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過敏

炫麗紋身貼紙,過敏惹上身

炫麗紋身貼紙,過敏惹上身#皮膚過敏

三月初,和家人前往墾丁渡假,在當地閒逛時,經過ㄧ家大排長龍的商店,仔細ㄧ看原來是販售紋身貼紙及相關產品的商店。近年來紋身貼紙愈來越風行,主要的原因在於這是一種裝飾身體的樂趣,也是最新的流行,加上不會疼痛,沒有像傳統刺青可能導致愛滋病或是肝炎的危險性,價位便宜,效果可以持續數天之久,以及可以在身上任何部位貼,容易被移除等優點,所以越來越普遍。日前新聞中有一位11歲小朋友,因為被父母親在額頭貼上「必勝」的紋身貼紙,引起的皮膚的紅腫、發癢等過敏反應,而到台北的皮膚科求診。這是患者對於接觸皮膚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是屬於第四型的遲發性過敏反應,也就是所謂的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這樣的過敏反應,通常在接觸過特定的過敏原二至三天後,皮膚出現紅腫、浮腫斑塊,甚至合併小水泡。會引起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的東西很多,紋身貼紙也是其中之ㄧ。依據文獻報告,許多對紋身貼紙過敏患者的貼膚試驗,會對於對次酚二氨(Para-phenylenediamine,PPD)有強烈的過敏反應,也就是說許多患者的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是由紋身貼紙中的PPD成分所引起的。紋身貼紙通常含有指甲花染料,純的指甲花染料的安全性較高,不純的指甲花染料如果混合有PPD成分,就很有可能引發過敏,甚至導致患者終身都會對PPD產生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另外,有文獻報告指出,黑色指甲花染料中也可能含有PPD成分。對於PPD過敏的患者,也可能對於下列成分有交叉性過敏反應,例如:對氨安息香酸(PABA)類的防曬成分,偶氮或是可分散的紡織品染料,半永久性的染髮劑,對氨水楊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等化合物。皮膚科彭賢禮醫師指出,臨床上曾碰過到泰國旅遊貼紋身貼紙過敏的患者。其它曾被報告過有危險性的黑色指甲花染料的國家還包括土耳其、澳洲、菲律賓、印尼、印度、埃及、希臘、西班牙、南非、墨西哥、夏威夷等。目前台灣也出現類似的產品,可以預見的未來,此種的紋身貼紙在全世界可能會更加常見。使用紋身貼紙的風險,除了上述可能會對PPD或是類似的成分出現過敏反應外,還包括發炎後的色素脫失或是色素沉澱,苔癬樣的反應,以及永久性疤痕的形成等。因為紋身貼紙可能會有上述的危險性,最好盡量不要使用此類產品。對於想要使用此類產品的患者,建議如果在旅遊時或是外地要貼此種產品,最好堅持用純指甲花染料的產品,避免用黑色的指甲花染料,以及使用前最好先看產品標示。如果是在家使用此類產品時,建議選用不含PPD成分的產品;大面積使用前,最好先貼ㄧ小塊皮膚區域數天至一周,如果沒有反應才使用;另外要確定皮膚是完全正常時才可以使用。

