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

戰勝腸病毒!疾管局作宣導短片呼籲

戰勝腸病毒!疾管局作宣導短片呼籲#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峰期,今日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7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其中3例為居住於北部的3歲4個月男童、2歲6個月及7歲女童,1例為居住於中部的3歲女童,另3例為居住於南部的5、7個月及1歲7個月男童。其中5人在就醫後已康復出院,2例仍住院治療中。本年(2012年)截至6月4止,已累計60例重症個案。腸病毒疫情已進入流行期,因此疾管局特別製作「守護寶貝的健康—戰勝腸病毒 請你跟我這樣做」8分鐘宣導短片,透過小兒科醫師現身說明腸病毒相關症狀及居家照護注意事項,將複雜的醫藥知識轉化為易懂的訊息。目前已配送2千份DVD光碟至各縣市衛生局,未來將轉送各轄區醫療院所門診等候區播放,民眾亦可透過疾管局網站下載觀看短片。此外疾管局也提醒,由於腸病毒持續活躍,且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應避免與腸病毒病人接觸,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避免將病毒傳給家中其他嬰幼兒,生病請假或配合停課的學幼童,應在家好好休息,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疾管局也呼籲家有嬰幼兒的民眾以及教托育機構,應落實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此外,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嬰幼兒八大智能啟蒙 語文智能篇

嬰幼兒八大智能啟蒙 語文智能篇#嬰幼兒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 攝影/Kiwi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 涂妙如            台中市娃得福托兒所負責人 開詩婷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啟發語文智能從寶寶還不會說話前就開始!寶寶早期聽的經驗,將影響未來的語言發展,所以爸媽如果可以讓孩子聽的愈多愈豐富,未來學習語言將會更順遂。 啟發語文智能從一出生就開始語文是和這個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而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也是非常重視語文優勢的人,所以家長對於家中寶貝的語文發展關注力都很高。就語文來說,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互動,所以從寶寶還不會說話開始,就經常與寶寶說話,是啟發語文的重要方式,多聽多吸收才能在使用語文時有好的表現。 語文智能發展好的優勢所謂語文智能,指的是可以運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想法、和人溝通,和進行閱讀寫作的能力。這類孩子因為善於運用語言與人溝通,且對文字的敏銳度高,很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 而在成長過程中,多數成人對於表達能力強、語文流暢的孩子,會有較多的正向關注,讓這類型的孩子不論在與人溝通或是社會化的過程中都較為順利;反之,語文發展較弱的孩子,被關注度就較低,在人際關係的發展方面會遇到較多的挫折感。但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表示,雖說我們社會重視語文優勢的孩子,但除了語文外,每個個體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進而專注發展這項優勢,依然還是會有優異表現;所以目前在幼稚園都會採多元評量的方式,來找出每個孩子的優勢,語文並不是唯一的評量點。 寶寶語言發展概況寶寶的語文發展概況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涂妙如副教授分述如下:2個月 咕咕學語期:寶寶生下來沒幾天,當爸媽對著他說話時他就會有反應;到2個月大左右,寶寶還會從喉嚨發出咕咕的聲音,這就是他開始想要回應爸媽的表現。4~6個月 牙牙學語期:此時寶寶已經能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音,也可以捉住大人說話的最後一個字的音調以及聲音,雖然發出來的聲音還不是很準確,但已經有想要模仿大人的舉動,這就是牙牙學語期。6~18個月 單字、疊字期:寶寶說話所需的理解能力在此時期快速增進,他們已漸漸可以說出有意義的幾個單字,或是使用疊字的方式表達;1歲多之後,也常會用自己的聲調和創造的語言喃喃自語。18~24個月 語言爆發期:這個時期為語言爆發期,又稱為電報式語言期,因為孩子還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就像是打電報必須將字句精簡一般,像是:「媽媽,水」,這種不完整的簡單句,就是想表示「媽媽我要喝水」。此時期使用的辭彙會變得很多,但前提是在此之前有聽夠多的辭彙,才能在此時運用出來,若之前語言刺激不夠,就無法在此時期展現。《MamiHome媽咪窩》‧2011/5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臉部白斑症的痛 台灣首例黑色素自體移植治癒臉部患者

