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

女性壽命比較長 退休銀彈多少才夠?

女性壽命比較長 退休銀彈多少才夠?#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退休後到底要準備多少錢,已經不容許妳打迷糊仗了。在50 歲之前,因為時間還早,對於實際退休金額需要多少,可以不用那麼精確,只要一個大略數字就行。更何況,退休前與退休後的花費不同,當距離的時間太長時,就很難估算出退休後的「最起碼生活費用」。其次,先要能精確計算出實際應該要準備的退休金,才能知道還有多少差額?而這個差額的大小,就決定了妳在接下來的這個退休的衝刺期中,到底能有哪些作為?是「小拚一下,再努力多存一些退休金」?還是「根本很難達到,就只能想辦法努力開始降低生活花費」?亦或是「想辦法在65 歲退休後另外找一個工作」?簡單來說,只有透過「確實精算」出所需的退休金之後,再減去下一篇的「現有資產盤點」,妳才知道其中的缺口有多?且這個缺口,完全決定及指導妳退休後的生活及各項作為。而為了精確地計算此生的退休金,讀者必須先確定以下三件事:1)退休年紀(when,何時退休):事實上,不論是已經定案的軍、公、教年改方案,或是現有的勞工保險退休制度,除了少數例外的情況外,幾乎都已經朝向「65 歲為法定退休年齡」的統一模式。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民眾,不論身分是軍、公、教、勞,退休年齡都只能設定在65 歲。而在設定退休年紀之後,用「平均餘命」或「自己假設餘命(例如家族成員中,差不多的平均壽命)」減去退休年齡後,再乘上每年的預計花費金額,就很容易得出準備退休金的總金額。2)餘命:一般來說,可以「國人平均餘命」來設算。根據內政部所公佈的「2017 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4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77.3歲,女性則為83.7歲。再以勞工在法定的65歲退休、台北市民平均餘命是83.57歲為例,表示退休後平均還有近19年可活。代表住在台北市的勞工,必須準備至少差不多20年的生活費,才可能會「夠用」。3)定期與固定花費:在這裡,一個最簡便且不花腦筋的算法,就是依照行政院主計處「2017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裡的數字-台灣地區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所得(所得總額扣除稅費、利息等非消費支出)27,659元,以及平均餘命20 年來算,等於這輩子至少要準備差不多332 萬元。假設只用較低的數字-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23,686元,以及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為2,203.2元來看,在計算不同平均餘命下,需要準備的退休金數字也會不同。(本文摘自/空巢的勇氣:人生下半場的35個必修學分/時報出版)

