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

兒童未用安全座椅 車禍死亡率增8倍

兒童未用安全座椅 車禍死亡率增8倍#車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個月大的琪琪跟媽媽出遊時,被媽媽抱在懷中乘坐在友人駕駛的自小客車副駕駛座,雖然有繫安全帶,但車子因速度過快自撞電線桿,安全氣囊啟動,媽媽及友人輕傷、琪琪重傷。送急診時琪琪雖然意識清楚,但背部挫傷、下肢癱軟無力毫無知覺。透過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琪琪除血胸外,更伴隨脊椎壓迫性骨折,第9節胸椎完全斷裂、脊髓損傷。琪琪被送到外科加護病房,神經外科醫師緊急施予椎板融合術,固定脊椎預防進一步傷害,待情況穩定後轉至兒科加護病房。雖然手術成功,但胸椎神經斷裂造成琪琪下半身癱瘓、失去知覺,日後站、坐皆需輔具協助,且肛門括約肌鬆弛,大便失禁、無法自行排尿,未來成長路上將面臨許多困難。兒童未使用安全座椅 發生車禍死亡率增為8倍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小型車附載幼童未依規定安置於安全椅者,處駕駛人新臺幣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鍰。且相關規定指出:年齡1歲以下或體重未達10公斤嬰兒,應放置於車輛後座的嬰兒用臥床,面向車子後方。年齡逾1歲至4歲以下且體重在10公斤以上至18公斤以下者,應坐於車輛後座幼童用座椅,予以束縛或定位,並面向前方。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醫師蘇一宇表示,安全座椅被證實可降低事故中兒童傷亡比例。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可降低傷亡率7成以上,一旦發生車禍,未使用安全座椅的兒童死亡率為使用安全座椅兒童的8倍。諸多實測影片皆證實事故發生時,車子強烈撞擊力道,孩子會瞬間產生30倍往前衝的力量(若原本10公斤的幼童,會產生300公斤的衝擊力道),父母會因無法抱住而發生憾事。未使用兒童安全座椅 疏忽照顧恐涉及虐待未使用兒童安全座椅,除違反上述法規外,恐也觸犯「兒童及少年保護法」的範圍。蘇一宇醫師說明,虐待不單指身體損傷,更包含兒童疏忽層面。照顧者責任除基本溫飽,也包括給予兒童應有的醫療、教育、安全。父母應注意而未注意、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照顧,皆屬於兒童虐待的「疏忽」範疇。兒童虐待看的不只是愛,而是有沒有提供孩子所需的照顧。蘇一宇醫師表示,醫療有極限,雖然救回琪琪性命,但也對琪琪造成嚴重傷害。若安全氣囊爆開的位置在頭部或造成肝臟、心臟破裂的嚴重情事,後果更無法想像。提醒民眾,無論如何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正確使用安全座椅,才能真正保障孩童的安全,健康長大。

男車禍骨折 併發罕見肺部脂肪栓塞

男車禍骨折 併發罕見肺部脂肪栓塞#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0歲的陳姓男子,因為乘坐機車不幸發生車禍,導致右小腿撕裂傷,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室就醫,診斷為右側脛骨開放性骨折與右下肢撕裂傷。術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經過多名醫師會診後發現,患者併發少見長骨骨折合併肺部脂肪栓塞。肺部脂肪栓塞少見 骨盆、長骨骨折較多豐原醫院骨科醫師羅達富表示,肺部脂肪栓塞為骨折病人少見的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小於0.2%。於1970年代統計確診的死亡率為20%,好發族群為長骨或骨盆骨折病人,但臨床表現如呼吸困難與發燒不具特異性,不易察覺。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患者術後隔日早上,突然劇烈咳嗽與漸進性呼吸困難等症狀,呼吸次數高達每分鐘40多次,血液氧氣飽和度低於80%(正常數值為94%以上),且持續發燒,須轉送至加護病房接受輸液和氧氣治療。肺部脂肪栓塞 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君禮表示,肺部脂肪栓塞常合併低血容性休克和急性低血氧性呼吸衰竭,所幸患者年輕平常健康狀況良好,病情逐漸好轉,住院7日後轉入普通病房接受後續治療5日後出院,並無留下任何併發症。