臉部白斑症的痛 台灣首例黑色素自體移植治癒臉部患者#嬰幼兒

白斑症治療又有重大突破!光田綜合醫院發表國內首例透過「人體黑色素細胞顯微移植手術」治癒「臉部」白斑症的成功病例。主治的整形美容中心暨整形外科吳文宏主任表示,之前光田綜合醫院即透過這項先進的手術幫助多位白斑症患者成功消除身體上的白斑,而這次更成功完成難度更高的臉部、眼皮的手術,對於白斑症患者可說是一大福音。患者謝先生35歲,是一位來自高雄的白領上班族,大約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開始長出白斑。如果長在別處可用衣服蓋住也就罷了,偏偏他是長在臉部包括眼皮、鼻子、臉頰等處,非常顯眼,不僅周圍的人誤以為是會傳染的皮膚病而保持距離,走在路上連陌生人都會頻頻投以注目禮。外型上的劇變讓原本五官俊帥自信十足的謝先生難以接受,變得不喜歡外出交際,他覺得自己就像「歌劇魅影」裡面的男主角,臉上戴著白色面具,遇到喜歡的女生也不敢直接追求,因此至今仍是單身一人。上個月,謝先生經由朋友介紹到光田醫院接受臉部「人體黑色素細胞顯微移植手術」,術後28天膚色就完全恢復正常,讓他多年來的陰霾一掃而空,天天對著鏡子微笑。吳文宏主任表示,「人體黑色素細胞顯微移植手術」是透過先進的顯微手術由患者健康處的皮膚移植黑色素細胞到臉部,讓患處膚色恢復正常,進而治癒白斑症。由於臉部皮膚較精細,加上治療範圍還包括最脆弱的眼皮,因此手術難度比較高,手術時間共計4個多小時,結果非常成功,由患者自體移植的黑色素細胞衛生上較無疑慮,且不會發生排斥、感染的問題,而顯微手術極為精密,也不會留下疤痕,僅需注意術後皮膚色差需要時間慢慢接近,約需三個月到兩年的時間,因人而異,宜定期返院追蹤。目前這項手術的費用因治療位置、大小、難度有所不同,身體四肢部位約10~20萬不等,臉部則約12~24萬不等。未來這項手術可望能幫助更多臉部白斑症的患者,幫助他們走出歌劇魅影的痛,迎向美麗人生。延伸閱讀「白斑症小檔案」:http://www.uho.com.tw/plasty.asp?aid=8405

談「嬰幼兒便祕」(下)

談「嬰幼兒便祕」(下)#嬰幼兒

對於一個有便祕問題的孩子的處理,首先需要檢查看看有沒有「器官上」的問題。所謂器官上的問題,包括肛門的構造有沒有異常?肛門擴約肌有沒有太緊?有沒有巨腸症?(就是直腸不蠕動,使得上游大腸中的糞便下不來、堆積,而使大腸變得很大很粗)有沒有新陳代謝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者是否有脊髓神經的疾病等。如果有任何一種這些問題,當然得針對這些問題去治療,便祕才有可能徹底改善。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也就可以歸類為所謂的「功能性」便祕,也就是說有便祕的「體質」。對於體質,當然我們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它,但是卻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一下症狀。 首先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的,可以考慮換一種牌子的奶粉吃,因為一個小孩吃不同廠牌的奶粉,大便的性狀會有所不同。不成功的話,則可以考慮餵他一點葡萄糖水或早期便開始加嬰兒麥粉或米粉至牛奶中,或者將奶沖得濃一點也可能會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吃母乳的嬰兒,大便通常較稀較常解,所以少有便祕的情形,怕孩子便祕的話應多餵母乳。 大一點幼兒,通常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比較會有便祕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便祕的話,應該多讓他吃副食品,尤其是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類(蘋果除外)。黑棗汁(Prune juice) 是含纖維質最高的食品,可多嚐試。對於三、四歲以上的孩童,最好訓練固定排便的習慣,每天可找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讓他很舒服的坐馬桶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切忌強迫與指責,否則會有反效果。至於所有方式都試過,無法辦到或成效不佳時,則只好使用灌腸或口服軟便劑,不過這終究是較不合自然的方法,也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還是以飲食療法比較好。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是卻是一種長期困擾。本來排便是一種舒暢的解放感,但是弄不好則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處理好則會延伸到成人期,那可真是苦不堪言了。談「嬰幼兒便祕」(上)延伸閱讀:《新手父母》準媽媽手冊

