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

孩子愛講話、常分心就是過動嗎?小心「5關鍵」持續●●個月要小心

孩子愛講話、常分心就是過動嗎?小心「5關鍵」持續●●個月要小心#注意力不足

小華就讀國小二年級,在學校上課時容易分心、愛講話、忘東忘西,導致學業成績不佳,而且經常和同學發生爭吵等情形;此外,小華媽媽發現小華在家常常會靜不下來,還沒聽完別人說完話就插嘴,很難專心於手邊的任務。漸漸地,小華在情緒及行為反應上,開始變得容易不耐煩、鬧脾氣、情緒起伏不定,也讓家長傷透腦筋⋯

兒子出門作客竟翻箱倒櫃 是過動嗎?

兒子出門作客竟翻箱倒櫃 是過動嗎?#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歲的小明好像永遠停不下來,一頓飯要吃一小時,到別人家做客還翻箱倒櫃,媽媽常常抱怨,為什麼我家小孩不能像別人一樣乖乖坐好,一定要棍子拿出來才會安分點,但沒過多久又開始亂跑。拿棍子前先了解是否有生理障礙困擾衛福部新營醫院復健科黃俊誠職能治療師表示,影響孩子坐不住的原因很多,家長需多家觀察,了解問題所在,而非單純的要求孩子坐好,許多較好動的孩子活動量需求較大,好像永遠精力十足,其中某些孩子可能患有生理障礙。明明耳提面命許多次,甚至給予處罰,孩子卻依然躁動不安,當你被氣得要拿棍子前,請先靜下心思考,孩子是否其實正被生理障礙所困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常常有活動量過高、注意力不足和衝動控制差的現象,且發生在兩種以上場合,如經醫療評估確診,請及早治療與矯正,防止影響日後身心發展,過動兒平時在思考與反應與一般孩童無異,但無法適當控制某些情緒和行為,面對過動孩童,需再多給點耐心以及適度的彈性,充分溝通了解並給予適當發洩精力與情緒的管道,切勿以責罵和處罰的方式管教,長此以往在孩子日後發展中會衍生更多的情緒和行為障礙。感覺統合失調 也會有坐不住的現象某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也會有坐不住的現象,通常是因為肌肉張力不足或大腦前庭接受刺激困難所造成;肌肉張力較低的孩子無法長時間維持正確坐姿,常出現扭動、搖晃的動作,嚴重時甚至影響其注意力表現,而大腦前庭有狀況的孩子,為了尋求前庭刺激常會不受控的搖頭晃腦、橫衝直撞、轉圈或不斷跳上跳下,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在安全適當的環境接受刺激與探索環境,在各種爬行、攀爬、旋轉、跳躍等刺激中逐漸整合其感覺統合能力。黃俊誠指出,如有以上症狀,建議及早至復健科門診進行診療,並建議家長秉持溫柔而堅定、堅守基本原則的態度,盡量以獎勵代替懲罰,多發現並稱讚孩子好的行為,自然值得稱讚的行為就會像花朵般盛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如何引導讓這張白紙出現美妙的音符,是我們需要共同思考及努力的目標。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8歲的女性,從小就有易分心、坐不住的問題,這幾年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記憶力不佳時常影響工作表現,花大錢到相關機構尋求治療卻沒有效果,前往特接受評估,確診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一年的規律服藥與行為治療,症狀得以改善。女性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博士表示,由於女性比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有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而且女性在診斷為ADHD之前,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機率也比男性高3倍。過動症通常會在12歲之前就有症狀出現,成人病人通常會表述從小就有相關症狀,如果小時候未被診斷出就診,症狀持續到成人,因成人世界須面臨更多的問題,病人會覺得更受困擾。罹患ADHD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做事丟三落四、提前放棄等狀況,長期的挫折感也會合併憂鬱症狀,常未被發現其實是ADHD,台灣社會大眾對成人ADHD的認知普遍較不足,因此就醫率低下的的問題頗為明顯,如果沒有治療,生活功能容易受到影響。成人症狀、共病、困擾處都跟兒童不同 從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2000到2007年的22萬8千位ADHD個案發現,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ADHD男女的比率分別為3.39至4.07(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3.87至4.31(盛行率之男女比率),然而在20歲以上成年ADHD的男女比率卻為0.24至0.76(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0.35至0.98(盛行率之男女比率)。黃隆正博士提醒,並非只有ADHD會造成注意力問題,尚有許多其他的身體心理狀況或疾病會影響一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事實上成人ADHD個案不管是在症狀表現、共病、影響層面與困擾、以及治療處理方式,都跟兒童不同。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應到「成人ADHD特別門診」來接受進一步的評估。 

