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 哺餵母乳可增自信

產後憂鬱 哺餵母乳可增自信#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30歲的周姓婦人抱著6個月大的兒子,被發現從35樓頂樓墜落到32樓的陽台,同一天在台南也驚傳婦人攜幼子燒炭自殺雙亡,家中增添小嬰兒,產後的婦女正面臨人生中的重大變化,產後情緒低落或產後憂鬱症可能正悄悄降臨。荷爾蒙的變化、壓力、睡眠不足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團隊護理師楊淑惠表示,產婦歷經懷孕、生產,期間荷爾蒙的變化、生產過程的疼痛,產後身心的不適,照顧新生兒的壓力及夜間睡眠不足問題又需兼顧工作,因而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症,草屯療養院護理師楊淑惠提到,產後憂鬱症可概分為以下3種狀況:1)    產後情緒低落/發生率約佔產婦的50%~80%,多在產後3~10天內發生,過程短暫,最多不超過2周,主要的情緒表現是好哭、疲憊、心情低落、易怒,在身體方面則呈現頭痛、失眠、作惡夢等症狀,對嬰兒則會表現出喜怒無常的矛盾反應。2)    產後沮喪/發生率約佔產婦的10%~20%,症狀與「產後情緒低落」症狀類似,持續2周以上,典型症狀包括激動、哭泣、失眠或睡眠過多、反應變遲鈍,缺乏人生價值或罪惡感,擔心照顧孩子不夠、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物,有自殺意念或是想死的念頭。3)    產後精神病/發生率1‰至2‰,產後精神的典型症狀,常見的有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失眠、有罪惡感、無力感,甚至出現幻覺或妄想,包括認為胎兒已死亡,或是被掉包了等。哺餵母乳的成功經驗 也可以增加自信楊淑惠護理師也表示,在懷孕時期做好心理建設,對於產後的生活改變有所了解與準備,減輕產後的緊張、恐懼心理,協助調適心理壓力,減少心理、精神上的刺激,產後哺餵母乳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增加產婦的自信,多運動可增加對產後身體的自信。

簡單5招 產後憂鬱不再來

簡單5招 產後憂鬱不再來#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產後憂鬱症是指婦女在產後出現情緒上的憂鬱現象,通常在生產後4週內發生,其症狀會影響該婦女照顧新生兒的能力,美國心理學會估計發生率約是9%~16%,而生第二胎以上的婦女其罹患率則高達41%,產後憂鬱症(重度憂鬱症至少持續2週)可能發生在婦女分娩後到產後2年內,全球的患病率可達30%。主因是荷爾蒙改變 與照顧嬰兒壓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荷爾蒙的改變與因照顧新生兒產生的壓力,是產後憂鬱症的主因,如果沒有及時重視,對於母親、孩子甚至是整個家庭都會有絕對的影響。5招杜絕產後憂鬱:1)適時表達情緒/適時的表達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當媽咪累積較大壓力時,一定要在適當的時機,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負面情緒才不會一直累積發酵。2)尋求老公幫助/在生產完後,遇到事情應該先找老公,如此,老公才能完全了解生產完後女人的辛苦,給予體諒,也間接給老公學習照顧孩子的機會,避免未來小孩變成「妻子一個人的孩子」的情況,甚至發生老公因不被受到重視而感到疏離。3)老公要時常讚美媽咪/為了避免媽咪有空虛感,建議老公應時常讚美媽咪,花點心思讓妻子知道你愛她,透過寫張卡片,每天說甜蜜的話、動手做禮物等等,適時表達對妻子的愛意。4)家人要以媽咪的角度給予關心/產婦的情緒問題,有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不能做自己」,所以,家人要記住,適當的關心應要回歸媽咪的角度給予支持,而不是要求媽咪一味順從家人們認為的關心,而失去她做自己的機會。5)善用專業人員的支持/常聽到老一輩仗著自己過去生過孩子的經驗,告訴媽咪應該怎麼做,但某部分早就不適合現代潮流,礙於種種原因,媽咪總難以啟齒,其實當碰到這樣的情形時,可善用專業人員的意見,透過醫師或護士們的角度告訴媽媽或婆婆,反而比自己溝通更有說服力。

