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油炸料理、喜吃肉、捨不得剩菜總是反覆加熱食用,眾所皆知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大腸癌蟬聯14年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但大腸癌可以預防,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建議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第1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第2步應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治療黃金期。
愛吃油炸料理、喜吃肉、捨不得剩菜總是反覆加熱食用,眾所皆知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大腸癌蟬聯14年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但大腸癌可以預防,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建議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第1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第2步應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治療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2歲楊老先生因跌倒右手脫臼送醫,骨科醫師在協助骨頭復位後,傷勢已無大礙。隔周楊老先生回門診追蹤時,醫師提醒他可以免費進行大腸癌篩檢,沒想到順便做個篩檢,卻真的篩出兩個初期大腸癌,所幸接受治療後,病灶已切除,讓他深感幸運。 早期大腸癌治癒率85~100% 可免化療或放療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余盈輝主任表示,一次篩出兩個大腸癌,其實是非常罕見的狀況,楊老先生的腫瘤分別位於大腸的20公分與40公分處,一個2公分,一個3公分,幸運的是都剛好位於大腸的左邊中下段,即乙狀結腸處,所以手術切除範圍還能控制在30公分內,否則若一顆腫瘤位於頂端、一顆腫瘤位於末端,就比較棘手,可能需要切除更多大腸,使剩餘的大腸功能受到影響。 楊老先生的兩顆腫瘤,透過3D腹腔鏡手術切除,傷口小、疼痛減少、恢復較快,對老年人的身體負擔比較少。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其實是目前較容易治癒的癌症,平均來說,第0期到第2期都有85~100%的治癒率,第3期和第4期則分別有65%與20%的治癒率。楊老先生的大腸癌因為發現得早,因此只需接受手術治療,連預防性化療或放射治療都不需要,術後也只需定期回診追蹤即可。 50歲以上民眾 每兩年可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必須仰賴定期篩檢才能找到病灶,楊老先生在未接受篩檢前,沒有任何不適症狀,若非右手受傷讓他到醫院就醫,順道接受腸癌篩檢,他可能會因此錯失早期治療的時間,直到病情惡化才發現。目前國建署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兩年接受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以透過特定容器簡單採集糞便檢體,再交回醫院,即完成檢查,建議民眾多加利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確診人數直直落,至今仍有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回診。台大醫師邱瀚模呼籲別再拖,陽性個案每20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不回診真是自殺行為。根據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2017年有多達1萬6408人確診大腸癌。疫情期間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2成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很多,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菸酒、老化等,男性不論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是女性的1.5倍,由於多達88%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因此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0%,還能降低35%死亡率。不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逾半年,民眾外出、就醫意願降低,癌症篩檢及回診人數也直直落,恐錯失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最佳時機,尤其大腸癌篩檢衝擊最為明顯。林莉茹組長指出,相較去年,全台上半年大腸癌篩檢率掉了20%,3.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當中,只有2.1萬人回診進行大腸鏡檢查,還有1萬人至今尚未回診。父母都罹大腸癌 兒女罹患風險增6倍大腸癌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回診率明顯降低,尤其3、4月間,每逢有疫情傳出,回診個案就猛掉,令人擔憂。邱瀚模醫師強調,在一般人口當中,每1000人中約有2至3人罹患大腸癌,但篩檢陽性者每20人就有1人;即便是父母都罹患大腸癌,兒女罹患大腸癌風險也僅比常人增加5至6倍,但篩檢陽性個案則是常人的20至30倍,「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真的是自殺行為。」零期5年存活率95% 第4期僅剩13%邱瀚模醫師表示,以全台未回診的1萬名陽性個案為例,其中一半的人有腫瘤性息肉,20%有超過1公分腺瘤性息肉,5%大腸癌,以此估算,全台有500名大腸癌患者仍在路上趴趴走,其中250人是可以根治的,但繼續拖下去,隨時可能惡化成更嚴重、更難根治的大腸癌。0期大腸癌只要內視鏡切掉就能根治,5年存活率高達95%,一旦變成2、3期不僅治療費用貴、存活率降低,也更難根治,到了第4期存活率僅剩13%,「一念之差,差之千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黃文威指出,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56歲林先生因為國健局補助糞便潛血檢驗陽性,至醫院消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小瘜肉摘除術。林先生這次回診病理報告皆為良性腺瘤,建議半年後追蹤大腸鏡,因此他很疑惑,因為隔壁鄰居陳先生狀況類似,卻是五年後再追蹤即可。腸道準備不足 會影響檢查效果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檢查結果如有異常,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黃文威醫師表示,瘜肉從無到有到長大到癌變通常要好幾年,大腸鏡的保護力理論上可以有一、三、五年不等,和個人體質、生活習慣、息肉特性等等有關,但為何卻常常需要追蹤呢?究其原因,最常見情況是檢查之前,腸道準備不足、檢查時腸腔裡還有食物或糞渣導致無法完整檢查腸壁黏膜。因可能有病灶被擋住沒看到,只好縮短追蹤時間,加上又清不乾淨而重做。清腸瀉藥應在檢查前4小時左右喝黃醫師說,腸道準備包括飲食控制和瀉藥使用,檢查前兩三天要採低渣飲食:纖維多、筋肉、籽、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都要避免。清腸瀉藥使用需遵照衛教指示,常見錯誤是喝藥時間不對或是水分攝取不夠,通常檢查前4個小時左右喝瀉藥是比較恰當的時機,太晚喝的話要檢查了還沒排完,如太早喝即使本來有清乾淨,久了還是會有上端腸液和膽汁陸續流下來問題,而清腸藥物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發揮最佳效果,大約每次要有1500到2000毫升的水分最適合。