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豪雨致部分地區淹水 南市籲加強清潔防傳染病

豪雨致部分地區淹水 南市籲加強清潔防傳染病#傳染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5月20日豪大雨,造成台南市安南區、北區、南區、東區、仁德區、永康區、歸仁區、將軍區等區粗估約9,627戶,有淹水至家中情形,為預防腸道傳染病,台南市衛生局即刻進行水災後的消毒衛生宣導,並發放悍菌頓消毒水進行消毒。因豪雨可能導致飲用水較原來混濁,影響用水安全,提醒民眾住宅的蓄水池若淹水,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若發現水的消毒藥水味比平常加重時,最好在燒開水煮沸後,開蓋再煮沸三分鐘;必要時,可暫時飲用包裝水,以保障飲水安全,此外台南市衛生局也提醒,食物方面勿食用泡水或因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泡水廚房用具及餐具也要消毒後才能使用,另外更要遵守「清除、清潔、消毒」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以遠離傳染病的威脅。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呼籲民眾水災過後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像是廚房用具及餐具之消毒:餐具應以煮沸處理,不能煮沸者,用含氯200ppm(每10公升水加入市售家用漂白水約40cc)之水溶液浸泡30分鐘,室內之消毒:地面、牆壁、廁所、浴室、廚房及臥室打掃乾淨後,以含500ppm(每10公升水加市售家用漂白水約100cc)之水溶液充分洗刷,庭院、水溝及其他潮溼處所,要在垃圾清除及打掃清潔後,再進行環境消毒,以含1,000ppm(每10公升水加市售家用漂白水約200cc)之水溶液加以噴灑消毒。而積水部分也應盡速清理,保持乾燥,避免孳生蚊蟲,造成登革熱,此外在行環境清潔時,台南市衛生局提醒,記得做好手部、腳部防護,避免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感染,清潔環境時請務必先戴防水手套及著防護膠鞋,避免接觸污染水質;工作完畢,即刻以肥皂充分洗淨,若手部、腳部有傷口時,應儘速將傷口澈底消毒及包紮,並避免再受污水等感染,另外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應減少外出,如需外出亦應配戴口罩,以減少因吸入受類鼻疽菌污染之塵土而感染類鼻疽的機會。

開學學童互動頻繁 小心校園傳染病

開學學童互動頻繁 小心校園傳染病#傳染病

根據衛生署監測資料,目前門、急診類流感病人數,已下降至去年12月底的程度,流感住院病例數,亦持續下降中。醫師提醒,流感疫情看似逐漸脫離高峰期,但因傳染性強,且開學後學童相處互動變頻繁,是否會使病例數增加,仍不可掉以輕心。(圖:腸病毒症狀)另一項較令人擔心的問題是,原本為夏季流行的腸病毒,在最近一個月就有8例重症病例,為歷年冬季少見現象。根據疾病管制局報告,目前除中南部以外,北部地區也已陸續出現個案。由於腸病毒71型已3年多未曾大流行,3歲以下的嬰幼兒大多無抗體,預估今年3、4月後,恐有一波大流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洪嘉蔚強調,開學後,學童除可能從學校相互傳染外,也可能將病毒帶回家傳給家中幼兒,因此他提醒家有嬰幼兒的家長,更應小心防範。洪嘉蔚指出,目前該院區小兒科門診,流感病例數已較農曆年假前減少,但腸病毒病例數持續增加中,其中多為幼稚園至國小低年級學童,且不乏須住院治療病例,還是要多加防護。