退休憂鬱風險增4成 9秘訣迎新生活

退休憂鬱風險增4成 9秘訣迎新生活#退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次餐敘,60出頭、即將屆齡退休的陳醫師問我:退休生活應如何安排?是否該繼續行醫?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於2013年發表的流行病學追蹤研究,顯示退休人士的健康和精神狀況,在短期內因工作壓力的解除而小幅提升,但中、長期後自覺健康甚佳的可能性少了四成,且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增加四成。也難怪陳醫師對退休有點焦慮。關於退休對身體和精神狀況影響的醫學文獻非常多,但大都是流行病學研究,其結果並不一致,正面和負面的影響都有,不能一概而論。而且,老年憂鬱症的原因很多,包括身體病痛、親人去世、經濟問題、無價值感和孤單寂寞等,退休只是原因之一。退休可能對某些人造成經濟困難、無價值感和孤單寂寞,而出現憂鬱症狀,但不能與憂鬱症畫上等號。9大祕訣 好好規劃新生活不過,的確有人在退休後,頓失生活重心,無所適從,而覺得無聊,甚至產生焦慮或憂鬱,因此,退休生活真的需要用心規劃。1)愈早準備愈好/2014年,美國《老年精神》期刊上有篇研究,3939位英國公務員在平均46歲時接受問卷調查,長期追蹤21年後,平均67歲且都已退休,並接受憂鬱症的評估。結果發現:在中年時的職業位階低、生活水準差、工作壓力大以及親密人際關係貧乏者,較易得到憂鬱症。這意味著從中年時就該開始經營,到了退休時,才能有老本、老伴、老友,較不易得憂鬱症。在接近退休的前幾年,更要積極規劃,包括把工作或手上的計畫圓滿結束、經驗傳承、尋找退休後的合適居處,並籌劃各種活動。2)心理調適/退休後沒有了頭銜和權位,頭上光環不再,過去所受的禮遇消失,也許會感受到人情冷暖,心理要提早調適。3)從事另一個全職或兼職工作/在這個過渡時期(bridge employment),逐漸適應,慢慢退休。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價值觀建立在工作上,生活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沒有談得來的朋友,也不熱中遊山玩水,如果突然不工作了,可能很難適應,甚至讓家人困擾。例如日本的「丈夫退休症候群」,退休的日本男人整天在家指揮太太,導致太太憂鬱症或夫妻關係緊張。因此,有人會再找一份全職或兼職工作,例如有些醫師從公立醫院退休後,再到私人醫院繼續執業或只看門診,增加收入是其次,主要是繼續服務病人,有成就感,覺得人生有意義。4)擔任志工/每星期一天或半天擔任志工,可以選擇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比較能駕輕就熟)或是全新的行業(較有新奇感),服務他人,覺得自己有用,且學習新知,加入志工團體,結交新朋友,生活更有趣。5)終身學習/除了看書、上網和閱讀報章雜誌外,還可到社區大學、其他公益或宗教團體選課,如電腦、攝影、自然生態和古典音樂等等,以豐富生活。6)保持原有的嗜好,並培養新的興趣/例如,維持原本喜歡的運動如乒乓球,還可涉足於盆栽、學太極拳和打麻將等。7)多運動/如果原本就有運動的習慣,如騎單車,請繼續。若沒有,至少要多走路、健行,增強體能。8)旅遊/不見得一定要出國旅遊,台灣有許多美景祕境,居家近郊的山間小徑、溪流和公園,都值得一遊。9)與親朋好友和晚輩多相聚/互相串門子、喝下午茶、吃商業午餐、一起出遊等,不僅聯絡感情,也才不會落寞無聊。要不要幫忙帶孫子?見仁見智,每家都不同。如果子女忙碌,自己身體硬朗、捨不得孫兒被別人帶或基於經濟的理由,那麼就幫忙帶,那可是個全職工作。折衷的方式是不定期、在需要的時候才幫忙帶,既可以含飴弄孫,又可以保有自己的生活。(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退休旅行教戰4守則 樂活撇步大公開!