多餵母乳可改善嬰幼兒便祕

多餵母乳可改善嬰幼兒便祕#嬰幼兒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卻是一種長期困擾,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有處理好,將會延伸到成人期。有不少成人,長期為便祕所困擾,甚至引起痔瘡,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而在幼兒時期,其實這種解便問題也並不少見,據統計可能有百分之五到十的孩童有便祕的問題,而這種問題的發生,最早可以從出生後沒多久就開始。臺安醫院小兒科 - 卓瑩祥醫師指出,常見的情況是,才剛出生的新生兒,突然有好幾天沒有解出大便,雖然孩子食慾仍然正常,也沒有腹脹的情形,焦急的母親仍將小孩帶到醫院請醫生幫忙檢查和處理。更常見的是,孩子原來大便都很正常,但是到了五、六個月大以後,大便變得很硬,一顆顆狀如羊屎,每次要解大便時總是很費力,好不容易將硬大便排出來後,肛門口卻裂傷流血了,看得媽媽好心疼,也只好求助醫生。 所謂便祕,定義上是解大便次數太少或大便的本質太硬,不過其中以大便的本質較為重要,排便的頻率比較不必太在意。所以上述的兩種情況,後者是真正的便祕,前者則嚴格而言並不算真正的便祕。不過理論上太久不排便時,堆積在腸子中的糞便會變粗變硬,最後還是有可能便祕。卓瑩祥醫師表示,如果一個嬰兒超過三天以上未解便時,可以用肛溫表刺激嬰兒的肛門以幫助大便解出;再不成的話也可以考慮用市面上買得到的甘油球來灌腸。灌腸本身並不會使便祕變成習慣性,不過如果太常需要用灌腸來幫助排便,則需要檢查一下孩子有沒有甚麼特殊的問題。 對於一個有便祕問題的孩子的處理,首先需要檢查看看有沒有「器官上」的問題。所謂器官上的問題,包括肛門的構造有沒有異常?肛門擴約肌有沒有太緊?有沒有巨腸症?(就是直腸不蠕動,使得上游大腸中的糞便下不來、堆積,而使大腸變得很大很粗)有沒有新陳代謝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者是否有脊髓神經的疾病等。如果有任何一種這些問題,當然得針對這些問題去治療,便祕才有可能徹底改善。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也就可以歸類為所謂的「功能性」便祕,也就是說有便祕的「體質」。對於體質,當然我們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它,但是卻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一下症狀。 卓瑩祥醫師說,首先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的,可以考慮換一種牌子的奶粉吃,因為一個小孩吃不同廠牌的奶粉,大便的性狀會有所不同。不成功的話,則可以考慮餵他一點葡萄糖水或早期便開始加嬰兒麥粉或米粉至牛奶中,或者將奶沖得濃一點也可能會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吃母乳的嬰兒,大便通常較稀較常解,所以少有便祕的情形,怕孩子便祕的話應多餵母乳。 大一點幼兒,通常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比較會有便祕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便祕的話,應該多讓他吃副食品,尤其是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類(蘋果除外)。黑棗汁(Prune juice) 是含纖維質最高的食品,可多嚐試。對於三、四歲以上的孩童,卓瑩祥醫師建議,最好訓練固定排便的習慣,每天可找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讓他很舒服的坐馬桶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切忌強迫與指責,否則會有反效果。至於所有方式都試過,無法辦到或成效不佳時,則只好使用灌腸或口服軟便劑,不過這終究是較不合自然的方法,也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還是以飲食療法比較好。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是卻是一種長期困擾。本來排便是一種舒暢的解放感,但是弄不好則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處理好則會延伸到成人期,那可真是苦不堪言了。

