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

醫訊/鼻咽癌、咽喉癌病友座談會

醫訊/鼻咽癌、咽喉癌病友座談會#鼻咽癌

鼻咽癌為台灣地區十大癌症之一,而鼻咽癌的病因,根據研究可能與遺傳體質、病毒及環境因素有關,鼻咽癌發生的位置是為位於鼻咽部,鼻咽部是鼻孔後面一個很小的空間由於解剖位置特殊,不易早期診斷,因此應對鼻咽癌的一些臨床症狀有所瞭解並保持警覺,有症狀時儘早接受醫師的檢查,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部醫師戴世光在網站衛教文章上表示,咽、喉及口腔癌及其頸部轉移,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疾病,更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  咽、喉、口腔癌的發生,可能與煙、酒,特別是檳榔的嚼食有關。若能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的治癒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口腔咽喉癌之篩檢及診斷應包括上呼吸吞嚥道及頸部,因為口腔咽喉癌有極高比率的多發性病灶及淋巴轉移。 為協助鼻咽癌、咽喉癌病友及家屬對疾病的適應及瞭解,林口長庚特舉辦本座談會,邀請神經內科張寓智醫師主講『放射線治療後與腦中風的關係』及耳鼻喉科康仲然醫師主講『疾病應注意事項』,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時  間:4/21(六)下午1:30~4:30地  點:林口長庚醫院醫學大樓1樓第二會議廳聯絡方式: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闕昀珮小姐(03)3281200轉8381

新技術治鼻咽癌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新技術治鼻咽癌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鼻咽癌

據民國九十五年癌症統計,台灣鼻咽癌每年新增一千五百人左右。亞洲東南方發生率遠高於美國及歐洲。鼻咽癌雖未進入前十大癌症,不過卻常聽到親友或是名人得此惡疾;阮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嚴從毓表示,鼻咽癌不易由開刀處理,現最新的技術「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提升腫瘤治療精準度、降低副作用,醫院調查結果顯示,病人三年內疾病控制率超過九成五,追蹤病患口乾、聽力損傷、吞嚥障礙等副作用的避免亦有長足進步。相較於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阮綜合醫院於三年前引進的螺旋斷層放射治療( Tomotherapy ),為更新一代的放射治療設備。其不僅有電腦治療計劃系統和強度調控治療的優點,讓惡性腫瘤組織接受較高劑量之餘,其相鄰的正常器官可以不受到太大的傷害,進而提升病患生活品質。除此之外,「影像導引」技術,每日即時地修正病人腫瘤位置誤差,讓醫師和物理師所設計的治療劑量,能在每天治療時精準地給予病人。鼻咽癌不同於其他的頭頸部癌症,較不易由開刀處理。早期的鼻咽癌單獨使用放射治療,可以達到五年間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對於較嚴重的局部晚期的鼻咽癌,使用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加上輔助化學治療,亦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相較於其他癌症病患而言,鼻咽癌治療後的病人,不僅有較長的生存期和較佳的癒後,甚至可以達到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嚴從毓醫師表示,對於一個具有極佳治癒機會的癌症患者而言,不僅要選擇良好的治療方式以確保治療效果,更要選擇可以提升生活品質的治療,才能在完整治療後,重拾往日的日常生活作息,也讓病人因生理功能無缺陷而恢復自信心及社交能力。因此對於一位年輕的鼻咽癌患者而言,選擇一個可以兼顧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的放射治療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讓惡性腫瘤消失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讓惡性腫瘤消失#鼻咽癌

