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

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 內視鏡剝離術

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 內視鏡剝離術#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十大死因裡,癌症已經連續蟬聯29年榜首,著實令國人個個談「癌」色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章表示,在十大癌症死因當中,大腸直腸癌、胃癌及食道癌就佔了三位,其中又以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有逐年上昇趨勢。他提醒民眾,若能儘早診斷,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都有不錯成果。黃庭章醫師指出,隨著醫療儀器和技術的進步,如果腫瘤侵犯深度未超過黏膜下層且無淋巴轉移,就可以考慮利用內視鏡來切除,免除傳統手術治療的痛苦。因此,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日本已經是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標準治療方式。他說,透過染色內視鏡、擴大內視鏡和窄頻影像技術等三項利器,能將病灶區分為適不適合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操作方法是利用各種不同的內視鏡刀,將病灶和黏膜下層慢慢剝離切開,使其完整切除,再將切除後的檢體送至病理科判斷,若病灶侵犯的深度超出術前內視鏡評估,則有淋巴轉移的風險,應建議病人追加手術切除。黃庭章醫師還說,與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相比,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的大小較不受限制,對於比較大的病灶更能提供較完整的一次性切除。但相對而言,就需要更高明的操作技術和儀器設備。此外,穿孔和出血的風險也比較高,所以病患皆需住院治療,住院天數大約3~5天。

大腸直腸癌福音 微創手術治療效果佳

大腸直腸癌福音 微創手術治療效果佳#直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先進國家中,癌症一直都是人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以台灣地區來說,從1982年至今,癌症每年都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其發生和死亡人數每年皆有增加的趨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資料顯示,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生活型態改變及飲食習慣西化,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已逐漸攀升,目前已躍升為發生人數第一位的惡性腫瘤,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許凱熙主任表示,目前國家對於大腸直腸癌之篩檢政策主要目標在於早期偵測癌症前期之病灶,如大腸直腸癌之息肉,另外早期診斷癌症積極治療。以大腸直腸癌而言,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且治療成效相當好的癌症。許凱熙主任指出,大腸直腸癌早期偵測得到正確診斷固然是其診療中影響病人預後的決定因子,然而在診斷後的介入性治療之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微創手術是手術設備技能與科技進步下的外科新領域,也是現今手術的趨勢與潮流。微創手術應用在大腸直腸癌也已經被證實除了可達到與傳統手術同樣安全有效的治療成果,在許多層面更可提供病患更多益處,微創手術也因此逐漸成為目前大腸直腸癌手術治療之主流。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直腸癌

日前一名63歲王姓婦人,大便帶血已一段日子,經診斷為痔瘡,經過治療後血便問題依舊,近期腹瀉、便秘、糞便形狀開始變細小,再度就醫時,經轉診至高醫就診,診察後確定肛門口6公分處有腫瘤,病理切片檢查證實為直腸腺癌第3期,由於腫瘤距離肛門的位置近,王姓婦人擔心術後無法保留肛門,一度拒絕治療,直到醫師告知可先合併化學與放射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施予外科腫瘤切除手術,後王姓婦人採納醫師建議,如願保留了肛門。根據高醫放射腫瘤科醫師黃旼儀表示說,一般人出現血便狀況,第一直覺就是痔瘡,甚至直腸癌初期也很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癌與痔瘡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直腸癌篩檢之最簡單、最經濟而且有效的方法,民眾可透過即時檢查來保障自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南投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表示,一般發生直腸癌的原因大多是飲食習慣、家族遺傳所致,飲食習慣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常大魚大肉、常吃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的人,根據統計調查有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較高,而若家屬(第一近親)罹患大腸直腸癌,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高於一般人。根據台中聯安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避免直腸癌的方式可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至少能減少25%~50%得到大腸癌機會,另外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減少40﹪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最後是定期到醫院做篩檢,早期大腸直腸癌存活率可以達90%以上。

