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

打破發炎循環 最佳油脂攝取比看這邊

打破發炎循環 最佳油脂攝取比看這邊#油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知道某些脂肪擁有防止發炎的特性,能夠打破令人洩氣的發炎循環。這些聰明的脂肪包括強有力的抗炎性脂肪,如omega-3脂肪酸:那主要存在於魚和魚油,以及橄欖油、堅果、黑巧克力和酪梨之中。幾乎所有的垃圾食物都是由各種蔬菜油調理不過,雖然增加omega-3攝取確實是第一步,但降低發炎不是這麼簡單而已;減少攝取致炎性食物也是必要之舉。這固然合乎邏輯,但做起來不見得容易。這是因為一直以來,專家教我們攝取的「有益心臟健康」的脂肪,有些實為最惡劣的罪犯,尤以自低脂飲食誕生以來,所謂飲食權威一再吹捧的多元不飽和「蔬菜」油為最。多元不飽和脂肪亦稱omega-6脂肪酸,最常見於垃圾食物(幾乎所有垃圾食物都是由各種所謂的「蔬菜」油調理),但也存在於一些「健康」的食物。但,不論來自何方,omega-6脂肪都會助長發炎。攝取過多omega-6,是會釀成問題的。(請注意:omega-6本身並不「壞」,我們的飲食也的確需要一些這種必要的脂肪酸。在我們攝取太多omega-6,又攝取太少omega-3時,問題才會發生。) 聰明脂肪的事實:「蔬菜」油裡沒蔬菜 「蔬菜」油並非來自蔬菜,所以這個名稱其實是種誤導(註:台灣俗稱植物油的英文為「vegetable oil」,蔬菜油之意)。「蔬菜」油是由玉米之類的穀物或大豆等其他植物加工製成。為區別這些脂肪與動物性脂肪的不同,製造商長期叫它們「蔬菜」油,大部分的消費者也這麼稱呼。但這個名稱錯得離譜。正確地說,它們是由穀物和種子提煉的植物油。基於普遍的用法,我們在這本書裡沿用「蔬菜油」,但我們必須指出──也希望你了解──這個名稱的謬誤。調整油脂攝取比例 打破發炎循環解決辦法如下:要讓omega-3最有效地對抗發炎,必須和omega-6以正確的比率食用──約1:1最為理想。但我們不是這樣吃的。研究顯示我們目前的omega-6攝取量大約是omega-3的16倍,即16:1。也就是說,我們提供給體內致炎大軍的燃料,比抗炎軍隊足足多了1600%。你將見到,取得正確的比率至關重要。我們的健康仰賴它──我們的人生也要靠它。儘管完美比例是1:1,但我們相信介於1:1到4:1都算不錯。至於16:1則不怎麼優!在把比例調整好後,聰明的脂肪就能在你的體內運作、打破發炎的循環來協助你減重、抵禦疾病和阻止老化加速。(本文摘自/聰明的脂肪/皇冠出版) 

氧化油害健康 油品選擇撇步報你知

氧化油害健康 油品選擇撇步報你知#油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健康和美容2個觀點看來,油都是被視為大敵的產品。攝取過多的油脂確實不好,但如果完全不攝取也不對。油也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之一,所以只要不夠,身體一定會有不健康的狀況發生,肌膚的潤澤度也會不夠,進而造成肌膚乾燥、加速老化。氧化的油是導致各種疾病的禍首想要正確攝取,就要嚴選使用的油品。要使用對身體負擔小的產品,現在比較推薦的產品是橄欖油、油菜籽油和酪梨油,這些油類在常溫下是液態,且為不容易氧化的不飽和脂肪酸。此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不要購買1.5公升裝的大容量產品。因為一般家庭買了這種大容量的油,短時間內用不完,但油只要一開封,和空氣接觸瞬間,就會開始氧化。氧化的油也會讓身體氧化,是導致各種疾病的禍首,所以開封時間越長的油越不好。盡量選擇小容量並儘早使用完畢購買時選擇小容量,並保存在廚房、櫥櫃等等不容易氧化的陰暗處,並且儘早使用完畢即可。氧化的油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即使是不容易氧化的油,大容量的油在保存過程當中也有可能混入雜菌,所以還是選擇小容量包裝的油比較好。(本文摘自/健康65法則/人類智庫出版)