10歲男童坐前座 安全氣囊險致失明

10歲男童坐前座 安全氣囊險致失明#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10歲男童搭車時坐副駕駛座,車禍時左眼受安全氣囊劇烈撞擊險失明,送急診經眼科醫師藥物治療後,所幸恢復原來視力。呼籲家長,別讓12歲以下孩童坐在汽車前座。劇烈外力撞擊 造成眼角膜水腫、眼球出血羅東博愛醫院眼科主任陳楹樺表示,劇烈外力撞擊導致男童左眼角膜嚴重水腫、左眼球內前房出血,左眼視力不到0.01,經藥物治療與休養,右眼角膜損傷3天後已痊癒,右眼視力也恢復至原本視力1.0,左眼視力則在眼角膜水腫慢慢消除後,視力才於10天後回升至0.7,未來還需長期追蹤。根據統計,「交通事故」蟬聯兒童死傷原因的第1位,發生比例最高的是自小客車事故,加強家長們對於孩子的乘車安全意識是關鍵。年假即將到來,家長帶孩子返鄉、出遊,面對高速公路的速度快、車輛動力大,父母親更應注意孩童乘車安全,避免讓孩子身陷危險。前座安全氣囊彈開力道有可能對兒童造成嚴重傷害。勿抱孩子坐前座 遇車禍孩子恐拋出車外羅東分局開羅派出所所長曾偉豪表示,根據國外實驗證明,10公斤重的兒童在時速40公里的車上遭到正面衝擊時,兒童將瞬間產生 30倍(約300公斤)往前衝的力量,如果父母抱著孩子坐在前座,即使再強壯的手臂,也無法抱住孩子,兒童可能瞬間拋出車外,或撞上擋風玻璃。依法規定,4歲至12歲或體重為18公斤至36公斤兒童不得坐在汽車前座,應坐於車輛後座並妥善使用安全帶。若小朋友繫安全帶會勒到脖子或是坐下後身體會滑離座位,建議使用可調整高度的安全帶或坐於貼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合格標章的安全座椅。

頸椎骨折不開刀 死亡率達8成

頸椎骨折不開刀 死亡率達8成#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中66歲林先生發生車禍,大力撞擊造成頸椎骨折。林先生恐懼開刀,只採用頸圈固定。沒想到離院時,頸部突然一陣疼痛,伴隨想吐、冒冷汗。經植入齒突釘固定,保留頸椎活動範圍,讓原來的骨頭有生長機會。術後5天即恢復四肢活動,雖然仍需要穿著頸圈,但生活可自理。不即時治療 恐四肢癱瘓、致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表示,患者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第2節頸椎齒狀突第2型骨折。車禍撞擊瞬間力量太大,導致頸椎如甩鞭般,成為被折彎的湯匙,產生高位頸髓壓迫。若不即時接受治療,有些患者會四肢癱瘓、呼吸困難,嚴重時更可能有生命危險,千萬不能輕忽。一般車禍受傷類型常見頭部外傷、頸部脊髓損傷、內出血、骨折、氣胸、血胸等。其中頸椎骨折常因病患意識不清或病患認為是外傷後的疼痛,而未告知醫護人員。打止痛藥或臥床休息症狀舒緩,就決定出院返家,缺乏系統性檢查。第2型頸椎骨折較不穩定 建議開刀頸椎齒狀突可分為3種類型骨折,其中第1型與第3型骨折被視為穩定型骨折,在沒有神經學的症狀下,可考慮採取保守治療,僅需單純以硬式頸圈固定即可,但第2型骨折屬於不穩定骨折,難以透過頸圈有效固定,且在外國文獻中,有老年人選擇採取保守治療,死亡率卻高達8成。李建裕主任提醒,第2節頸椎齒狀突第2型骨折有保守與手術治療方式,需視患者的骨折類型、損傷程度、年齡等因素決定治療方法,但都務必與醫師仔細溝通,才能獲得最適切的治療方式。

車禍骨頭斷6截 整型急救免截肢

車禍骨頭斷6截 整型急救免截肢#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彰化縣54歲的王先生在馬路上突遭機車高速撞傷,右小腿骨頭斷了6截,大量失血,脛骨外露,情況相當危急。一般而言,為了怕危及生命,通常採截肢處理,但整形醫師判斷可以重建,與骨科醫師整合進行手術後,終於讓王先生回復完整的右小腿。右小腿開放性骨折 脛骨、腓骨共6大處碎裂彰化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指出,王先生在3個月前被機車高速撞傷,當天到達急診室時右小腿嚴重開放性骨折,並且大量失血,經X光顯示,脛骨、腓骨共6大處碎裂,小碎裂不計其數,還合併膝蓋下、脛骨外大面積的軟組織缺損,甚至已達開放性骨折古氏分類的第三級,情況危急。 呂明川醫師表示,當時以清創止血及穩定生命跡象為主,患者希望可以保命又保肢。手術團隊決定盡力保留右小腿,先由骨科醫師李文宏進行脛骨外固定復位,再由他進行軟組織重建。取用肌肉皮瓣移植覆蓋外露的骨頭呂明川醫師表示,王先生的皮肉缺損,若沒重建好可能會發黑壞死,最後他經由膝蓋後方的膝膕處打開約5公分的傷口,取出下方的腓腸肌肌肉皮瓣進行移轉,經皮下敷蓋骨頭的外露缺損,再施以皮膚移植,全力照護下王先生從只能臥床到可坐輪椅,到現在已經可以復健行走,2個月後也順利出院。台北榮總蘇澳分院整形外科醫師李秉侖表示,下肢嚴重開放性骨折常伴隨軟組織缺損,小腿的軟組織缺損依位置又可以分為近端、中端、遠端,在近端及中端的組織缺損可以以局部的肌肉皮瓣重建,遠端缺損則通常需要進行顯微手術,但都必須把握黃金時期,才能儘量避免走到截肢的地步。

車禍遭輾腸道破裂 輸血逾萬cc!