便便解不乾淨、肛門口有異物感 小心恐是直腸癌

便便解不乾淨、肛門口有異物感 小心恐是直腸癌#直腸癌

醫學預防的觀念日漸興起,童綜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不乏國際人士來台進行高級健檢,掌握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原則。日前一名大陸人士來該院做高級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直腸癌,所幸及早發現使用「腹腔鏡直腸腫瘤切除術」,日後須定期追蹤。該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吳喬森表示,63歲的大陸李先生來本院的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健檢,多切面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直腸有疑似腫瘤的病灶,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離肛門15公分有一約3公分大小的直腸腫瘤,考量患者是老菸槍,其肺部功能不好,使用「腹腔鏡直腸腫瘤切除術」治療,術後第二天可正常下床走路,無傷口疼痛與不適,第三天排氣可喝水進食及正常排便,拆線後順利出院。直腸癌常見的症狀為血便、大便變細、排便次數增加、有殘便感、解不乾淨及肛門口有異物感等,有此異常症狀者要提高警覺!要如何預防直腸癌?吳喬森醫師說,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方面應多吃蔬菜水果,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過多油炸類,少吃醃漬品、燒烤類的食物及過度加工食品,以遠離癌症。

內視鏡微創手術 男罹直腸癌保住肛門功能

內視鏡微創手術 男罹直腸癌保住肛門功能#直腸癌

台中市一名四十六歲的男子,正值人生黃金時期,意外被診斷發現低位直腸癌,得知必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後,先完成術前的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旋即轉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醫療團隊利用腹腔內視鏡微創手術,不但徹底切除病灶,還保留肛門功能,並在半年後關閉人工肛門,讓病患恢復正常生活,返回工作崗位。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柯道維說,該院在兩年多前成立微創中心,引進高畫質手術系統,透過高解析度鏡頭,醫師可以清楚定位腫瘤,掌握周邊淋巴結、神經血管、其他器官的狀況,順利的把該切的病兆都切掉,不該切的則完整保留。由於腹腔內視鏡微創手術傷口較小,術後疼痛指數低,恢復時間縮短,數百位大腸直腸患者的追蹤顯示,預後狀況都還不錯。 事實上,在微創手術問世之前,中低位直腸癌往往難逃人工肛門附身。如今配合放療與化療,在術前縮小腫瘤體積,增加手術安全距離,加上儀器提供的良好視野,使得無法保留肛門的病例越來越少見。

無畏癌病魔 77歲翁日行里路拚健康

無畏癌病魔 77歲翁日行里路拚健康#直腸癌

什麼叫「老當益壯」?在水上輕艇賽中奮力划向中繼站的沈伯伯,完全看不出他已經77歲,還曾被診斷為零期直腸癌患者,此次他要藉活動,號召癌友站出來,一起樂觀迎接未來的挑戰!某次老同學聚會中,沈伯伯聽到同學轉述罹患大腸癌的經歷,驚覺自己的排便狀況似乎有異,因此前往醫院檢查,竟被診斷出零期大腸直腸癌。後來除開刀化療,及持續每年固定回診,沈伯伯甚至開始每天健行1公里,對於這次的輕艇挑戰,他自信滿滿地說:「輕艇對我的體力來說很簡單,建議罹癌的患者一定要維持運動習慣,這樣身體才會勇健!」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指出,衛生署最新公佈的99年十大死因顯示,25至65歲以上的壯、中、老年人死亡第一名都是癌症,且大腸直腸癌是近10年來癌症死因中的第三名。他呼籲,罹癌患者,除重視運動、飲食之外,癌友間的相互鼓勵更是不可少。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地集合老、中、青三代的腸癌病友組成「腸勇健」三人團,藉此呼籲國人不分老少都應重視腸癌防治,也鼓勵癌友透過良好的治療,以及癌友團體、家人的相互扶持,都有機會重拾原本健康的生活。

