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膜炎

玩i-Phone導致眼球病變視力模糊?眼睛超時工作小心電腦視覺症候群上身

玩i-Phone導致眼球病變視力模糊?眼睛超時工作小心電腦視覺症候群上身#結膜炎

「我最近看手機螢幕的時候常常覺得眼睛乾澀紅腫、還會突然看不清楚,是不是視神經病變了?」芳齡26歲、原本雙眼近視度數600度的王小姐緊張的詢問眼科醫師。隨著智慧型手機、微型電腦科技越來越進步,人們無時無刻依賴這類電子產品,但讓眼睛長時間盯著小螢幕的結果,是讓「電腦視覺症候群」的文明病越來越猖獗。眼科專科張朝凱醫師就表示,近日上門求診的人,以眼睛乾澀、容易疲勞、視力短暫模糊等現象最多,尤其以原本就是高度近視患者症狀越明顯,追究其原因,跟本身的用眼習慣息息相關。電腦視覺症候群簡稱CVS(Computer Vision Syndrom),當眼睛長期盯著電腦、手機螢光幕長達二小時以上,由於這類影像呈現螢幕都是由無數個小光點所組成,非連續性的畫面需要定期的更新,張朝凱醫師表示,眼睛長時間在閃爍頻繁的螢幕前,造成使用者聚焦不易,眼睛十分容易呈現疲勞感,而專心電腦螢幕,造成眨眼次數降低,眼睛表面水分迅速蒸發,加上空氣懸浮粒子多的時候,會出現如慢性結膜炎及乾眼症的症狀,如果感覺到眼睛異常疲勞、頭痛、雙影像視覺、疲倦、眼睛紅腫乾澀、假性近視等,都是屬於罹患電腦視覺症候群的症狀。電腦視覺症候群患者的年齡層介於22~32歲之間,張朝凱醫師從近來的門診求治患者發現,這類型患者的平均年齡已經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主要是近期智慧型手機不斷推陳出新,無論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人、甚至是用餐中等零碎時間都可以利用智慧型手機收發電子郵件、玩遊戲、上網漫遊,無形中增加眼睛工作量,眼球持續緊繃無法放鬆的結果,就容易反應到視力與生理現象上造成不適。張朝凱醫師提醒,治療電腦視覺症候群要配合藥物治療並改變用眼習慣,特別是有戴框式眼鏡的人,應該要避免在晃動中的交通工具上使用手機或是電子書進行閱讀或是玩遊戲,若近視患者不想再戴眼鏡,則可以考慮接受雷射近視手術來矯正屈光不正。雷射近視手術的平均滿意度高,只要能夠持續注意視力保健,術後視力品質與夜視效能均達到穩定狀態,電腦視覺症候群症狀也能夠有所改善。剛接受完近視雷射手術1個月的王小姐開心表示:「經過雷射手術的治療,我現在視力1.0,眼睛狀態很穩定,遵照張醫師的醫囑讓眼睛有適當時間休息後,我現在儘管長時間工作看電腦或手機螢幕拼事業也沒問題!」張朝凱醫師同時提醒,眼睛不像感冒自然會好,出現異狀時,應該即刻就診,給眼科專科醫師診斷治療不要延誤就醫時間,更不可貿然自行使用藥物。