退休旅行教戰4守則 樂活撇步大公開!#退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首先,若要出國旅行,一定要由遠而近。人的年紀越大,體力越差,這是不爭的事實。你不要以為旅行都在坐車,要深入一點的話,不用雙腳是走不到的。例如歐洲很多國家為了保護古蹟,遊覽車必須停得很遠,然後徒步走進去,我們那次地中海郵輪之旅就是如此,雖無拉車之苦,但仍然要充沛的體力和勇健的腳力。退休後先到歐洲、非洲、南美洲深度旅行說到腳力,就不得不提那趟紐西蘭健行之旅,我扭傷腳踝,不能純粹視為意外,這跟我平常缺乏運動,一定還是有所關聯。去歐洲、紐西蘭,就算不走路,搭十幾個鐘頭的飛機,還是需要體力的。未來幾年,趁我還沒60歲,我計畫先跑歐洲、非洲和南美洲,60歲之後,再到日本深度旅行。日本,應該是大部分國人的最愛,但真的不必太早去,一來距離不遠,二來文字也相近,交通更是便捷,所以年紀再大,應該都沒問題。不留遺產給子女就是不留遺憾給自己其次,退休之後,節儉絕對不再是美德。子女還在就學,家庭負擔當然較重,所以參加旅行團都以價格為優先考量。現在,子女都大學畢業,也都在就業,所以出國旅行真的要善待自己一些。我甚至常常在演講,或是在我其他的書中,宣揚「退休之後的消費都是打9折」的觀念。例來說,上次我們夫婦去搭地中海郵輪,兩人原價超過50萬元,如果不搭這筆錢變成遺產後,依台灣現行遺產稅率10%來課稅要繳給國家5萬元,因此這5萬元不管你有沒有去搭郵輪,其實早就不是你的了,那何不把它花掉呢?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是「打9折」的原因了。未來遺產稅率極可能調高到20%,那就是打8折,只要值得花,那就更該花了。「把它花光」是遺產稅規畫最簡單的方法。我認為,不該留遺產給子女,不然就是留遺憾給自己。不浪費時間吃排隊美食第三,無論是國外自助旅行,或是國內旅行,最不該浪費時間排隊吃人氣美食。我認為旅行該把時間花在欣賞風景、體驗當地生活風情,才有真正的價值。你花了23個小時排隊,它的美味程度有多出一般店的好幾倍嗎?我看頂多好吃個20%、30%,所以排隊吃美食是最划不來的事。上次去東京築地吃人氣美食,用掉一整個上午,卻也只是略好而已。其實日本人做事都很一板一眼,隨便在百貨公司美食街吃,根本不輸書上介紹的那些美食名店。跟團旅行雖不會浪費時間在吃飯上,但我建議少參加那些只安排中國料理的旅行團。以最近那次紐西蘭之旅為例,我們都吃當地料理,結果幾乎沒有失望過。到了紐西蘭當然要吃牛排、羊排,為何還要吃蔥爆牛肉?不塞車也不塞人​ 避開寒暑假跟春節第四,避開假日、旺季去熱門景點。退休之後,最大的本錢就是「時間多」,所以國內旅行儘量找週一到週五去,不塞車也不塞人,國外旅行則避開寒暑假和春節,以及現在動不動就彈性休假的連續假期,住宿、機票的訂位都相對容易得多。能夠親眼目睹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各國各地重要景點,當然不枉此生,但我現在更愛書上較少介紹的私房景點,如前面提到的東京郊區柴又,以及離威尼斯不遠的帕多瓦,因為遊客稀少,我們才能有更多的閒情逸致去體會當地風情。 最後,回國後一定要整理照片。現在因為都是用手機或數位相機拍照,愛拍多少就拍多少,喀擦喀擦毫不遲疑,結果每次都拍得太多。這時,一定要「斷捨離」,留下好的,殺掉拍壞的。我甚至有個做法,買同款的相簿,然後每次旅行就精選100張洗出來存放。這當然是老古板的做法,但無論如何,好好整理照片,才能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本文摘自/走過失業,我喜歡現在的人生/時報出版)

