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

女人任勞任怨 當心”肌筋膜疼痛”找上門

女人任勞任怨 當心”肌筋膜疼痛”找上門#風濕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一種比關節炎還要常見的慢性疼痛,它是一種骨骼肌肉功能障礙的疾病,人身上有骨骼肌六百九十六條約佔體重的40%,每一條骨骼肌均可能發生肌筋膜疼痛。因此不難想像肌筋膜疼痛是很常見地,只是這些問題不像心臟血管或大腦的問題那麼嚴重,一般人不引以為意。然而反覆性慢性的肌筋膜疼痛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令人相當煩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張棋楨醫師指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病人會抱怨身體有疼痛、局部酸痛、發脹、沈重感、壓迫感或肌肉無力。常會伴隨失眠、頭昏、疲倦、身體麻木、關節僵硬等情況。張棋楨醫師表示,當觸診病患肌肉及肌膜時,可找到一條或數條緊繃的肌肉帶,摸起來像結節狀或繩索狀的硬塊,在其上面有特別敏感的痛點,叫做引痛點或板機點,用力按壓或用針刺該點會引發局部肌肉抽動並造成病人疼痛,有時候病人會痛的跳起來。此外這個痛點還有個特色,就是越按壓此點其酸痛麻的感覺會越舒服,不像發炎的疼痛連碰都不能碰。發生肌筋膜疼痛的部位,以後頸部、肩膀、兩側肩胛骨邊的中間地帶(俗稱膏肓的位置)、上下肢及下背最多。病人除了痛之外,檢查其肌肉力量及關節活動都會變差,但肌肉不會萎縮。此病的診斷方式純粹依賴病史及尋找引痛點的特殊觸診技巧。根據知名風濕期刊研究調查每一個人在一生中均可能會發生此種問題,而其好發的年齡在30歲至50歲之間,以女性最常見,特別是那些任勞任怨、工作認真及凡事講求完美主義的女人。此病之原因可能來自外傷(如肌肉扭傷或挫傷)、炎症(如肌腱炎、關節炎、滑囊炎)或脊椎椎間盤病變,而長時間不正確的姿勢導致反覆肌肉的小損傷及精神壓力也會導致他如營養不良、睡眠失調、新陳代謝、內分泌障礙、慢性感染皆能加重此病的症狀。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為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疼痛,比關節炎還要常見,其病程時有起伏,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去治療,不可輕視之。張棋楨醫師說,治療上最重要的是應找出造成肌筋膜疼痛之原因,加以根本治療。肌筋膜疼痛的治療方式大概有四種方法,包括:(一) 預防:應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的工作,以防身體某部分的肌肉呈過度的負荷。注意均衡的營養、適當運動、充分休息、避免感染、放鬆心情及減少精神的壓力。(二) 藥物治療:可使用止痛消炎藥、肌肉鬆弛劑及抗焦慮劑等來減輕病人的疼痛。(三) 物理療法:如冷熱療法、電刺激、低能量雷射、深部組織按摩法及肌肉伸展練習法。(四) 局部注射:可用低濃度麻醉劑(0.5%xylocaine)注射在引痛點,此法最能立即有效消除引痛點及緩解緊繃的肌肉帶,但應由有經驗的專科醫師來執行且謹慎注意消毒止血,小心注射位置以避免併發症。

”膝”望無窮 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法寶!

