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

嬰幼兒也能吃素?醫:維生素、鐵質夠免擔心

嬰幼兒也能吃素?醫:維生素、鐵質夠免擔心#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食安風暴不斷,許多民眾對食品安全有很多疑慮,紛紛加入素食的行列,然而若是嬰幼兒就開始吃素,會不會造成營養不足的問題?臺中慈濟醫院楊忠偉、陳開湧兩位營養師,依嬰幼兒各階段月齡特別補充的營養攝取,與主廚林志哲設計提供符合營養需求的近百種素食副食品。海帶、味噌富含B12 維生素D靠日照補足小兒科醫師李敏駿指出,嬰幼兒攝取營養均衡的素食副食品,及早建立嬰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伴隨孩子健康成長重要的一步;他表示,家中三名幼年子女,從襁褓期就開始吃素,只要用心瞭解相關營養補充,不論是發育、智力發展都跟一般孩子並駕齊驅。李敏駿醫師說,很多家長,甚至醫界前輩對嬰幼兒素食一事都抱持著反對看法,無非是擔心營養不夠均衡,但他強調,海藻、海帶、五榖雜糧,還有發酵豆製品如味噌,都有豐富的維生素B12,維生素D藉日照可以由自身製造取得,許多果乾、玉米筍也有很多鐵質,豆漿加上芝麻的含鈣量也不輸牛奶,只要多留意天然食物的營養素,給寶寶吃素一點都不難。副食品增加蛋白質與鐵質 掌握均衡飲食概念楊忠偉營養師說,寶寶四個月到六個月開始漸進式餵食副食品,補充母奶與配方奶不足的營養,可以從米糊開始,或是開始嘗試自榨果汁,使適應不同類型,得以訓練寶寶吞嚥及咀嚼能力,只要能掌握均衡飲食概念及搭配,寶寶吃素也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陳開湧營養師提醒,寶寶自七個月起,對鐵與鈣需求增加,此時調整副食品種類,增加富含蛋白質與鐵質、鈣質的食物,同時開始變化複方副食品,如海苔粥、莧菜粥等。十到十二個月大的寶寶,可以搭配全蛋料理來增加寶寶營養需求。一歲之後的嬰幼兒料理變化更多,藉由搭配美味的醬料,讓素食寶寶兼具口感與營養。

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現蹤 嬰幼兒應多留意

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現蹤 嬰幼兒應多留意#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升溫!日前,疾管署透過社區病毒監測,發現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陽性個案,為桃園市八德區3歲6個月男童,未就學,平日由母親照顧,發病前曾與母親回廈門娘家,5月31日返台當晚出現發燒,隔日至診所就醫,診斷為腸病毒。因持續出現發燒、咽唊炎、食慾差、抽搐等情形,家屬於6月3日送至醫院並住院治療,已於6月9日出院返家,目前個案雖有輕微咳嗽,但健康情形良好,家中除父母外,無其他小孩,廈門當地有4個年紀較大的表兄姊,其中有2位有發燒及喉嚨潰瘍的情形。腸病毒流行高峰 目前已有兩例死亡個案國內現處腸病毒流行高峰,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第23週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與前一週持平,但門診就診人次仍較前一週上升;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型(約占73.5%),第22週社區中檢出1例腸病毒71型陽性檢體。今年截至目前共計3例重症個案(2例死亡),其中2例感染克沙奇B5型、1例感染克沙奇A16型。學齡前嬰幼兒 為重症的高危險群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若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契機。

春夏交替腺病毒活跳跳!中招嬰幼兒激增兩成

春夏交替腺病毒活跳跳!中招嬰幼兒激增兩成#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時值春夏交替之際,為腺病毒流行期,嬰幼兒應盡量避免進出公共場所!兒科醫師指出,近來門診上感染腺病毒的小病人,增加了兩成之多,建議免疫力較差的嬰幼兒,家長應避免帶進公共場所,非出門不可時,最好能戴上口罩,以防萬一。腺病毒典型症狀:淋巴腫大、發燒衛福部苗栗醫院兒科趙敏義醫師表示,腺病毒是因其對腺體、淋巴組織有強力感染能力,因此,發燒合併頸部淋巴結腫大,是門診中常遇到的主訴,症狀包括有發燒、紅眼、流鼻水、喉嚨痛、扁桃腺化膿等。感染腺病毒別輕忽!嚴重恐引發肺炎趙敏義說明,腺病毒會造成急性呼吸道的感染,輕者如感冒、急性咽喉炎,嚴重者甚至進展至肺炎、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此外,也會造成如結膜炎、腸胃導感染、及出血性膀胱炎等疾患。值得留意的是,目前腺病毒無疫苗可預防,治療方式尚無特效藥,只能給予退燒藥及支持療法,且腺病毒全年都有可能流行,尤其以每年的秋天和上半年的春、初夏,趙敏義建議民眾要勤洗手、減少到公共場所、常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建議家長若是發現孩子高燒不退,應儘速就醫。