食物過敏造成嬰幼兒蘋果臉

食物過敏造成嬰幼兒蘋果臉#嬰幼兒

最近兒科門診中也出現不少父母親帶著皮膚抓到破皮流血小朋友來就診。異位性皮膚炎,這個每到冬季病人數就會激增的過敏性疾病,其盛行率在各個國家也正逐年增加中。以往大家常以如嬰兒般吹彈可破、白裡透紅肌膚來稱讚別人好膚質,但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焦急父母親心疼地帶著出生沒幾個月大、卻兩頰紅咚咚嬰兒前來詢問,為何小寶貝出生沒多久,皮膚就變又紅又粗,甚至還破皮結痂,這到底是生了什麼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凱琳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慢性過敏性皮膚疾病,在臺灣孩童盛行率越來越高。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於出生後六個月內開始發病,接著就一直時好時壞反覆發作,不過幸運是,大多數患童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改善,多於兩三歲大之後不再發作。張凱琳說,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四肢關節處、臉頰、耳朵後面、頭頸部、眼睛及嘴巴四周等處皮膚,依不同年紀而好發部位亦不同。最大特色就是患處會很癢,使病童不自覺去抓,但越抓會越癢而造成惡性循環,同時亦會造成皮膚紅腫或粗糙增厚等變化,甚至可能因抓破皮而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患童還會因癢感影響睡眠品質,不但白天精神活動力降低,也會造成性情不穩定、脾氣暴燥,長期下來更會妨礙孩童生長發育,對身心健康可謂影響甚鉅。張凱琳還說,異位性皮膚炎為異位性體質在皮膚上的一種表現,其致病原因相當複雜,目前認為和遺傳過敏體質、天生皮膚屏障功能缺陷、加上環境因子如過敏原、溫度變化、情緒壓力等刺激所共同作用造成。此種異位性體質,也使得患者本身或家族成員常同時患有其他過敏疾病,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張凱琳提醒,幼兒期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由食物過敏原所引起,因此應儘量哺育母奶至少六個月以上,若無法餵食母奶,則建議使用低過敏奶粉。此外,副食品延後至嬰兒六個月大時再添加,並且在一歲之前避免餵食高過敏性食物,如牛奶、蛋白、大豆、花生、有殼海鮮等。年紀較大的小孩,除非每次吃了某種食物就會發癢,則應盡量避免該食物,否則不必刻意限制飲食。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見過敏原如塵蹣、黴菌、貓、狗皮屑等,也常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因此保持居家環境整齊清潔,譬如床單等寢具包覆物每週定期以60℃熱水清洗,或使用防床單、被套、枕套。使用除濕機或空氣濾淨裝置,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或地毯,室內不要養狗、貓等寵物,消滅蟑螂等,也是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惡化重要工作之一。還有平時心情要盡量保持輕鬆,父母須注意小孩是否有壓力來源並應加以開導解決,避免情緒壓力使異位性皮膚炎惡化。她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保養方面,洗澡時水溫不宜過熱,時間不可過久,並用非皂鹼類、低刺激性清潔用品來清潔皮膚。另外,保濕工作也很重要,尤其冬天洗完澡擦乾身體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強中性低敏感乳霜以避免皮膚乾燥。夏天則避免流汗,室內保持通風涼爽、衣著選用透氣棉質衣料。在小兒過敏專科醫師指示下,適當藥物治療亦不能輕忽。異位性皮膚炎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外用以及口服止癢和抗發炎藥物。這些小孩皮膚亦容易有繼發性感染,當有細菌感染時,應合併給予抗生素治療。張凱琳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需要耐心去照料的慢性疾病,患童父母及其本身都要有長期抗戰體認,除了注意居家生活照顧外,適當藥物治療亦不能疏忽。部份患者就因為害怕藥物副作用而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持續惡化,影響小孩情緒及社交發展。只要對此疾病有正確認識,從保養與藥物治療雙管齊下,仍然有機會將皮膚狀況改善到相當理想狀態。