”膝”望無窮 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有法寶!#風濕

俗語說:「人未老,關節先老」,即便是機器,經年累月的使用也會有損壞的一天。尤其是越精密的機器,越容易磨損。人類的膝關節就是如此。膝關節是構成人體最精緻的部位之一。北醫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 張棋楨醫師表示,膝關節為大小腿骨骼交接處猶如齒輪,中間有富彈性的軟骨,其週邊附著支持關節活動的韌帶及肌腱,這些組織彼此巧妙配合,讓我們能站立、行走、蹲跪、跑步、跳高、上下樓梯。膝關節到承受身體多少重量呢?站立時,它便承受了幾乎相當於體重的重量。平地行走時為體重之四倍;爬昇時為體重之七倍;跳躍時為實際體重之十五倍。舉例說明,一個體重五十公斤的人,其膝關節在跳躍時,所承受的壓力為七百五十公斤。膝關節雖然是一部構造精良的機器,然而每天承受這樣巨大的負擔,隨著年齡增長,軟骨不斷磨損,韌帶及肌腱的彈性慢慢消失,若再加上過胖的體重及不適當的運動,任憑怎麼樣耐用的機器也會有運轉失靈發生障礙的一天。根據醫學統計只要活得夠久,人終其一生,不管是男是女,幾乎都會被某種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超過五十歲的人發生率為二十~三十%,到了七、八十歲可高達七成左右。北醫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廖學聰醫師指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常見原因如下: (一)老化;(二)關節有外傷;(三)因新陳代謝疾病所引起,如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四)關節有細菌感染等疾病,在治癒後,容易退化;(五)體重過重者;(六)先天性關節結構不良。 一般來說,病人會抱怨膝蓋疼痛,不能蹲跪,無法久站,上下樓梯困難,坐久了就站不起來,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的感覺,逐漸地關節腫脹連移動走路都會痛,甚致關節變形,當天氣變冷或潮溼時會加重關節症狀,故常被稱為退化性的「風濕」猶如氣象台一樣。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以下的診斷標準:(一) 膝關節疼痛併以下任一點区年齡大於40歲参晨間僵硬小於30分鐘哑關節活動時有霹啪聲。(二) X光片顯示有骨刺,關節腔變窄。符合(一)及(二)即可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張棋楨醫師指出,大多數人習慣地相信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一部分,它的病程沒辦法被遏止或改善。這是錯誤的觀念。根據近年來國外知名的風濕期刊研究報告支持,其實退化性膝關節炎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可供患者選擇:(一)藥物治療方面:第一類-改善症狀的藥:最近新型的非類固醇止痛抗發炎藥物(CO-2抑制劑)能減輕關節發炎疼痛,且避免腸胃的副作用及腎毒性,有別於傳統的止痛藥,可降低病人對止痛藥的害怕與疑慮。第二類-修飾關節構造的藥:意味著這些藥物是真正在治療關節軟骨組織構造,不只是減輕關節疼痛發炎而 已。口服葡萄醣胺及軟骨素和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是屬於此類藥物。1. 葡萄醣胺(glucosamine)及軟骨素(chondroitin):這二種物質為天然的營養劑(有軟骨保護劑之稱),是關節內軟骨細胞合成醣蛋白 (軟骨成份)所必需之原料,可刺激軟骨細胞增生,恢復退化及修補損傷軟骨細胞的功能。廖學聰醫師說,口服葡萄醣胺及軟骨素後之分佈情形亦經證實能被膝關節軟骨快速地吸收,同時具有緩和的抗發炎作用。所以早期診斷並服用此類藥物是積極的方法之一。健保有給付此藥但規定適用於六十歲以上的病人,且一年內只可使用六個月。 2. 關節內注射玻尿酸:玻尿酸(Hyaluronic acid,有關節潤滑劑之稱)本身即為關節軟骨組織的一部分,也是關節液的成份,可刺激軟骨細胞增生、保護潤滑關節及降低發炎反應,現在已有不同分子量的玻尿酸製劑(如Artzd、Synvisc、Hyalgan等)在各個國家使用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關節退化嚴重(X光分類為第四級)則治療效果不佳。玻尿酸僅適用於膝關節退化,標準的療程為每週注射一次,要連續五週,至於是否能治療其它的退化關節如髖、肩等,有小型的研究報告然未有結論。(二)復健治療:病人應儘量避免蹲、跪、跑、跳、爬或上下樓梯。必要時可使用拐杖或矯正鞋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肥胖的人應減肥;張棋楨醫師鼓勵病人多做抬腿運動、游泳或騎自行車來加強大腿肌力;其他還包括熱療、電療、短波等。 (三)手術治療:當關節嚴重退化軟骨磨損殆盡變形時可用切骨術、清創術或人工關節置換來恢復關節功能。廖學聰醫師強調,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遠景通常是良好的,雖然病程是長期慢性地,經由藥物治療、適度運動、關節保養及復健便能獲得控制不會再惡化,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疼痛或畸形的現象。就現在而言能改善或治療關節退化的藥物不斷地在研發上市,再加上先進的人工關節替代手術,已提供了無窮希望及提昇生活品質的保障。患者應該積極去面對它,千萬不可氣餒。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風濕