居住在嘉義的小詩(化名)今年才剛滿20歲,持續鼻塞、耳鳴好一陣子,她當做只是小感冒而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半年來體重驟降10公斤、脖子日漸腫大,甚至經常流鼻血。驚覺有異的小詩,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求診,經黃威雄醫師檢查後,在小詩的鼻咽部位發現一顆7.2公分*5.4公分大的惡性腫瘤,整個鼻咽部位幾乎被這顆腫瘤塞滿,緊急轉介至放射腫瘤科,確診為第四期鼻咽癌,須接受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圖:放射線治療師為接受治療的患者放置頭頸部固定模具)放射腫瘤科吳思遠醫師運用「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治療兩個月後,不但惡性腫瘤完全消失,小詩也沒有口乾舌燥、口腔破洞的不適感,讓花樣年華的她,一掃癌症的陰霾,再次擁抱自己的美麗人生。吳思遠醫師表示,幫助小詩消除腫瘤的最大功臣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近年來,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有了很大的進展,所謂的強度調控,即是治療醫師以人體能接受的總劑量,並依照病灶及腫瘤位置,彈性分配放射線的區域劑量,在重要病灶上規劃最高劑量,相對的,其他「無辜」區域則設計最低劑量,在不超過人體負荷總劑量的情況下,有效殺死癌細胞,同時,也能將「傷及無辜」的機會降至最低。

奉獻獎得主罹鼻咽癌 耳鳴、鼻出血為早期症狀

奉獻獎得主罹鼻咽癌 耳鳴、鼻出血為早期症狀#鼻咽癌

獲頒「原住民及離島養成公費生偏鄉服務奉獻獎」的五十八歲的台東縣達仁鄉衛生所醫師巴德雄,本身也是原住民,在太麻里行醫19年,去年竟發現自己罹患鼻咽癌,接受治療後重返崗位行醫。有鼻咽癌家族病史的巴德雄,罹患鼻咽癌機率就高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顏正安醫師說,遺傳影響不大。巴德雄醫師表示家族有鼻咽癌病史,較一般人更易罹癌,卻忙到沒時間去檢查。耳鼻喉科顏正安醫師表示,多數癌症有可能是基因控制出問題,但鼻咽癌與其他癌症較不同,遺傳因素占得較小。顏正安醫師表示,鼻咽癌的發生應該與地域性較有關係,居住華南沿海的華人測出的EBV病毒含量,較其他地區的人還要高,因此鼻咽癌恐怕是居住的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跟遺傳的關係並不大。顏正安醫師說,鼻咽癌治療需要倚靠早期發現,像是頸部腫塊,也就是淋巴腺腫大,可能會出現在頸部各種部位,或是鼻腔不正常的出血、耳鳴,痰中有血等。統計數據上鼻咽癌好發年齡是40多歲,其中又以男性居多,當然顏正安醫師也遇過20多歲的男性患者。由於感冒、中耳炎與鼻咽還部分症狀類似,顏正安醫師表示,雖然症狀很像,但其實非常容易分辨,從耳鳴這個症狀來看,鼻咽癌的特徵為單側耳鳴,而一般感冒則是因為雙側中耳積水,所以會產生雙側耳鳴;醫師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頸部腫塊、鼻出血、單側耳鳴,就應該要就醫檢查與治療。吃魚油不會變得更聰明 但能降低前列腺癌風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96腸胃道是人體「情緒器官」 心理問題導致腸胃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80男胸悶、猛喘 原來是二尖瓣瓣膜逆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75

