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

性侵案件頻傳 性教育應幾歲開始教?

性侵案件頻傳 性教育應幾歲開始教?#性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兩年,兒童遭遇性侵的案件時有發生,關於兒童的性教育,更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比較才有鑑別,先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日本的兒童性教育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準。日本所有的中小學,都開設了性教育課程,小學低年級,老師會讓學生觀察自己的身體,明白男女有別,男女生殖系統的不同是為了催生愛情、繁衍後代;進入小學高年級,老師會用動畫影片、遊戲的方式講述遺精和月經的道理。我們眼中的「島國」電影,源頭在日本 ,有一個出人意料的事實:在日本,性犯罪率全球最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包括性,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記住兩點:‧對性的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禁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他們會想方設法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獲取錯誤的性知識,造成更多的年少失足。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孩子的青春期提前了,女孩九歲來月經、男孩十一歲出現遺精的比比皆是,一味含糊其辭,會讓孩子驚恐、自卑、迷惘而不知歸處。中國的兒童教育專家和性學家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性啟蒙教育越早越好。有個國內頗有名望的兒童教育專家指出:性教育應從零歲開始,甚至在娘肚子裡就應該開始,零到三歲是非常關鍵的時期。這個觀點有些嘩眾取寵了,科普一下兒童記憶軸原理:三歲之前發生的事,兒童幾乎都記不住。我的觀點:‧性啟蒙教育從三歲開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性啟蒙老師。‧爸爸為男孩科普男性性知識,媽媽為女孩科普女性性知識。‧性啟蒙教育和性科普是一把雙刃劍,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必須表現出嚴謹的一面。‧手淫是男生釋放性慾的方式,父母意外發現了也要視而不見,他們真的不需要在手淫問題上受管制。一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高三學生近一半有性生活的體驗,意外懷孕率高達二○%以上,這是一組讓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普及正確的避孕常識刻不容緩。前不久,中國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引發大量家長吐槽:尺度太大。其實這才是國家對人性和自然感受的回歸,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通過哪些途徑可以學習科學正確的兩性問題及男性健康問題呢?告訴大家,目前沒有。即使是由正規網站開設的兩性頻道,其中的文章也是良莠不齊,賺取點擊率的文章大行其道,灌輸的往往是有害兒童、青少年的色情誘惑。(本文摘自/讓我們的靈魂激盪身體歡愉:男科醫生的臨床手記,講透男人身體的祕密, 值得女人通宵看完的祕笈/任性出版)