懷孕壓力大 孩子患過動症機率增2倍

懷孕壓力大 孩子患過動症機率增2倍#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顯示,人類自胚胎時期所有的體驗都將轉化為獨特的腦波模式控制神經系統內關鍵化學元素的含量,它們主要由早年受養育的過程決定,變成電子化學控溫的基準,所有波動都傾向於回到原點。母親在懷孕有壓力 孩子會有攻擊性就像房子中央暖氣或空調系統會根據溫度不同而開啟或關閉,大腦也會依照神經元的放電模式和化學元素含量調節情緒冷暖,大家獨特的恆溫基礎和反應模式都是由幼年經歷設定而成。幾乎從母親受孕的那一刻開始,孩子大腦和其中的化學物質都會受到媽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影響。舉例來說,如果母親在懷孕最後三個月內感到極大的壓力,身體會分泌大量的「戰鬥或逃跑賀爾蒙」──皮質醇,高濃度的激素因此將通過連接的管道傳遞到胎兒體內──當孩子長到九歲,他具有攻擊性或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A,一種精神失調症狀,患者通常專注時間極短、活動力過剩)的機率將是普通孩子的兩倍。一到十二月大時奠定自我意識就算是從此非小心照顧,幼時高濃度的皮質醇仍然會使他們患病的風險提高,甚至導致一連串難以處理的後果。受高濃度化學物質影響的孩子可能變得容易煩躁、蹦蹦跳跳靜不下來,或者散佈散漫,而這又會潛移默化影響母親的反應:要是她積極回應孩子,嬰兒體內皮質醇濃度將漸漸下降,在一歲之後慢慢平靜下來。後文將一再見證不同年紀所受的照顧,如何影響成人以後的形象。人類是在一到十二月大時奠定自我意識和自我身分的強度與力量;六個月大到三歲期間,父母所給予的回饋和照顧,影響我們未來在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三歲到六歲時得到的獎勵、懲罰,以及父母傳遞的價值觀。(本文摘自/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找回好情緒的日常練習/時報出版) 

【免費講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免費講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的孩子會坐不住、個性急、愛發牌氣嗎?你的孩子看電視、打電動很專心,但卻無法專心念書上課嗎?這是部分兒童經常出現的狀況,進而造成父母、老師的困擾,懷疑孩子是否為過動兒。因此,嘉義長庚醫院特別舉辦「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講座,幫助父母、老師認識過動兒的症狀,以及可尋求的治療管道,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名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時間:5月2日(六)09:30~11:30地點:嘉義長庚醫院地下一樓第二國際會議廳洽詢:家長報名:04-23265755 王小姐老師報名:請上全國特教網登錄報名 研習時數2小時