麻疹暴增疫情 應盡速提高疫苗接種率

麻疹暴增疫情 應盡速提高疫苗接種率#結膜炎

在1963 年麻疹疫苗尚未使用前,被視為是孩童期不可倖免的疾病,超過99%的人都會被感染。麻疹的歷史最早記載於十世紀波斯國,但一直至十七世紀初才分清楚麻疹和天花。而1846年丹麥醫師在調查麻疹的流行時,才正式確立麻疹為傳染病,其潛伏期約14天,感染後具終身免疫等特徵。根據台灣省衛生處年報,民國42~50 年間,在臺灣每年有700~900個麻疹死亡病例,且常佔5歲以下兒童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可見其嚴重性。臺灣從民國67年開始全面麻疹預防接種,但每隔3~5年仍有一次麻疹流行。臺灣自民國74年開始有麻疹全國性統計資料。74當年有麻疹大流行,其中97例因麻疹死亡(死亡率約十萬分之1.7人)。造成流行的主因為:低疫苗接種率、疫苗接種失敗、疫情監視不彰。麻疹病毒是一種具有包膜的RNA 病毒,易被陽光、熱、強酸及紫外線所破壞。麻疹病毒感染人類鼻咽腔呼吸道上皮細胞後,很快的蔓延至局部淋巴系統。在感染後2~3天在感染部位及網狀內皮組織大量病毒增生,並造成原發性病毒血症。感染後11~14天,在血中及感染組織的病毒量達到顛峰,並在2~3天後迅速下降。奇美醫院小兒科 - 陳俊達醫師指出,麻疹通常經飛沫或患者之鼻咽粘液接觸而感染。典型麻疹,被感染的病人經10~12天左右的潛伏期後,進入前驅期,會有2~4天的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所謂3C:cough、conjunctivitis、coryza)等呼吸道症狀。結膜炎出現後1~2天,接著在腔的頰側膜可發現柯氏斑點,再1~2天後身上出現疹子,最先在面頰及耳後,隨後散佈到全身及四肢,疹子為紅斑丘疹,會有融合現象,在4~7天後再依序消退,紅疹出現後1~2天,熱度即開始減退,而皮疹退後,會留下細粉狀皮屑與暗色沉著斑。約5~10%之患者因病毒本身或細菌繼發性感染而產生併發症, 包括中耳炎(7~9%)、肺炎(1~6%)、腹瀉(6%)與腦炎(0.1%)等。 1歲以下之病例死亡率最高,死亡病例多因肺炎(佔60%)引起呼吸衰竭所致,但急性腦炎則常發生在年齡較大兒童及成人。懷孕期間如感染麻疹則會增加流產或早產的機會,但目前仍無充分證據顯示懷孕婦女感染麻疹會造成胎兒先天異常。陳俊達醫師表示,麻疹確定診斷主要依據病毒培養與血清抗體反應;而分子生物技術更是方便的輔助診斷方法,可偵測在尿液、血液及鼻咽分泌物麻疹病毒RNA 。但是在流行期及疫區,只要出現【全身出疹持續3天以上;發燒(耳溫或肛溫)≧38℃;至少具有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三種症狀中的一種】,就有可能被視為臨床病例。因為它具高度傳染力需要大家強力注意防護。麻疹的治療主要為支持性療法以及避免併發症的產生。其預後在過去數十年來有明顯的改善,許多細菌性併發症如中耳炎、肺炎等皆可以抗生素有效控制。台灣地區麻疹疫苗自民國57年開始自費接種,但疫苗接種普及率低,麻疹仍每隔2~3年流行一次,直到民國67年開始改為全面免費接種,麻疹的流行逐漸有效控制。一般而言,麻疹疫苗嚴重副作用相當少,接種部位可能有局部反應,如紅斑、熱或腫脹。此外10~15%接種者在接種後4~10天,會出現輕微發燒,並可能持續2~5天。偶而會出現疹子、鼻炎、輕微的咳嗽或柯氏斑點。民國90年後, 改為12-15個月接種第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國小一年級再常規接種第二劑混合疫苗。陳醫師說,近年零星麻疹病例,大多主要為境外移入,且個案有日益增多之趨勢,這顯示我們的麻疹防疫仍有死角,要根除麻疹仍有待大家努力。最後談談一則網路流行的麻疹笑話:某太太認為醫生帳單太貴了,醫生提醒她說:「別忘了你兒子出麻疹的時候,我到過你家裡出診八次!」她反駁醫生說:「你也別忘了,是我的兒子把麻疹傳染給全校學生的。」其中提到麻疹的高傳染力及隔離的重要性,否則一旦病源不小心散播出去,整個校園皆淪為疫區。在疫苗未普及前,週期性流行取決於民眾的群體免疫力狀態;現在,進入預防勝於治療世代,提高疫苗接種率,就是消除麻疹最簡單快速策略。