未抽菸卻離鼻咽癌 少婦罹患鼻咽癌

未抽菸卻離鼻咽癌 少婦罹患鼻咽癌#鼻咽癌

中部一名年僅36歲少婦,因鼻血及鼻涕倒流症狀至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竟被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確認罹患「鼻咽癌」,經由頭頸部醫療團隊評估討論,建議患者接受「銳速刀放射治療」,治療2個月後,患者病情已獲得良好控制。該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表示,患者本身沒有抽菸的習慣,但最近卻因經常發生流鼻血、鼻涕倒流與頭痛的情形,起初以為是鼻竇炎而至住家附近的診所診療,但看了一個月未見改善,醫師即建議患者到大醫院檢查。透過鼻咽鏡檢查,赫然發現罹患「第一期的鼻咽癌」,經過頭頸部癌症醫療團隊評估討論,建議患者接受最新、最有效率的「銳速刀放射治療」,患者接受2個月治療後,癌細胞不見跡影,只須回耳鼻科定期追蹤。葉啟源主任指出,臨床上鼻咽癌的症狀為多為鼻塞、流鼻血、頭痛、頸側淋巴節脹大、面部麻痺、吞嚥困難與耳鳴等。鼻咽癌發生原因目前仍然不明,但有些研究指出與抽菸、吸二手菸、空氣污染或食用醃製品等危險因子有關,而男女發生的比例為2:1。目前治療鼻咽癌的方法包含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副作用較大,例如可能因傷到腮腺而減少口水分泌造成口乾症。目前患者使用的「銳速刀放射治療」可保護唾液功能,改善口乾症減等副作用,幫助患者能正常飲食,不會感到吞嚥困難,口感較好,術後生活品質良好。延伸閱讀「完整文章」: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134

非老菸槍專屬疾病! 少婦生活習慣良好竟罹鼻咽癌

非老菸槍專屬疾病! 少婦生活習慣良好竟罹鼻咽癌#鼻咽癌

鼻咽癌似乎不是老菸槍的專屬疾病!台中市一名36歲的婦人日前出現流鼻血、鼻涕倒流與頭痛的症狀,到診所被診斷為鼻竇炎,治療一個多月都不見改善,轉介至大醫院才赫然發現是鼻咽癌,所幸及早治療現已控制病情。醫師表示,這名婦人平時既不抽菸,也沒有什麼不良習慣,生活作息單純。直到日前出現流鼻血、鼻涕倒流與頭痛的症狀至診所就醫一個月未見改善,轉介至大醫院進行鼻咽鏡檢查竟然發現罹患第一期鼻咽癌。所幸及早發現,醫院為婦人進行新式「銳速刀放射治療」,兩個月後癌細胞已消失匿跡,但仍須定期追蹤。醫師指出,一般臨床上鼻咽癌的患者症狀多是鼻塞、流鼻血、頭痛、頸側淋巴節脹大、吞嚥困難與耳鳴,至今發生鼻咽癌的原因仍不明。但有不少研究顯示,抽菸、吸二手菸、空氣汙染或食用醃漬食品可能造成鼻咽癌的發生,且男性發生比例為女性兩倍,並非是吸菸者的專屬疾病。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的放射治療與化療都可用以治療鼻咽癌,但放射線治療會影響口水分泌造成口乾症等副作用。現在新式的銳速刀放射治療,可保留70%以上的腮腺功能及100%頷下腺功能,且不會引起口乾症,患者可以正常飲食不會感到吞嚥困難,生活品質可以享有較好的改善。

