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

擔心吃到毒奶粉 不妨多喝水

擔心吃到毒奶粉 不妨多喝水#嬰幼兒

桃園縣一家乳品公司出售含「三聚氰胺」25公斤大包裝之「三鹿奶粉」60包,經臺北縣連夜追查結果,其中14包已供應給臺北市的14家糕餅業者或餐廳。為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已責令店家進行下架、暫停使用並配合進行回收動作。經調查結果業者共計進用23包,目前完成回收12包。根據店家表示,麵包店使用奶粉的主要用途是用來調製克林母、奶油餡料,作成克林母及奶酥麵包或是紅豆奶油餡餅等產品。臺北市衛生局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種用來製成美耐皿餐具的工業塑膠原料,根本不能吃。所幸目前調查結果顯示,疑似摻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在臺灣僅做為食品加工原料,一般添加濃度只佔成品的2~3 %,民眾即使不小心吃到,對健康造成立即性危害的可能性也不高。據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林杰樑表示因文獻記載,食品中只要添加1%的三聚氰胺,就能減少使用5%的蛋白質,甚至還能「騙」過專門用來檢驗蛋白質含量的《凱氏分析法》,才會被不肖業者當成「蛋白精」使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林杰樑表示,人體並非完全無法代謝三聚氰胺,只是在代謝的過程中會造成尿液酸化、結晶,進而衍生腎結石甚至腎衰竭的風險。依據三聚氰胺以血漿測定或尿液排泄方式所得到之半衰期分別為2.7或3.0小時,顯示腎臟清除三聚氰胺物質的速率相當快(換算約是2.5毫升/分鐘)。林杰樑醫師建議,只要多喝水即可以排除三聚氰胺,並有助沖淡尿液酸度,減少腎結石及腎衰竭的風險,除了已有心臟、腎功能低下或水腫問題的人,不妨每天攝取八大杯約2000CC的水。依行政院衛生署表示臺灣進口的這一批並沒有流入嬰兒奶粉或直接沖泡用奶粉的市場,多是做成飲料、糕餅、由於該類產品使用奶粉的量多沒超過10%,除非一次吃或喝很多(例如:一瓶使用5%奶粉的200c.c.飲料,即使奶粉含有0.2%(按:美國FDA去年自寵物事件測得最高之量)三聚氰胺,也要喝上1,500瓶(按: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局建議暫時訂定0.5 mg/kg bw/day作為三聚氰胺及其水解類似化合物之可容忍的每日攝取量(TDI)),才會引起作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及食品業者,應慎選合格原物料來源,必要時應將產品自主送驗,以維護食用安全及自身權益。如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7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民眾亦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http://www.health.gov.tw/。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嬰幼兒

研究睡眠的專家告訴我們:小嬰兒在出生之後就會作夢。學步兒作夢的內容並不複雜,他們的夢境多半是經驗的重現,因為學步兒的記憶能力,是傾向去記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行活動。而無論是好夢或是惡夢,夢境都是學步兒用來表達情緒的舞台,是一種情緒的反映。一歲多的學步兒,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無法向您描述他的夢境,但是身為家長的您仍然可以由他表現「哭泣」、「難過」或是「受驚」的樣子來判斷,小寶貝做惡夢了。此外,還有一些原因的出現,會讓學步兒容易做惡夢,例如:1.) 壓力:家裡最近有新成員的加入(最常見的是新生兒的出生)。2.) 新的改變:例如搬家或是換托兒所等等。3.) 白天的活動太多,或是睡前的過度活動:學步兒在睡前的情緒太過亢奮或是吃太多。4.) 看了或是聽了恐怖的故事或是情節:學步兒也會和大人一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學步兒的語言發展差異極大,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極佳,很會說話,而1-2歲的幼兒極可能因為語言能力較弱,沒有足夠的字彙來描述,所以做惡夢時多半以「哭泣」的方式來表現,若父母不瞭解此點,又連續一直被夜半的哭泣聲所吵醒,以斥責或是打罵的方式來處理,會讓幼兒更是惡夢連連。因此,想要減少幼兒做惡夢,或是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不妨試試以下的處理方式:1.) 在睡前盡量保持平靜:睡前盡量不要讓幼兒玩得太興奮,或是讓幼兒在一種大哭大鬧的情形下入睡。保持睡前平靜的情緒,不但可以讓幼兒避免做惡夢,也可幫助幼兒的睡眠。2.) 提供足夠的安全感: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趕緊到幼兒身邊陪伴他,最好可以在幼兒將醒未醒時,耐心的抱住幼兒,輕輕地搖著他,以肢體與口語來安撫幼兒,讓他知道他是安全的。3.) 學會傾聽幼兒的惡夢:假使您的幼兒已經可以使用語言,或是以畫圖的方式告訴您,他做的惡夢是什麼了,請父母以耐心、不打斷的態度傾聽幼兒的惡夢。4.) 察看幼兒的生活是否有新的改變:幼兒最近是否換了新的保母或是老師?家中新成員的加入,是否令幼兒感到有些緊張?5.) 篩選幼兒的訊息管道:盡量不要讓幼兒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是過於血腥、駭人的電視情節。6.) 適當的教育方式: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以驚嚇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幼兒。若您已經試過了上述的方法,而幼兒還是惡夢連連超過一星期以上,請您考慮進一步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或是合格的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協助。﹝資料提供:觀新心理成長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陳意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