黑眼圈跟過敏有關?電腦分析告訴你

黑眼圈跟過敏有關?電腦分析告訴你#結膜炎

這幾年過敏性疾病逐年增加,已經成為國民健康上最大的威脅。而長久以來黑眼圈一直被認為與過敏疾病有關,過敏免疫科醫師也經常被問到「我們小朋友有明顯的黑眼圈是否有過敏?」,長期以來一直無法得到真正的解答。為了真正了解此一問題,台大小兒過敏科醫師,陳建翰(目前在敏盛醫院小兒科服務)、林于粲醫師、江伯倫主任與中央警察大學溫哲彥教授、台灣科技大學的邱士軒教授一同開發出一個新的電腦評估方法,可以用來客觀地測定黑眼圈的顏色深度和範圍。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黑眼圈的顏色深度和範圍與過敏性鼻炎罹病時間長短、眼部和鼻子症狀都有相關性。此一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國際上過敏學研究方面排名第一的期刊【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所接受,顯示受到國際上相當大的重視。也因為此一研究受到國際研究的重視,所以被美國過敏免疫及氣喘學會的通訊特別撰文介紹。此一研究成果的主要意義在於:(1) 這是第一篇利用電腦定量的方法來研究黑眼圈,同時明確地證明黑眼圈的深度和範圍與過敏性鼻炎的嚴重度和罹病時間長短的確有關。(2) 未來可以利用此一客觀的評估方法來分析黑眼圈,並用來作為治療是否有效的重要臨床參考。(3) 這是結合不同領域和校際合作的一個重要例子,結合各種研究技術應用到生物醫學疾病上,將是未來的趨勢。這是第一篇利用定量的方法來研究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黑眼圈嚴重度,結合電腦科技評估的方式可以測定黑眼圈與過敏性鼻炎之間的關連性。未來,結合生物科技與國內已經很有基礎的IT和工程來發展,應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過敏指數預報 輕鬆預防小朋友氣喘

過敏指數預報 輕鬆預防小朋友氣喘#結膜炎

96年臺北市衛生局委託調查統計發現,以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氣喘的盛行率已從73年的10.79%攀升1倍至97年的20.34%!有鑒於此,日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氣喘防治過敏篩檢」服務,讓臺北市國小一年級的小小市民們,能早一步發現本身是否具有潛在的過敏體質,提前做改善及調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局長文祥說:「小朋友的健康是國家最寶貝的資產,讓國家未來棟樑健康的成長,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希望藉由衛生局推動國小一年級氣喘過敏篩檢服務,並搭配臺灣氣喘衛教學會提供過敏指數紅綠燈預報,可以讓更多家長和小朋友都能輕鬆的預防、減少過敏不舒服情況的發生!」此次「過敏性鼻炎處置暨過敏指數」系列講座,是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灣氣喘衛教學會及臺北市立圖書館為提供民眾氣喘防治相關資訊與服務,於98年4月12日至6月7日上午9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圖書館十二分館合作辦理。本次系列講座活動的對象為氣喘過敏兒及家長,現場並特別邀請小朋友的最愛--蝴蝶姐姐,一同分享身為過敏兒的苦惱,並帶領大家讓過敏兒的生活,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藥物治療、浪費醫療資源,而是主動的控制環境來增加預防功效,才是正確的了解過敏、打擊過敏,歡迎家有氣喘過敏兒家長及民眾踴躍參加。民眾除了隨時都可以至臺灣氣喘衛教學會或衛生局網站查詢以及民視的氣象預報中得到最新過敏指數預報之外,臺灣氣喘衛教學會將展開一系列宣導推廣活動:包括每個月在馬偕醫院福音堂舉辦固定衛教講座外,並自4月12日起至6月7日止,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及十二分館舉辦「過敏指數暨過敏性鼻炎處置新觀念系列講座」,提供市民過敏問題的居家照護解決方案。