家中也有霾害?二手菸恐增血癌、猝死率 嬰幼兒首當其衝

家中也有霾害?二手菸恐增血癌、猝死率 嬰幼兒首當其衝#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紀錄片「穹頂之下」是近來最受討論的一部片,也使得霾害議題再度被搬上檯面,然而國健署表示,霾害其實不只來自於大環境的空氣汙染,抽菸也是生活中霾害的來源,而二手菸就是室內霾害的主要來源。父母吸菸,會增加下一代得肺癌的風險,更會使孩子得中耳炎、氣喘、肺炎、血癌的機率增加,甚至也可能會造成嬰兒猝死、胎兒發育不良與胎死腹中等風險,且就算不在孩子面前抽,衣服、車子、房子中所殘留的三手菸,一樣也可能會導致兒童罹患血癌。吸菸者家中的PM2.5=一個霾害嚴重的城市根據103年菸草控制期刊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吸菸者家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是非吸菸者家中的10倍,等於住在一個霾害嚴重的城市,但若是家中沒有吸菸者,則會降低70%的PM2.5暴露濃度。此外,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指出,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將會比一般人高出20%~30%,且長期暴露於二手菸中,更會造成或加重孩童呼吸道疾病,除此之外,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也與菸害有關。三手菸危害甚高 血癌、中耳癌機率恐大增與吸菸者同住的幼兒,除了要承受二手菸的危害外,還得面對「三手菸」的威脅。根據研究證實,吸菸者即使不在孩子面前抽,但殘留於衣服、車子、房子內的三手菸,一樣會導致血癌。過去曾有期刊發表過三手菸致癌的研究,該研究表示尼古丁有很強的表面粘附力,會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強的新毒物,如亞硝胺等致癌物,黏在衣服、家具、窗簾或地毯上。也因此,美國兒科學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三手菸殘留在環境中的毒性微粒,至少有11種高度致癌化合物,會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的缺陷,增加嬰幼兒哮喘機率以及中耳癌的風險,尤其對於在家中爬來爬去的幼兒威脅最大。及早戒菸 還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環境 根據歷年調查資料顯示,家庭二手菸暴露率自100年起,從19.9%上升到27.6%,二手菸、三手菸除了容易傷害嬰幼兒的呼吸系統外,也會嚴重影響腦部發展,因此,國健署提醒吸菸的父母及家長,應盡早戒菸,讓家中嬰幼兒與孕婦遠離二手菸的威脅。

寶寶血便!牛奶蛋白過敏症恐是兇手

寶寶血便!牛奶蛋白過敏症恐是兇手#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2個月大的男嬰,平時餵食以配方奶為主,某天家長在換尿布時,忽然發現寶寶大便中帶有血絲,及合併腹脹的情形。經檢查研判是牛奶蛋白過敏所引起的腸炎,建議家長停止餵食平時喝的配方奶,改換成高度水解配方奶以及母奶後,寶寶的血便狀況也逐漸改善。1歲內幼兒  常見牛奶蛋白過敏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陳旻吟醫師提醒,牛奶蛋白過敏常發生在1歲以內的嬰幼兒,以腸胃道表現為主,最常見是在嬰幼兒大便中發現鮮血絲。另外,也可能發生反覆性嘔吐、腹脹或腹瀉,甚至脫水等情形。有些則有皮膚方面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呼吸道方面症狀,可能會產生過敏性鼻炎或喘鳴等情形;極少數可能會發較嚴重的全身性過敏休克反應。母奶餵食也可能會發生陳旻吟醫師表示,新生兒及嬰幼兒時期,腸胃道防禦功能及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會造成牛奶蛋白質未經完全分解,就穿過腸胃道屏障直接進到體內,誘發免疫系統活化而產生發炎反應,導致牛奶蛋白過敏症。然而,目前國際上標準診斷方法是挑戰測試:移除配方奶後,觀察症狀是否減緩或消失,再度給予一般配方奶,觀察同樣症狀是否又發生。但喝母奶的寶寶,也可能因為媽媽攝取牛奶蛋白的成分,經由母奶餵食造成寶寶發生牛奶蛋白過敏症。一歲內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幼兒,大約有5成會自動緩解,陳醫師建議應以母奶或高度水解奶粉餵食6個月或寶寶9至12個月大時,以副食品逐漸做銜接。