兒少安全風險多 學齡前學會自我保護

兒少安全風險多 學齡前學會自我保護#性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前陣子台中一所私立幼兒園驚傳5歲男童觸摸6歲女童下體事件;然而此非單一案例,去年某私立幼兒園也曾6歲男童摸同齡女童私處的案件,純真的孩童卻出現疑似性騷擾或猥褻事件,幼齡化的現象令人驚訝、更讓家長擔憂!因此家長應教育學齡前孩子保護自己的正確觀念、合宜的人際互動,以及發生當下如何求助。兒少性侵猥褻案例多 學齡前也不能鬆懈學齡前孩子容易因為好奇或不懂身體界線,而做出觸碰他人身體甚至私密處等不當舉動。父母在驚訝之餘,更應該從學齡階段就開始教導孩子擁有自我保護觀念、合宜人際互動與、發生當下如何求助及身體界線等教育規劃,以降低危險與繼續傷害的發生。身體的哪些部位是比較親密的人(例如爸媽、阿公阿嬤)才可以碰觸的地方(例如:嘴唇、臉頰),還有哪些地方是除了洗澡以外,大家都不能接觸的禁制區(例如:下體、胸部、大腿內側等)。有時候孩子因為對身體界線不是那麼清楚,加上爸媽又是親密的人,無法分辨哪裡可以摸哪裡不行,所以親子必須加以演練,加深孩子的印象。逾三成孩童 曾在校遭遇不適事件幼兒園是孩童皆受正規教育的場所,在校可能遭遇的風險遠比大人想像的多且複雜,例如同儕霸凌、校園性騷擾、老師權勢霸凌甚至性侵害等問題。家扶基金會今年4月針對全台國小至高中職學生所進行的「兒少自我保護的態度與行動(兒少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34%的兒少「曾在校遇到不好事情不想上學」,另高達16%表示「曾有人未經我同意碰觸我身體而感到不適」。因此,性侵或性騷擾事件比起外顯的身體傷害等虐待,更需要師長多一份警覺和留意。教導孩童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大人無法隨時隨地陪伴孩子提供全方位的保護,因此我們除了努力建立友善且安全的環境,更需要依適齡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以下原則提供給家長:1)建立「身體界線」的觀念:學齡前及國小低年級的孩子,需優先幫助他們知道不應該讓任何人隨便碰觸自己的身體,而自己也不隨意碰觸他人,侵害身體自主權。可透過繪本、影音等多元教育媒材管道,輔助孩童學習。2)養成「行蹤報備」的好習慣︰外出時不要跑遠或到危險的地方去玩;不要隨便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並且注意不讓孩子落單 。 3)培養「大聲求救」的勇氣:要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做因應,學習勇敢拒絕的方法,在兒少生活圈可及的場所,都需演練教導如何向大人求助。兒少保護的積極預防策略,就是讓他們能在第一時間保護自己,防止可能的傷害、更杜絕事件繼續發生。孩子不應只是事後等著大人幫忙的「受助者」,要能成為可以真正保護自己的「英雄」!