黃文威強調,大腸鏡做完如果清不乾淨,要檢討是哪部分出問題,若是鏡檢中看到水果籽或食物殘渣,多半是低渣飲食不確實,如果各段腸壁都有糞渣殘留,那應該是水分不足,倘若下段乾淨而越上段越髒,大概就是太早喝瀉藥了。在知道原因改進下次就能夠有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如此才能跳脫惡性循環,獲得大腸鏡應有正常的保護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7歲的賴大哥經常與客戶喝酒應酬,4年前開始出現血便,原以為是痔瘡,持續一段時間後竟開始無法正常排便,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癌4期。剛開始患者每日服用據說「可治百病」的草藥,每天拉肚子卻認為是排掉壞東西,嘗試一年後體重驟減40多公斤。惡化到肝臟衰竭,出現黃疸、腹水、呼吸困難等症狀而至醫院急診,賴大哥才答應接受標靶注射治療,一周後病況逐漸穩定。轉移性的大腸癌存活機率現在可達2至3成中國醫藥大學外科部副部長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王輝明指出,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相當多元,整體治療趨勢若是早期的患者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晚期患者約85%使用標靶搭配化療。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過去轉移性的大腸癌存活機率微乎其微,現在則可達到2至3成,因此患者務必遵從醫囑接受正規治療,以提升治癒率。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標靶提升治癒機會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說明,根據衛生福利部發布102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國內大腸癌新生患者達15,140名,近年來透過癌症篩檢的宣導,早期大腸癌患者占新發的比例增加,但仍約有2,700名患者發現時已為四期轉移性大腸癌。6成的患者治療8週 腫瘤縮小率大於30%王輝明榮譽理事長表示,晚期大腸癌治療有了重大突破及進展,根據臨床數據顯示,使用上皮細胞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同時搭配化療,腫瘤反應率可達6成,約有6成的患者治療8週後腫瘤縮小率已大於30%,使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更長達34.5個月,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五年存活率已提升至2至3成大腸癌的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年紀、家族性基因、環境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抽菸、缺乏運動)及飲食不健康等,提醒民眾不分年紀都應有早期篩檢意識,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並盡早治療。王輝明理事長強調,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癒率很高,晚期的患者延誤治療才是真正殺手,近年來透過多科醫師團隊的配合加上個人化的精準用藥,晚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已提升至2至3成。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國人十大癌症排行,大腸癌已連續八年蟬聯癌症之首,但仍有許多民眾認為沒有症狀就不必篩檢,或糞便潛血檢查已呈陽性,避免逃避不做大腸鏡以錯失提早發現、治療先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而大腸癌的防治會先做糞便潛血篩檢,如果檢查結果陽性,則需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但是卻仍有很多人在得知潛血反應陽性時,不太敢去做大陽鏡檢查,甚至會懷疑潛血反應的結果。 一針麻醉劑 五分鐘做好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利用糞便潛血檢查來做篩檢,如果潛血反應為陽性,則需要透過大腸鏡檢查再作確定,而且目前有無痛大腸鏡檢查,只需要打一針麻醉劑,大約五分鐘做好之後,人就會恢復知覺。 刺破腸子和麻醉無關很多人害怕做大腸鏡檢查,甚至有人也害怕做無痛大腸鏡,深怕會在做檢查時,被刺破腸子,對此,糠榮誠主任指出,其實,無痛大腸鏡和一般大腸鏡檢查一樣,會出現刺破腸子的機率相當,都是千分之三,和有沒有麻醉無關,所以,目前來做無痛大腸鏡檢查的民眾大約佔9成。 發現大腸息肉 可直接切除根據衛福部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一旦由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息肉,通常就會直接做切除,即可預防大腸息肉惡化為大腸癌,糠榮誠主任進一步指出,對於要做大腸鏡的民眾,目前只需要在前一天做清腸即可,不需要清腸好幾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瘜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之民眾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一旦發現導致大腸癌的瘜肉,通常藉由大腸鏡即可切除,若有特殊情形,遵行醫師建議,接受進一步處置。 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瘜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簡易的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疑似異常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進一步確認腸道狀況,早期發現大腸癌或瘜肉個案,以利及早接受治療。 檢查陽性別輕忽 快做大腸鏡衛生局也提醒,檢查結果如為陽性,請盡速至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並聽從醫師建議。結果若為陰性,仍建議每2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確保健康。 此外,國健署自99年起補助50-69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自102年起更增加5個年齡層至未滿75歲之民眾,都可免費接受大腸癌篩檢,提醒務必把握自身權益,定期接受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位居2013年十大癌症第三名,常聽聞即使作息規律、飲食正常、規則運動且無家族病史的人仍會罹患大腸癌,而且發現時已經是治癒較差的第三期,再次見識到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害怕面對?多數民眾自認健康不接受腸癌篩檢除了不能掉以輕心外,預防大腸癌也不能有鴕鳥心態,基隆市衛生局說,常耳聞符合大腸癌篩檢資格的民眾說「自己生活飲食正常不會罹患大腸癌,應該可以不用篩檢吧?」或「沒篩檢都沒病,一篩檢就全身是病;寧可不要篩檢!」事實上任何的健康篩檢都是用來發現疾病早期徵狀,身體健康的人才是接受健康篩檢主要對象,因為癌症要能夠早期發現才會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若等到身體出現狀況才急著求醫可能為時已晚。做糞便潛血檢查是篩檢大腸癌目前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大腸癌防治之道,糞便潛血檢查的執行方式十分簡單,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呼籲50到74歲的民眾,每兩年持健保卡至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回家採檢後送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