黃老師六十二歲,退休後每天到公園跳「元極舞」。上週跳完舞後隔天起床時發現頸部、肩膀和大腿出現疼痛,一向健康的她感到驚訝,認為只是運動過度,好好休息就會恢復。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全身漸漸變得更僵硬、酸痛,且有輕微發燒,沒有胃口。她自行服用了一些止痛消炎藥,結果症狀仍然沒有消失,便到醫院求診。經由病史、理學檢查及一連串的抽血測試,證實她得了「多發性風濕肌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就如同病名所示多發性風濕肌痛是指多處肌肉疼痛,這種疾病會造成頸部、肩膀、上臂、臀部、大腿及下背多處的肌肉疼痛和僵硬。由於肌肉疼痛的範圍會涵蓋關節如頸、肩、腰及髖關節,所以病人有時候會描述有關節痛。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它好發於五十五歲以上的女人,其罹患率隨年齡愈大而增加,可稱為專屬於老人的肌肉風濕。據國外知名風濕病雜誌研究調查其每年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五,冬天是犯病的季節。張棋楨醫師表示,多發性風濕肌痛的主要症狀就是多處肌肉有持續性的疼痛,部位如上所述。疾病開始時多半是突然發生的,且無明顯原因。病人睡前可能還好好沒事,隔天起來卻發現身體僵硬酸痛,無法行動自如。而有一些病人的症狀是慢慢產生。當氣候變冷變濕時會加重病情。由於多發性風濕肌痛疼痛的感覺與關節炎的症狀相似,但檢查結果找不到關節炎的証據,類風濕因子也呈現陰性。另外患者常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倦怠及食慾不振。血液檢查時,病患的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升高,此為其特徵之一。而肌電圖、肌肉切片及X光檢查均為正常。 張醫師提醒,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多發性風濕肌痛病人會同時罹患巨細胞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最常波及頭部和頸部的動脈,一旦這些血管發炎造成阻塞,會出現頭痛,嚴重時甚至視力喪失。多發性風濕肌痛是一種能定期自癒的疾病。換句話說,它會自然發展,一般而言二至三年後便可能消失,很少有後遺症產生。只要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prednisolone 10~15mg)之後,病情馬上可獲得很大的改善。然而為了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所引起的副作用,可使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或是混合使用,但要花較長的時間。當此病併發巨細胞動脈炎時,就必須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以防止眼盲的發生。

痛風患者 冬天進補宜忌口 醫師籲:多喝水

痛風患者 冬天進補宜忌口 醫師籲:多喝水#風濕

冬天氣溫驟降,此時來碗熱呼呼的補湯是最適合不過了,但是許多民眾在吃多了燒酒雞及薑母鴨等進補食物後,興致一來小酌幾杯酒更是在所難免,因此原本就有痛風的患者,紛紛在寒流來襲的這段期間往醫院報到。光田醫院風濕免疫科吳全成醫師表示,由於進補的食材中多少都含有酒類或高普林等食物,本身患有痛風病史的人,一不小心攝取過多這類型的食物,就容易讓體內的尿酸值竄高,引發急性痛風。這些患者往往來醫院就診時,常常痛到無法走路,進出都得靠輪椅或需人攙扶,處境十分不便。吳全成醫師指出,自從入冬以來,患有痛風的病人就較往常更頻繁的出入醫院,尤其以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本身為肥胖、嗜酒、嗜吃高普林食物或服用藥物及缺水等痛風的高危險群,在遇上寒冷的天氣後,更容易引發急性痛風,臨床上就看過患者前夜才參加完宴會,隔天早上卻痛著醒過來且雙腳無法走動的案例。由於痛風的早期症狀是出現單發性關節炎,患者會有紅、腫、熱、痛的感覺,根據患者本身形容發作時的痛像針紮、如刀割,長久下來手腳漸漸變形,會出現奇形怪狀的痛風結石,甚至手腳僵硬變形,造成日常生活如穿衣的不便等,久而久之造成腎臟損壞,變成往後必須洗腎的結果。吳醫師表示,由於目前治療痛風的方式,是在急性發作時給予秋水仙素、或非類固醇止痛劑抑制疼痛,但根本之道仍需控制好體內的尿酸濃度,因此,吳醫師呼籲有痛風病史的人,平日就應保持正常的飲食起居,尤其接近年終接踵而來的尾牙、望年會不斷,更應避免大吃大喝的應酬聚會,萬一無法推辭,也要少喝幾杯,最好是以茶代酒,心意到就好;另外,高普林食物指的是較緻密的食物,如:動物的內臟、香菇、濃肉汁等也少碰為宜,才能避免引發痛風的危機。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風濕

