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變

越胖血糖越失控,長期恐釀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深入了解 血糖 肥胖控制關鍵

越胖血糖越失控,長期恐釀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深入了解 血糖 肥胖控制關鍵#腎臟病變

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統計,全球約有5.4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1!並有數據指出,高達8成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有肥胖或過重問題,當糖尿病合併肥胖即稱為糖胖症*2,研究指出糖胖症患者具有較高的心血管*2和腎臟疾病風險*3,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糖胖症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肥胖合併血糖問題,英文是diabesity,也就是由糖尿病的英文diabetes和肥胖症的英文obesity組合而成,因此在治療上需同時針對兩個疾病進行處理。 三軍總醫院代謝症候群防治中心主任郭俸志醫師說明,肥胖和糖尿病是會交互影響的,當長期肥胖狀態下,容易造成脂肪組織功能不良,進一步形成異位性脂肪沉積於肝臟造成脂肪肝,於是使得「胰島素阻抗」增加,進而導致糖尿病*4.5,相反地,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島素狀態下,也會使得脂肪組織堆積而增加肥胖的風險!當身體面對2種有害因子的影響下,會讓血糖不易控制,而血脂及血壓異常的風險也升高,進而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的機率大幅增加*2.3。 郭俸志醫師表示,也因此糖胖症患者,除了血糖穩定控制之外,更需將減重列為優先治療目標,才能逆轉此惡性循環,從而減少相關心腎系統等器官病變的產生。原則上BMI ≧27的族群,建議至少必須要先降至24 ≦ BMI<27,再慢慢控制回標準體重 (BMI≦24)。(國健署健康九九+:BMI測試) 飲食控制、運動養成再搭配藥物才是關鍵 不管是糖胖症或是糖尿病患者,郭俸志醫師強調,都必須給予飲食衛教作為基本,進一步養成良好運動習慣,才能達到長期穩定的血糖及體重控制,另外若已達重度肥胖情況時,就可能顯著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如走路會喘、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膝蓋負擔過重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等,這樣的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介入治療外,就會建議儘早使用輔助藥物或接受減重手術,以避免越胖越無法運動,進一步造成血糖難以穩定控制*6。 郭俸志醫師說明,目前同時具有控制血糖、控制體重及心腎器官保護效果的藥物共有兩大類,分別是口服與針劑型的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以及口服的SGLT2抑制劑。前者除了促進胰島素分泌達到控制血糖作用之外,同時也能抑制食慾、減緩胃排空來達到有效的體重減輕,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下具有保護心血管系統的實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當血糖已經降到正常值時就不會持續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單獨使用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所以也可以用於非糖尿病之肥胖患者的體重控制。後者SGLT2抑制劑則透過腎臟排出糖份的機轉來達到控制血糖及減少體重的效果,原則上也不會造成低血糖,同時長期使用下也具有減少心衰竭及慢性腎病變的實證。 無論是口服與針劑型的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或者SGLT2抑制劑,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若糖尿病患者已有相關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病病史,就會建議於第一線就開始使用*7,但在藥物使用上仍需注意,使用 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且少數案例報告中顯示可能與胰臟炎風險的增加具有關聯性,此外口服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必須要空腹服用,服藥喝的水量需限制少於120毫升,且服藥後需至少隔半小時以上才能攝取食物;而SGLT2抑制劑服用時間則較為彈性,可以空腹或隨餐吃,但要注意維持水分的補充、避免長時間憋尿及維持良好衛生清潔習慣,以減少生殖道或泌尿道發炎的風險。因此在選擇藥物時,病患都應該與醫師討論是否合適。 郭俸志醫師提醒,糖尿病與肥胖是影響健康的2個有害因子,更是彼此互相影響,肥胖會大幅的影響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因此若有肥胖問題一定要儘早處理,透過養成每天量測體重的習慣,配合總熱量控制、搭配飲食指南及每天適當運動20~30分鐘,一週至少3~5天,進一步加上醫師囑咐的藥物治療,才能達到健康的體適能狀態並維持有效且長期穩定的血糖及體重控制。