孩童患過動症!7成家長不願意面對

孩童患過動症!7成家長不願意面對#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根據資料顯示,國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盛行率約7.5%,而健保資料分析卻僅有2%學童就醫,換言之,有7成的家長不知道或不願意去面對ADHD。新北市衛生局提醒,小學1~3年級是ADHD的黃金治療期,若未經輔導治療,可能衍生學習挫折、人際互動或行為規範障礙,家長可別再以為只是「孩子不乖」的問題。事實上,ADHD是兒童最常見的心智疾病之一,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其中,75%合併學習障礙、70%有情緒症狀、25%有強迫及焦慮,甚至高達60~80%出現對立反抗,及30%有行為規範症狀等問題。但臨床上卻常見家長因錯誤迷思而不願意面對孩童過動症的問題,以下也整理ADHD常見的5大迷思。迷思一、過動症長大會自己好? 「ADHD通常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陳牧宏醫師表示,臨床發現,過動症狀確實隨著成長會逐漸緩和,但衝動及注意力不足此兩個症狀改善的幅度則相對較小,尤其是注意力不足。若沒有適當介入治療,影響的不僅是孩童的學習表現、人際關係或自信心,甚至是未來的成就。迷思二、過動症只需要經過導正就會改善?陳牧宏醫師說明,以目前來說,適當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式。當孩童經過妥善評估,若症狀輕微(例如:嚴重度與頻率不高)或年紀小於6歲,則建議先以行為訓練為主,從教養方式、生活習慣、飲食調整、與規律運動著手。當症狀仍無法改善、或進步有限、甚至更惡化時,則需考慮藥物幫助。迷思三、過動症藥物副作用對孩童身心發展有不良的影響?事實上,所有治療都有其副作用,當中也包含非藥物治療,與家長溝通上,要明白每種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優點與缺點,才是治療重點。陳牧宏醫師也強調,ADHD藥物(利他能)已被使用超過半世紀,安全性已經過諸多大規模研究確立,常見的副作用是影響胃口和睡眠。但並非每個孩童都有這些狀況,通常只要經過醫師適當調整藥物劑量及服用時間,大多能夠改善。迷思四:藥物治療時間要多久?可以自行停藥嗎? 「治療目的是希望孩童能夠克服生活上的困難,而逐漸進步;藥物亦然,因此穩定的治療對孩童的幫助相當重要。」陳醫師強調,ADHD的孩童們一旦經過妥善評估和適當的非藥物治療介入後,仍被評估需要藥物治療時,呼籲應規律藥物治療,不建議貿然停藥。此外,家長需要定期就孩童們的症狀和行為狀況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藥物劑量,其中當然包括減低劑量甚至停藥的時機。迷思五:要怎麼知道小孩是過動還是好動? 舉例來說,孩童在遊樂園吵鬧、好動是很正常的,但若在教室還是一樣坐不住、喜歡與同學講話、頂撞老師,這些行為就不合宜。所以,分辨孩童是好動還是過動,應考慮行為與外在環境是否合宜,若合宜可以解讀為好動;不合宜,也許就應該考慮孩童有過動衝動的問題。面對孩童患ADHD時,家長應有的4大正確觀念1)看見/看見孩童可能衝動、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問題。2)理解/共同討論,理解孩童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和孩童所面臨的困難,及其背後的原因。3)面對/陪伴孩童一起面對、嘗試解決和克服困難,亦可與老師討論,並決定是否需要尋求醫療幫助。4)陪伴和成長/與孩童一起努力,一同克服,共同成長。當然,在面對ADHD孩童不合宜的行為時,也建議家長及早協尋兒童心智科,做適當且妥善的評估和治療,同時建議減少責備與處罰,應多溝通、多同理,降低孩童的挫折感。最後呼籲家長,跟著孩童一起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讓孩童有改善行為與進步的動機,當有了動機,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才會逐漸出現效果。