情緒差超火大 學會6招助緩解

情緒差超火大 學會6招助緩解#退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往往是導致憂鬱症最重要的因素。尤其當現代社會充滿忙碌、競爭和不確定感時,壓力簡直如影隨形,從學童到老人都可能有壓力上身的問題:小孩子要面對課業和考試,以及同儕相處的壓力;上班族要面對工作和升遷的壓力;父母要面對教養孩子和經濟的壓力;高齡退休族要面臨健康和孤獨的壓力。如果沒有好好紓解和管理,生活可能就會變成一只壓力鍋。56%的母親容易生氣、焦躁不安、睡眠不足曾經有機構調查現代媽媽的壓力指數,發現有56%的母親感嘆壓力很大,常常超過腦力的負荷,整天有如陀螺般打轉,容易生氣、焦躁不安、睡眠不足、思緒混亂,沮喪程度到達嚴重程度。面對憂鬱和壓力,我們可以從日常小事開始,學習良好的壓力管理,培養健康的生活態度,適度地紓壓和釋放情緒,讓壓力變成一種督促我們成長的動力,而不是傷害身心的罪魁禍首。要學會情緒及壓力管理,可以在平時多多進行以下的練習:1)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現在社會很重視EQ(情緒智商),也就是碰到困難、挫折或人際衝突時,要能夠坦然接受,從容應對,甚至可以聰明地化解,化阻力為助力,讓身心經常保持平衡狀態。要展現高EQ,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要遇到緊急情況或不如意的事就抓狂,不要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發怒,也不要遇到難關就悲觀沮喪、意志消沉。努力鼓舞自己往正向的角度去思考,以幽默和輕鬆的態度面對挑戰,保持彈性進行自我修正,想辦法避免、減少或轉換壓力源,提升自己的抗壓能力。2) 充分活在當下/當我們專注於當下、渾然忘我,就比較能夠放下擔心和煩憂。建議讀者最好找到生活的目標及重心,或培養一些嗜好和興趣。當我們主動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例如打球、爬山、種花、畫畫,或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不但不會累,還會有很多快樂和成就感,是很好的紓壓方式。3) 良好的時間管理/現代人多半非常忙碌,蠟燭兩頭燒,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常常覺得被時間壓力追著跑,恨不得每天可以多出幾個小時。所以,良好的時間管理和分配非常重要。4) 宏觀的視野/有時候,我們會鑽牛角尖,以為凡事非黑即白,執著於非如此不可,但事與願違,便會在心理上給自己造成許多壓力。最好平時就多閱讀,多聽演講,多與人生閱歷豐 富的長輩交流,擴展朋友社交圈,多學習他人的經驗,就有機會看到不同的人處理問題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跳脫自己的慣性模式和看事情的角度,增加思考的廣度與多元性。例如,看到孩子功課不佳,就非常擔憂或生氣,怕孩子比不上別人,未來沒有前途。這時候,如果可以看看許多成功人士的例子,或者跟一些朋友談談,會發現一枝草一點露,成績並不是孩子的全部,只要轉換心態,鼓勵孩子找出自己的興趣去發展,說不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只要觀念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也會跟著改變,親子之間的衝突和壓力也會大大減少。5) 善用人際及社會網絡的支持/天有不測風雲,人生在世,總會碰到處理不來的壓力事件,需要別人的建議或幫助。例如,上班族最常碰到的問題之一,就是父母生病,必須請假去醫院照顧,工作上需要同事幫忙分擔,家務事也需要有人幫忙處理、接送和照顧小孩等。這時候,如果有適當的外力協助,壓力就會輕鬆很多。人和人之間的往來是互相的,平日就要多多與人為善,主動付出關懷,彼此幫助,建立真誠的友誼和社會支持的網絡。有些親友是很好的傾聽者,可以互吐苦水、訴說心事;有些親友見多識廣,可以提供有效的建議;有些親友熱心助人,可以提供人力或經濟上的支援??當我們身邊有一群強力的親友團,不但可以讓自己免於孤單,遇到任何狀況也不必擔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安心和穩定的力量。如果,當憂鬱和壓力上身時,身邊沒有適合的傾聽 或陪伴對象,甚至親友就是自己的壓力源,有理講不清時,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或政府部門的協助,例如,張老師專線、生命線等。有鑒於許多男性朋友比較不容易跟熟人講心事,過去的內政部也曾成立男性關懷專線有專人提供諮詢建議。如果情況嚴重,無法從談話中獲得紓解,最好就尋求專業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讓 情緒壓力釋放,以免累積出大問題來。6) 適度飲食及運動/當人體處在高度壓力下,身體會分泌一種壓力荷爾蒙,叫做可體松(cortisol)。可體松大量分泌時,人的代謝速率會改變,所以,壓力是導致肥胖的因素之一,長期飲食失衡也會影響情緒、危害身體健康。建議每次感受到壓力特別大的時候,可以適度補充鈣、鎂、維生素C,有助於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傳遞,也有穩定情緒和抑制交感神經的作用,讓心情保持平靜。如果感覺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更好的做法是暫停一 下,英文叫做time out,暫時放下手邊工作,出去走一走、運動流汗,可以快速放鬆心情,釋放身體細胞所累積的情緒與壓力。(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生活能力越強 越有助降低老年憂鬱