中醫舒理肝氣 對抗產後憂鬱有方法

中醫舒理肝氣 對抗產後憂鬱有方法#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懷孕生子本是充滿喜悅的,然而卻有許多產婦在產後受憂鬱症所困。1名34歲的女子,在生產完後總覺得情緒特別低落,開始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嚴重時甚至有自殘念頭,經由中醫以調理內分泌,以及疏肝解鬱的方式治療約一個月,已無任何症狀,心情也趨於穩定。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周宗翰醫師表示,產後憂鬱症在臨床上發現與賀爾蒙的劇烈變化有關係,母體在懷孕期間會分泌出許多保護胎兒成長的荷爾蒙,但在產後七十二小時之內逐漸消失,改為分泌供應母乳的他種荷爾蒙。在這段很短的期間內,母體內的荷爾蒙因此發生劇烈變化,而導致精神上種種不安。分娩後的雌激素和黃體素急劇下降,及睡眠不足會造成產後憂鬱症。與甲狀腺有關 穩定分泌還你好心情在產後期間,有些婦女的甲狀腺會有暫時性減退現象。而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包括:抑鬱、疲勞、體重增加、健忘等,與產後憂鬱症的症狀相當吻合,所以中醫調理重點在於穩定甲狀腺分泌以及調整賀爾蒙的穩定。肝氣不疏情緒糟 易罹產後憂鬱症周宗翰認為,女性容易受情緒困擾,中醫有暴怒傷肝,憂思傷脾,氣生百病的說法,肝氣不疏也就容易得到產後憂鬱症。女性在懷孕期甲狀腺激素需求量增大,可透過中醫針灸搭配中藥,調理甲狀腺的功能及賀爾蒙的穩定,則可改善憂鬱。過去曾有精神疾患、有嚴重經前症候群者,及妊娠高血壓、糖尿病、早產或是生產併發症等,都是產後憂鬱症的高危險群。他也說,對於輕度、中度產後憂鬱的患者,擔心服用西藥影響哺乳者,或是不願意看精神科門診的人,中醫藥能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而重度且有嚴重自殺傾向或傷害嬰兒者,則建議中西醫併治。

產後憂鬱症分三類 家人應多分擔陪伴

產後憂鬱症分三類 家人應多分擔陪伴#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產後憂鬱症通常在產後前四週發生;原因迄今未有定論,但一般認為,就生理因素而言,懷孕當中升高的雌激素、黃體素,在產後頓時減低,生產造成的疼痛與肌肉酸痛、照顧寶寶造成的睡眠剝奪等,以及初為母親的壓力、適應新的家庭角色、擔心喪失吸引力等心理因素,都是可能的原因。因為許多母親會說服自己這樣的沮喪是正常的,或者即使知道自己需要協助,卻因擔心被認為是瘋子、被迫與小孩分開,而不敢就醫,以至延誤治療。其實產後憂鬱症需要被治療,而先生或其他家人在協助母親就醫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基隆市衛生局也指出,產後憂鬱症可依輕重程度分為三類:●輕度產後憂鬱情緒:約5至8成的新手媽媽都會遇到,通常兩週內會自行緩解,臨床表現包括:煩躁、易怒、有時候想哭,但這些症狀不會每天發生,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或照顧寶寶的能力。●產後憂鬱症:有10-20%的發生率,是需要醫療協助的狀況。幾乎每天都有以下問題:情緒低落或易怒、對寶寶有負面的感受、擔心自己傷害寶寶、食慾及睡眠困擾、整日提不起勁、不想與人接觸、覺得自己沒用或充滿罪惡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但不需要每一項都符合。●產後精神病症:發生率低,卻是產後最嚴重的情緒併發症,會出現妄想或幻覺,及情緒激動失控,可能不斷會有傷害寶寶的想法,以至於最終做出行動,這時需要緊急的醫療介入或住院。