黃小姐(化名)去年七月懷第二胎時,於某天發現左手背腫脹疼痛,休息幾天後腫脹又自行緩解,原以為是使用電腦過度,但過幾天又換成右手拇指腫痛,接著換成右膝腫痛,疼痛就這樣反覆於手指、手腕、膝蓋或腳踝發生,每次都是單一關節發作,並於一週內恢復。黃小姐原以為是痛風,但血中尿酸值很正常,經醫院詳細檢查後,診斷她是罹患復發性風濕病,但當時擔心治療影響胎兒,於是僅選擇於急性期以口服藥物治療。今年三月順利生產後,黃小姐發現關節腫痛發作越來越頻繁,每次發作時侵犯的關節數由單一個增加為二至三個,緩解的時間也由一週延長為二至三週,甚至持續腫痛超過兩個月,尤以早上起床時症狀特別明顯。光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國棟表示,像黃小姐這種狀況,已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只要給予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就會逐步改善。洪國棟醫師表示,復發性風濕病好發年齡為20至50歲之間,但其他年齡層也可能發生,男性與女性比率相同,常以手指、腳趾、手腕、腳踝與肩膀關節紅腫熱痛表現,但也可能以關節旁組織發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每次發作大多侵犯一或二個部位,很少同時侵犯三個部位以上;即使不治療,大多也會在數小時至數天內自行緩解,很少會持續發作一週以上。兩次發作間期可由數天至數年之久,不發作時病患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此病目前確切原因不明,大部分病患無特定誘發因素。發病多年後約有一半患者仍停留在復發性風濕病,但約有三分之一患者會進展成類風溼性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進展成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等。由於該項疾病易被診斷成痛風,故需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與實驗室檢查加以鑑別診斷,尤其停經前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不高,若有關節反覆腫痛情形,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之可能。而痛風患者大多先由腳趾或踝關節開始侵犯,較少一開始就侵犯手指或手腕關節,也較少以關節旁組織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因此若病患發作方式非典型痛風表現,也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的可能。復發性風濕病的治療,在急性期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急性期過後即可停藥。但有些病患關節炎發作十分頻繁,洪國棟醫師建議,則可給予免疫調節藥物,以降低發作頻率、減少發作時侵犯關節數,縮短發作天數。若病患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類風濕性關節炎,則需使用改變病程抗風濕藥物,同時配合物理治療等,使關節炎獲得改善。而近幾年來,隨著腫瘤壞死因子擷抗劑等新型生物製劑上市,即使過去對傳統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之病患,其治療成果也可獲得大幅改善。

淺談膝部骨關節炎治療的新利器─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

淺談膝部骨關節炎治療的新利器─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風濕

如果您年滿55歲以上,常常感覺膝關節在潮濕的天氣裡容易疼痛?或是在一段不活動的時間,像是睡覺或坐太久,膝關節感覺僵硬?甚或在大量運動後出現疼痛?還是您曾經有過在您的膝關節隱隱作痛一陣子,然後接著比較不痛?又或者您曾感覺膝關節的活動力消失?假如您曾出現上述情形之一,請注意,這很可能是膝部骨關節炎在作祟,您最好詢問一下骨科醫師,如果長時間未改善,您也許需要接受目前最新、而且侵襲性最小的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MinimallyInavsiveSolution;MIS)。骨關節炎是一種退化性關節疾病,會破壞人體正常關節裡的軟骨,使骨頭間的緩衝消失,導致骨頭與骨頭間互相摩擦,最後喪失行動能力,尤其年齡超過5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較易罹患,不可不慎!通常而言,骨關節炎常會出現疼痛、活動僵硬受限、活動時關節內有辟啪聲、關節腫大或變形等症狀,最後造成活動力的喪失。目前對於膝部骨關節炎的治療有下列幾種方式:第一、治標不治本的藥物治療;第二、暫時性治療的關節內視鏡;第三、軟骨置換;第四、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術;第五、即上述提到的目前最新、而且侵襲性最小的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就醫學觀點來說,必須視病患的病灶給予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以期達到對症下藥的功效,不過,如果係屬於需要動手術的病患,則醫師通常會建議採用侵襲性最小、健保也有給付的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對於醫病雙方都有助益。與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最大的不同在於,以往病患接受傳統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治療後,會留下約15~20公分的傷口、同時住院時間約需10天、還得花2個月的時間來恢復;而目前最新、侵襲性最小的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則擁有住院時間短(僅需24小時或更少的時間)、失血少、恢復快(預估可在5星期內恢復)、傷口小(疤痕較小,僅約6~8公分)、復原後可恢復手術前原來最大的活動範圍、而且只需移除患病部份的膝關節,可保留膝關節健康的部份。。不過,如果您想要接受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提醒您還是先找骨科醫師詳細評估一下,因為目前僅建議針對年齡大於55歲之病患、服用藥物及接受關節內視鏡治療或軟骨置換術沒有效果的病患與患有膝部骨關節炎,且病灶只發生在膝關節的單一部份病患進行手術。台灣已逐漸進入高齡化社會,對於中高年齡層醫學及健康產業的重視將與日俱增,為了您自己,更為了家人,希冀您在注重生活休閒之際,也能夠了解各項醫學技術的新趨勢;現在醫界出現半膝人工關節微小手術這種簡單、安全又有效的新手術方法,可以真正地治療膝部骨關節炎所造成的病痛與日常生活的不便,使您過著愉快的健康生活,建議您抽個空與您信賴的骨科醫師好好的聊聊天。