生活能力越強 越有助降低老年憂鬱#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對老年生活滿意嗎?據2017年4月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資料顯示,無論年輕或老年時期,生活能力對於財富和健康具同等的影響力。該研究以參與「英格蘭老齡化縱向研究」中8,119位52歲以上的民眾為對象,探討5項生活能力「情緒穩定度、決心、控制、樂觀,及認真」對個人的影響。研究發現擁有4項以上的生活能力者,擁有財務穩定性較高、較少憂鬱傾向、較低的社會孤立感、健康狀況較佳等好處。受文化影響 老年人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研究顯示,生活能力與從事志工服務參與度呈正比,規律擔任志工者的生活能力可從28.7%提升至40%。研究者也提出,調查結果顯示每一種生活能力同等重要,影響的生活品質取決於所有能力的累積。台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台灣因受文化與價值影響,從小就被教育學習一技之長,忽略內在感受與正向性格的重要性,使老年人於退休後,失去生活重心。建議可以透過冥想、參與社區活動等方式,建立正向思考,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樂觀使我們更容易面對挫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此研究結果顯現出生活能力對未來的影響力。具備它使得個人在財富、生活幸福感和健康狀況上較佳。一般而言,情緒穩定者會較易於相處,人際關係自然較好,樂觀使我們對事情有比較正面的看法,較容易面對挫折。葉雅馨主任提醒,高齡者可以自行檢視自己的生活能力狀態,反省自己是否情緒上易怒、常常會使性子?或是經常猶豫反覆?不妨試著與自己對話,做出適度的修正。家中若有長輩,可以注意從生活相處中給予正向的鼓勵及增強,或者邀請他分擔家事讓他覺得有被需要的感覺,重點不在建立何種生活能力,卻已增加老年生活的幸福感。

研究:男性被迫退休 心理健康較易衰退

研究:男性被迫退休 心理健康較易衰退#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多數人在五、六十歲時會退休,但退休後怎麼過,每個人有不同方式。但有些人的退休原因屬於非志願,如生病或需要照顧生病或身體不便的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退休,因為失去工作角色和社會網絡,心理健康易衰退。據研究指出,生病、被裁員或照顧責任等非志願退休原因與心理困擾呈現高度相關。研究發現,因生病而退休者有嚴重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最高。而失業者的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則高於完全退休組。且退休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也隨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男性提早退休常見的原因為「被裁員」,女性則較傾向提早退休,大多原因為「需要照顧他人」。臺大醫院精神部林奕廷醫師表示,非志願退休者會因為失去工作角色,與被迫退歇的原因產生巨大的壓力,出現焦慮、不確定感、睡眠與食慾的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甚至生理不適現象,如胸悶、頭痛等;但這樣的現象不代表罹患憂鬱症,只是需要時間與身邊資源的支持,讓退休者得以適應退休生活。他也建議,當家中有非志願退休者,家人必須認識潛在壓力源,並擁有敏感度,主動關心退休者。當退休是因為被裁員、工作能力不佳等原因,退休者不容易主動與親友談論,可鼓勵退休者重新調整他們的生活重心。若因為要照顧家中父母而被迫退休者,建議留些時間給自己,培養興趣。而將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的人,也可以在退休後以其他方式發展興趣,例如原本從事助人服務職業者,可以在退休後繼續擔任志工。建立運動習慣   找到新生活方式首先必須重新定義「退休」,是轉換生活型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通常女性較不覺得退休就表示退出活躍的生活。男性則易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認為工作成就是最重要的,沒有到達社會期望的退休年齡可能成為提早退休者的沉重負擔,也較可能造成提前退休的男性高心理困擾的因素。葉雅馨建議,當面臨被迫退休時,可積極列出十個近期或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並排出時間執行。在過程中能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及適應當下的生活。如果非志願性退休者年齡約四十或五十出頭,則可以考慮再次就業。其次,必須接受非志願性退休引起的失落感與鬱悶情緒,如果嚴重干擾睡眠、飲食等習慣,就須考慮求助專業人士。她也提醒,可趁此時建立運動習慣,嘗試健走、慢跑、打拳,參與晨間或傍晚的社區性運動團體,將會得到另一種生活方式。