產後憂鬱?老公體貼陪伴戰勝低潮

產後憂鬱?老公體貼陪伴戰勝低潮#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媽媽真辛苦!女性歷經懷胎10月、千辛萬苦生下小孩後,馬上又要面臨24小時的照顧責任,生產完後的生理不適、心理壓力、社會等因素,總讓人身心俱疲,嚴重者可能有情緒低落、產後憂鬱的情形,此時另一半的陪伴就更顯重要。產後有情緒困擾的孕婦 相當廣泛 內政部101年的統計指出,共計有23萬4599位媽咪生育,其中有3-8成(約7-18萬名)母親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的問題,而產後憂鬱症占有1成(約2萬),產後憂鬱的情形並不罕見;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表示,通常母親在面臨新生兒降臨,會受到生理狀態、心理壓力和社會因素影響而深感壓力,新成員的加入、人母的角色、24小時的照顧、傷口的疼痛、乳房腫脹的不適等,都使母親疲憊不堪、出現程度不一的產後憂鬱症狀。蔡明松醫師說明,生理上的不適、通常能透過專業協助改善,如常見的「乳腺炎」、「泌乳不足」及「作息失調」等問題,可經由護理師的教導,如何正確哺乳、擠乳、乳腺排空和乳房按摩技巧,就能有效降低乳腺炎發生機會和提高哺餵母乳的成功率,並協助媽咪適應和調整寶寶的作息,減少產後媽媽的擔憂和壓力。醫護專業協助 伴侶陪伴 打擊憂鬱除了透過專業的幫助,另一半的陪伴和照顧,也能緩解母親憂鬱的症狀,醫師建議新生兒夫妻必須共同承擔哺育孩子的責任,全程陪同、耐心陪伴、給予安慰、從旁協助,不只能讓產婦順利度過低潮、還能讓感情升溫。臨床發現,若是有丈夫陪同、並協助照顧新生兒的產婦,情緒都比較穩定、胃口和產後復原情形也佳,也能專注在學習如何照顧孩子上;孕婦們表示,面對新生活會有不適應和無力感,幸好有另一半的體貼、關懷和安慰,讓她們充滿安全感。

24小時母嬰同室 媽媽差點產後憂鬱

24小時母嬰同室 媽媽差點產後憂鬱#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喬慧/採訪報導)據國健局資料顯示,台灣目前平均每4個寶寶就有3個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母嬰親善政策看似成功,但這項政策是依世衛愛嬰醫院「成功哺餵母乳措施」訂定,以致為達成功哺餵母乳目的,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評鑑規定及實際執行情形都對新手媽媽非常不友善,侵犯媽媽自主、選擇的權利,希望能在尊重母親自主的前提下,重新訂定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的認證基準。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24小時親子同室原意為快速建立親子間親密感,實務上卻產生許多問題,造成產婦的困擾及不便,且經常執行過當,如今年在某醫學中心就發生兩起母嬰同房中寶寶猝死的事故,護士夜間多次巡房、寶寶哭鬧,都會打擾媽媽及同房其他產婦的休息,媽媽累了想將寶寶送回護理站遭拒絕等。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自己第二胎就是在母嬰親善醫院剖腹生產,當初選擇24小時母嬰同室,本應住院5天,但因不堪其擾,第4天就打包出院,因母嬰同房讓她產後虛弱身體無法休息,親子同室反讓媽媽成過勞看護。立法委員吳宜臻也以自己親身經驗表達認同,表示母嬰親善讓自己差點快要產後憂鬱,也呼籲政策的推動不要讓新手媽媽因過於疲累而不敢再生第二胎。 為徹底執行母乳哺餵,母嬰親善院所規定不得提供奶瓶、安撫奶嘴及配方奶粉,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如此等同強制媽媽的意願與需求,母乳不足、因身體狀況無法哺餵母乳或選擇不哺餵母乳的媽媽,就無法得到應有的服務。黃淑英說,「醫院應該滿足媽媽的需求,且依家人經驗,寶寶吃奶嘴並不會影響繼續喝母乳。」林淑芬則表示,建立媽媽的哺乳權很好,但不代表一定要求媽媽非得餵母乳,執意強推反倒只會讓新手媽媽更累、更挫折!台灣女人連線呼籲,政府應該增加編列生產相關政策的預算,同時研擬合理的產檢、生產制度,包含次數、規格及給付,且在尊重母親自主的前提下,重新訂定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的認證基準。 