母嬰親善服務 協助媽咪們哺餵母乳

母嬰親善服務 協助媽咪們哺餵母乳#嬰幼兒

台東基督教醫院致力母嬰親善服務,以提供完整的支持系統,協助媽媽哺餵母乳、讓寶寶獲得最好的食物──母乳,去年底通過國民健康局的「母嬰親善」認證,成為母嬰親善醫院。以2007年和2008年的統計數字相較,產後純母哺率從30.67%提昇到43.62%,今後東基將再接再厲,繼續提昇母乳哺餵率。 母嬰親善醫院是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發起的全球運動,目的是希望媽媽能回歸哺餵母乳,給寶寶一個好的開始。東基產兒照護團隊提供孕婦產前、產中、產後的連貫性服務,包括:4D立體超音波、定期衛教講座、LDR(樂得兒)產房、母嬰同室、產後居家訪視等,照顧媽媽寶寶的身心靈健康,也積極推廣並協助媽媽哺餵母乳。徐文成及梁華英兩位婦產科醫師、黎璧賢及樂俊仁兩位小兒科醫師,以及他們帶領的產兒科病房、門診組成了東基產兒科照護團隊。去年十月加入產兒照護團隊的梁華英醫師,具有美國耶魯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國立陽明醫學院兼任副教授的資歷,以親切的問診風格贏得民眾的肯定與好評。再者,婦產科門診也設置「產科個案管理師」提供孕婦個人化、專業化的服務。為了提供更準確的產前診斷,以及提供準媽媽準爸爸直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寶寶的模樣,東基去年度添置4D立體超音波掃瞄儀,這是台東第一家使用4D為孕婦產檢的醫療院所。它不但能呈現傳統的3D立體靜態影像,還能以高速掃瞄,呈現即時的胎兒動態影像,而且具有超越一般超音波的解析度及空間感,使婦產科醫生更能精準的觀察胎兒在子宮內的成長與發育。只要是妊娠廿~廿八週孕婦,掛婦產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由產科個管師安排檢查時間即可。定期衛教講座方面,「Daddy, Mommy先修班」針對孕婦、嬰兒相關話題提供準爸爸準媽媽系列學習課程,例如:妊娠期間常見不適及症狀處理、剖腹產與自然產介紹、生產減痛舒緩運動──拉梅茲呼吸法及生產球、哺乳姿勢指導及寶寶含乳技巧、為您的寶貝沐浴及臍帶護理、嬰幼兒常見呼吸道及皮膚問題、等。「哺餵母乳分享會」則與民間團體「祕密花園」合作,成立哺乳支持團隊,並舉辦哺餵母乳座談會。LDR「樂得兒」產房則是提供產婦人性化的服務。從陣痛(Labor)至醫院待產開始,到生產(Delivery)、恢復期(Recovery),都在同一個房間、同一張床上度過,讓產婦覺得好像在家中生產一樣。「在東基生產很好,很有安全感,而且先生可以在旁邊陪伴我。」曾在東基LDR病房生下一名小壯丁的張太太高興的分享著。還有,鼓勵並協助母嬰同室,例如:產後,護理人員會即刻把寶寶送至媽媽身旁,即協助母親在產台上擁抱嬰兒,讓媽媽與寶寶有第一次的肌膚接觸,促進嬰兒情緒及體溫保持穩定,藉此觀察嬰兒尋乳反應並建立親子關係。出院前,醫護人員會再教導如何在家及上班後持續哺乳,包含如何以手或是吸乳器擠乳與如何貯存母乳;並提供出院後的免費諮詢。過去在醫院常見奶粉廠商進出病房推銷,自推動母嬰親善後,這樣的活動已被禁絕,目的就是希望母親親自哺餵母乳。產後居家訪視是東基的另一項貼心服務。做過月子的女人都知道,做月子時既要照顧新生兒、又要調理產後身體的不適,還得面對一堆接踵而至的各式問題。因此,特別針對剛出院返家的產婦提供延續性服務,由護理師深入家庭給予正確的育兒觀念,讓媽媽寶寶不用出門就能得到貼心的諮詢。訪視的對象有新手媽媽、青少年產婦、高齡產婦、外籍新娘、高危險妊娠或經電訪有需要者。一位新手媽媽經護理師傳授撇步並成功學會躺著哺餵母乳後,心情大為放鬆,她說:「這樣,我明天就可以放心的回南部娘家做月子了!」對嬰兒來說,「母乳」是最合適、天然,也是最珍貴的食品,雖然坊間各廠牌奶粉強調添加多種營養素,就是無法等同於母乳。母乳不但可提供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素,對母親及嬰兒雙方,在精神及心理層面都有益處,還能增進寶寶的免疫能力。東基的產兒照護團隊,獲得政府「母嬰親善」的認證,與所有媽媽及家庭共同為下一代的健康打拼。台東基督教醫院相關院所導覽:http://www.uho.com.tw/search.asp?mod=hos&keyword=%A5x%AAF%B0%F2%B7%FE%B1%D0%C2%E5%B0%7C&page=1