守護爸爸健康 5大貼心守則看這裡

守護爸爸健康 5大貼心守則看這裡#油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父親節即將到來,許多子女常以吃大餐的方式慶祝節日,過量的熱量及油脂卻讓爸爸變成「大腹翁」,造成健康負擔。國民健康署提出5大貼心健康美食守則「挑低脂、少沾醬、少加工、多蔬果、少甜點」,邀您一起守護爸爸的健康:1) 挑低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健康飲食習慣應採均衡飲食,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建議攝取上限應低於每日建議攝取總熱量10%。研究指出,若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5%飽和脂肪的熱量,可減少約11.5%冠心病死亡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每日建議以燒烤為例,一塊250公克的羊小排就有約650大卡,27.5克的飽和脂肪。其中飽和脂肪攝取量已超標每日攝取量1.2倍。再加上各類肉盤、沾醬沙拉、甜點、飲料等,其熱量及飽和脂肪的攝取量更過量。2) 少沾醬/建議選擇搭配蔥、薑、蒜、洋蔥等新鮮食材或低鹽佐料,如胡椒、八角、花椒等提味,減少使用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的調味料,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3) 少加工/選擇新鮮食材取代加工食品,香腸、熱狗、丸子等肉類加工食品,其多為高熱量、高脂肪含量食品,建議避免食用過多。4) 多蔬果/選擇當季新鮮蔬果的餐點,可取代精緻蛋糕與甜點。蔬果含豐富營養及膳食纖維,民眾每天應攝取3份蔬菜(1份蔬菜煮熟後約半碗)及2份水果(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小)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5) 少甜點/以開水或無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以減少攝取熱量。飯後運動 顧健康減熱量為避免飯後坐著不動堆積血糖,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用餐後可利用就近的社區公園、健行步道健走或騎單車,不僅能促進家人間的感情、幫助消化,還可以減去聚餐時的多餘的熱量。

每天一小把 吃堅果健康享「瘦」

每天一小把 吃堅果健康享「瘦」#油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往,堅果類食物被視為油脂類食物,由於相關研究不多,大家總誤以為堅果類「多吃易肥胖」。不過,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堅果類食物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適量攝取對健康十分有益。千萬不要小看小小一顆堅果,它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蛋白質、維生素E、植化素,不僅能幫助提升免疫功能、強壯骨骼,還有助降低過高的膽固醇。它雖然含有豐富的油脂,但大部分所含的脂肪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很好,能保護血管健康。堅果類食物只要適量吃,對健康絕對有加分效果。雖然堅果類食物是營養素的寶庫,不過,還是要吃新鮮的才好。不新鮮的堅果類,如果長黴菌,恐怕會產生如黃麴毒素的麴菌毒素,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和傷害。堅果類食物該怎麼挑選呢?「先聞後吃」是祕訣。堅果類食物屬於乾貨,從外觀上比較難判斷是否新鮮,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拿起來聞一聞。存放太久、不新鮮的堅果,不會有堅果天然的香味,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油耗味」,有些品質比較差者,還會有刺鼻的味道。用鼻子聞一聞之後,也要記得放進嘴巴裡吃,變質的堅果,味道不好、脆度也不佳。如果吃起來覺得變軟,口感變差,就代表不新鮮。另外特別提醒:堅果類食物因為含有大量脂肪,保存時要注意溫度和濕度,以免氧化,最好放在冰箱中保存,如果能密封保存更好。用手或湯匙計算 只差一小匙就可每天吃堅果,健康又享瘦/很多女生怕胖,所以謝絕堅果類食物,實在非常可惜,因為堅果營養豐富,對女生非常好。堅果熱量高是事實,但只要聰明吃,又正常作息,就不用擔心發胖問題。一般建議用手或湯匙來計算,用手抓一小把約30克,或攝取種子1~2湯匙,一天只要不超過這個量,就可以「只要健康不要胖」!營養知識專欄食用堅果注意事項/堅果類食物雖然富含營養,但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盡情食用。對堅果過敏和腎衰竭的人,就應該避免食用堅果。堅果類食物是常見的過敏原,若發現對某些堅果過敏,一定要避免食用。另外,堅果中含有較多的磷,需限制磷攝取量的腎衰竭患者,要特別注意食用量。(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4: 食物安全吃健康/康鑑文化)

