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讓惡性腫瘤消失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讓惡性腫瘤消失#鼻咽癌

居住在嘉義的小詩(化名)今年才剛滿20歲,持續鼻塞、耳鳴好一陣子,她當做只是小感冒而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半年來體重驟降10公斤、脖子日漸腫大,甚至經常流鼻血。驚覺有異的小詩,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求診,經黃威雄醫師檢查後,在小詩的鼻咽部位發現一顆7.2公分*5.4公分大的惡性腫瘤,整個鼻咽部位幾乎被這顆腫瘤塞滿,緊急轉介至放射腫瘤科,確診為第四期鼻咽癌,須接受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圖:放射線治療師為接受治療的患者放置頭頸部固定模具)放射腫瘤科吳思遠醫師運用「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治療兩個月後,不但惡性腫瘤完全消失,小詩也沒有口乾舌燥、口腔破洞的不適感,讓花樣年華的她,一掃癌症的陰霾,再次擁抱自己的美麗人生。吳思遠醫師表示,幫助小詩消除腫瘤的最大功臣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近年來,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有了很大的進展,所謂的強度調控,即是治療醫師以人體能接受的總劑量,並依照病灶及腫瘤位置,彈性分配放射線的區域劑量,在重要病灶上規劃最高劑量,相對的,其他「無辜」區域則設計最低劑量,在不超過人體負荷總劑量的情況下,有效殺死癌細胞,同時,也能將「傷及無辜」的機會降至最低。

奉獻獎得主罹鼻咽癌 耳鳴、鼻出血為早期症狀

奉獻獎得主罹鼻咽癌 耳鳴、鼻出血為早期症狀#鼻咽癌

獲頒「原住民及離島養成公費生偏鄉服務奉獻獎」的五十八歲的台東縣達仁鄉衛生所醫師巴德雄,本身也是原住民,在太麻里行醫19年,去年竟發現自己罹患鼻咽癌,接受治療後重返崗位行醫。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巴德雄,罹患鼻咽癌機率就高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顏正安醫師說,遺傳影響不大。巴德雄醫師表示家族有鼻咽癌病史,較一般人更易罹癌,卻忙到沒時間去檢查。耳鼻喉科顏正安醫師表示,多數癌症有可能是基因控制出問題,但鼻咽癌與其他癌症較不同,遺傳因素占得較小。顏正安醫師表示,鼻咽癌的發生應該與地域性較有關係,居住華南沿海的華人測出的EBV病毒含量,較其他地區的人還要高,因此鼻咽癌恐怕是居住的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跟遺傳的關係並不大。顏正安醫師說,鼻咽癌治療需要倚靠早期發現,像是頸部腫塊,也就是淋巴腺腫大,可能會出現在頸部各種部位,或是鼻腔不正常的出血、耳鳴,痰中有血等。統計數據上鼻咽癌好發年齡是40多歲,其中又以男性居多,當然顏正安醫師也遇過20多歲的男性患者。由於感冒、中耳炎與鼻咽還部分症狀類似,顏正安醫師表示,雖然症狀很像,但其實非常容易分辨,從耳鳴這個症狀來看,鼻咽癌的特徵為單側耳鳴,而一般感冒則是因為雙側中耳積水,所以會產生雙側耳鳴;醫師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頸部腫塊、鼻出血、單側耳鳴,就應該要就醫檢查與治療。吃魚油不會變得更聰明 但能降低前列腺癌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96腸胃道是人體「情緒器官」 心理問題導致腸胃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80男胸悶、猛喘 原來是二尖瓣瓣膜逆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75