恐爆發傳染病疫情 泰國華僑、台商要當心

恐爆發傳染病疫情 泰國華僑、台商要當心#傳染病

泰國在7月底因南部地區持續暴雨進而引發洪災,加上未處理的大量垃圾,已嚴重污染當地水質,易引起水媒人畜共通疾病與食物中毒;且未清除的積水及垃圾容易造成蟲媒繁殖,產生登革熱、瘧疾、屈公病等傳染病,疾管局提醒當地華僑或台商,飲水前應先煮沸,切勿飲用來路不明生水,並確實做好防蚊等個人健康保護措施。依據國際監測資料,泰國東北地區淹水區域的坤敬府(Khon Kaen)已出現1例鉤端螺旋體病確診病例及20例疑似病例,中部地區的暖武里府(Nonthaburi)則接獲通報72例腹瀉個案,腹瀉個案經調查皆飲用未煮沸的生水。另從四個包括曼谷的淹水府治取得的21件食物檢體經檢驗已出現食物受污染跡象,57件飲用水樣本中有17件含有會造成腹瀉的病菌。泰國水患危機仍未解除,洪災已嚴重污染水質,災區未來亦有可能爆發傳染病疫情及堤防決堤不確定等因素,外交部近期內對曼谷地區及部分府治旅遊警示燈號仍維持為「紅色」,提醒國人暫不宜前往(http://www.boca.gov.tw/ct.asp?xItem= 4981&ctNode=225&mp=1)。在泰國境內的華僑或台商請務必提高警覺,隨時注意媒體報導,並應避免前往淹水地區及其鄰近地區,以維護自身安全。

颱風後遠離傳染病威脅 要確實清除積水

颱風後遠離傳染病威脅 要確實清除積水#傳染病

盛夏時節登革熱來勢洶洶,根據疫情監測,上周新增50例登革熱病例,42例為本土感染,其中高雄市達39例,屏東縣、台南市、新北市也各有1例。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颱風豪雨過後會產生大量積水容器,易形成病媒蚊孳生源,災後整理家園,務必清除室內外所有積水容器。此次南瑪都颱風帶來豪雨,導致部分地區淹水,疾管局正嚴密監視災區傳染病發生情形,除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避免登革熱疫情擴大,疾管局也呼籲民眾,務必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以避免災後傳染病發生。延伸閱讀「颱風後防疫」: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2046

大陸華中、華北地區蜱蟲叮咬今年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 提醒前往民眾應小心

大陸華中、華北地區蜱蟲叮咬今年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 提醒前往民眾應小心#傳染病

中國大陸今(民國100)年迄今已有河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共報告280多例因蜱蟲叮咬引起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並已有10餘人併發嚴重症狀死亡。蜱蟲主要棲息於野外環境,4~10月為活動季節,提醒當地台商及計畫前往探親或旅遊之民眾,應避免於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並確實做好個人相關防護措施,避免遭蜱蟲叮咬,以維護自身健康安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是近幾年在中國大陸中部地區發現由布尼亞病毒引起之新興傳染病,曾於去年造成至少20人死亡;蜱為主要傳播媒介。蜱類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中,4~10月為活動季節。遭蜱蟲叮咬後多會出現皮疹、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紅腫、水皰或瘀斑,中央有蟲咬的痕跡,感覺搔癢或疼痛。大多數患者有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消化道症狀和無力等情形,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其中少數重症患者可因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該疾病多分佈於丘陵地帶,從事野外活動容易增加感染風險。極少見人傳人現象,接觸急性期病人或病人血液有可能被傳染。疾管局提醒民眾,應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如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裏,盡量避免穿涼鞋,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驅蟲劑,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使用殺蟲劑浸泡或噴灑。如有蜱蟲叮咬史或野外活動者,一旦出現發熱、噁心、嘔吐等疑似症狀,應當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國際最新疫情與旅遊傳染病等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的「國際旅遊資訊」專區取得,並可自行下載「帶著口袋醫師去旅行」、「健康走天涯」等衛教宣導手冊,或撥打免付費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洽詢。