想要「亮睛睛」 除了葉黃素這兩樣也是重點

想要「亮睛睛」 除了葉黃素這兩樣也是重點#油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都知道,葉黃素對眼睛健康很重要,事實上,玉米黃素、Omega-3等營養素,也是眼睛健康重要關鍵。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師趙順榮表示,眼睛黃斑部中的葉黃素、玉米黃素可幫助對抗藍光傷害,而這2種營養素必須靠Omega-3油脂,才能順利進入眼睛組織,發揮保健效果。葉黃素、玉米黃素 有助抵抗藍光傷害趙藥師分析,不少現代人、年輕人長時間滑手機、看電腦,加上飲食、生活習慣不健康,眼睛很容易提早老化,黃斑部中的葉黃素、玉米黃素也會流失。黃斑部中的葉黃素就好像「濾光器」,有助過濾藍光傷害,當葉黃素、玉米黃素不足,眼睛就容易產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問題。葉黃素、玉米黃素 黃金比例10:2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進行AREDS II 老化相關眼疾研究第二階段,眼睛黃斑色素中的葉黃素、玉米黃素黃金比例為10:2。趙藥師表示,黃色、橘色蔬果多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對於那些很難改變生活習慣的族群,以營養補充品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也是另一種不錯的選擇。藻油Omega-3身體使用率 與魚油並駕齊驅另外,Omega-3負責將葉黃素、玉米黃素輸送至黃斑部,其中的EPA、DHA濃度更決定Omega-3品質好壞。趙藥師指出,傳統認為,魚油是Omega-3主要來源,實際上藻類中的藻油也含Omega-3,透過食物鏈,Omega-3便進入魚類體內。藻油來源Omega-3較為環保 素食者也可食用不過與魚油相比,過去藻油Omega-3的萃取濃度較低,身體轉換運用度也低於魚油。若運用專利萃取、製程技術,就能改善這問題,目前相關人體臨床試驗也證實藻油Omega-3的身體使用率已與魚油並駕齊驅,食用藻油Omega-3不只對環保、海洋生態較有好處,素食者也可食用。健康飲食、生活習慣 幫助維持眼睛健康趙藥師叮嚀,民眾想維持眼睛、黃斑部健康,飲食、營養要均衡,也要少吃油炸食物,使用3C產品及滑手機的時間要有所節制,平常也要避免紫外線和藍光傷害眼睛。若暫時無法改變飲食、生活習慣,就要考慮攝取營養補充品,以補充流失的葉黃素、玉米黃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好油怎麼選?3原則一定要把握

好油怎麼選?3原則一定要把握#油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每天三餐幾乎都會攝取到油脂,但市面上油品種類這麼多,要如何分辨好油和壞油,便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事實上,用油的學問很大,除了選對油品之外,是否經過過度精製,也是決定油品好壞與否的標準。大部分的食用油是透過熱壓法或是化學萃取的方式提煉。比起冷壓法取得的油,更耐高溫、更易保存,而且更便宜。如何判斷健康的好油?• 看一看/保留原有食材的顏色,例如一般冷榨橄欖油是淡綠黃色。• 聞一聞/非精製油保留原本具有的天然香氣。 • 問一問:1) 價格&產地/從條碼上的商品碼判斷油品產地,例如西班牙為841~849;義大利是800;希臘為520;台灣是471。2) 酸價/代表原料新鮮程度及油品氧化程度(特指「橄欖油」)。酸價數值越低表示氧化的程度越小,油質越新鮮;反之,酸價越高,油的品質越差。3) 等級/橄欖油等級最高的為「冷壓初榨 (EXTRA VIRGIN)」橄欖油,「純( PURE)」橄欖油次之、「精緻(EXTRA LIGHT)」橄欖油最低。• 喝一喝/感覺一下油在嘴裡的變化,好油的口感溫潤辛香不油膩。• 塗一塗/塗在手背上看看,是否清爽不黏膩。• 冰一冰/冷壓橄欖油容易氧化,打開後可放進冰箱內冷藏。品質好的橄欖油,在室溫下呈清澈液體狀。未精製的好油冰過之後會有霧狀凝結現象,回到室溫後恢復清澈。冷壓初榨植物油是直接從植物當中榨取第一道油,沒有經過加熱或化學方式萃取。我很推薦這種油,特別是冷壓初榨的Udo's369健康均衡油、亞麻仁籽油、堅果油及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是每個家庭廚房必備的好油。避免選擇的油品• 氫化油/人工氫化合成的油,含有反式脂肪。• 酸敗油/保存不當或存放過久、已經氧化有臭油味的油。• 回鍋油/高溫加熱、重複使用的油。• 精緻加工油/為了把雜質和雜味去除,而過度加工處理的油。烹調方式與油品之間的關係為了健康著想,我秉持著「用油三原則」:一少(少用油)、三不(不氫化、不高溫、不重複使用)、三要(要多種類油、要小包裝、要保存好),並且依照烹調方式,準備不同種類的油品。油只要超過冒煙點,就可能會產生致癌物,必須慎選使用。如果以冒煙點來看,好的椰子油跟棕櫚油、豬油比較適合用來煎炸食物。(本文摘自/王明勇的健康廚房/平安文化出版)