未抽菸卻離鼻咽癌 少婦罹患鼻咽癌

未抽菸卻離鼻咽癌 少婦罹患鼻咽癌#鼻咽癌

中部一名年僅36歲少婦,因鼻血及鼻涕倒流症狀至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竟被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確認罹患「鼻咽癌」,經由頭頸部醫療團隊評估討論,建議患者接受「銳速刀放射治療」,治療2個月後,患者病情已獲得良好控制。該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表示,患者本身沒有抽菸的習慣,但最近卻因經常發生流鼻血、鼻涕倒流與頭痛的情形,起初以為是鼻竇炎而至住家附近的診所診療,但看了一個月未見改善,醫師即建議患者到大醫院檢查。透過鼻咽鏡檢查,赫然發現罹患「第一期的鼻咽癌」,經過頭頸部癌症醫療團隊評估討論,建議患者接受最新、最有效率的「銳速刀放射治療」,患者接受2個月治療後,癌細胞不見跡影,只須回耳鼻科定期追蹤。葉啟源主任指出,臨床上鼻咽癌的症狀為多為鼻塞、流鼻血、頭痛、頸側淋巴節脹大、面部麻痺、吞嚥困難與耳鳴等。鼻咽癌發生原因目前仍然不明,但有些研究指出與抽菸、吸二手菸、空氣污染或食用醃製品等危險因子有關,而男女發生的比例為2:1。目前治療鼻咽癌的方法包含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副作用較大,例如可能因傷到腮腺而減少口水分泌造成口乾症。目前患者使用的「銳速刀放射治療」可保護唾液功能,改善口乾症減等副作用,幫助患者能正常飲食,不會感到吞嚥困難,口感較好,術後生活品質良好。延伸閱讀「完整文章」: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134

非老菸槍專屬疾病! 少婦生活習慣良好竟罹鼻咽癌

非老菸槍專屬疾病! 少婦生活習慣良好竟罹鼻咽癌#鼻咽癌

鼻咽癌似乎不是老菸槍的專屬疾病!台中市一名36歲的婦人日前出現流鼻血、鼻涕倒流與頭痛的症狀,到診所被診斷為鼻竇炎,治療一個多月都不見改善,轉介至大醫院才赫然發現是鼻咽癌,所幸及早治療現已控制病情。醫師表示,這名婦人平時既不抽菸,也沒有什麼不良習慣,生活作息單純。直到日前出現流鼻血、鼻涕倒流與頭痛的症狀至診所就醫一個月未見改善,轉介至大醫院進行鼻咽鏡檢查竟然發現罹患第一期鼻咽癌。所幸及早發現,醫院為婦人進行新式「銳速刀放射治療」,兩個月後癌細胞已消失匿跡,但仍須定期追蹤。醫師指出,一般臨床上鼻咽癌的患者症狀多是鼻塞、流鼻血、頭痛、頸側淋巴節脹大、吞嚥困難與耳鳴,至今發生鼻咽癌的原因仍不明。但有不少研究顯示,抽菸、吸二手菸、空氣汙染或食用醃漬食品可能造成鼻咽癌的發生,且男性發生比例為女性兩倍,並非是吸菸者的專屬疾病。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的放射治療與化療都可用以治療鼻咽癌,但放射線治療會影響口水分泌造成口乾症等副作用。現在新式的銳速刀放射治療,可保留70%以上的腮腺功能及100%頷下腺功能,且不會引起口乾症,患者可以正常飲食不會感到吞嚥困難,生活品質可以享有較好的改善。