你是健康的胖子?血糖這樣控制才合格

你是健康的胖子?血糖這樣控制才合格#腎臟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啊,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需要再驗嗎?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一到診間坐下,中年大叔就開口詢問:「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語畢,滿意地拍拍自己的肚子。其實所有超過45歲的成年人,都需要接受血糖檢測。若年紀未達45歲,但有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 kg/m2)且有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缺乏運動等狀況,也要抽血檢查血糖。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醫師表示,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三個。1.「空腹血糖值」,在空腹8小時後抽血,正常狀況血糖值應小於100 mg/dL,若血糖值超過126 mg/dL就算糖尿病。2.「隨機血糖值」,正常會於140 mg/dL以下,若超過200 mg/dL且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等症狀,建議進行口服糖水測試,來診斷糖尿病。3.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HbA1C),醣化血色素代表患者三個月內平均的血糖值,正常的標準是在5.7%以下,若數值超過6.5%代表罹患糖尿病。血糖超標如泡在糖水裡 全身器官都遭殃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為什麼會建議即使沒有症狀也該抽血檢查呢?鄭畬方醫師提醒,糖尿病其實很傷身體,這些問題可以是急性發作,也可能慢性侵襲、破壞身體各個器官。當血糖值超過600mg/dL,糖分、水分將隨著尿液排到體外,患者會表現出多尿、脫水、呼吸急促,嚴重甚至會昏迷、死亡,這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壓症候群」。當血糖值超標,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無論大血管或小血管都遭殃。因為,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身體就像泡在糖水裡,血管壁會慢性發炎、變得脆弱。當血管不健康,血流減少,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的氧氣、養分到各器官去,器官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諸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狀況會一一浮現。「患者可能抱怨眼前出現黑影,這是視網膜病變。」鄭畬方醫師說:「抱怨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代表神經病變。尿液變少,代表腎臟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5年、10年、20年以後帶來的問題。」若平時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經年累月下來,患者就得面對中風、心肌梗塞、失明、洗腎、截肢等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飲食控制不是吃的少就好 還要選對食物當患者抽血檢查確診糖尿病後,需要趕緊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三個方向來努力穩定血糖。糖尿病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較差,不僅容易出現高血糖,也很容易低血糖。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標是空腹血糖至少在130mg/dL以下,飯後血糖在160mg/dL到180mg/dL以下,而糖化血色素則最好於7%以下,年輕一點的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鄭畬方醫師建議,所謂飲食控制,並不是「吃的量少就是好」,而是要學會選擇食物,例如泡麵雖然只有一小碗,但是對血糖控制不利。運動方面,要考慮到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若只有散步、甩手,運動量恐怕不太夠。有些患者即使認真做運動、控制飲食,血糖值還是降不下來,這可能就與基因、體質有關,若胰臟功能退化太快,就需要輔以藥物,才能讓血糖達標。藥物選擇多幫助控糖 腸泌素也能減少中風目前已有很多種類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各自不同。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還有一種藥物與「腸泌素」有關。「腸泌素」是體內自然分泌的荷爾蒙之一,我們進食後,腸道就會分泌腸泌素,腸泌素會透過血液循環全身,影響多個器官,包括胰臟、肝臟、胃、中樞神經等處都能發生作用。腸泌素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幫助細胞利用及儲存血糖,來降低血糖值;腸泌素也會通知胃部,現在小腸有東西了!請蠕動慢一點!可延緩胃排空的速度,讓食物待在胃裡面時間久一點;腸泌素也會提醒中樞神經,食物已經抵達腸子,不要再吃囉!讓人有飽足感,減低食欲。「因為具有多重機轉,使得腸泌素能改善血糖控制,也有助於控制體重,體重若能減下來,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增加,血糖控制又能更好。透過這幾項直接與間接的機轉,幫助患者穩定血糖。研究發現腸泌素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能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會。因此針對飯後血糖較高、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體重較重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考慮使用腸泌素類藥物。腸泌素的使用方式和胰島素類似,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注射。過去的腸泌素需要一天施打兩次,後來有一天施打一次的劑型,現在有一周施打一次的劑型,便利性大為提升。(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血糖hold不住 小心併發心衰竭