皮膚過敏的元兇,巧克力

皮膚過敏的元兇,巧克力#皮膚過敏

對於少數人而言,巧克力卻可能是引發皮膚過敏的元兇。筆者在臨床上就碰過好幾位對巧克力過敏的患者。研究顯示,巧克力中含有三百種以上的化學成分,難怪巧克力是常見可能引起蕁痲疹的食物之一。蕁痲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患者身上會出現搔癢性的浮腫紅疹,疹子大多在數小時內消失,但是新的疹子又不斷的在其他部位出現,整個病程通常在二至三週會痊癒。如果持續發作達六週以上的,就叫做慢性蕁痲疹。引發蕁痲疹的原因,常見的包括藥物、食物、吸入性的過敏原、蚊蟲叮咬、感染、物理性的原因,或是有潛在的全身性疾病等等。1、食物方面:最常見的有蝦、蟹、牡蠣等帶殼的海鮮類,魚肉、豬肉、蛋、起司、酵母、花生、巧克力、口香糖、芋頭、香菇、筍子、辣椒、水果中的蕃茄、草莓、芒果、奇異果、香蕉、優酪乳、牛奶、蛋、小麥、健康食品、以及食品添加物、色素和防腐劑等等。食物的過敏,通常在兩個小時內發生,少數會延遲到一天甚至兩天才發作。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蕁痲疹是一種個人的特殊體質,所以吃同樣食物的人,可能只有帶有這種特殊體質的人會產生蕁麻疹。食物的過敏還要注意所謂的交叉過敏,也就是對某種食物過敏的患者,可能對於類似的食物也會過敏,例如對花生過敏的患者,也可能對黃豆或是其他豆類過敏。對海鮮過敏的患者也常常有交叉過敏的現象。2、藥物方面:阿斯匹靈及其他解熱鎮痛劑、抗生素、利尿劑、止咳的可待因、X光攝影用的顯影劑、麻醉藥等等。另外要注意的是,中藥、眼藥水、以及自行購買的成藥(非處方用藥),也是可能會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時候藥物需要使用一段時間才會引起蕁麻疹,所以最近一個月內使用的藥物,都是可能造成蕁麻疹的原因。3、感染方面:慢性鼻竇炎、慢性牙齒及齒齦發炎、慢性膽囊炎、以及感冒或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統的慢性細菌感染,皮黴菌或是念珠菌等黴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等等。4、吸入性的過敏原:黴菌孢子、花粉、灰塵、動物的皮屑、揮發的化學物質、噴霧劑等等。5、全身性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甲狀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輸血反應、血管炎、腺癌以及淋巴癌等等。6、物理性的刺激包括:冷、熱、震動、水、陽光、壓迫或搔抓、運動等等。7、引起接觸性蕁麻疹的成分:植物的小刺毛、毛毛蟲、水母、藥物、頭髮漂白劑、化學物質、食物、衣物質料、唾液、化妝品、香水等等。8、荷爾蒙的影響:懷孕以及黃體素引起的月經前惡化現象等。

秋冬常見皮膚病

秋冬常見皮膚病#皮膚過敏

時序進入秋冬,隨著冷氣團一波一波的來,溼熱的氣候也逐漸轉為乾冷。到底哪些病是秋冬的流行皮膚病呢? 【冬季溼疹】發病的時間會在秋冬的早期開始,大部份的病人都是年長者,女性會比男性多,這主要是因為皮膚的皮脂分泌過了25歲後會隨著年齡逐漸減少,而女性又較男性減少的快。皮脂一旦減少到一個程度,對皮膚的保護就會不夠,於是乾、癢、抓、發炎的四部曲逐一上演,冬季溼疹就這麼出來啦。而好發的位置則以四肢為主,尤其是小腿前面的部位。《預防的方法》洗澡時水不要太熱,因為過熱的水更易將皮膚的油脂及水分洗掉。洗完澡後身體不用擦太乾,趁皮膚還有油脂的時候擦上保濕用品。但是如果一旦皮膚已出現溼疹變化,那就需要看皮膚科醫師,塗抹適當的藥並配合保濕工作才能徹底痊癒。【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楊宏基醫師指出主要是因為之前得過水痘,痊癒後水痘病毒潛伏在某個神經節內,一旦遇到宿主抵抗力減弱的時候,就會趁機發難,出來為非作歹一番。由於病毒是沿著神經的途徑出來,所以會循著神經的分布出現劇痛群聚狀的水泡,而且由於神經痛會比皮膚變化先出現,所以很多病人一開始都會被診斷為頭痛、胃痛、甚至腎結石等,一直到水泡出現後才恍然大悟。《預防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規律生活作息、睡眠充足、營養均衡、適當的休閒、補充足夠的維他命及鋅等。在氣候變化時則應注意保暖。至於沒有得過水痘的小朋友,如果能藉著預防接踵來預防水痘病毒感染,自然能避免帶狀皰疹的發生。 【乾癬】原因至今不明,但目前的證據顯示是由於皮膚免疫調控不當造成表皮細胞增生及分化的異常,於是會在皮膚出現大大小小、不規則形狀、界線分明的紅疹,其上並覆有銀白色的厚屑。患者一年四季都會發病,但由於陽光中的紫外線對乾癬病灶有治療的效果,而到了乾冷的秋冬季節,大部份人減少肌膚與日照接觸的時間,因此全身性乾癬的症狀容易復發。 【脂漏性皮膚炎】一般認為和遺傳體質有關,也有人認為和皮膚上的皮屑芽孢菌過度增生有關,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此病會在壓力大時或季節變換時發作或惡化,秋冬也是容易惡化的時期。在預防上應重視壓力的控制、作息正常不熬夜、飲食清淡不刺激等。治療可以使用含焦油或抗黴菌劑的洗髮精、外用類固醇或抗黴菌藥膏等。【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會因發生的時間、年齡而有所不同。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的皮膚原本就較乾,所以在乾冷的秋冬季節,若不注意保濕,很容易就會因乾、癢、抓、發炎的四部曲變化而惡化。除了秋冬惡化外,夏季則因潮濕、悶熱、感染而惡化。平常保養中保濕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此外,保持溫溼度適宜的環境、避免毛料衣物、避免刺激性或檢性的肥皂等也都是必須注意的。