51歲男子鼻咽癌復發 鼻竇狂流膿水

51歲男子鼻咽癌復發 鼻竇狂流膿水#鼻咽癌

51歲的林先生有鼻咽癌病史,透過電療後暫時控制住病情,但去年初又發現癌症復發,醫師建議他接受積極治療,但他卻遲遲不肯答應。原來林先生曾聽說不少復發病友接受第二次電療時發生聽力退化、視力模糊、顱底或鼻竇反覆發炎狂流膿水等副作用,讓必須工作肩負家中生計他裹足不前,一直拖到年底才決定到光田醫院接受治療。該院癌症治療團隊採用「鼻竇內視鏡導航下鼻咽部切除術」,不僅安全、精確的一次切除腫瘤,同時還免除了鼻咽癌患者接受二次電療後可能會發生的各種副作用,目前林先生預後良好,持續追蹤都未有復發跡象。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沈炳宏醫師表示,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0人可能罹患鼻咽癌,這種癌症好發於40~50歲男性,大部分都是家庭生計的維持者。因為腫瘤位置深層,靠近顱底、血管等重要器官,所以目前的治療主流以放射治療(電療)為主。治療後第一期患者五年存活率有九成左右,第二期也有五成以上,所以早期發現治療後擺脫病魔的機率很高。可惜的是,仍然有1/4的病人可能在日後復發。目前針對復發的病人仍以再次電療為主,但是病人承受第二次電療後,有可能產生一些後遺症,包括聽力損傷、中耳鼻竇發炎、口腔或食道發炎導致吞嚥困難等,少數嚴重者還可能造成顱底骨髓炎甚至壞死。沈炳宏醫師表示門診中常需為鼻咽癌復發患者抽出中耳及鼻竇中不斷蓄積的濃水,這些不適症狀對許多肩負家庭生計的患者來說,影響真的很大。有鑑於此,醫療界也發展出所謂的「救援性手術」,針對電療後效果不佳或不願意再接受電療的鼻咽癌病人,改採用「手術」的方式來切除鼻咽腫瘤。在內視鏡還不發達的過去,手術必須把顏面切開、鑿開上頷骨來切除腫瘤,但這種手術耗時、出血量和風險較高,最重要的是,術後病患臉部腫痛麻木,生活品質仍然受到影響。但現在透過技術成熟的「鼻竇內視鏡導航手術」來治療,不僅外觀無傷口、出血量少、復原快,癌症的局部控制率比起傳統手術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未來也可望成為鼻咽癌復發患者施行「救援性手術」、對抗癌症並保有良好生活品質的絕佳新選擇。

視力模糊 可能是鼻咽癌症狀

視力模糊 可能是鼻咽癌症狀#鼻咽癌

一位28歲男性病患,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門診求診時,主訴是左側視力模糊有複視現象,整個病程還不到一個星期,他還自述左側嘴角附近皮膚有輕微麻痛感。經過眼科初步檢查,診斷該病患為疑似左側顱底腫瘤因壓迫所導致的第六對腦神經(眼外旋神經)麻痺,最後確診竟然是鼻咽癌作崇。為進一步診斷,眼科醫師安排該病患住院檢查,並安排頭部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後,會診耳鼻喉科,目的在排除顱底聽神經(第八對腦神經)腫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蔡佳叡指出,在檢視病患的核磁共振影像時,即發現該腫瘤是由更低的鼻咽部蔓延至顱底導致神經壓迫症狀,非原發於顱底的聽神經瘤。於是馬上替病患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果然在左側鼻咽部發現一個大腫塊,已生長到後鼻孔邊緣。當下替病人進行鼻咽腫瘤切片,而之後該切片檢查的病理結果證實為一惡性腫瘤,亦即俗稱的鼻咽癌。蔡佳叡解釋,鼻咽癌為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發生率極高的一種惡性腫瘤,臨床上常見表現症狀如下:1.頸部腫塊。2.流鼻血。3.單側耳症狀,如耳悶塞感、聽力變差或耳鳴。4.鼻症狀,如流鼻膿、鼻塞等類似鼻竇炎的病狀。5.單側頭痛。6.神經症狀,如視力模糊、動眼肌麻痺或臉部感覺神經麻痺等。在臨床上以頸部腫塊為表現症狀的病例最多,像該名病患並無任何耳鼻喉科相關症狀,僅以眼睛神經症狀表現比較少,且雖然病患主訴有症狀時間僅在一週以內,因為造成神經壓迫時,腫瘤已長得較大,瀰漫至超過鼻咽部範圍,在癌症分期上都屬較差。蔡佳叡表示,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包含臺灣港澳及東南亞,癌症發生有認為和種族及遺傳相關,也有和飲食習慣及病毒感染(Epstein-Barr Virus)相關的研究。在治療上均以放射治療為主,並可能輔以化學治療,一般來說,鼻咽癌對放射治療反應良好,是屬於預後較佳的一種癌症,但是因症狀表現常較不典型,導致病患忽略而延誤早期診斷及治療時機。

