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若沒有定期運動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也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對此,物理治療師建議長輩在家可以學習「3招」自養肌力,一天做3~5回就能減緩肌力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4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若沒有定期運動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也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對此,物理治療師建議長輩在家可以學習「3招」自養肌力,一天做3~5回就能減緩肌力衰退。
退休後邁入第二人生,有更多時間規畫自己的生活,不過退休後面臨巨大的生活轉變,可能會為年長者帶來憂鬱情緒。根據調查發現,71~80歲的年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有憂鬱情緒,平常要如何預防老年憂鬱症呢?精神科醫師表示,每個人都要在退休前先做好準備,不論財務、生活都要提前規劃,才能減少憂鬱情緒。
50歲是人生的分界點,我們都知道身體上的養生非常重要,其實,心靈上的養生才是掌握美好生活的關鍵,想要避免老年憂鬱的最好方式,就是培養快樂的心境。「關懷生命協會」共同創立人、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盧俊義於《預約50+好日子》一書中,分享激勵人心的真實範例,帶領讀者及早思索50後的生活方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少人對於退休,懷有「鄉村夢」,認為生活步調緩慢輕鬆,較適合養老養病。但英國權威家庭醫生麥特.皮卡佛(Matt Piccaver)在著作《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中卻表示,失智、失能的患者住在鄉下,反而會有許多不便,遠離了就醫資源,也會影響到心理發展,在做決定前應該謹慎評估。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小時候愛玩,功課沒寫完,就不敢去上課。導師到家裏來告狀,母親很生氣,用竹尺打我。有一天被母親處罰後,我蹲在地上哭泣,疼我的父親拉我起來並告訴我,他也捨不得我挨打,但是他有一個堂姑,原本是千金小姐,結婚後與先生不和,被婆家趕出來,她無謀生能力,四處流浪,曾來向父親借錢,還摸走我家的時鐘。父親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讀書,也要學得一技之長,必須能夠養活自己,別想靠任何人。」
邁入熟齡,體重對健康的影響只有與日俱增,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醫師林靜芸邁入70歲,仍以深厚醫療專業,在《不老的挑戰》分享如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成為身體負債,活得健康無負擔,別因代謝下降就輕易放棄對身體的掌控權。以下為原書摘文:
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醫師林靜芸邁入70歲,以深厚的醫療專業和親身熟齡生活出發,在《不老的挑戰》分享如何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為避免受病痛折磨,快樂享受人生下半場,得從此刻就開始為「健康存摺」打下基礎。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和高齡的父親同住,他開口閉口都是些難聽的話,言論偏激、批判惡毒,對過去永遠抱怨不休。過著隱居生活的父親只有我這個說話對象,一直以來我都耐著性子聽他發牢騷,但感覺自己已經快撐不住了。我該如何克服父親帶給我的壞情緒呢?家人之間的問題與煩惱,很難用「講道理」來解決。看書找答案,或者請教高人商量對策,自以為道理都懂了,可是回到現實生活,面對難纏的家人,用心鑽研的功力霎時歸零。儘管如此,我仍然要奉勸為家庭關係煩心的人,必須理解兩大事實:「你絕對改變不了別人」、「你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而這兩大事實,正是打破僵局的出口。隨著年紀愈來愈大,人們的個性和思考也會變得僵固難以改變。不但如此,老人家退休遠離職場後,與外界互動機會變少,大半時間都只能與家人大眼瞪小眼,內心自然會變得更加封閉。「那傢伙就是個蠢貨」、「無恥下流,成何體統!」這些用字怎麼聽都覺得刺耳,難怪家人會受不了他們的粗鄙謾罵,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說話的人可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說錯話,相反地,他們或許還自認為是敲響警鐘的「正義之鳴」,要是情況演變成這樣就麻煩大了!