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

教養新角色 當雞同鴨講孩子們的翻譯

教養新角色 當雞同鴨講孩子們的翻譯#手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可以把「教孩子們溝通」想像成是在幫兩個雞同鴨講的人翻譯。當然,孩子們自己本來就在學習如何有效溝通,只是當他們一焦慮、或脾氣一上來,思緒就亂了,也聽不進別人說的話,這時,父母的工作就是幫孩子們搭起橋梁,讓他們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並幫他們聽懂彼此的表達。一旦你幫他們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他們將越來越有能力一起嘗試解決問題,漸漸不再借助你的幫忙。「你抱起吉歐瓦娜,她就開始生氣,你有沒有聽見呢?看起來她希望你放下她。」「柴克喊停了,他不想要你這樣拉他。」「雅美莉亞說是她先拿到玩具的,安柏也說是他先拿到玩具的……你們都認為是自己先拿到的!」成功的翻譯員必須發揮同理,理解孩子們雙方的觀點,也必須保持冷靜,才不會馬上評斷對錯,即便我們為了確保所有人都安全而設立限制時,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站在某個孩子那邊,另個孩子便會豎起防衛、關閉耳朵。試著想像孩子對你這樣的介入會有什麼反應?「你弄傷寶寶了!立刻把她放下來!」「別再拉他了!你怎麼一天到晚對弟弟動手動腳!」「雅美莉亞,妳是姊姊,應該比較懂事才對,不要再跟妹妹搶了!」以上這些語言不會建立橋樑,因為孩子覺得被批評了,即便他最終乖乖合作(這不太可能發生),也會心生怨懟,往後更愛反抗。翻譯是寶貴的教導方法,幫助孩子們了解社會動力。如果你可以以同理翻譯、盡量不去評斷對錯,會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被聽見了,他們的情緒於是會冷靜下來,讓他們更能聽見彼此。指導孩子們辨認與溝通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如同我們討論過的,當父母讓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倍受關愛,便可以讓手足競爭降到最低。然而不論你再怎麼回應,孩子們偶爾還是會起點衝突,如果孩子無法以語言表達他想要什麼,他就會藉身體來做出反應。所以父母的工作就是協助孩子們學習辨認,並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也幫助其他手足聽見、並回應他的表達。如果你有多個孩子,你便會有許多機會去指導他們辨認、溝通自己的感覺。我們來看看一些例子。詹姆士(三歲)正在玩他的小砂石車,維莉特(十五個月)走到他身後、拉了他的衣服,他煩躁地看一看自己的肩膀,當他正要轉身推開維莉特時,媽媽說:「詹姆士,維莉特拉你衣服,看起來你不喜歡這樣,你可以用講的告訴她嗎?推人會讓人受傷喔。」詹姆士:維莉特!不要!媽媽:詹姆士,我聽到你說不要了!你可以告訴維莉特,你不要她做什麼嗎?詹姆士:不要拉我的衣服!維莉特睜大眼睛,來回看向媽媽和詹姆士。媽媽:維莉特,詹姆士說不要拉他的衣服,妳想要詹姆士注意妳嗎?妳想要跟他玩嗎?維莉特笑了,並拍拍手。媽媽:詹姆士,你看看維莉特好想跟你一起玩!這是她拉你衣服的原因,她想說她要跟你一起玩,我看到你正在玩小砂石車,維莉特可以怎麼樣加入你的遊戲?詹姆士:在這裡,小維……妳可以拿這台砂石車,妳去挑一個積木放在裡面,把它載到砂石車這裡。****強尼(四歲)走進房間,克里斯丁(五歲)正在房間裡玩飛機,強尼一把抓住飛機。強尼:換我了!克里斯丁:沒有,現在我還在玩……我可以玩很久。他讓飛機從強尼面前滑過,發出咻咻聲,強尼開始哭,追著飛機跑。爸爸:我聽到強尼在哭……你們兩個還好嗎?強尼:他很壞!爸爸:強尼,我看到你很傷心……你可以告訴哥哥你想要什麼嗎?而不是罵他。強尼:他惹我!我也想玩飛機!克里斯丁:但現在是我在玩!爸爸:強尼說他想要輪流玩飛機,克里斯丁說還沒準備好玩完這一輪……嗯……這真是傷腦筋……我知道等待是很難的,強尼。強尼:我不想要等……我現在就想要玩飛機!我想要用卡車幫它加油。爸爸:強尼,我知道你想要現在就玩飛機,你已經想好要怎麼玩了,你可以問問看克里斯丁他玩完時能不能拿給你。強尼:你玩完的時候,飛機可以換我玩嗎?克里斯丁。克里斯丁:好,但我還要玩很久。爸爸:好……我們家的規則是每個人一輪都可以玩很久……你可以告訴強尼大概什麼時候可以換他玩飛機嗎?克里斯丁:我到睡覺前都想玩。強尼:那我想要把飛機放在床邊,這樣明天就會是我先玩飛機了。爸爸:好,所以克里斯丁會玩到睡覺前,然後晚上飛機會放在強尼床邊,明天起床換強尼先玩?你們都同意?克里斯丁:這樣很好,爸爸,看我飛!強尼:好……克里斯丁,那我可以當地勤嗎?如果你要降落時,我可以幫飛機加油。如果強尼按捺不住、情緒潰堤了呢?協助他等待輪到他的時候,你可能須面對他大哭大鬧,但若不這麼做,也許強尼就整個晚上悶悶不樂,這樣的結果將更不利;相對地,在崩潰之後,他便能想辦法去跟克里斯丁一起玩飛機,或他會找別的事情做,大家都能擁有一個比較快樂的晚上。你有注意到這幾位父母做些什麼嗎?他們協助孩子們辨認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去攻擊手足。他們這麼做:.描述所發生的事情。.同理每一個孩子。.指導孩子們把感受化作語言,而非攻擊。一旦你開始用上述方式指導孩子們,你會訝異地發現他們竟可以這麼快速地學會處理事情。即便年紀還小,孩子們也喜歡解決問題、與所愛的人和平共處,他們只是需要你教導他該怎麼做罷了。(本文摘自/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心靈工坊)