別合理化性侵!自我檢討恐心靈創傷

別合理化性侵!自我檢討恐心靈創傷#性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性侵」的本質並非「性」,而是「暴力」。但因為社會忌諱談性,往往把性侵當成醜聞掩蓋,讓性侵被害者難以透過法律伸張正義,甚至無法接受治療,以至於留下長遠的創傷。在台灣,遇到性侵事件時,因為社會「欺善怕惡」的習氣深重,對於陌生人隨機加害的案件,討論到後來,往往變成「檢討被害者」,而熟人犯案的,因為怕得罪人或嫌麻煩,常常以淡化、合理化來處理,安撫受害者:「他只是跟你玩。」「他應該只是不小心,他不是故意的。」黺岆犯人常能逍遙法外,而暗夜哭聲,從未停歇。受害者千萬別再「自我檢討」,不是你的錯突然遭受同學對自己性侵,她除了震驚與痛苦外,還更困惑。「他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我做錯什麼?」受害者千萬別再「自我檢討」。犯罪者難道是正義的化身,專門懲奸除惡,找上你,是因為你做錯事?當然不是,而是他想犯罪。有點腦袋的犯罪者挑善良的弱者,才好順利得手,又不被反擊。所以,受害者除了長相善良,體格不夠強悍之外,有什麼好檢討的?如果是熟人犯案,犯罪者還可能找個「藉口」來幫忙解釋。尤其對年輕女性,以「愛慕而控制不了衝動」來合理化罪行,帶有點正面肯定的感覺,常讓人聽了就心軟。原來對方是喜歡自己、愛慕自己的,受創的自我受到些許撫慰。之後,犯罪者再灌些迷湯,「犯罪」就被包裝成「追求手段」,彷彿受害者再追究就是不近人情、不識抬舉了。不斷貶抑她,讓她毫無信心,更無法離開她的狀況類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被害者選擇無視對方的暴行,竟還認同加害者,甚至為其辯護。但還不只這樣,要在行動自由的狀態下長期奴役她,還要配合「洗腦」貶抑她,讓她沒自信到不敢離開。且隨著時間愈久,她的沉沒成本愈高,愈不能承認自己選擇錯誤,人生一敗塗地。他的手段相當惡毒,哪有一丁點的愛可言?而這樣的壞人原來是個媽寶,不想負責就躲起來,請出父母來扮黑臉。但也讓人秒懂,原來有這樣不問是非又護短的家長,才會養出這樣的人渣。她還想結婚、生子的話,這一家子既自私又無良,她被兒子纏上,已經倒楣十年了,若真的再加上他父母,她這輩子可能就真的毀了。被他們拒於門外,絕對是塞翁失馬,否極泰來。精神科醫師教你突圍遇到暴力事件,首要的是保護生命與減少受傷,而在脫困之後,就是要「保全證據」。 若遇性侵,請直接到「醫院驗傷」,並提告尤其是性侵案件,受害者常出於反射,躲回家,反覆洗澡,等到決定提告時,卻苦無證據。正確做法應該是直接到「醫院驗傷」,並明確告知自己受到性侵。層級夠高的醫院,都有標準流程,可以照相、採檢體、製作病歷,通報社工,提供諮詢,協助報案。為什麼一定要蒐證、提告?主要是讓加害者得到教訓,讓他知道還有法律在,害人是會受到懲罰的。隱忍就是製造更多受害者。提告不只是為自己,更為保護其他人,是相當高尚的情操。比起身體的傷害,性侵造成的心靈創傷,更難癒合。此時,必須會診精神科,讓受害者立即服用「抗憂鬱劑」治療,這通常能削弱其腦部「創傷記憶」的強度,減輕痛苦,而且能一併處理焦慮、不安與失眠,讓受害者比較容易度過危機。後續還需安排「心理治療」,由治療師與受害者單獨會談。重建受害者的人格與自信,重獲安全感,恢復對人的信任。整個治療時間,可能需要花費數年之久。 性侵能造成人格全面的摧毀總之,遭受性侵並非一句「你就忘掉嘛……」那麼簡單。絕對別對受害者這樣講,這輕描淡寫的背後是極度的殘忍。性侵會對人格造成全面的摧毀,讓被害者的世界整個崩塌。如果沒有妥善的治療與心理重建,任憑受害者躲在暗處舔傷,最後不是帶著創痛度完餘生,就可能是尋短,以求解脫。再來,就是「遠離加害者」。當加害者是熟人,例如親戚、鄰居、同學等,如果不報案,並聲請保護令,對方很可能因為同處一個生活圈,依然能就近向被害者求情、恐嚇或威脅,企圖躲避刑罰。曾有病患被加害者的妻子謾罵,說她勾引自家的老公。當遇到利益衝突時,人心能有多險惡、多護短,可見一斑。所以,離加害者愈遠愈好,避免再受傷害。像上述案例裡的她,遇到的加害者就以「感情」為幌子來蠱惑、洗腦她,讓她變成自己能操控的性奴。 他不愛你,只是奴役你其實,在沒被掃地出門前,她也知道應該分手,因為與加害者交往簡直是瘋狂。可是,她最大的疑惑是,「你們都叫我離開,但我要怎麼離開?」長期以來,她已經被灌輸「自己很糟,離開他,不可能更好……」的想法,讓她根本不敢去考慮其他的選項。我對她說,首先就認清「世上真的有壞人」吧,而且「你就只是運氣不好,遇上了壞人。他說得再天花亂墜,還是一個傷害你,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壞人。他只愛他自己,根本不愛你。放棄人性本善,你能拯救他,等待他良心發現,改邪歸正的妄想吧!」戳破自欺欺人的假象,會讓人很痛苦,但,這是自救的開始。「放棄是為了得到」,別浪費時間在渣男身上,因為讓渣男占據身旁的位置,即使好人出現,她也看不見,也沒有位置給人家。所以,她這麼久以來,沒有更好的對象,絕對不是她的條件不好,而是旁邊有個衰神。就像店門口拴了一隻惡犬,生意鐵定差透了。然而,為了繼續利用她、奴役她,加害者會說實話嗎?他用言語損她,就是希望她的自信低落,相信自己糟到去哪裡都一樣,只能認命接受這樣的對待,猶如戴上無形的手銬與腳鐐。這樣就能低成本奴役對方,榨取好處,得了便宜還賣乖。所以,他絕非自稱的救世主,根本是吸血蟲──不甩掉,她的好運不會來。況且,即使一個人過,也遠比跟一個渣男在一起好。她有專業、有正職,根本不用怕離開。說穿了,她根本不需要他。她往後所要做的只有──鑑別出真心愛她的人,並給予對等的回報。何必苦於自己得不到他的愛?這世界上,絕對有人不愛我們的,就像我們也沒有博愛到每個人都愛啊!所以,遇到不愛我們,甚至惡意傷害我們的人,不用訝異,也不需企求,就當運氣不好,躲遠一點,換與別人打交道就是了。我寫這一個案例的目的是,請別再教育女孩要順從、乖巧,那可能會害了她的。要給女孩自信與思辨能力,這樣才能免於被壞人洗腦與控制。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會讓女孩們像上述案例裡的她一樣,即使念到大學,也還是無能自我保護,更何況,狼人還可能躲在校園裡,披著老師、同學、學長的外皮,虎視眈眈地尋找下一個獵物……(本文摘自/好女人受的傷最重:精神科醫師教妳立下界線,智慧突圍/寶瓶文化)