賞花招惹『花粉熱』 過敏噴嚏打不停

賞花招惹『花粉熱』 過敏噴嚏打不停#結膜炎

春天花草樹木盛開,形成一股賞花的熱潮。然而,花粉處處飛揚時,有過敏體質的人就會吸入或接觸空氣中飄浮的花粉,以致於出現不停地打噴嚏和咳嗽…等情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 張棋楨醫師指出,花粉是過敏原的一種,它會與過敏抗體IgE結合刺激免疫細胞放出致敏物質(組織胺、發炎介質等),而產生鼻子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眼睛癢、喉嚨癢、咳嗽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花粉熱』,它包括了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結膜炎。■ 哪些花粉會引起過敏?張棋楨醫師表示,一般會引起花粉熱的花是靠風傳播花粉的風媒花,而花朵外形色彩鮮豔美麗靠昆蟲傳播花粉的蟲媒花(如玫瑰、向日葵、蒲公英、油菊等)則較不會。風媒花可分為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二類,這些植物遍佈世界各地。許多人誤以為台灣沒有什麼會引起過敏的植物,其實這些植物也生長在你我周圍,只是大家不太熟悉罷了,根據調查台灣以狗牙根、羊蹄、刺莧、油加利及木麻黃最常見。而日本以杉木居首,美國以豕草最多。 在一年四季中有各種不同的花粉在散佈,花粉季通常是由二月或三月開始,一直延續到十月。每逢花粉季時,在美國各地的州政府會印製或公佈當時花粉的種類及每日的花粉濃度(每立方公尺空氣中所含的花粉數量),如花粉濃度達每立方公尺空氣含20~100顆微粒,便會引發過敏徵狀。提醒有花粉熱的患者要注意防範,反觀國內只有氣象報告包括溫度、濕度或舒適度而已。 ■ 如何診斷對花粉過敏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 - 廖學聰醫師說,凡是在春天容易發作的結膜炎、鼻炎、咳嗽、氣喘或有暴露於某些植物間就容易發作的病史,都要懷疑有花粉過敏的可能性。其診斷的方式可用皮膚過敏原試驗或抽血(如MAST、CAP)來確定是哪一種花粉過敏。預防勝於治療,當對花粉過敏時,要去認識對自己會過敏植物的外觀形狀,每逢開花季節時就少去招惹它,然而要完全避免花粉是不可能的,如何減少暴露在花粉的作法,廖學聰醫師指出有以下幾種:(1)花粉濃度高時減少外出活動。(尤其是在草地運動)(2)在花粉季期間使用空氣調節清淨器。(3)趁花粉濃度較低時(花粉濃度最高時是在上午五點到十點之間),讓屋子通風。(4)外出時,要戴口罩、眼鏡及帽子。一旦有花粉熱症狀時可以服用一些抗組織胺(抗過敏)的藥物,幫助患者度過花期。若實在太嚴重,則可以考慮減過敏療法。

改善過敏不適 先隔絕過敏原

改善過敏不適 先隔絕過敏原#結膜炎

全世界有將近40%的人口有過敏性疾病,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表現與症狀,在鼻子則是過敏性鼻炎、花粉熱,症狀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喉嚨癢;在肺則是過敏性氣喘,症狀有哮喘、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在眼睛則是過敏性結膜炎,症狀有流淚、紅眼、眼瞼酸癢;在皮膚則是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在消化道則是過敏性腸胃炎。天主教聖功醫院耳鼻喉科 - 蔡佳靜醫師表示,過敏體質受到先天遺傳,後天飲食及生活環境的影響。醫師可藉由病史的詢問以及過敏原的檢測來確定診斷,而一旦有了過敏體質,如何預防與保養,則首重避免接觸過敏原,其次才是藥物治療。塵及其排泄物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常生活於寢具、枕頭、床墊、地毯、填充玩具中,預防之道是最少兩星期一次以熱水(50~60℃)清洗更換,並於陽光下曝曬,勿使用地毯,使用除濕機與吸塵器,冷氣機濾網應定期清洗,避免填充玩具、棉花或羽毛等填充之擺飾品。對黴菌過敏者,應保持居家的乾爽與通風,避免使用地毯及塑膠軟墊,可使用除濕機,讓溼度保持在50%以下來抑制黴菌的生長;亦可使用空氣濾清機並定期清洗更換濾網,如果是對寵物的毛皮或唾液過敏者,則應盡量避免飼養貓、狗、兔子等寵物,如已飼養,蔡佳靜醫師則建議,每週梳洗寵物,以減少過敏原數量,避免寵物進入臥室。如果是高度敏感者,甚至應將寵物飼養於室外。如果對花粉過敏者,每當花粉微粒在空氣中傳播時,就有可能導致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發作。預防措施為在花粉值高時盡量減少外出、避免在草地上運動、或是配戴口罩。如果是對食物過敏者,則應盡量禁食該種食物及相關製品,而常見之食物性過敏原有牛奶、蛋白、蛋黃、花生、小麥、帶殼海鮮及堅果類。蔡佳靜醫師表示,如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過敏體質與過敏原,進而有效地避免接觸並與醫師配合,應能讓過敏所造成的不舒服症狀減少的最低。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