電腦族終端症候群症

電腦族終端症候群症#皮膚過敏

自70年代末期,電腦逐漸普及後,就有不少電腦族抱怨各種病狀,尤其在北歐的挪威報告所謂電腦終端機引起的不明皮膚疹,並於1982年正式報告,引起騷動。原始報告中指出電腦終端機工作時,會引起兩頰暫時性發紅,偶爾也會引起丘疹。但瑞典在隨後從事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了酒糟、脂漏性皮膚炎,及痤瘡,在這群工作者中較多。並重新檢視原本挪威的患者,發現是酒糟及口圍炎,而不是甚麼新的奇怪皮膚病。至於為何會有此種現象,也有學者作了研究,發現目前的電腦終端機,並不會有X光輻射,紫外線ABC的量也僅有現行瑞典工作安全的1%(UVA 10W/m2, UVBC 30J/m2),所以不太可能是惡化因素。另外靜電引起的灰塵吸附,沉澱在臉上,也沒有確實的證據。目前也發現許多室內工作者都有相同的抱怨,室內空調、電敏感(電磁波)”electrical hypersensitivity (EH)”、密閉大樓(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 都被認為有關,但所謂電敏感患者的癒後似乎比傳統的電腦終端機徵候群患者癒後差,特別是在女性。1998年瑞典根據3000名隨機工作者的調查,2006年發表的報告,分析了25種VDU、EH、SBS的常見症狀如疲倦、頭重、頭痛、噁心、頭昏、無法集中精神、眼睛乾澀不適、鼻子不適、喉嚨乾、眼睛癢、臉乾、臉潮紅、臉部刺癢緊繃、身體癢及其他症狀(心臟不適、心悸、胸痛、喘不過氣、關節腫脹、咽喉異物感、口腔灼熱、手腳冰冷、頸或肩背痛)。發現在症狀上,三種後群稍有不同,每天在螢幕前工作4小時以上者較易有所謂電腦終端機徵候群。目前則是對電磁波、螢幕閃光及工作壓力的影響,做進一步研究。