血糖hold不住 小心併發心衰竭#腎臟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在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與糖尿病有關。以腎臟衰竭來說,患者需終身洗腎,最終可能死於相關併發症,而在洗腎患者中約有四至五成因糖尿病造成腎臟病變。根據統計,在60歲族群中,有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壽命會比一般人少12年。愈年輕罹患糖尿病,損失的壽命也會愈多。糖尿病併心衰竭 死亡率增10倍葡萄糖是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能供給身體運作所需要的能量,但是當血糖超標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雖然吃很多,體重卻持續減輕,許多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驗血才驚覺血糖超標。繼之而來的神經病變,讓人手腳發麻、刺痛,甚至走路不穩。超過六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模糊、持續惡化,更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亦讓傷口癒合愈來愈差,由於糖尿病足部必須截肢的患者不在少數。糖尿病導致腎臟病變的患者很多,可能以蛋白尿來表現,很多人認為尿尿有泡泡才算蛋白尿,其實不盡然,初期的微量蛋白尿不一定會看到明顯泡泡,往往需要驗尿才會發現,此時腎臟已有損傷。蛋白尿愈多,代表腎臟受損愈厲害,也愈有機會進入腎臟衰竭而洗腎的階段。血糖超標對心臟的影響更不該忽視,腎臟衰竭時還能夠仰賴血液透析,而心臟衰竭時很容易導致死亡,根據研究顯示,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例如攝護腺癌或乳癌),故有心臟癌的俗稱。心臟需要持續跳動推動全身血液循環,過高的血糖可能使心肌產生病變,心臟功能愈來愈差,患者容易疲倦、容易喘、運動耐受力每況愈下。糖尿病患族群中約有15-20%合併有心臟衰竭,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患,死亡率更增加十倍。對糖尿病患而言,糖化血色素(HbA1c)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多重機轉助控糖 需攝取足量水分勿憋尿我們體內的血糖主要由胰島素來調控,每當進食後,血糖上升時,胰臟裡的β细胞便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促使血糖進入細胞。有部分藥物便是透過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例如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使用上要注意低血糖的發生。然而,有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可以分泌胰島素,只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胰島素反應較差,所以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例如雙胍類藥物(Biguanide)。我們的腎臟也能發揮控制血糖的作用,腎臟中的腎絲球每天會過濾出約160-180克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在近端腎小管被吸收,回到血液循環。吸收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任務主要由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負責。了解這個機轉,便能使用藥物幫助控糖。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的控糖機轉與胰島素無關。其藉由抑制SGLT2的作用,降低腎臟對腎絲球過濾液中葡萄糖的再吸收,這些多餘的葡萄糖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有助控制血糖。控糖藥物中,SGLT2屬於低血糖發生風險較低的藥物之一,由於糖尿病患本身即有較高風險發生生殖泌尿道感染,SGLT2以尿液排糖時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但這些都有有效的預防方式。所以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使用抑制劑藥物 腎功能減退速度慢血糖超標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危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所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減少心臟、腎臟相關併發症亦是醫師們關注的議題。近期許多研究也更關注於新型血糖藥對心血管併發症及腎臟併發症的影響。根據涵蓋6個國家,超過30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和其他口服降血糖藥相比較,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觀察到較低的心臟衰竭住院及死亡風險。由於陸續有大型研究發現類似結果,開始有臨床試驗在進行,想了解是否有機會將此類藥物運用於治療心臟衰竭。糖尿病腎病變方面,研究人員於5個國家,6萬5千餘名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真實世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其他口服降血糖藥,使用SGLT2抑制劑類藥物的患者,有觀察到腎臟功能減退速度較慢,以及較低的末期腎病變發生。另外,無論糖尿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血糖達標與否、有無合併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相關指標變化,皆觀察到相似狀況。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2020年版糖尿病醫療照護指引」指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第一線用藥為雙胍類藥物,針對有高風險或已合併有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變之糖尿病患者,無論此時血糖達標與否,第二線則優先建議使用新興控糖藥物如口服的SGLT2抑制劑或注射型的GLP-1受體促效劑。破解2項血糖迷思迷思1:糖尿病控制只需要注意HbA1c就好了?正解:糖尿病患除了積極控糖,也要定期驗尿及注意心臟狀況。時時牢記「控糖321」原則,才能遠離心臟衰竭、腎病變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血糖監控3指標:HbA1c、餐前(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腎臟功能2注意:定期驗尿確認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指數變化。*心臟衰竭1預防:莫因尚未發生心血管疾病或沒有相關症狀而輕忽高死亡風險的心衰竭併發症發生。迷思2:吃血糖藥會洗腎?正解:很多糖尿病患會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主要原因是「血糖超標傷害腎臟」,所以要規律服藥把血糖控制好才能保護腎臟。如果遇到家人抱持這種迷思,一定要提醒「不控制血糖,最容易洗腎!」血糖超標是極常見的問題,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C肝治療一舉兩得 降末期腎病變風險

