度較高。衛署核准骨鬆新藥上市 醫師籲「一年一針 骨頭不跳針」衛生署於九月核准長效型雙磷酸鹽類藥物用於治療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新適應症,尚未取得健保給付。針對這項骨鬆新藥,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表示,此藥於臨床研究中證實能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更可降低近三成髖骨骨折患者術後死亡率。黃醫師說明,新藥作用機轉時間較長,能持續藥物治療效果長達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僅需持續補充鈣質,於隔年按時回診接受治療即可。未來應能有效改善骨鬆患者在治療上順從度不足之現況。根據現有調查資料顯示,國外八成婦女對使用頻率越低的藥物有興趣,國內亦有近七成骨鬆患者最希望使用每年一次的治療藥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