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小孩瘦巴巴的,食慾不好,厭食又挑食還只喜歡吃零食?中醫師建議,今年兒童節,爸媽們不如陪孩子們一起在家DIY,利用孩子愛吃的棉花糖加上健康果乾,簡單6步驟就能做出好吃好玩、色彩繽紛又健康的中藥棉花糖,更有健脾開胃功效,適合喜歡暴飲暴食或吃重口味後容易出現腹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和便秘的小孩。
家裡的小孩瘦巴巴的,食慾不好,厭食又挑食還只喜歡吃零食?中醫師建議,今年兒童節,爸媽們不如陪孩子們一起在家DIY,利用孩子愛吃的棉花糖加上健康果乾,簡單6步驟就能做出好吃好玩、色彩繽紛又健康的中藥棉花糖,更有健脾開胃功效,適合喜歡暴飲暴食或吃重口味後容易出現腹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和便秘的小孩。
誰說聖誕節只能喝熱紅酒?想要異國風情,自製紅酒燉梨、潘德匹斯香料蛋糕這2道甜點也很搭!中醫師指出,許多人喜歡在聖誕節喝杯香料紅酒暖身體,而紅酒燉梨就是熱紅酒的進階版,不僅可以搭配肉桂養生,也能品嘗甜蜜滋味。若不喜歡酒味的人,也能自製潘德匹斯香料蛋糕,口感介於麵包與蛋糕之間,烤過之後淋上蜂蜜吃更美味。
近幾年開始流行「減醣飲食」,而減醣烘焙料理有很多,但要了解食材的運用比例、特性,才能做出真正好吃的減醣食物。世界廚師國際大賽冠軍主廚莉雅(Leah)於《職人配方!減醣烘焙料理》一書中,分喜獨家配方的減醣食譜,從甜點、麵包到日常料理都有,讓民眾能健康吃三餐。以下為原書摘文:
秋冬天氣涼爽,最適合來碗養生甜品了,不過標榜養生的甜品,就等於健康的甜食嗎?營養師提醒,想吃甜品沒有錯,錯的是以為它是健康養生而去選擇,其實沒有任何一種原型食物甜度可以這麼高,都是額外加糖進去的,以下也揭曉6種最常冠上「養生」甜品的成分和含糖量。
黑米和紫米顏色相近,兩者有什麼不同?要怎麼選擇?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何孟芬指出,黑米又稱黑秈糙米,是秈米的一種,而紫米屬於糯米,所以黑米比紫米更好消化,對腸胃負擔比較小,且花青素含量更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民眾都知道常吃油炸食物及含糖飲料除了導致肥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但其實這些高脂肪食物還會影響視力健康。最近有研究指出,經常攝取不健康飲食的民眾,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比起地中海飲食習慣的人高出三倍。美國有一研究針對約1300多位民眾,進行為期18年的研究,針對所有參與者進行2次與飲食相關的調查,研究人員將食物分為29類,研究發現,黃斑部病變晚期患者,多半偏好西式飲食,高風險的食物包含紅肉、奶油、加工食品、脂肪類、高脂乳製品及油炸食品等。該研究發表在《英國眼科學雜誌》(December issue of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眼科何建賢主任表示,黃斑部是位在視網膜中心處的感光區,當黃斑部病變或退化時,視野會出現扭曲、變形或視力下降等症狀,若沒有治療恐導致視力嚴重惡化。何建賢主任表示,當用眼過度、工作高度依賴光線、長時間暴露藍光和紫外線、高度近視等因素,都有可能促使黃斑部病變提早報到。雖然紅肉、奶油、加工食品、脂肪類、高脂乳製品及油炸食品等食物的攝取對於黃斑部病變的影響,尚待進一步的釐清。何建賢主任仍建議民眾平時應均衡飲食,可多攝取蔬果,禁菸,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少接觸3C產品,都是視力保健的好方法。另南投醫院近日也引進與醫學中心同等級的眼球光學電腦斷層掃瞄儀,能夠提供視網膜黃斑部及青光眼視神經精密檢查,協助醫師在診斷及治療上更加準確,可即早發現視網膜病變及視神經變化,以利即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王小弟身高160公分,體重75公斤,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體重一直是同齡孩子的95%以上,高壯體格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直到日前校內健檢更意外發現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才讓父母驚覺大事不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王小弟GPT指數高達185,所幸透過減少糖飲、體重控制和運動後,有效改善肝臟發炎,肝指數也恢復正常,讓他重建信心,拒絕再被稱為「胖虎」。