退休憂鬱風險增!9大祕訣老年快樂生活

退休憂鬱風險增!9大祕訣老年快樂生活#退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次餐敘,60出頭、即將屆齡退休的陳醫師問我:退休生活應如何安排?是否該繼續行醫?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於2013年發表的流行病學追蹤研究,顯示退休人士的健康和精神狀況,在短期內因工作壓力的解除而小幅提升,但中、長期後自覺健康甚佳的可能性少了四成,且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增加四成。也難怪陳醫師對退休有點焦慮。關於退休對身體和精神狀況影響的醫學文獻非常多,但大都是流行病學研究,其結果並不一致,正面和負面的影響都有,不能一概而論。而且,老年憂鬱症的原因很多,包括身體病痛、親人去世、經濟問題、無價值感和孤單寂寞等,退休只是原因之一。退休可能對某些人造成經濟困難、無價值感和孤單寂寞,而出現憂鬱症狀,但不能與憂鬱症畫上等號。9大祕訣 好好規劃新生活不過,的確有人在退休後,頓失生活重心,無所適從,而覺得無聊,甚至產生焦慮或憂鬱,因此,退休生活真的需要用心規劃。1)愈早準備愈好/2014年,美國《老年精神》期刊上有篇研究,3939位英國公務員在平均46歲時接受問卷調查,長期追蹤21年後,平均67歲且都已退休,並接受憂鬱症的評估。結果發現:在中年時的職業位階低、生活水準差、工作壓力大以及親密人際關係貧乏者,較易得到憂鬱症。這意味著從中年時就該開始經營,到了退休時,才能有老本、老伴、老友,較不易得憂鬱症。在接近退休的前幾年,更要積極規劃,包括把工作或手上的計畫圓滿結束、經驗傳承、尋找退休後的合適居處,並籌劃各種活動。2)心理調適/退休後沒有了頭銜和權位,頭上光環不再,過去所受的禮遇消失,也許會感受到人情冷暖,心理要提早調適。3)從事另一個全職或兼職工作/在這個過渡時期(bridge employment),逐漸適應,慢慢退休。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價值觀建立在工作上,生活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沒有談得來的朋友,也不熱中遊山玩水,如果突然不工作了,可能很難適應,甚至讓家人困擾。例如日本的「丈夫退休症候群」,退休的日本男人整天在家指揮太太,導致太太憂鬱症或夫妻關係緊張。因此,有人會再找一份全職或兼職工作,例如有些醫師從公立醫院退休後,再到私人醫院繼續執業或只看門診,增加收入是其次,主要是繼續服務病人,有成就感,覺得人生有意義。4)擔任志工/每星期一天或半天擔任志工,可以選擇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比較能駕輕就熟)或是全新的行業(較有新奇感),服務他人,覺得自己有用,且學習新知,加入志工團體,結交新朋友,生活更有趣。5)終身學習/除了看書、上網和閱讀報章雜誌外,還可到社區大學、其他公益或宗教團體選課,如電腦、攝影、自然生態和古典音樂等等,以豐富生活。6)保持原有的嗜好,並培養新的興趣/例如,維持原本喜歡的運動如乒乓球,還可涉足於盆栽、學太極拳和打麻將等。7)多運動/如果原本就有運動的習慣,如騎單車,請繼續。若沒有,至少要多走路、健行,增強體能。8)旅遊/不見得一定要出國旅遊,台灣有許多美景祕境,居家近郊的山間小徑、溪流和公園,都值得一遊。9)與親朋好友和晚輩多相聚/互相串門子、喝下午茶、吃商業午餐、一起出遊等,不僅聯絡感情,也才不會落寞無聊。要不要幫忙帶孫子?見仁見智,每家都不同。如果子女忙碌,自己身體硬朗、捨不得孫兒被別人帶或基於經濟的理由,那麼就幫忙帶,那可是個全職工作。折衷的方式是不定期、在需要的時候才幫忙帶,既可以含飴弄孫,又可以保有自己的生活。(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勿讓下半「身」的疾病 影響退休後的下半生!