車禍遭輾腸道破裂 輸血逾萬cc!#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9歲黃姓男患者今年年初因為騎機車發生嚴重車禍,身體被小客車輾過導致開放性骨盆骨折而當場休克,緊急送醫後被判定為嚴重外傷,醫師動員多科醫師及時搶救,在加護病房住院22天後才撿回一命。跨過這一關卡後,患者的家屬特別囑咐他一定要行善回饋社會。嚴重外傷共輸血13,200cc醫師於手術中發現患者骨盆開放性骨折合併右側鼠蹊部撕裂傷、小腸部分斷裂、大腸部分斷裂、膀胱尿道斷裂、左側外髂靜脈斷裂等現象,隔天又因為持續出血,病患又到開刀房施行膀胱造廔手術,大腸造口手術,小腸吻合手術及左側外髂靜脈縫合結紮手術。手術中患者輸血共13,200cc,目前康復出院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醫師許政雄表示,一般而言,骨盆骨折多與巨大的撞擊力有關,骨盆骨折常合併休克及多重外傷,骨盆主折的治療常常需要多專科間的團隊合作,這名因車禍造成開放性骨盆骨折的患者透過院內團隊通力合作與及時治療,才及時救回一條寶貴生命。骨盆骨折的致死率仍有10~50%不等造成骨盆骨折的能量通常較一般骨折高,因此伴隨的其他器官或軟組織損傷的機率也高,骨盆處環繞骨盆重要的神經與血管,也大大增加骨折復位與固定的風險。因此有1/4的骨盆骨折病人有多重外傷。且文獻指出,骨盆骨折的致死率仍有10~50%不等。

車禍失憶 「開竅」解病苦!

車禍失憶 「開竅」解病苦!#車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身高191公分的傅先生去年底發生車禍,就醫後並無大礙。今年二月中,突然腦中一片空白,突發性的失憶、四肢癱軟,家人緊急將他送醫,經診斷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醫師進行「穿顱引流慢性硬腦膜下血塊」手術,術後傅先生復原情況良好,已順利出院返家。開竅手術傷口小、復原期短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冠斌表示,送醫後不久,傅先生就陷入昏迷,心跳僅剩每分鐘3、40下,昏迷指數為12分,屬中度昏迷,經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醫療團隊緊急為傅先生進行的「穿顱引流慢性硬腦膜下血塊」手術,俗稱「開竅」手術,手術時間只需半小時至一小時,傷口僅五元硬幣大小,傷口在髮際線後方,不影響美觀,病人最快2、3天就可出院。長者不經意撞到頭、跌倒都可能發生陳冠斌醫師表示,頭蓋骨的內側有一層包覆大腦的硬腦膜,「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硬腦膜間大靜脈竇和大腦之間的橋接靜脈破裂。較常見於65歲以上的長者,因腦部逐漸萎縮,硬腦膜下空間變大,不經意的撞到頭、跌倒等原因都可能造成病症。傅先生的狀況,可能在車禍意外後因舊傷癒合不全,加上運動反覆拉扯導致慢性出血。一開始因為沒有特別症狀,病人會不以為意。直到臨界點,腦神經受血塊壓迫,腦壓太高,就會出現語無倫次、癱瘓、瞳孔放大、甚至昏迷等症狀。陳冠斌醫師最後強調,慢性硬腦膜下出血並非不治之症,即早發現、即早接受手術治療,就能順利復原。 

延癌末存活率 免疫治療現生機

延癌末存活率 免疫治療現生機#車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76歲的賴先生罹患黑色素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腫瘤遍布手指頭、右膝窩、肝臟、肺臟及骨骼轉移,醫生施行免疫療法,每3週1次的免疫治療,共執行了9次療程,原先只能臥床的他不僅可以自由行走,腫瘤範圍也逐漸縮小至只剩下小手指,體力與氣色都有顯著進步。跨專科免疫腫瘤治療 提供全面照護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過去黑色素瘤末期病人5年存活率小於1成,免疫治療問世後,接受治療的病人不但皆可重拾生活品質,更有約20%的病人可維持長期存活。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部分病人會因為免疫力功能增強而產生發炎性的不良反應,如皮膚紅疹、腸胃炎、肺炎、肝炎、腎炎及內分泌功能失調等,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病人不良反應,做出適當處置,建置最全面的治療網絡。免疫治療成全球癌症治療趨勢目前免疫療法已核准的適應症包含黑色素瘤末期及非小細胞肺癌,除了自體免疫不良的病人不適用此項療法外,大部分癌症晚(末)期病人皆有不錯反應。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病人須每2至3週接受治療、每月回診追蹤,約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等待身體啟動免疫毒殺癌細胞的機轉。根據2015年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占國人死亡人數近3成。過往癌症治療多以外科移除腫瘤,或以化學、放射性治療控制癌細胞,而目前全球醫療界的最夯的癌症治療趨勢是以免疫方法治療癌症,以期維持長期存活率,並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