C肝治療一舉兩得 降末期腎病變風險#腎臟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C型肝炎病毒感染會造成全身性疾病,不但傷肝導致肝硬化、肝癌,還有腎臟病、糖尿病、中風等肝臟外病變風險。另外,台灣腎病患者多,若同時染C型肝炎,將使腎臟功能雪上加霜。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暨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林肇堂團隊過去國內研究發現,比起未治療的C型肝炎患者,已治癒的C型肝炎患者追蹤8年,末期腎病變風險大幅降低85%。清除C型肝炎病毒可穩定腎臟功能,肝、腎健康一舉兩得。健保治療C型肝炎條件放寬 給付6款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政府今年加碼C型肝炎治療預算與人數,全面放寬健保治療條件,不分肝纖維化程度,只要確認慢性C型肝炎感染,即給付6款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療程8至24週,包括5款治療特定基因型,與1款針對泛基因型(涵蓋1至6型)。病情較嚴重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以及容易貧血、不適合使用雷巴威林的長者,都有新藥可以治療。工作繁忙的勞工族群、交通不便、高盛行區的偏鄉,治療也更加簡便。林肇堂院長帶領的國內大型研究發現,相較於未治療的C型肝炎病患,已治癒的患者追蹤8年後,整體存活率較高,末期腎病變風險更大幅降低85%,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38%,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也降低23%。參與此研究的輔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耀峻表示,透過有效根除C型肝炎病毒,穩定腎功能、避免腎衰竭,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整體降低肝外病變與相關的死亡。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8至12週不中斷 清除病毒林肇堂院長表示,輔大醫院和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治療數據,本次收案98位罹患C型肝炎的洗腎病患,其中多位患者合併腎功能障礙或者有肝硬化。這群病患經過8至12週的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後回診追蹤,療程中沒有人中斷治療,所有病患療程結束時血中的C型肝炎病毒完全被清除,停藥後已追蹤12周的患者也無人復發,治癒率高達100%。72歲的張女士便為一例。張女士罹患肝癌多年,近年又合併晚期腎臟病,如果病情持續惡化,恐怕須終身洗腎。所幸張女士治療後徹底清除體內C型肝炎病毒,大幅降低腎病惡化風險。雲嘉南為C型肝炎高盛行區 篩檢、治療需注意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啟益表示,台灣C型肝炎患者確診與治療有南北與城鄉差異。北部患者常因其它疾病就醫,間接發現感染並透過其他科別醫師轉介、接受治療。而雲嘉南地區是C型肝炎高盛行地區,由於地域幅員廣闊、交通不便,且中老年人口對於篩檢治療較為被動,更需要醫療團隊主動出擊。嘉義基督教醫院長期與當地衛生所安排外展門診,和當地衛生單位、村里長、教會等單位合作,以最簡便「一條龍」方式,讓民眾同時進行肝炎、肝纖維化與肝癌檢查,期盼帶給民眾最好醫療資源,真正落實根治C型肝炎!