勿讓下半「身」的疾病 影響退休後的下半生!#退休

(撰文/Frank Chen)(採訪諮詢/自遊行-行銷總監Sophia)(圖片來源/康薦-自遊行、優活健康網)根據統計粗估,國人60歲以上的男性,約有2成患有尿失禁,但礙於男性尊嚴,以及諱疾忌醫的心態,讓他們都難以啟齒。然而,包尿布對於他們來說,如身綁千斤鐵塊,在生活品質與行動上,往往帶來諸多不便;與外界拒絕接觸,很可能成為他們退無可退的最後一步。2013年袁明琦醫師的孝親發明「自遊行集尿器」推出上市,不僅造福許多和自己父親有一樣困擾的男性,也獲得國內外發明獎的肯定。今年在產品上市即將滿一週年的前夕,自遊行團隊舉辦了全台趴趴走的擺攤活動,耗費4個月,親自到全台超過一百間連鎖醫材行,擺桌子、設小立牌,站在第一線和老年人溝通,雖然每回活動結束皆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家,但滿滿的溫暖卻溢滿心靈,也帶給了許多老年人們滿滿的關懷。優活獨家專訪自遊行康薦公司的行銷總監Sophia,她向我們分享了在這次全台趴趴走的活動,聽到、看到、感受到許多小故事。 自遊行百場擺攤關懷活動 用行動溫暖老年人「尿失禁對老年人們來說,是難以言喻的痛苦」對人觀察細微的自遊行行銷總監Sophia指出,過去這一百場的擺攤活動中,很多伯伯都怯生生的前來攤位上詢問,也有碰過伯伯到攤位上,一開口就說:「我是幫朋友買的,不是我要用的」極力想撇清自身罹有尿失禁的處境,她說,正是因為這類的疾病較難開口,所以需要反被動為主動,用積極的行動去溫暖有需要的人。擺攤期間,自遊行團隊曾到某間養護中心去拜訪,經護理長介紹有一位伯伯是歸國華僑,因在國外時剷雪跌倒,使得脊椎受傷,不僅無法站立,也讓他需天天使用紙尿布。「養護院的護理長跟我說,其實伯伯還是可以坐起來活動,也常常有以前的部屬來探望他」但或許是自尊心使然,從包尿布的那天開始,伯伯開始悶悶不樂,拒見親友,始終把自己關在房裡,愁顏不展。康薦團隊了解伯伯的故事後,想著若是自遊行能幫助伯伯改善現在的生活,他一定可以恢復笑容,因此,花了好長的時間說服,也親自對伯伯的外籍看護進行教學。「過了幾個星期,竟然跟探視他的親友笑呵呵的下棋!」Sophia說,伯伯在使用集尿器後,再回訪探望他時,發現原來這位伯伯那麼幽默。這讓自遊行團隊發現,他們販賣的不只是一項產品,而是在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夠重拾歡樂生活,能在晚年的彩霞上,不因此黯淡失色。 就算只幫助到一位老年人 都值得!還有一次在新竹時,因為活動場地較偏遠,一整天下來整場活動只有一位伯伯到場詢問,伯伯說產品是兒子為了孝順他,買來讓他備用,雖然現在還沒有使用,但是怕以後需要用到時不會操作,所以才活動現場詢問。Sophia說,那時除了介紹集尿器如何使用外,伯伯還與他們整整聊了2個小時都沒有離開。恰巧,擺攤結束,回程的公車上又與伯伯巧遇,他說:「我已經90歲了,謝謝你們設計這樣的產品,造福老年人」還留下自己的電話,邀請Sophia如果下次再到新竹,一定要與老伴兒煮幾道菜,擺款設宴請她吃,面對這樣的關心,讓Sophia當場感動得紅了眼眶。 辦完100場全省趴趴走集尿器說明活動,問及康薦團隊,在這4個月的活動中獲得了什麼,Sophia笑笑表示「我想,我爸媽也會老,若有一天,他們在外需要幫助,希望也有熱心的年輕人可以幫忙」,其實他們做的並不只是銷售產品,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幫助老年人們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能夠不因疾病而困擾,就算只幫助到一個人,都極為值得!這也是袁醫師發明自遊行集尿器的宗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