產後育兒不憂鬱 專業諮詢來幫你

產後育兒不憂鬱 專業諮詢來幫你#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產後媽媽在歷經懷孕生產的辛苦過程後,除了體會身為人母的喜悅外,產後生理上的賀爾蒙變化劇烈造成情緒障礙的雌激素急遽下降,再加上心理的壓力因素,都可能讓為人母情緒低落、沮喪及焦躁。此時,產後媽媽的自我身心調適與家人的關懷照顧與心理支持,都能夠有效縮短與減輕產後媽媽的緊張與恐懼。臺北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為提供產後媽媽身心照顧,本年度除提供初次使用個人諮商之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的女性朋友,參與「臺北卡-二代健康卡」好心情積點活動外,另與臺北市產後護理之家合作進行產後憂鬱講座,以及早提供產後婦女協助。另外,該中心亦針對不同生涯女性提供「多重角色之職業婦女自我調適團體」、「照顧一把罩-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情緒紓壓團體」等,歡迎女性朋友依需求報名參與。依統計,在快樂迎接新生命之後,有三成到八成的媽媽會有情緒低落的情形,此時,只要先生與家人給予充分的支持與協助,通常幾天後就能有所改善;但也有10%-15%的媽媽會由產後鬱悶發展成產後憂鬱症。因此,產後媽媽如何能持續保有好心情,避免產後憂鬱情緒對育兒過程的負面影響將會是每位產後媽媽的重要課題。產後憂鬱症是婦女在生產後可能罹患的情緒疾患,一般在產後一個月內會出現,但是有研究顯示產後三個月到一年內都有機會產生;依輕重程度分為三類,1.產後情緒低落:通常兩周內會自行緩解,有煩燥、易怒、想哭等症狀,但不會每天發生,也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或照顧新生兒的能力;2.產後憂鬱症:可能會有情緒低落或易怒、對新生兒有負面想法、食慾及睡眠困擾、不想與人接觸、覺得自己沒用或充滿罪惡感、甚至有輕生念頭等症狀;3.產後精神病:發生率較低,為產後嚴重的情緒併發症,會出現妄想或幻覺、情緒激動失控、不斷有傷害新生兒念頭,以至於做出行動。育兒經驗與產後憂鬱的復原都是需要專業協助與不斷學習的過程,因此,藉由個人諮商或是相關團體的支持與治療,均可以讓產後媽媽的育兒之路不再孤單。

心情低落!別讓媽媽們陷入產後憂鬱

心情低落!別讓媽媽們陷入產後憂鬱#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見剛生產完的媽媽一臉憂愁,鬱鬱寡歡,殊不知這恐是「產後憂鬱症」。部分婦女在生產後,會產生一些情緒低落或心情不穩定現象,但常被忽視或不自覺,一旦出現症狀加重或久久不能改善時,應立即偕同家人尋求醫療的幫助。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明,但與懷孕造成身體外觀的改變、經濟壓力大及扮演照顧新生兒的角色,有絕大的關聯。如果產後情緒低落的症狀一直無法改善,甚至持續時間達兩個禮拜以上,您可至各醫療院所婦產科、小兒科或精神科尋求協助。通常醫師會給予抗憂鬱藥物,並輔以會談諮商或進一步給予心理治療。如果發生嚴重產後精神病時,產後媽媽除了會出現情緒激動、哭泣、個性行為改變之外,甚至會出現妄想或幻覺現象,有些還會出現誤認嬰兒已死亡或被掉包等幻覺,根據國外統計產後精神病約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必須積極接受治療,以免造成不幸。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主任謝鈴琴提醒民眾,若症狀輕微時,每天撥出一小段時間外出散步,給自己一些喘息休息的機會,適度的向家人說出心裡的感受,並尋求他們的幫忙,對產後憂鬱症是有幫助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