乾旱容易發生腸道和病媒傳染病 疾管局籲請民眾注意防範

乾旱容易發生腸道和病媒傳染病 疾管局籲請民眾注意防範#傳染病

由於久旱不雨,各縣巿將逐步採取不同階段的限水抗旱措施,疾管局提醒民眾,限水期間仍應首重個人衛生所需用水。疾管局表示,旱災與傳染病相關性並不亞於風災水患,而旱災的影響層面相當廣泛,須特別注意下列傳染疾病:腸道傳染病:旱災地區用水不足,飲用水及個人衛生難以維持,有利於霍亂、傷寒、痢疾及A、E型肝炎等疾病傳播。病媒傳染病:湖沼地區乾涸成為雜草叢生的低地,提供鼠類良好的生活環境;野生鼠類亦可能因食物減少侵入房舍,提高漢他病毒等疾病發生之風險。另河川或排水溝斷流形成大量水窪,亦利於病媒蚊孳長,導致登革熱等傳染病發生。在腸道傳染病預防方面,應注意飲食衛生,食物應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冷食物,飲用水須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落實飯前、便後洗手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必要時可隨身攜帶乾洗手相關產品備用)。此外,民眾應避免接觸鼠類等動物及其排泄物,並作好防蚊叮咬措施,可預防病媒傳染病。疾病管制局強調,限水期間個人衛生所需用水,應列為優先供給,才能確保民眾基本的衛生防護,降低傳染病傳播的風險。該局提醒有貯水以對抗旱災的民眾,應妥善加蓋或利用紗網覆蓋,不用時應將容器倒置,避免病媒蚊孳生,以避免登革熱疫情發生。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如有出現腹瀉、發燒等疑似傳染病症狀時,請儘速就醫治療,以維護個人的健康,並降低疾病傳播之風險。

「愛滋」握手、擁抱,安全嗎?!

「愛滋」握手、擁抱,安全嗎?!#傳染病

當愛滋病患的身體免疫系統遭破壞之後,平日不敢作怪的病毒、原蟲、細菌、黴菌等,便可仗勢欺人,輕易入侵人體,並引發各種疾病、惡性腫瘤,至終使百病俱發,致人於死。台東基督教醫院感染科藍志堅醫師表示人類(Human)免疫缺乏(Immunodeficiency)病毒(Virus),簡稱HIV,而這種對宿主高唱「毒」你千遍也不厭倦的病毒,正是引發愛滋病的禍首。藍志堅說明,在人類身體各免疫細胞中,防衛力最強勁就屬CD4細胞;專責於協助人體內各種淋巴細胞抵禦和殲滅敵軍的CD4,雖是悍衛人體健康的邊防大功臣,然而,一旦遭遇病毒HIV,慘遭摧殘。當人體自身製造出來新的CD4細胞數目遠不及遭破壞的CD4時,可怕的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即俗稱之愛滋病)就將一發不可收拾。一旦CD4細胞數目降低至臨界點,除了HIV益加肆虐,潛伏於人體周遭的各式病菌也將伺機發威,隨機感染。當愛滋病患的身體免疫系統遭破壞之後,平日不敢作怪的病毒、原蟲、細菌、黴菌等,便可仗勢欺人,輕易入侵人體,並引發各種疾病、惡性腫瘤,至終使百病俱發,致人於死。談到愛滋肆虐,藍醫師歸納出幾點愛滋可怕的重要性:HIV的結構複雜與變化多端,仍是人類待解之難題。傳染源隱密,受感染者不敢表白或求助。空窗期(6~12週)及病毒潛伏期(半年~十年)。何謂空窗期?患者感染HIV初期,因血液中的抗體尚未產生,以致檢驗結果呈陰性反應。患者以為未受感染,繼續藉性行為或其他方式感染他人。何謂病毒潛伏期呢?經檢驗血液呈陽性反應的病患,雖遭HIV入侵,但暫無愛滋病之各種臨床症狀者,此刻可稱為HIV帶原者。帶原者之病毒潛伏期最長可達十年,病毒潛伏期也是人類感染和防治愛滋的大缺口。此病好發於性慾旺盛之年輕族群,造成人口結構因年輕者死亡而改變,導致人類的經濟產能減少,醫療體系吃不消,孤兒增多,老人無所養及人類壽命銳減。藍志堅以非洲馬拉威為例,表示因愛滋病影響,馬拉威國民的平均壽命僅三十至四十歲。貧窮落後醫療匱乏的地區,愛滋病之傳播更迅速,加速惡性循環。藍志堅表示根據研究報導,HIV病毒起源於非洲,是黑猩猩身上的病毒和人類病毒結合演變之世紀新病毒。愛滋病首例發生在美國(1981年),這宗當年令群醫束手無策的怪病,直到1996年「雞尾酒療法」發明之後,才有效抑止HIV病毒在人體內的活動能力。然而,以目前的醫學發展,尚無任何藥物可在人體內有效殺死HIV病毒,唯一有效的雞尾酒療法也有其侷限。雞尾酒療法能抑制病毒複製,防止免疫細胞CD4被擴大破壞,進而降低愛滋患者死亡率;然而,雞尾酒療法的副作用極大,除了損壞人體的腸胃和代謝功能而引發其他疾病外,治療費用也十分昂貴,不少患者因受不了藥物副作用或付不起治療費,而中途退出治療。藍志堅呼籲,舉凡懷疑自己已受感染,或是性工作者、嫖妓者、施打毒品者、性病患、同性戀等愛滋病高危險群,皆應定期進行病毒之抗體篩檢。篩檢可親赴各指定醫院(如:台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及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基隆分院等醫療院所),也可匿名篩檢,詳細方式可洽詢疾病管制局、各市立醫療院所及地區衛生所。儘管HIV病毒的威力巨大,然而病毒只要暴露於空氣中就會很快死亡。藍志堅提醒民眾,愛滋病不會經由公共場所或日常接觸感染。和感染者共餐、一起游泳、握手、擁抱、工作、學習或社交吻禮,都不致受到感染。此外,HIV病毒並不會像登革熱般,藉由蚊蟲叮咬來傳播。針對愛滋病之預防,藍志堅建議如下:正確交友,忠於婚姻伴侶。不共用針頭、刮鬍刀、牙刷等器具。避免不必要之輸血。使用保險套。延伸閱讀「傳染途徑與病程演進」: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548