舌環唇環的流行風尚與健康代價

舌環唇環的流行風尚與健康代價#皮膚過敏

台灣的流行時尚,幾乎與國際接軌,報載國外流行身體穿洞套環之風氣,國內立即出現所謂「穿洞族」,常見的耳環之外,如肚臍環、舌環、唇環、甚至是鼻子、眉毛、腮幫、乳頭、生殖器官等,都是穿洞的地方,前一陣子電視還出現「舌環女主播」,引起注意。事實上,早在遠古人類、古埃及法老與羅馬男子就有穿耳環、鼻環等行為,以彰顯各種象徵,近代的「穿洞族」主要受歐美嬉皮文化影響,其開放、反傳統、反束縛思惟,改變穿著與打扮觀念,奇裝異服、身體刺青與穿洞套環遂行其道;筆者曾碰過幾個穿舌環的年輕人,詢問其心態,他們皆異口同聲的說「帥」、「酷」、「炫」,在同儕中顯出「時髦領航者」,走在潮流的尖端,讓人家羨慕。以牙科醫師的立場而言,基本上不主張也不鼓勵民眾去穿舌環或唇環,其缺點遠大於優點,危險性遠勝過其流行風,因為:舌環與舌頭,或唇環與嘴唇之間有縫隙,口腔內本來就有許多好與不好的細菌病毒共存,當口腔衛生不佳或口腔黏膜破皮,細菌病毒易藉「隙縫」使舌唇感染發炎,嚴重者舌頭潰爛味雷喪失,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細菌延著循環系統,上至腦部引起腦膜炎,下至心臟引起心肌膜炎,或全身性敗血症,是易致命的。在身體穿洞本身就是一種侵犯性手術,沒有做好消毒,易感染傳染病,如坊間夜市偶而可以看到幫人穿洞的攤販,若設備簡陋,器械無高溫高壓滅菌程序,一些易由血液感染的疾病,如愛滋病、B型肝炎等,皆可能因穿舌洞而不幸感染。各種樣式的舌環與嘴環,對舌唇是額外負擔,影響講話與干擾咀嚼動作,但舌環唇環對周圍口腔黏膜是一種慢性的「機械式刺激」,長期摩擦與刺激,對口腔黏膜皆構成潛在的傷害與不好病變的前身。舌環與唇環飾物材質眾多,如純金、鍍金、純銀、鍍銀、鍍銅、錫、壓克力、水晶、各式寶石、樹脂土、珍珠、茶葉骨…,但多無醫政單位認證合格,貿然插入內,很容易有過敏發炎現象發生,症狀輕微者呈現舌唇環周圍紅腫,嚴重者會有全身性反應。舌唇表面,是一個充滿各項味覺感受器的組織,內部包含多層肌肉組織,分別有眾多的血管與感官神經交錯密佈,疼痛的感受會較強烈;若穿洞技術不良或位置偏差,易波及週遭血管與神經,產生流血、麻痺、腫脹等,味覺嚴重受損等副作用。由於在身體穿洞,視同外科手術,應由有執照之牙醫師或相關科醫師操作,特別是有全身性疾病的人是嚴格禁做,如:血液疾病、凝血機能障礙、地中海型貧血(血紅素低)等患者易出血體質,任何穿洞裝環皆易流血不止。糖尿病者、過敏免疫反應者(如紅斑性狼瘡)等抵抗力較差者,舌唇環的傷口不易癒合,易發炎紅腫,嚴重者產生全身性併發症,會危及生命。心肌炎或心臟瓣膜缺損病變者,嚴禁口內存有潛在發炎的舌環或唇環,因為口腔細菌很容易藉這些飾物與口腔組織的縫隙,延血液循環進入心臟,導致心肌炎,易出人命。有疤痕體質者,因體質容易長疤,舌環唇環傷口易留巨大疤痕,如蟹足腫。過敏反應者,如戴項鍊、戒指、手錶會有過敏反應者最好不要穿環,因為這些環狀金屬飾物也易引起周圍組織的發炎,若舌唇環發炎,最簡單治療方式為去除環套飾物,再以藥物治療,若有舌唇組織潰爛,必要時需做清創手術,將潰爛組織清除乾淨,讓組織癒合。因此,在追求流行與時尚的同時,不能以犧牲健康為代價,須以安全為優先考量,用「健康概念」的態度取代「侵犯式」的流行時尚,避免不必要的「穿孔族」,換來可能的傷害與遺憾!

心情煩悶,易讓皮膚鬧情緒

心情煩悶,易讓皮膚鬧情緒#皮膚過敏

所謂癢疹,一般是指呈突起狀的癢疹。理論上,和溼疹一樣,可以分為急性癢疹〈一般指蚊蟲叮咬〉、亞急性癢疹〈相當於丘疹性溼疹〉及慢性癢疹〈即結節性癢疹〉,在形態學上,又有所謂單純性癢疹、輕型癢疹、多形性癢疹、色素性癢疹、群聚性癢疹等名詞,但除了結節性癢疹、色素性癢疹外,其他癢疹的診斷已逐漸少用。在結節性癢疹的切片下,可見病灶內的神經呈現增生現象,因此有人推測局部的神經末梢或許會分泌一些引起皮膚發癢的物質。蔡呈芳 醫師指出多數結節性癢疹,只是單純的皮膚問題,但有時也可能是愛滋病、淋巴病等全身疾病的表現,而一些其他皮膚病如扁平苔癬、水泡症等,也可能有相似皮膚的表現,需格外留意。統計上,結節性癢疹較容易發生在異位性患者,與個人的情緒也有一定的關聯。因此保溼處理及安定情緒是會有些助益。外用的止癢藥,除強效的類固醇外,幫助不大。病灶內的類固醇注射或全身性的類固醇處理,則是一般較常用的方式,也有人以冷凍療法,將一個個病灶「凍傷」脫落,但容易留下色素性的斑痕乃至疤痕。但如果要談到療效,曾經名噪一時的「沙利竇邁」這種安眠藥,應該名列第一,這種藥曾經因導致畸胎,而消失好一陣子,但現在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但在目前仍取得不易。另一種治療方式,則是紫外線全身照光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