父母與孩子間的第三者 手足微妙關係

父母與孩子間的第三者 手足微妙關係#手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手足,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玩伴,也是存在生命中最久的一段關係。若經營的好,會是一輩子互相扶持的關係。只不過,手足也可能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敵人。沒有一對手足不吵架洪意晴心理師表示,我一直相信,任何關係都存在我們喜歡與不喜歡的元素,手足關係更是如此,即使有衝突,但卻有更多的親密,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一對手足不吵架。一般認為手足吵架是為了向父母爭寵,想要吸引大人注意。然而,很多時候,手足吵架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公平,覺得自己的愛被剝奪了,被手足瓜分了。這是一種失落的情緒,但孩子不太清楚這種感覺是甚麼,也不知道怎麼消化,於是就跟手足生氣吵架。畢竟對孩子來說,生氣的表達,比失落更顯得容易多了。手足的出生,對孩子而言是種無形的壓力。因為,手足就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第三者」,就像:「我愛上別人了,但我也很喜歡你,只是我不再屬於你一個人了,請你要開始習慣這件事…」,於是孩子被迫要瓜分身上的愛,又不能吃醋忌妒,要不然會被冠上「不懂事」跟「愛計較」的罪名,被迫禮讓與分享的結果,導致孩子更困難接納手足,進而產生更多手足問題。當孩子覺得這是「應該」做的 可能消耗手足間原有的親密與愛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如同我前面提到,手足存在著衝突,但也存在著親密與愛。當手足一吵架,父母可能著急地希望他們趕快和好,強調大的要禮讓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當孩子覺得這是「應該」做的,很可能消耗了手足之間原本存有的親密與愛。因此,當手足吵架,除了先理解手足為何吵架的理由外,也可以先試著安撫好「大手足」的心情(有點像是正宮的心情被搞定之後,一切就好辦了)。因為,當大手足感覺被父母理解了,他們也比較能夠給小手足關愛。要相信,手足之間存有競爭,但也存有愛,只是他們都需要先被滋養與被愛罷了,何況大手足或許還在適應跟第三者和平共處的生活。因此,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減少手足之間的比較,增加他們之間的親密。例如:「你看妹妹都吃這麼快已經可以去玩了,你太慢了」,這是一種比較,而:「你吃完飯就可以跟妹妹一起玩了,她喜歡跟你玩」,這是一種親密。不要強迫手足分享 也不要強迫手足禮讓洪意晴心理師表示,還有一種狀況,當手足被迫分享,也可能成為爭吵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我們家的妹妹很喜歡跟姊姊玩玩具,但因為妹妹太小,不知道怎麼跟姊姊玩,所以常變成在破壞姊姊的遊戲,這時候姊姊就會很生氣,可想而知手足戰爭即將引爆。這時,我可能不會強迫姊姊一定要跟妹妹玩,我會選擇把妹妹帶開,讓姊姊可以好好滿足想玩的需要而不被妹妹干擾。一旦姊姊的需求被滿足,過了一段時間,竟會主動邀請妹妹一起玩了。因此,請不要強迫手足分享,也不要強迫手足禮讓,而是先安撫好他們的內在需求。當他們感覺被理解了,就會心甘情願付出;當他們不用因為表現好才會被看見,就會減少比較。因為手足之間存有衝突,同時存有親密。