毒咖啡上癮 治療難度高

毒咖啡上癮 治療難度高#性侵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報章媒體常報導警察破獲毒咖啡、毒奶茶製作工廠,或是有心人士常以它作為性侵藥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酒癮門診發現,近日因使用毒咖啡、毒奶茶前來就醫者,比起先前增加。三合一咖啡、奶茶 混入多種毒品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陳亮妤解釋,所謂的毒咖啡、毒奶茶是指地下製毒工廠將毒品裝入在坊間常見的三合一咖啡、奶茶包中,其製作過程常一次混和多種毒品,除了傳統的K他命、搖頭丸、安非他命以外,甚至包含剛列為二級毒品的MDPV(浴鹽)及三級毒品Ethylone等新興毒品。喝了可以集中精神、容易放鬆由於價格便宜,加上網路行銷的推波助瀾,迅速在台灣造成流行,不少原本即使用K他命或其他俱樂部用藥(club drugs)者,紛紛轉為毒咖啡、毒奶茶的使用者,多數使用者往往不清楚內含物有哪些,只表示喝了可以集中精神、或是喝了比較容易放鬆等等。被害妄想、幻覺、激躁、心跳加速該院發現,毒咖啡、毒奶茶的使用者常常出現被害妄想、幻覺、激躁、心跳加速等症狀,部分患者因被害妄想而攻擊家人前來就診,甚至有患者因被害妄想及幻覺而隨身帶刀,而被帶來該院急診就醫,此類已出現精神病症狀的患者,多需要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症狀約數日至數周可以緩解。臨床戒斷症狀不一樣 增治療難度除了嚴重的精神症狀,也有部分患者因使用上癮前來就診,由於此類毒咖啡、毒奶茶內容物很不一致,從K他命到搖頭丸到其他新興毒品都有可能,因此,臨床上呈現的戒斷症狀也不一樣,增加了治療的複雜程度。由於包裝的關係,多數使用毒咖啡、毒奶茶的患者都認為此類物質無害、或不會上癮,然而這些都是錯誤迷思,陳亮妤醫師呼籲,若有使用此類物質或其他毒品的患者,應及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還是有機會展開幸福生活。