小孩只是不乖、太好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5迷思

小孩只是不乖、太好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5迷思#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小廷(化名)國小時,媽媽發現他常常上課坐不住、愛講話,帶至兒童心智科檢查後,才發現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當醫師建議小廷需用藥治療時,媽媽很不能接受,直到國中後,孩子不僅課業落後同學一大截,連帶人際關係、自信心等都發展不完全,導致反抗性升高、上課到一半就頂撞老師,經醫師建議,並進行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後,小廷過動的狀況才逐漸穩定。以上故事是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詹翔琳醫師的真實案例。事實上,在治療ADHD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旦理解錯誤且不願意配合治療,對孩子來說傷害是一輩子的。以下也歸納臨床上常見的錯誤迷思,給各位家長參考:迷思1:過動只是小朋友的通病,長大就會好?詹翔琳醫師說明,孩子過動問題長大後改善的幅度比較明顯,但因大部分ADHD的孩子會合併注意力不足及衝動問題,尤其是注意力不足的部分,有些個案改善幅度相當有限,若沒有及早介入治療,長大後除了注意力不足造成的學習表現不佳外,也容易合併出現人際關係障礙、自信心不足、容易有挫折感、甚至影響日後的成就表現。迷思2:過動症只需要老師及家長勸導(行為治療),不需要藥物治療?ADHD不是單純過動、好動的問題,若家長以勸阻或責備的方式,僅能對於孩子的過動行為暫時有用,但對於注意力不足的症狀,就很難達到效果;因此,若症狀到達需要用藥治療的階段,還是會建議家長讓孩子進行藥物治療。 迷思3:過動症的藥劑量都很重,副作用也很大,對孩子身心發展有不良的影響?這是許多家長共同的疑問,詹翔琳醫師解釋,ADHD藥物至今已使用多達5、60年,是相對安全的藥物,已知的副作用如:食慾較差、午休時不容易入睡,但經過醫師調整藥量後,多半都能改善這些副作用。迷思4:藥物治療時間要多久?可以自行停藥嗎?一般而言,用藥會以一學期來當成判斷標準,若孩子用藥一學期後,發現學習等各方面的成效都不錯,就會讓孩子在寒、暑假停藥一陣子,若表現更進一步,就會嘗試讓孩子在新學期減輕藥量或停藥,循序漸進地減輕藥量或是讓孩子停藥。迷思5:我的孩子應該是好動,不是過動吧?好動跟過動其實不好分辨,通常可藉由「好動行為會不會影響到他人」、「學習狀況」,以及「生活功能」等3面向進行觀察。舉個例子來講,孩子在園遊會時很好動、玩很瘋,但上課時卻可以專心聽講,這可以解讀成孩子是好動;但若孩子在園遊會時很好動,在課堂上卻坐不住、東張西望、難以專心,影響到老師、同學甚至是自己的學習狀況,就要小心可能有過動的症狀!因此,詹翔琳醫師建議,若發現孩子可能出現注意力過動症的症狀時,除了持續觀察孩子的行為外,也應趁早帶至兒童心智科檢查;若檢查出來發現的確有ADHD問題時,呼籲家長應先學著理解,並跟著孩子一起努力克服,以鼓勵代替責罰,才是幫助孩子共同治療的正確觀念。

ADHD≠智能問題 積極治療提升學業能力

ADHD≠智能問題 積極治療提升學業能力#注意力不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阿彥(化名)今年15歲,從小就有情緒上的問題,不僅經常對同學惡作劇,還會與老師發生衝突,課業成績更是吊車尾。就醫診斷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治療後,衝動行為明顯改善,不僅學會專心,課業表現也開始逐漸進步。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四維表示,ADHD並非是智能問題,而是因為注意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管理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學習能力、人際關係與自信心,但只要及早發現,透過適當治療,ADHD孩子的學業與行為表現也可以很優秀。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 影響學業表現ADHD的主要症狀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其中,注意力不足使孩子很容易分心,難以維持注意力;過動症狀則是愛講話,身體總是動個不停,上課時常離開座位,或碰每樣東西;而衝動則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無法等待或總是打斷別人的談話。這些症狀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能力與造成行為問題,造成求學路途上的困難。「ADHD跟智商有直接關係嗎?」這是家長時常會提出的疑慮。吳四維醫師解釋,大部分ADHD孩子的智能都沒有問題,有的甚至有很好的智能。事實上,ADHD主要是因腦部的傳遞物質分泌失衡,使孩子出現缺乏專注力、容易分心的行為,才導致學習能力表現不佳。因此,若能接受適當治療,讓大腦功能恢復正常運作,讓其注意力與自制力恢復正常,ADHD孩子的課業也能有卓越表現,能避免孩子因求學過程的挫折導致缺乏自信心,甚至衍生出品行與犯罪問題,因此早期治療也變得相對重要。藥物治療幫助孩子穩定、專注 隨著年齡增加,可考量慢慢減少用藥目前ADHD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可增進腦部的執行功能,幫助孩子專心、增進其學習能力與效率,但有些家長擔心,「孩子需要一直靠藥物才能有好的表現?」對此,吳四維醫師解釋,許多研究顯示ADHD的成因是前額葉皮質層發展較為遲緩,大約要到18歲左右才會發展成熟,初期藉著藥物治療,讓孩子在學習初期打好基礎,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懂得遵守生活常規與管理自己生活,當孩子接近青少年期時,確實可以依照孩子的狀況,逐漸較少用藥。當孩子被診斷為ADHD時,除了尋求正確醫療外,也可藉由讓孩子多接觸運動(如:游泳、柔道、球類運動),大量運動有助於刺激皮質層的發展;同時,也建議家長應避免孩子攝取過量的人工色素及甜食,這些都有助減緩ADHD症狀,幫助孩子不論在生活與課業上有更好的表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