過多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堆積在肝臟 造成脂肪肝炎脂肪肝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入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有效控制體重 即可改善脂肪肝炎陳德慶醫師指出,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戒除手搖飲與果糖攝取 為當務之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家長以為減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單純減少攝取油脂,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部份是果糖,而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陳德慶醫師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總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長,就可能會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週運動150∼300分鐘,都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飢餓是一種多重感覺的經驗。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我們的胃、細胞,我們的心甚至意志,全都可以把所謂「飢餓」的訊號傳遞給我們。但人們很容易混淆──到底是身體哪個部分餓了?探討「九種飢餓」,能幫助我們了解,究竟是哪種飢餓在召喚我們,進而在飲食方面作出更好的抉擇。眼飢餓你剛在一家高級餐館用完餐,感覺很飽,或許有點過飽了。親切的服務生:「您想不想來份甜點?」你:「不了,我真的很飽,而且相當滿足。菜真的很美味,不過我實在吃不下了。可以幫我們把剩菜打包嗎?」服務生(察覺你有些許遲疑):「沒問題,我去給您拿餐盒,不過,我把甜點盤端出來讓您看看如何?」你的腦:「應該無妨。」於是服務生端來了甜點盤:淋了覆盆子醬的紐約乳酪蛋糕,頂著一團鮮奶油的巧克力慕絲,佐以焦糖醬的熱蘋果派,還有上頭綴著顆松露巧克力的檸檬塔。你的眼睛:「我們可以挑一種來嚐嚐!」你的嘴:「那還用說嗎?」當你的胃已經滿了,但你的眼睛決定要繼續吃的時候,「你的眼睛比你的胃更大」這句俗諺便成真了。我們的眼睛擁有極大權力可以決定要吃什麼、吃多少。也許這是因為,在我們演化過程的多數時期,當時食物缺乏狩獵採集者搜查可食用、能量豐富的動植物的能力,對於人類的生存攸關重大。我們的腦部耗去我們攝取的整體熱量的四分之一,以便它能幫我們找到含有高熱量的食物。科學家質疑,超市和餐廳過度豐富的食物、美化食物的熱門烹飪節目,尤其是社群媒體無孔不入的食物影像,可能是肥胖流行病更普遍的原因。那些影像展現的多半是高熱量、高脂肪食物。2014、2015這兩年,食物是網路上第二大熱門搜索主題。最近調查顯示,13到32歲的人,有六成三曾經上傳自己(或別人)正在享用的飲食照片到社群媒體。目前光是Instagram就張貼了5,400多萬張食物照片。有些大廚禁止顧客拍攝自家餐點的照片,有些則把這當成免費宣傳而加以鼓勵,甚至還提供相機腳架。美食照片或許會讓我們對高熱量食物產生渴望,但這類影像同時也可能會讓我們實際在進食的時候,無法全神貫注在食物的滋味和口感上。全心投入是滿足感的來源。虛擬食物無法滿足嘴、胃、身體或心。少有食物被調成藍色,也許這是因為人天生對可能發霉的食物具有警戒心。如果你把食物染成怪異的顏色,人們的反應會很有意思。有個實驗,受測餐廳的燈光刻意調得很昏暗,來掩飾食物的真實顏色。當燈光亮起,顧客們發現牛排被染成藍色,薯條是綠色,豌豆是紅色,許多人便開始抱怨自己不舒服。在另一個調查中,草莓飲料被染成綠色,結果有二成七的試吃者形容它的味道像萊姆。研究發現,人通常是根據眼睛得到的回饋來決定自己會吃多少。當拿到一大盒免費但走味的爆米花,他們抓起來吃的次數比那些拿到中杯爆米花的受測者多了21次,吃下的熱量多了173卡。當我們用大盤子或大碗用餐,吃下的食物也更多,因為同等分量的食物在大盤子中看起來較少。在美國,人通常是在看見盤子空了或者電視節目結束時停止吃東西,而在法國,人多半是在食物「失去吸引力」的時候停止吃。廣告商非常了解眼飢餓。他們總是雇請一些精於將食物拍攝得對眼睛極盡誘惑的攝影師。當你去看電影,看見銀幕上出現一大盒熱呼呼的奶油爆米花,或者一支六呎長的棒棒糖,你很難不往販賣部走過去。練習法持續一週,仔細觀察哪些事物會引起你的眼飢餓。多留意雜誌、餐廳菜單、超市、網站和廣告看板的照片。當你坐下來用餐,留意什麼食物會吸引你的眼睛。特意看著你的食物,並且留意當你沒看食物時,你的進食經驗是否會起變化。要是你自己開伙,本週要在菜餚的視覺吸引力上多花點心思。(本文摘自/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