給社會的一封心碎告白

給社會的一封心碎告白#性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3歲的時候被4個人性侵,我被迫和性侵我的人住在一起3年,直到5歲,才脫離他們掌控。我決定要面對這些黑暗的回憶,我要站在我成長的土地上,擊敗我的過去。無論它多恐怖、多荒謬、多不堪,我要凝視著它,正面迎戰它。被父母遺棄 與奶媽關係僵硬3歲時,媽媽帶我到奶媽家,並告知我,他們要搬到新家,當時陪著我的,只有一個娃娃和一個奶嘴,然後媽媽就留我1個人在那個家庭,度過了3年,剛住到奶媽家時,我並沒有那麼害怕他們,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的父母越來越少來看我,我和奶媽家的人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與僵硬。我們家本來和奶媽家是住在同一條巷子裡,當我知道爸媽要搬新家,我因為很怕被單獨留下來,所以就一直跟媽媽說,我要一起去新家,我爸媽說我三歲才會說話,但我剛學會說話時,就帶著焦慮的心情,不斷重複著同一句話:「我要去新家。」父母突然搬家 他被丟在原地直到某一天,他們就突然靜靜地搬走了,他們沒有帶我走,也沒有告訴我為什麼。我會盯著舊家門口一整天,等著家人來接我走,但我沒等到,只有黃昏時被帶回奶媽家,我在奶媽家門外哭,一心仍等著媽媽來帶我走,奶媽對我說:「你爸媽不要你了啦。你是奶媽家的人啦。」我不相信,我繼續等待,繼續等待,但爸爸媽媽就是沒有來帶我走,我的伯父(父親的哥哥)有一次來奶媽家,他帶我去爸爸媽媽的新家,原來爸爸媽媽在另一個社區買了一個新家,不但有新家具,還有爸爸的大書房,我充滿了羨慕,問我可不可以留下來,沒有人回答,伯父當天便把我帶回奶媽家。被4人性侵 當作性玩具奶媽、奶爸與他們的兒子和女兒性侵我,將我作為他們的性玩具,我記得一開始的時候,奶媽會在床上撫摸我的陰莖,那時候,我並沒有感覺到害怕,只是覺得很舒服,而且很想「小便」,奶媽跟我說,「尿」在床上沒關係,但我覺得尿尿在床上,很丟臉,所以我就跑到廁所的地板上,對著排水口,準備「小便」,但是等很久都尿不出來,這讓我覺得很困惑。奶媽說,這是我和她之間的祕密,不能告訴別人,奶媽、奶爸有時候會在深夜時把我搖醒,他們把我放在小板凳上,要我睜開眼睛,看著他們在床上激烈地做愛。那時候,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我不想看,閉著眼睛,假裝睡覺,奶媽會來把我搖醒,有時候,奶媽會因為我不合作,而打我、捏我。(本文摘自/不再沉默/寶瓶文化)

禽獸、狼師、獸父 國內兒少亂倫案6年飆升達一倍!

禽獸、狼師、獸父 國內兒少亂倫案6年飆升達一倍!#性侵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禽獸 淫父鐵鍊鎖女 亂倫435次生2子」、「狼師 香蕉茄子性侵10女童」、「獸父 醫性侵2稚女」,這些驚悚的新聞標題,一再的攻佔各大媒體報導版面,不僅讓人看了心痛,更要問這個社會怎麼了?孩童所生長的環境,究竟出了哪些問題?家扶基金會舉辦了「102年度十大兒保新聞記者會」,公佈102年度十大兒保新聞,洋洋灑灑列出了十條新聞,沒有任何好消息出現,顯見台灣在兒少保護上,簡直開了個大漏洞,才會讓這些慘劇層出不窮!兒少性侵案件 層出不窮根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國內直系血親亂倫性侵案,從95年523件飆升至101年1052件,且性侵害被害人為兒少者,歷年皆約佔50%以上,更從94年的57%,上升到101年的63%。家扶基金會也從今年度蒐集到的201則兒虐新聞案件中發現,兒童性侵害案件所占比例最高,將近6成,且根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兒少遭受性虐待,占整體兒保案件比例,8年來增加約2.7倍,為歷史新高,實為一大隱憂。性侵加害者 七成為親人所為更值得注意的是,進一步分析性侵害施虐者,將近七成為親人所為 (包含父親、母親、手足、親戚、同居人等)。由於家內性侵不易被察覺,也往往是最難被揭發的兒虐類型之一,成為受虐者最大的夢魘。家扶基金會表示,在蒐集到的新聞案件中,施虐者不乏社會經濟地位高者。一般民眾容易對性侵害加害人產生迷思,認為加害人多半來自失業、社會階級低下或以為容易從人群中辨識,因此忽略其他看似「安全」的人。兒少遭性侵 治療非常困難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指出,性侵害加害人沒有特定的樣貌,從外表或身分地位無法輕易分辨出來,沒有固定類型可言,且任何場所都有可能潛藏性侵傷害的危險,民眾必須要有此認知。性侵害,尤其是亂倫,所造成的創傷,對受害人人格發展和人際關係的建立,會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這傷害可能導致日後心理及犯罪問題。精神科醫師李秀娟也補充,對於遭受性侵的兒少,儘管做再多的治療,要完全讓心智恢復,幾乎非常困難。家扶基金會呼籲,社會大眾應提高對於兒童保護的警覺,雖政府法律有許多保障兒少的相關措施,但實際上,唯有周遭親人與所有相關人事物的多加留意,才能夠避免類似情況一再發生,拯救無辜的孩子一再受害。