30~50歲中年女性,好發類風濕性關節炎

30~50歲中年女性,好發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

類風濕關節炎為一慢性發炎性疾病,除了關節的慢性病變,也會引起全身性疾患。此病好發於30~50歲中年人,女性和男性比約為2:1。蔡呈芳 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乃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1987年所訂的標準,包括以下七點,若有四點以上陽性,則可據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1到4項必須持續超過6週:1. 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以上。 2. 上肢肘關節(含)以下(包括肘、腕、掌指、近指)及下肢膝關節(含)以下(包括膝、踝、蹠趾),兩側共十四關節區中有三個或以上關節炎同時存在,關節旁的軟組織種大或關節內有關節液。3. 手部侵犯,在PIP、MCP、MTP或手腕關節處至少一處發生關節炎。4. 對稱性侵犯,同一關節區的左右關節同時被侵犯。5. 血清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陽性,但該實驗室的假陽性檢出率需小於5%。6. 有類風濕結節出現。7. 有典型X光變化,包括關節周邊骨質疏鬆,邊緣性侵蝕(糜爛),梭形軟組織腫,尺側偏移,關節脫位,關節面狹窄、變形等。蔡呈芳 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較為對稱、疼痛較明顯,較常見於女性,也較易侵犯掌骨-指骨關節。

不明發燒不可怕,及早就醫最重要

不明發燒不可怕,及早就醫最重要#風濕

如果您發現家中成員發燒超過三週而且體溫高達38度以上,或是出現異常腹瀉,糞便中又帶有血絲的話,您就要特別注意了!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罹患了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桿菌性痢疾而不自知!發生不明原因發燒的因子包括感染、惡性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及藥物等,在台灣地區,如結核病、各種病毒感染(含愛滋病)等感染因子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而年輕人則常因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不明原因發燒。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感染科 陳應盛 醫師指出在診斷上,首先必須確定病患是否有發燒,其次,由於不明原因發燒通常是某種疾病的不典型表現,所以詢問病史是非常重要的,諸如近來是否出國?飼養寵物?職業及工作環境為何?以及瞭解其家族病史、生活、飲食及用藥習慣等。至於桿菌性痢疾,在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急性傳染性胃腸炎就是桿菌性痢疾所引起的。桿菌性痢疾係由志賀桿菌(shigella)感染所產生的疾病,多發生於夏季,常出現腹瀉、糞便血絲、噁心、嘔吐、痙攣、有時伴隨發燒或毒血症,如果為小朋友,可能會出現抽搐,少數病患會形成更嚴重的腸炎,甚至造成敗血症,導致死亡。日常家中糞便的處理應注意是否直接排放至衛生下水道、廁所保持清潔以及便後與工作後一定要洗手等都是應當遵行的。其實,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桿菌性痢疾都屬於感染性疾病的一種,只要您及早發現並儘早就醫,切實遵從專科醫師的指示服藥治療,還是可以及早痊癒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