手足無皮脂保護易乾裂 空汙來襲恐比臉慘

手足無皮脂保護易乾裂 空汙來襲恐比臉慘#手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伸出手、抬起腳,仔細看看手足是否還跟以前一樣細皮嫩肉、光滑緊實?隨著東北季風帶入許多境外汙染物,加上本島工廠排放、汽機車氣體等,內外汙染加劇了台灣的髒空氣;對此皮膚科醫師提醒,除了臉部一定要做好保養外,手足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無油脂分泌 易因水分蒸散乾裂雖然手足不像臉部,一旦出現變化就會發現,但卻是人體最常使用的部位;因此更容易因為環境和氣候改變引發問題,再加上不易察覺,往往到了嚴重乾燥才開始補救。對此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因為手腳不像面部會分泌油脂跟水分,也沒有皮脂膜保護,更容易因角質水分蒸散而造成龜裂、破皮,應留意。洗手用清水即可 減少使用肥皂、清潔劑因此除了加強面部保濕外,也不忘要呵護一下四肢!趙昭明醫師說,可以選擇符合肌膚酸鹼值pH5.5及含抗發炎成分、加強鎮靜的護手足霜,改善乾裂問題。此外他提醒,平常清潔手部時只要用大量清水沖洗即可,肥皂、清潔劑應盡量減少,除非有嚴重汙垢時再使用。護手足膜含化學物質 恐加深破壞而市面上販售許多護手膜、護足膜能否加強保濕?趙醫師說,由於手腳不像臉會分泌油脂和水分,若使用太多面膜導致化學物質殘留,恐會加深乾澀情形,應減少使用為佳!另外,選用護手足產品時也要找偏油、含有保濕成分,才能加強潤滑、預防乾裂且手腳使用同一種即可,無須分開。

樂閱讀/如何化解手足間的競爭與衝突?