「摸一下」 錯誤迷思恐觸法

「摸一下」 錯誤迷思恐觸法#性侵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未滿18歲的性侵害加害案件數由99年1,484件上升至2,611件,相較於99年,上升了75.9%。而進行輔導教育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性侵害案件是起於錯誤迷思導致觸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自101年1月1日起規範,未成年之性侵害加害人,經法院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定認有必要者,需進行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未成年性侵害加害人進行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的過程中發現,有部分性侵害案件的發生是肇因於錯誤的相處迷思而導致觸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以下舉例說明常見迷思。迷思一、未滿18不算犯罪:「我今年就要滿18歲了,我想要比我同學更早有性經驗,這樣才可以炫耀。」雙方都是未成年者犯妨害性自主罪,雖需要提告才成立,但不論對方為自願或被強迫,都一樣是有罪的,且雙方均可向對方提告。只要發生性行為的雙方未滿18歲,仍屬於犯罪行為,只不過在量刑上予以減免。迷思二、摸摸也不行嗎:「我們認識那麼久,而且都是男生,這不就是男生的相處方式嗎?打一下,摸一下,有什麼關係,幹嘛大驚小怪。」任何對於同性或異性間所為與性、性別有關之行為語言、不恰當的身體碰觸、或是不受歡迎的過度追求,使對方感到不自在、不舒服,甚至是被侮辱的感覺,而影響正常生活之進行,皆構成性騷擾。迷思三、沒有使用暴力:「要使用暴力才能稱為強制性交,我只是趁對方酒醉沒有意識時性交,怎麼能說我犯法。」只要是利用被害人酒醉無意識、或遭下藥昏迷不醒之際性侵害得逞或未遂,都已經觸法。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為性交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在酒中加入藥劑犯行,則涉刑法第222條第1項第4款,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與熟識者相約仍須提高警覺朋友間與熟識者之約會仍需提高警覺,並先告知家人或朋友前往的地點、約會對象及返家時間;聚會或見面地點以明亮、公開、能見度高為佳,若遇有臨時更換地點時,可不必赴約,發現飲料或食物已被他人經手,或已離開過自己視線範圍者,都不應再食用。 

醫訊/認識性別平等暨家暴防治

醫訊/認識性別平等暨家暴防治#性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性平等是需要從小教育及落實的,因為現在很多兒童與青少年的兩性知識是透過影視、傳媒、網路、同儕等管道獲得,容易藉此產生錯誤認知,相對而言,最好是透過父母、學校、政府多方齊心努力,從小開始建立正確性平等教育,這樣孩子成長中與成年後也可以避免家暴、性侵、性騷事件發生。為此,基隆長庚醫院與基隆市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特規劃「性別平等暨家庭暴力」海報展,現場備有相關宣傳單張供民眾及員工自行取閱。活動不需事先報名,歡迎個人或團體、閤家蒞臨參訪。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性別平等暨家庭暴力海報展時間:102年2月19日(二)~3月8日(五)地點:基隆長庚醫院(基隆麥金路 222 號)1樓大廳洽詢:02-2431 3131轉2045社服課 呂小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