這是真的! 「多喝水」就能降低罹癌風險

這是真的! 「多喝水」就能降低罹癌風險#直腸癌

從醫學臨床的角度顯示,喝足夠的水能夠減少腎結石的發生率,並能預防與緩解便秘;另外有研究證實,喝足夠的水能夠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包括膀胱癌與直腸癌。人體水分補充足夠後,可以促進代謝循環、增加排泄,在腸道或體內其他部位的致癌物質,開始真正對人體產生危害之前,將它們排出體外。有研究對喝水多的人和喝水少的人進行比較,發現喝水多的人患膀胱癌、直腸癌的概率都會減少。美國醫學界曾對48000人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發現日常飲水量與罹患膀胱癌的風險成反比;每天喝2500毫升水的人,與喝水相對較少(1300毫升)的人相比,膀胱癌的罹患風險幾乎下降一半。而另一項研究顯示,喝水多(每天1000到1250毫升)的人,比喝水少(每天250到500毫升)的人罹患直腸癌的可能性降低40%。

用對藥物 晚期大腸癌存活率逾五年

用對藥物 晚期大腸癌存活率逾五年#直腸癌

55歲的S先生,肝臟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患者,估計最多活十八個月。五年前來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大腸直腸癌團隊戴承正主任的治療,先施以標靶治療,三個月後發現腫瘤已縮小,遂以外科手術進行切除,之後再配合化學治療。六個月後再檢查,腫瘤已完全不見。後續定期追蹤狀況皆穩定且沒有轉移、復發,透過基因檢測對S先生進行回溯性分析,證實當初所使用的標靶及化療藥物組合,對其基因確實為有效反應。透過此一成功案例的基因檢測的回溯性分析,做為臨床治療上的實證,讓未來逐步走向個人化治療的大腸直腸癌,能夠提高其治癒率。戴承正主任指出,目前大腸直腸癌是針對共9種代謝及修補基因及KRAS突變基因組合去進行檢測,S先生是以標靶藥物及5-氟尿嘧啶加上伊立替康的化療藥物進行治療,從檢查報告發現,他的ERCC1及XPD的修補基因皆為野生型,TS代謝基因為低表現量(低活性),且KRAS基因沒有突變,當初在選擇上確實是對S先生的基因相對有效的用藥。另一位肺部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C先生,約二年前來求診於戴承正主任,因腫瘤已瀰漫至二邊的肺葉而無法開刀,標靶加上化學治療,腫瘤縮小後再以放射治療,最後檢查已完全看不到腫瘤。比對其基因檢測結果,當初的用藥選擇,對其基因確實有較高的反應,也是相當成功的治療案例。透過基因檢測去找到適合每個人用藥的個人化治療,是未來癌症治療的趨勢,可以對症下藥,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也可減少患者不必要的開銷及醫療資源的浪費。北醫大腸直腸癌團隊召集人魏柏立主任表示,多數肝臟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最初是無法藉由開刀切除轉移的腫瘤,但對於KRAS基因未突變的大腸直腸癌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傳統化療藥物,多數患者的腫瘤會縮小,使得手術可以進行,甚至完全切除而治癒。魏柏立主任進一步指出,根據2009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證實,KRAS基因檢測能夠預測標靶治療在大腸直腸癌的效果,65%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其腫瘤內的KRAS基因若未突變,使用標靶藥物阻斷其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對其療效有很大的幫助。戴承正主任表示,五年前大腸癌晚期且合併轉移的五年存活率低於一成,而先以標靶搭配化療使腫瘤變小後再以手術切除,在當時也是先進突破的治療觀念。如今標靶加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開刀的治療方式已普遍運用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其五年存活率也已提昇至超過三成。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同樣的治療方式在不同的癌症病人身上,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效果。癌症治療沒有絕對性,臨床上患者對藥物反應的差異大多與基因有關,現在透過基因診斷測試,可以預知個別患者對醫療的可能反應,找出對每個人相對有效的治療方式進而對症下藥。有鑑於個人化治療的觀念日趨受到重視,北醫癌症醫院即將成立的基因定序中心,就是要積極導入癌症的「SMART智療」,讓更多癌症患者在治療上能夠多一項選擇,對症下藥少受苦。大腸直腸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疾病,國人五年存活率仍低歐美,一來是台灣篩檢率較低,再者是對治療不夠積極。未來導入基因定序的個人化治療,減少治療上的錯誤嘗試,一次找到合適的方式對症下藥,讓病患少受苦,能夠讓患者願意積極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