51歲男子鼻咽癌復發 鼻竇狂流膿水

51歲男子鼻咽癌復發 鼻竇狂流膿水#鼻咽癌

51歲的林先生有鼻咽癌病史,透過電療後暫時控制住病情,但去年初又發現癌症復發,醫師建議他接受積極治療,但他卻遲遲不肯答應。原來林先生曾聽說不少復發病友接受第二次電療時發生聽力退化、視力模糊、顱底或鼻竇反覆發炎狂流膿水等副作用,讓必須工作肩負家中生計他裹足不前,一直拖到年底才決定到光田醫院接受治療。該院癌症治療團隊採用「鼻竇內視鏡導航下鼻咽部切除術」,不僅安全、精確的一次切除腫瘤,同時還免除了鼻咽癌患者接受二次電療後可能會發生的各種副作用,目前林先生預後良好,持續追蹤都未有復發跡象。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沈炳宏醫師表示,台灣平均每10萬人就有10人可能罹患鼻咽癌,這種癌症好發於40~50歲男性,大部分都是家庭生計的維持者。因為腫瘤位置深層,靠近顱底、血管等重要器官,所以目前的治療主流以放射治療(電療)為主。治療後第一期患者五年存活率有九成左右,第二期也有五成以上,所以早期發現治療後擺脫病魔的機率很高。可惜的是,仍然有1/4的病人可能在日後復發。目前針對復發的病人仍以再次電療為主,但是病人承受第二次電療後,有可能產生一些後遺症,包括聽力損傷、中耳鼻竇發炎、口腔或食道發炎導致吞嚥困難等,少數嚴重者還可能造成顱底骨髓炎甚至壞死。沈炳宏醫師表示門診中常需為鼻咽癌復發患者抽出中耳及鼻竇中不斷蓄積的濃水,這些不適症狀對許多肩負家庭生計的患者來說,影響真的很大。有鑑於此,醫療界也發展出所謂的「救援性手術」,針對電療後效果不佳或不願意再接受電療的鼻咽癌病人,改採用「手術」的方式來切除鼻咽腫瘤。在內視鏡還不發達的過去,手術必須把顏面切開、鑿開上頷骨來切除腫瘤,但這種手術耗時、出血量和風險較高,最重要的是,術後病患臉部腫痛麻木,生活品質仍然受到影響。但現在透過技術成熟的「鼻竇內視鏡導航手術」來治療,不僅外觀無傷口、出血量少、復原快,癌症的局部控制率比起傳統手術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未來也可望成為鼻咽癌復發患者施行「救援性手術」、對抗癌症並保有良好生活品質的絕佳新選擇。

視力模糊 可能是鼻咽癌症狀

視力模糊 可能是鼻咽癌症狀#鼻咽癌

一位28歲男性病患,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門診求診時,主訴是左側視力模糊有複視現象,整個病程還不到一個星期,他還自述左側嘴角附近皮膚有輕微麻痛感。經過眼科初步檢查,診斷該病患為疑似左側顱底腫瘤因壓迫所導致的第六對腦神經(眼外旋神經)麻痺,最後確診竟然是鼻咽癌作崇。為進一步診斷,眼科醫師安排該病患住院檢查,並安排頭部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後,會診耳鼻喉科,目的在排除顱底聽神經(第八對腦神經)腫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蔡佳叡指出,在檢視病患的核磁共振影像時,即發現該腫瘤是由更低的鼻咽部蔓延至顱底導致神經壓迫症狀,非原發於顱底的聽神經瘤。於是馬上替病患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果然在左側鼻咽部發現一個大腫塊,已生長到後鼻孔邊緣。當下替病人進行鼻咽腫瘤切片,而之後該切片檢查的病理結果證實為一惡性腫瘤,亦即俗稱的鼻咽癌。蔡佳叡解釋,鼻咽癌為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發生率極高的一種惡性腫瘤,臨床上常見表現症狀如下:1.頸部腫塊。2.流鼻血。3.單側耳症狀,如耳悶塞感、聽力變差或耳鳴。4.鼻症狀,如流鼻膿、鼻塞等類似鼻竇炎的病狀。5.單側頭痛。6.神經症狀,如視力模糊、動眼肌麻痺或臉部感覺神經麻痺等。在臨床上以頸部腫塊為表現症狀的病例最多,像該名病患並無任何耳鼻喉科相關症狀,僅以眼睛神經症狀表現比較少,且雖然病患主訴有症狀時間僅在一週以內,因為造成神經壓迫時,腫瘤已長得較大,瀰漫至超過鼻咽部範圍,在癌症分期上都屬較差。蔡佳叡表示,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包含臺灣港澳及東南亞,癌症發生有認為和種族及遺傳相關,也有和飲食習慣及病毒感染(Epstein-Barr Virus)相關的研究。在治療上均以放射治療為主,並可能輔以化學治療,一般來說,鼻咽癌對放射治療反應良好,是屬於預後較佳的一種癌症,但是因症狀表現常較不典型,導致病患忽略而延誤早期診斷及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