單側耳悶塞感、聽障 小心有鼻咽癌

單側耳悶塞感、聽障 小心有鼻咽癌#鼻咽癌

最近一、二個月以來,在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耳鼻喉科門診接連發現,三位就醫病患有單側耳不適且合併聽力變差及鼻部問題之症狀,後經檢查發現單側耳有中耳積水及鼻咽腫塊,診斷後證實是罹患鼻咽癌。施水木醫師指出,病例一是一位42歲男性病患,來門診的主訴為右側耳有悶塞感合併聽力變差,有時還出現耳鳴嗡嗡叫,已在診所及其他醫院陸續看了二個月仍未改善,經檢查發現有右側耳中耳積水及鼻咽腫塊,後經鼻咽切片檢查為鼻咽癌,目前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中。另外,一位46歲女性病患,來門診的主訴為左側耳有嚴重悶塞感合併聽力變差,鼻涕與痰中有血絲,已在診所及其他醫院陸續看了三個月仍未改善,經檢查發現有左側耳中耳積水及鼻咽腫塊,後經鼻咽切片檢查為鼻咽癌,目前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中。鼻咽癌是國內常見的癌症之一,在鼻咽癌的病患中,約20-25%會以耳部的症狀為主要表現來看診,如單側耳悶塞感、聽力障礙或耳鳴;其他常見的症狀還包括頸部腫塊、鼻涕或痰中有血絲等。施水木醫師表示,鼻咽癌目前的治療是以放射線治療為主,有時也會配合輔助性的抗癌藥物化學治療。鼻咽癌在國內的病例不少,國內醫師對鼻咽癌的治療很有經驗,只要是早期診斷出來的病患,可以得到80%以上的治療率,相對於其他癌症而言,這個結果已相當不錯。施水木醫師建議,若有單側耳中耳積水、鼻涕與痰中有血絲、頸部腫塊,應儘速尋求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的進一步的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脖長硬塊可能是鼻咽癌警訊

脖長硬塊可能是鼻咽癌警訊#鼻咽癌

一名高中男生因一年前感冒時摸到的淋巴腫遲遲未消,故前往光田綜合醫院檢查,沒想到竟診斷出罹患鼻咽癌。目前少年正積極接受該院腫瘤中心的治療,而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楊英傑醫師也特別表示,國人罹患癌症的年齡不斷下探,即使是不菸不酒的青少年,也有可能罹患癌症,若民眾發現身體異狀,千萬別等閒視之。楊英傑醫師表示,這位同學今年18歲,其實他在一年前就曾摸到左右兩邊的脖子出現小小的硬塊,當時正巧感冒發燒的他,以為是感冒常引起的淋巴結腫,因此不以為意,想說吃吃消炎藥就好了。可是感冒好了以後,發現脖子上的硬塊卻遲遲不消,而且還越來越大。由於自己不菸不酒,自視身體健康的他一直拖了一年,才到醫院看診,沒想到經切片檢查後,竟發現罹患鼻咽癌。醫師指出,鼻咽癌雖好發於四十歲以上的中年男性,但是各年齡層不分性別皆有可能發生。鼻咽癌的發生因素有很多種,遺傳佔一部份,如果父母中有一人罹患,則子女罹癌機率就比一般人高出6倍。更重要的是環境因素、常吃醃漬食物(鹹魚、鹹菜)、抽菸等都是致病的原因,但即使未有上述致病因素,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像該少年這樣不菸不酒、家無遺傳案例的年輕人,也可能罹患鼻咽癌。由於鼻咽癌發生的位置是在鼻腔深部連接至咽喉上方處,位置特殊,肉眼不易發現初期的徵兆有頸部腫塊、流鼻血、耳塞感,若忽略而不去檢查,拖到出現腦神經受損如複視、頭痛、嘴張不開或脖子淋巴非常大時,往往腫瘤已是第三、四期,有不同程度的癌細胞轉移,錯失治療良機。為了提升爲了提供患者更優質的放射治療,光田綜合醫院特別引進了最新型的影像導航直線加速器,可執行多種先進放射治療技術,包括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與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利用導航系統與電腦治療計畫系統精確定位癌細胞,提升治療精準度,並大幅降低放療副作用,而這位少年也在癌症中心專業的醫療團隊治療下,成功控制癌細胞。醫師提醒民眾,鼻咽癌早期常見的臨床症狀有側頸部逐漸增大的腫塊、流鼻血、耳塞、不明原因長期鼻塞等,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儘快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