定期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 遠離腎臟病變

定期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 遠離腎臟病變#腎臟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高居100年全國十大死因第4位,同時也是引起失明、洗腎及截肢的主要原因。據研究顯示,洗腎病人5成者有糖尿病腎病變及高血壓問題,每年接受1次的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可提早預防並早期治療。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醫療品質資訊公開網資料顯示,101年臺北市糖尿病人約有23萬人,但只有約8萬人有接受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即超過6成5的糖尿病人未定期受檢。臺北市衛生局呼籲糖尿病人要定期每年接受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以遠離腎臟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科劉文勝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是隨著人口老化成長極快的疾病,臺灣每百萬人中約有2,000人是慢性腎臟病人,由於慢性腎臟病的初期和中期症狀不明顯,當民眾發現時,已經瀕臨需要洗腎治療的階段。所以,糖尿病人每年都應該最少有一次尿液微量白蛋白的例行檢查,並留意自己是否有「泡泡尿」的蛋白尿症狀,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可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以延緩併發症發生。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呼籲,糖尿病是一場長期抗戰,除了定期檢測眼底、尿液微量白蛋白與糖化血色素(HbA1c)等項目外,要注意慢性腎臟病的症狀「水尿高貧倦」-「水腫、尿蛋白、高血壓、貧血、疲倦」,注意自身健康,積極對抗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症狀及早就醫,才能擁有健康人生。

醫訊/健康生活 迎向「腎」利人生

醫訊/健康生活 迎向「腎」利人生#腎臟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腎臟病是我們的國病之一,台灣一直以來都有洗腎王國的稱號,而且大多數人腎功能下降卻不自知,而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林杰樑更曾在節目中表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全台約有270萬名、也就是全台有1/8民眾是慢性腎臟病患,但其中卻只有3.54%的人知道自己罹病。而在100年十大死因中,腎炎、腎病症侯群及腎病變位居第十,可見腎臟病變問題,民眾不可不慎,因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振文,特別舉辦講座,告訴民眾,如何保護腎臟,以及其重要性。講座時間:7月15日(日)上午10:00~12:00講座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演講廳講座洽詢:02-2395-5212洪鈞培文教基金會、02-2343-1100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糖尿病控制好 延緩腎臟病變

糖尿病控制好 延緩腎臟病變#腎臟病變

為了照顧糖尿病患,臺大醫院竹東分院自100年3月中加入「新竹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在新竹縣政府衛生局的大力支持下,由醫師、營養師及個案管理師提供病友全方位的醫療及生活指導,日前獲頒「新竹縣糖尿病共同照顧網」認證合格醫療院所證書。醫療部林明鋒主任表示,臺大醫院竹東分院的糖尿病友近700人,糖尿病病況的掌控,除了定期返診醫師追蹤外,更需要有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陪同提供飲食、生活、運動及藥物等全方面的衛教指導,協助病患獲得更佳的生活品質。在這當中,糖尿病患控制血糖的最佳指標是「醣化血色素」,在竹東分院已收案的2百多人中有85%的病患能維持或控制在正常範圍,病患的滿意度也較高。林主任表示,糖尿病是慢性病,並不會因為吃藥而根治,但是可以透過病況控制減少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因此衛教是協助病友控制病況很重要的一項工作;糖尿病的併發症有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感染等問題,不管哪種併發症對於病友的生活品質影響都很大,藉著血糖控制及適當的衛教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本身為腎臟科的院長朱宗信,糖尿病的疾病控制對於延緩腎臟病變的惡化有極大的影響,期許團隊秉持「新竹縣民身心健康守護者」的宗旨,守護民眾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