大家勤洗手 病菌遠離我#結膜炎

今年五、六月時,腸病毒造成許多起較重的傷亡病例,雖然疫情在六月下旬的高峰後,已呈現下降趨勢,但仍應注意小心防範。而預防疾病的首要工作,也是非常簡單的方式,就是「勤洗手」,10月15日為「世界洗手日」,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為宣導洗手的重要性,特於10月14日假該院一樓門診大廳舉辦「大家常洗手,病菌遠離我」活動,用洗手舞、有獎徵答等生動活潑的方式向民眾宣導洗手的重要性。在「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晨曦發展中心」熱情響應新竹醫院這次的洗手運動下,由該中心的天使打擊樂團帶來的精彩打擊樂表演中揭開活動的序幕,在一片的歡樂氣氛中,可愛的團員用他們的活力才藝,吸引了大家贊嘆的目光也獲得了滿場的掌聲。活動中,新竹醫院新張景年院長對來院民眾強調洗手的好處及重要性,表示大家若能多洗手,並且用正確的方式洗手,就能杜絕許多傳染病常保身體健康。該院感染科主任郭漢岳醫師表示,手上的細菌,一般分為固有菌叢及暫時性菌叢兩大類,暫時性菌叢為主要的致病菌。洗手主要可以去除大多數的暫時性菌叢,因而可以減少院內感染,保護自己及病人的安全。除了細菌之外,洗手可以有效防範腸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這次洗手宣導活動自10/1即開始,於門診、病房推廣,用院內廣播方式及製作洗手常識海報,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宣導活動,另外,製作了洗手常識問答小卡,讓就診民眾參照活動海報填寫正確的洗手知識,希望藉此讓大家更了解洗手的重要性,並於14日活動當天,從熱烈響應活動之民眾所填寫的小卡中,抽出了10名能獲得實用禮卷的幸運兒;除了抽獎活動外,活動現場亦進行有獎問答,獎品是知名香皂及擦手巾,提醒得獎的民眾能利用獎品保持手部清潔的重要性。感染科郭漢岳主任表示,洗手的時機,除了吃飯、如廁前後外,看病及前往醫院前後也應該洗手。而在腸病毒或流行性結膜炎的流行時期,進出人多的場所多洗手,也能減少自己及家人得病的機會。張景年院長另表示,除了清水的洗手外,對於一雙沒有染到髒汙的雙手,使用酒精性乾洗手液搓洗雙手具有跟洗手相同的滅菌效果,該院在很多地方備有乾洗液,希望大家探病前後及離開醫院之前使用乾洗手液來阻絕疾病的傳播。

夏日戲水,小心急性流行性結膜炎

夏日戲水,小心急性流行性結膜炎#結膜炎

春夏季節正是急性傳染性結膜炎流行的時候。急性流行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症",它係由不同的濾過性病毒所引起,通常由腺病毒感染造成。臨床上也發現腸病毒、科沙其病毒也會產生急性傳染性結膜炎,其潛伏期因不同病源的差異,從感染到發病約1天到10天不等。新店耕莘醫院眼科醫師 馮惠貞表示流行性結膜炎發作時,通常會出現眼睛紅腫、結膜充血、病患自覺異物感、刺痛、怕光、眼睛分泌物增多及耳前淋巴腫等症狀,發病過程約1~2星期。若是由腺病毒8型及19型引起之結膜炎,通常不伴隨全身症狀,80%病患會產生角膜炎;但腺病毒3型及7型引起之結膜炎,則通常會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影響小孩子甚鉅,約有30%會產生角膜炎,更須留意的是當發生角膜炎時,視力會受影響。一般來說,流行性結膜炎的傳染途徑是接觸傳染,如游泳、共用毛巾、接觸過病患使用過之物品等,都有可能被傳染。現行並無特殊的治療方法,部分病患接受醫師建議使用類固醇以降低眼睛的發炎反應,使發病過程較為舒適。為了讓您闔家在炎夏戲水時,能夠盡情、盡興,無後顧之憂,以下提醒您注意傳染性結膜炎(紅眼睛)的重要事項:1>由於急性流行性結膜炎是一種因眼睛感染濾過性病毒而得來的結膜炎,其傳染力極強,往往一人得病,容易傳染給其家人及其週圍的人,是屬於接觸性傳染的一種病症。2>發病過程約兩星期之久,除敷藥外,應注意休養,不可揉擦眼睛,並防止併發症如角膜潰瘍之發生。3>此病是由接觸而感染,患者應常洗手,避免接觸公共物品,毛巾、面盆等應與家人分開使用,不可與別人握手,發病期間不可游泳。4>急性流行性結膜炎的預防方法,最主要就是避免揉擦眼睛,同時保持個人衛生,不要隨便使用患者之眼藥,因點用患者用過之眼藥很容易被傳染。5>遵照醫師指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