術前吃Omega-3飲食 恐血流不止

術前吃Omega-3飲食 恐血流不止#油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Omega飲食指的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飲食,Omega-3脂肪酸對健康有益,但是攝取過多時,仍會對健康造成負擔。飲食中的脂肪主要有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大多來自動物性食品或油脂,如豬油、牛油或羊油等,常溫下呈固態,少數的植物油(椰子油與棕櫚油)也含大量的飽和脂肪。手術前須停用 否則會出血不止不飽和脂肪大多來自於魚類、蔬菜及堅果等,常溫下呈液態。不飽和脂肪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與多元不飽和脂肪,而多元不飽和脂肪依結構又分為Omega-3、Omega-6與Omega-9等型式。其中以Omega-3與Omega-6脂肪酸最常被討論,雖然兩者在化學結構上差異性不大,但進入人體後的影響卻大相逕庭。Omega-3脂肪酸提供優良的抗發炎作用,一般而言,適度的發炎可以保護人體抵抗外來物或病菌,但過度的發炎會使組織異常,長期發炎的話更會造成組織纖維化,並進一步提高癌化的風險。Omega-3脂肪酸雖然對健康有利,但使用上仍有所限制,例如手術前必須停用,否則會有出血不止的問題;再者,發炎機制是人體對抗外來物的反應,過分抑制可能會造成人體的防禦機制平衡受損,因此適度攝取是最大關鍵。可預防中風、動脈粥狀硬化與心血管疾病此外, Omega-3脂肪酸已被證實能夠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的凝集與調降血壓,更能夠減少高三酸甘油脂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與壞的膽固醇合成,因此可預防中風、動脈粥狀硬化與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對於憂鬱症具有預防與改善功效。Omega-6脂肪酸是人體產生攝護腺素等荷爾蒙的必要物質,但是過量的mega-6脂肪酸會促進發炎與血小板凝集。研究指出Omega-3與Omega-6兩者的攝取比例應為1:1,但現代人攝取比率卻嚴重失衡,甚至已達到1:20的狀況(攝取過多的Omega-6)。因此造成許多非傳染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的氾濫。所以,我們應該增加Omega-3脂肪酸食物的攝取,例如深海魚(富含EPA與DHA)、亞麻籽、海藻、堅果、茶花籽等,以及新鮮蔬果。市面上已有相關的Omega-3脂肪酸補充品,如亞麻籽油(抗癌、降低膽固醇)、螺旋藻(降低膽固醇及預防心血管疾病)、魚油(降血壓)等。(本文摘自/這樣吃,我的白髮變黑髮、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新鮮豬肉怎麼選?「望聞問切」要做到

新鮮豬肉怎麼選?「望聞問切」要做到#油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選購品牌豬肉,是把消費者的信賴放在業者的身上,相信他們會做到宣稱的承諾,幫大家把關。但是,在這裡提供幾個基本的判定標準,幫助大家自助選肉。說起來這些方法,還真像是中醫問診的技巧:望、聞、切、問呢!望1) 紅色有彈性的肉,摸起來或看起來有一點油脂,是基本的好肉標準。2) 紅中帶白,表面有水漬的可能是水樣肉。出現水樣肉表示豬隻的品系不良、飼養管理不好,不是健康豬該有的表現。3) 顏色暗紅帶有黏液的肉,可能因為保存不當,或者是冷凍後回溫又再冷凍的肉。4) 肉呈現乾燥的暗紅色,可能因為保存不當,或是冷凍處理過程不夠專業,造成肉質凍傷。聞帶有腐臭味、腥臭味、臭油垢味、酸味的肉不要買。切健康的肉質,有彈性,輕壓過會很快恢復。如果用手指觸壓,會有液體跑出來,或是觸感堅硬的乾硬肉,或者是觸摸起來軟綿缺乏彈性的軟質肉,最好不要買。問1) 詢問攤販或廠商豬隻的來源,哪裡屠宰的、哪裡飼養,以及誰飼養的。2) 有信譽的攤商應該很願意跟消費者聊聊他的選豬標準。3) 賣場和超市有固定的販售點,更應該滿足消費者知的權利。其他1) 如果買的是冷凍肉,在解凍後出現大量出水,可能因為豬肉在冷凍前被注射了磷酸鹽增加重量,所以在解凍後會有水分滲出。2) 解凍後出現黏液,可能因為反覆解凍再冷凍,或是冷凍處理程序出現問題,以及豬肉屠宰後沒有立即處理,被擱置開始壞敗後才冷凍。3) 骨頭暗黑色帶有異味的可能是病死豬,或是猝死豬。(本文摘自/只買好東西/新自然主義發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