危險!天冷嬰幼兒棉被蓋過頭,導致腦性麻痺

危險!天冷嬰幼兒棉被蓋過頭,導致腦性麻痺#嬰幼兒

天氣變寒冷,大人們在加穿衣物的同時,也習慣為小孩子加穿一件衣服;夜晚睡覺時,為了防止凍著,也習慣幫年幼的孩子蓋上又厚又重的棉被保暖。這樣看似自然的舉動,其實隱藏著十分可怕的危險!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暨小兒早期療育門診 - 賴彥廷醫師表示,一位父親帶著兩歲的兒子前來求診,據家屬描述小朋友在四個月大時,因為睡覺蓋棉被沒有注意到,蓋到口鼻,發現時已經沒有呼吸,送到醫院急救,雖然被搶救回來了,但因缺氧過久,導致腦部嚴重受損。兩歲的年紀卻還不能正常坐起來,漫長的復健、早期療育過程,需要投注家長、醫療團隊很多的時間和心力,這影響的不只是孩子的人生,還影響了整個家庭的未來,層面是非常深遠的。在此,賴彥廷醫師也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多加注意且避免「嬰幼兒蓋過頭」的悲劇,賴彥廷醫師也另創「七個口訣」,提供給民眾參考: 1.「獨立睡」:無論是否與成人同房間,也記得讓嬰幼兒自己睡在一邊(或嬰兒床上),自己一個位子,個別一條棉被;避免緊挨著成人睡覺、共同蓋被,嬰幼兒容易讓棉被蓋到口鼻,或被成人不小心壓傷。2.「蓋剛好」:覆蓋嬰幼兒的棉被不可過於厚重,適度保暖即可。也可使用暖氣系統取代厚重棉被。3.「露出頭」:替嬰幼兒蓋棉被宜在肩膀以下,不要高過脖子,也不要任其掩面而睡(有缺氧的危險),嬰幼兒的頭部要完全露出在外面才安全。4.「置床中」:嬰幼兒應置於床中央睡覺,不可將其頭部擺放太接近床頭或柵欄限制處,以免因缺乏活動空間,身體往下移動而讓棉被蓋住口鼻或頭部,導致缺氧、窒息的憾事。嬰幼兒身體往上移動、離開被窩,頂多受寒感冒。5.「清除危險」:嬰幼兒的睡床不可過軟或有凹陷情形,勿放置有衣物、抱枕、絨毛玩具等雜物在頭部附近,以免發生危險。6.「流通空氣」:天氣冷也不可將門窗完全緊閉,要讓嬰幼兒睡覺的房間保持空氣流通,提供良好空氣品質、避免二氧化碳濃度過高。7.「巡視安全」:嬰幼兒處於睡眠狀態時,負責監護的成人仍應該每隔一陣子巡視其安全。最後,賴彥廷醫師呼籲,家有嬰幼兒的民眾要謹記上述七口訣,避免「嬰幼兒蓋過頭」,發生悲劇,不可不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