法定傳染病有63種疾病之多 如何避免被傳染?

法定傳染病有63種疾病之多 如何避免被傳染?#傳染病

民國98年H1N1流行期間,入境人士多數會說:「我沒有怎樣呀!飛機上有些悶熱,所以體溫比較高。」;法定傳染病新通報個案會這樣說「會傳染嗎?我都好好的耶!」;家人或朋友通常是「我們住在一個屋簷下,會被他(她)傳染嗎?可不可以把他關到好了再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社區傳染病防治組護理長胡寶筠表示,傳染病即便是到了科技發達、生活水準大幅提昇的二十一世紀,仍然是一件讓染病者或是社會大眾會產生騷動事件。胡寶筠指出,其實傳染病的傳染途徑大概分成5種:透過糞/口傳遞、空氣或飛沫、血液或體液交換、蟲媒傳染,或是腸道。近年較廣為人知的有:腸病毒、結核病、紅眼症、H1N1、愛滋病、B或C型肝炎、登革熱、恙蟲病、阿米巴或桿菌性痢疾、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現有法定傳染病共有5類,63種疾病別,另外還有約11種較常見的非法定傳染疾病。這些疾病的傳染方式現多已能確定,只要有正確防護觀念,是可以避免傳染情形擴大。為杜絕傳染疾病,需要練就「防疫金鐘罩」的功夫。胡寶筠說明如下:第一式「洗手」,正確洗手五步驟(乾濕洗手要正確)再加上應洗手的5時機,可以有效阻絕大部份傳染疾病。第二式「戴口罩」,當自己體能狀況較差、處理大眾餐飲服務或有流鼻涕、咳嗽的症狀時,應正確配戴防護口罩。處理鼻涕或痰液時,應以衛生紙包裹妥適後再丟棄。第三式「環境處理」,善用漂白水(含氯成份)、75%的酒精或是日光曝晒方法,去除環境病原體。居家或辦公地點的積水容器,應該持續「巡,倒,清」守則。第四式「疫苗接種」,讓身體產生對抗能力,例如每年接受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有了這樣的能力,疾病很難上身。另外還要避免與他人有體液或血液交換的機會,不要共用針具、稀釋液等物品,進行兩情相悅也要使用保險套,記得定期接受傳染疾病篩檢,尤其是懷孕婦女或婚前健康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免影響伴侶或下一代健康。「99年全民驗愛滋活動」將於11月26日展開,至12月3日截止,提供年滿20歲民眾,愛滋病毒及梅毒檢測。臺北市的活動地點可以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索取,聯合醫院各院區及院外門診部皆可服務,歡迎所有市民關心自身健康情形共同參與!延伸閱讀「外科口罩穿戴步驟」: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4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