北市抽查嬰幼兒奶粉 全面合格

北市抽查嬰幼兒奶粉 全面合格#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保護消費者食用奶粉及嬰幼兒奶粉衛生安全,103年8月份至臺北市大賣場超市、百貨公司、藥局進行抽驗,共計抽驗20件產品,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另針對外包裝標示進行查核,結果亦符合規定。奶粉外觀有凹陷 就要多加注意衛生局表示,此次共計抽驗20件產品,包含市售罐裝奶粉5件、市售罐裝幼兒奶粉5件、市售罐裝嬰兒奶粉10件,檢驗項目為三聚氰胺、衛生標準(性狀、生菌數、大腸桿菌群最確數、大腸桿菌最確數),市售罐裝嬰兒奶粉加驗沙門氏桿菌,檢驗結果均符合規定。衛生局建議民眾選購奶粉時應注意奶粉有效期限及外包裝標示是否完整,並檢查奶粉罐瓶身外觀是否有凹陷或其他異常情況,並儘快在開罐後使用完畢,提醒沖泡奶粉後儘早蓋上蓋子,避免加速氧化質變速度,並將奶粉存放於通風陰涼處。衛生局另呼籲民眾以母乳哺育為優先,當無法餵哺母乳時,建議諮詢醫師、營養師或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員意見,就嬰兒自身狀況來選擇合適的嬰兒奶粉及正確的食用方法,並於有信譽之商店購買經衛生福利部查驗登記許可之嬰兒奶粉,勿購買來路不明之產品,讓寶寶健康成長。

可怕!全球高達2300萬的嬰幼兒都曾因感染輪狀病毒就醫

可怕!全球高達2300萬的嬰幼兒都曾因感染輪狀病毒就醫#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腸道是否健康,是決定嬰幼兒成長發育的首要關鍵。」由於嬰幼兒的腸胃敏感、脆弱,再加上抵抗力差,很容易受病毒的侵襲,其中,嬰幼兒因嚴重腹瀉而住院的原因,又以感染輪狀病毒為主。宏其婦幼醫院兒科黃泰穎醫師表示,許多家長都低估輪狀病毒的高傳染力,直到孩子感染發病、出現嚴重嘔吐、腹瀉等症狀,才心疼後悔。根據資料顯示,全球高達2300萬的5歲以下嬰幼兒都曾因感染輪狀病毒就醫,呼籲家長應重視預防接種疫苗,以增強孩子抵抗病毒的能力。輪狀病毒威力強 10顆病毒即可引發感染黃泰穎醫師說明,輪狀病毒主要藉由口糞傳染,常引起嚴重的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若未就醫治療,最後可能導致脫水,甚至死亡。根據資料顯示,每年在全世界,5歲以下高達2300萬的嬰幼兒都曾因感染輪狀病毒而求診,其中,有230萬嚴重案例須住院治療,甚至有50萬嬰幼兒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致死 ,顯示輪狀病毒的傳染力極高,家長實在不應輕忽其可怕性。「即使幼童不常外出,也可能感染輪狀病毒嗎?」醫師解釋,輪狀病毒的傳染力驚人,僅10顆病毒就能使下一位感染者發病,即使幼童不外出,也可能因爸媽將病毒帶回家、接觸小孩後而引發感染。根據統計,五歲以下感染輪狀病毒的機率高達9成以上,除了勤洗手、改善衛生環境的方式外,提升嬰幼兒防禦力更是重要。預防勝於治療!接踵疫苗遠離輪狀病毒威脅「輪狀病毒目前尚無藥物可醫治!」當孩童發病時,只能給予打點滴、口服藥物等支持性治療,以緩解脫水、電解質失衡的情況。然而,因嬰幼兒抵抗力較弱,在初次感染輪狀病毒後症狀較為嚴重,平均需住院5天左右,等症狀完全改善也需7~10天,一旦照顧時間拉長,對小孩、爸媽來說無疑是一種身心煎熬。因此,黃泰穎醫師呼籲家長,要讓孩子遠離輪狀病毒的威脅,應建立起「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最好能及早依醫囑接種疫苗以增強抵抗力。目前輪狀病毒的疫苗有2種,分別為口服三劑的5價疫苗與兩劑的1價疫苗。許多醫學研究皆顯示,兩款疫苗對預防輪狀病毒的成效顯著,黃泰穎醫師也補充,嬰幼兒在接種5價疫苗後,沒有受到輪狀病毒的侵襲導致住院的比例較高,顯示價數越高之劑型,在保護力上也愈見成效。同時提醒,5價疫苗應在嬰幼兒6~12周時接種第一劑,且第三劑需在32週前接種完畢,才能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建議家長可遵循醫囑接種疫苗,才是防護輪狀病毒的最佳方式。

醫訊/嬰幼兒常見的過敏問題

醫訊/嬰幼兒常見的過敏問題#嬰幼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寶寶們而言,哭是表達不舒服的唯一方法,然而,他們的哭聲裡通常傳達很多的訊息,有時不是肚子餓也不是生病,而是不舒服,就好比過敏帶來的不舒服。有鑑於此,為增進民眾對嬰幼兒過敏問題的瞭解,臺安醫院特邀小兒科卓瑩祥副院長主講嬰幼兒常見的過敏問題,希望能透過此活動讓民眾們了解,該如何預防以及改善,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嬰幼兒常見的過敏問題時間:04月16日(三)15:00~16:00地點:臺安醫院醫療大樓1樓大廳洽詢:27718151轉2891、2892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