老人家總淨說些叫人聽了就有氣的惡言惡語,是因為這正是他們從心底發出的SOS訊號。老人和幼兒或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一樣,因為自己的情緒沒有出口,所以感到孤單寂寞。如果他們還有工作,或是保有一兩樣興趣嗜好可以寄託,又或者能透過與人交流互動提升思考境界,多少還可以紓解壓力。但是,當他們只剩下家人可以發洩情緒時,因為和至親之人少了顧忌,所以說話更加口無遮攔,日漸失去分寸。人是「抗拒改變」的動物人會改變,往往是迫於兩種情況:環境發生變化、以及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例如入學或就職這類周遭環境起變化,是必然發生的結果,自己無法改變;搬家或是進入新的團體,也必須得重新適應。這時,人們在配合新環境的過程中,心境會逐漸產生變化。至於發生重大事件,就像是老菸槍被醫生告知罹患癌症,痛下決心要戒菸;或是在失去摯愛以後,讓人生有很大的轉變;和另一半生離死別,被迫成為單親,必須一人扛起兩人的角色,內心也會自然發生變化。因此如果不是外在環境變動,人是很難主動做出任何改變的,因為潛意識就喜歡「維持現狀」。老是讓你一肚子氣的人,就離他遠一點!那麼,面對擾亂我們心靈平靜的家人,重要的不是尋求「如何讓對方做出改變」的方法,而是「我為什麼想要對方做出改變」的用意。你是否想過,對於那些喜歡說長道短、埋怨過去的人,你為什麼希望他們收斂呢? 要他們「口下留德」的用意是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重點。你一定會說,「做人嘛,本來就該留口德,這是基本道理」;然而,我認為你真正的心裡話應該是:「你破壞我的心情,讓我很煩躁不安,拜託閉上你的嘴!」說話肆無忌憚的對方又是怎麼想的呢? 他八成認為:「我說話礙著誰了?我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講,有給誰添麻煩了嗎?」講話與聽話的人之間,看法相差十萬八千里,難怪無論你如何糾正對方「說話要留口德」,雙方的認知還是處在兩條平行線上。喜歡講難聽話的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內心孤單寂寞。他們渴望別人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期盼有人對他們說:「我懂你的感受。」問題是,他們不知該如何適當表達自己想要對方關心的需求,為了討拍討愛,於是用說壞話、謾罵、抱怨來搏取大家注意。身為他們的晚輩,聽多了父母刺耳的難聽話,儘管苦不堪言,可是一想到他們的養育之恩,又不得不忍耐,可說是備感煎熬。長輩晦氣的喋喋不休,讓你心情惡劣,幾近崩潰,這其實是潛意識對你發出「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的警告。你如果狠下心,做到斷然切割,或許就可以躲過至親的疲勞轟炸。再不然,抱定覺悟,願意把聽老人家抱怨,當做自己的修行,說不定能夠揮別壞情緒。每天聽抱怨而感到身心俱疲的你,不妨和對方保持適度的距離。假設同桌吃飯讓你食不下嚥,那就各自分桌用餐。容我老調重彈,對方要怎麼想、怎麼做,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你唯一可以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情、想法和行為。把話說到長輩心坎裡的聊天法喜歡說壞話、謾罵、抱怨的人,其實是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幸福洋溢的人,或是一心一意專注在自己興趣的人,哪有時間終日喋喋不休呢?如果說這位心力交瘁的孝順晚輩,可以立即做出什麼積極的改變,我的建議是,不妨找機會讚美長輩的行為。不管是長輩照顧花草也好,上街買東西也好,幫忙做一點家事也好,只要一有機會就稱讚他。此外,也要適時關懷對方,不要只顧著糾正對方的惡言惡語,也要誘導他往好的方面想:「不也有好事發生嗎?」對方可能會反駁說,「我哪來的好事?」這時你就可以順勢幽默地搭話:「你有我這個孝順兒子(女兒),難道不算好事嗎? 你這樣說真是太傷我的心了。」我和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說話,結果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父母的心情開始變得輕鬆,興致高昂地話起當年的工作和養兒育女的點點滴滴。想要引導對方往好的方向發展,必須先提升自己的能量層級,營造溫馨的環境氛圍。這些事全都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你一定都做得到的。至少,不要隨著對方起舞,被他的負面情緒干擾,否則只會累死自己。主動營造溫馨的環境氛圍,就不會被負能量拉著走。(本文摘自/人生煩惱相談室/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