樂閱讀/如何化解手足間的競爭與衝突?#手足

手足間的爭吵主要來自競相爭取雙親的愛與肯定,若孩子在家中爭先恐後求取注意力,他們此起彼落的吼叫聲將是一場劍拔弩張的權力遊戲,會讓所有成年男子寧願跪地求饒,甚至哀求給個痛苦並仁慈的處決。要是孩子利用大人為他自己報復、處罰手足、尋求更多的關愛與注意,那麼手足間的衝突就不是人格成長與親情牽絆的沃土,而是任由怨恨與嫉妒茁壯的焦土。接下來是減少競爭的建議做法,同時可以讓孩子間的衝突變成具有生產力、啟發力、更有意義的事件。1)別介入/永遠別介入孩子間的戰爭,除非出現危急生命安危可能性,當然了,看到孩子們纏鬥成一團、互相拉扯頭髮、扳折手腳,任何有理智的大人都會心生恐懼。但事實上,孩子們的打架很少會造成重傷害。我唯一一次插手管孩子打架,是因為他們干擾到我的平靜。我溫柔地一個個挽起他們丟到後院,然後用我最愉悅的語調對他們說:「等你們喬好事情再進屋吧。」剛開始實施這個策略時,我得像野馬在屋內奔跑,鎖好每一扇門不讓他們進屋;有時孩子會試圖矇騙,讓我以為他們已經休戰,這時我就得拿出所有的偵探技巧來戳破他們的詭計(通常孩子們彼此交換的邪惡眼神都會漏出端倪),如果休戰協定是假造的,孩子在踏進門檻後不用三秒鐘就會再打起來,這時我會冷靜地把他們再次送到後院,而且會隔很久、很久、很久才讓他們進屋(我發現,這種時間最適合來個期待以久的泡泡浴)。2)堅定立場,不要被捲入/千萬別讓孩子把我們捲入他們的戰爭,如果孩子對我們說:「克莉絲汀娜罵我是笨狗。」試著這麼回答:「她說你就相信喔?不會吧!」如果孩子抱怨:「安妮卡打我!」就試著說:「我相信你們兩個可以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是「你們兩個昨天相處的很好呀,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就變了。不管如何,我相信你一定會想辦法解決。」也可以客觀陳述:「在我們家,自己要想辦法解決和別人意見不合的問題。」一開始孩子會繼續抗議:「可是,媽…」如果他們這麼回答,我們一定要再次重申自己的立場,保持中立、不批評、不指責,像是可以這麼說:「我很難過你們兩個沒辦法一起相處,不過解決你們的問題不是我的工作,有些事你們應該可以自己處理。」我們甚至還可以在孩子每次尖聲啼哭時,簡潔有力的說:「不關我的事!」3)不給機會亂告狀/對小孩來說,向父母親告狀就跟呼吸一樣自然!我的工作就是不讓家中成員互相告狀,除非身陷危險且悠關生命安全,或是身家財產被矗立在拆除工程車前等著被拆毀。若我的孩子試圖跟我告狀,說兄弟姐妹多麼不公平的對待他,我會回答:「我們家不能亂告狀,除非是要幫助別人遠離危險或避免打破東西,如果不是這些情況,那我想你應該可以自己處理。」孩子當然會抗議、翻白眼,傾全力做出各種誇張的戲劇效果,但過段時間後,他們不會再像足球比賽的評論員一樣,不斷來跟我「轉播」剛剛他的兄弟姐妹又做了什麼好事。我猜他們已經充分了解我的意思,但是我已經想不起來上次是什麼時候,我聽到孩子大吼:「吼,你完蛋了,我要告訴媽!」4)別選邊站/要認同每個孩子的感受,而且不能偏袒,千萬切記這一點!當孩子跑來哭訴說,哥哥在他的門牙上作畫,我們與其說:「我了解你的感受,我也很氣你哥哥這麼做。」不如說:「我也很難過你受到的傷害,但我知道你可以自己想辦法處理。」我只有在親眼目睹行兇者的惡行時,才會執行合理的後續做法,因為這表示我是親眼目賭,而不是道聽塗說,如此可以減少受害者再次遭受兄弟姐妹的復仇之火。5)別貼標籤/絕對別在兄弟姐妹前替另一個孩子貼標籤,或是相互比較,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如果某個孩子被貼上「你的房間比其他兄弟姐妹都整潔」的標籤,那麼房間凌亂的孩子一定會去搞破壞;如果孩子不斷被提醒哥哥或弟弟的成績比他好,他很有可能會想盡辦法對手足報復。若是持續不斷地貼標籤,那麼不管孩子聽到我們叫哥哥(弟弟)是「聰明小子」或「畸形笨蛋」,這都會是「毀滅性的武器」,而且足以用在未來的手足大戰中。(本文作者/伊麗莎.麥德哈斯)(摘自/無心的壞話,會寄放孩子一輩子/大寫出版)

手足爭吵學習相處 能提早適應社會

手足爭吵學習相處 能提早適應社會#手足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你家是否有年幼的小朋友,許多家長會發現年幼手足間的爭吵似乎無處不在,像是個人空間受到侵犯,如不想借人家的衣服,在公不公平上有所爭議,像是該換誰玩新的電玩遊戲等等。董氏基金會表示,孩子們的相處就會像一個小型的社會,反而可以讓孩子們更快更早學習如何尊重、合作與輪流。在這樣的小社會中爾虞我詐的學習其實是提早面對社會的實際。刊登在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上的一篇研究主題。密蘇里大學研究團隊根據145對,絕大多數是歐裔的美國、中產階級的青少年進行一年的研究;平均年齡為15和12歲。他們就可能發生衝突的不同議題給分,記錄爭吵的次數和緊張程度。研究將爭吵分為私人領域受到侵犯,以及公道和平等的衝突。發現個人空間和所有物遭受侵犯與較多的焦慮和低自尊有關。而與平等與公道有關的衝突則和較多的憂鬱有關。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指出,兒童或青少年爭吵其實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只是通常在爭吵過程中,常會陷入誰贏誰輸的狀況,因而引發更多情緒,甚至偏離主題而忘了實質的溝通,讓爭吵最終以無效又無奈的方式結束;而在青少年時期,手足爭吵若加上父母的處理不當,所累積的無助感可能導致青少年的憂鬱情緒。陳質采提醒,各年齡層的孩子在意的事物不同,父母不妨試著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心中想法,尋找合適的規則和解決方式,並協助孩子履行這些約定,讓爭吵成為孩子學習整合不同意見的過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少子化已是一個趨勢,兄弟姊妹應學習面對不公平的情況、如何表達與溝通,該想什麼辦法讓對方聽得進去,而不僅是自說自話;當有不好的情緒和不順遂時,如何好好度過與分享愉快。在手足爭吵中,家長要注意別加入太多自己的情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