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簡稱風濕性多肌痛症)是造成老年人肩頸、下背疼痛的原因之一。 此疾病不只好發於大於50歲的人,且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90%的病患年齡都超過60歲。蔡呈芳 醫師指出典型的風濕性多肌痛症,病患會主訴對稱性的頸部、肩膀或骨盆周圍的肌肉疼痛,此症狀多半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因此病患可能無法明確描訴發生的日期,不過仍約有1/3的病患是以急性症狀為表現。疼痛部位若在上肢,一般不會低於手肘,在下肢不會低過膝蓋;疼痛症狀在夜晚或清晨時最為嚴重,會因此影響到病患的睡眠,甚至痛到無法入眠。早晨會出現僵硬的現象,因此病患會主述清晨起床困難,或穿衣、梳頭、修飾儀容有困難,經過數小時之後,症狀會獲得改善;但若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僵硬現象會再發生。風濕性多肌痛症患者有10-15%會出現巨細胞動脈炎,而巨細胞動脈炎的患者中50%有風濕性多肌痛症。 理學檢查上並無特異的表現。病患會因為疼痛,使得肩關節或臗關節的活動受到限制,以致於做這幾個關節的檢查時,病患可能因為疼痛而無法完成,此種關節活動的限制並不是因為關節結構被破壞或是肌肉無力所引起。因此臨床上如果出現多發性手部、腕部或是足部關節發炎腫脹,應先排除其他的關節炎。風濕性多肌痛症對低劑量類固醇反應良好,一般建議起始劑量為prednisone, 15mg/day或同等效其他類固醇,經過二週類固醇治療後,疼痛症狀、僵硬感、紅血球沉降速率、貧血都會改善,之後再根據臨床反應,慢慢降低類固醇劑量。有少部份病人對prednisone反應不佳,換成methylprednisolone反而有不錯的效果。臨床上,大部份的病人需要維持類固醇約六個月至二年的治療;有些病人在治療數個月後,即可停藥。類固醇須依據臨床症狀及紅血球沉降速率來慢慢減量;少部份病人可能要維持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數十年。當發生巨細胞動脈炎時則需要用較大量的類固醇治療,以40-60 mg/day為起始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