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

舌頭動不了 恐為口腔癌前兆

舌頭動不了 恐為口腔癌前兆#口腔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是真的,光嚼檳榔籽會致癌!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1987年証實,「同時吸菸、嚼檳榔」會致癌,2003年,IARC又提出「檳榔籽是第一類致癌物」,也就是光咀嚼檳榔籽就會致癌,有鑑於絕食檳榔對國人健康的危害甚鉅,衛福部乃定每年12月3日為口腔癌防治日。吃檳榔、喝酒 口腔癌機率高123倍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陳穆寬教授表示,國內口腔癌罹病族群以彰化、雲林、南投、花東地區居多,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患者和嚼食檳榔,檳榔對於口腔癌的影響力比菸酒還嚴重,有9成的病人都吃過檳榔,據統計,吃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吃檳榔的28倍,有抽菸、吃檳榔習慣者則是89倍,再加上喝酒便大幅提高為123倍。在衛福部及醫療單位戮力宣導下,近10年全台吃檳榔人口降了一半,由於嚼食檳榔的危害延續長達20年,即使已戒除,仍是口腔癌等疾病的高危險群,陳穆寬教授指出,雖然吃檳榔人口減少,但口腔癌發生率仍然持續攀升,估計4至5年後才會下降。口腔有紅斑、白斑、口腔張不開 快就醫陳穆寬教授提醒,一等親患有頭頸部癌症(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食道癌)、曾吃過或正在吃檳榔,有抽菸習慣者,應積極關心自己的口腔健康情形,若發現口腔潰瘍同一部位持續2周沒有癒合,口腔有紅斑、白斑、口腔張不開、口腔出現莫名流血、舌頭運動困難、口腔或頭頸部出現腫塊,請盡速就醫。這些族群 應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由於口腔癌晚期的預後不佳且影響生活甚鉅,衛福部次長蔡森田教授,積極推動口腔癌篩檢,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2周還不好?口潰瘍恐癌變

2周還不好?口潰瘍恐癌變#口腔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40多歲中年男性,口腔不適至醫院接受檢查,診斷後於左嘴角及左側下顎牙齦處發現腫瘤,醫師確診皆為口腔癌,考量患者未來工作、生活等因素,先採用化療讓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保留患者大部分原來口腔功能與維持顏值完整,術後恢復良好,已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口腔癌死亡年齡 較其他癌症早10年口腔癌為我國25到44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在台灣,90%口腔癌患者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其餘10%則好發於65歲以上年長者,因基因變化導致口腔黏膜自體修補能力變弱,使得口腔黏膜上皮容易受損,不易自我痊癒,最後造成病變形成口腔癌。有爛牙根或戴不適當假牙 恐致黏膜病變一旦罹患口腔癌,輕則造成顏值、口腔功能受損,重則死亡,不可不防,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表示,只要口腔內黏膜有潰瘍,且超過2星期無法癒合的狀況,都可能是口腔癌發生的徵兆,需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台北慈濟醫院主任夏毅然也說明,除了上述致癌因素之外,嘴巴有爛牙根沒有處理或配戴不適當假牙,長期造成口腔黏膜磨損,無法修復,也會導致口腔黏膜產生病變。口腔癌不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的專利另外,長時間口乾也會造成口腔黏膜表皮的保護力受到破壞,讓有毒物質有機可乘,造成口黏膜產生惡性變化,而形成口腔癌,因此,口腔癌並不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的專利,強調,有上述症狀的人,務必留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以減少口腔癌發生的機率。 

腸病毒就醫率急升!症狀多為口腔潰瘍

腸病毒就醫率急升!症狀多為口腔潰瘍#口腔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桃園市衛生局監測發現,全國腸病毒急診就醫比率,過去4週已急遽上升1倍,全國由2.52%增加至5.05%,超過流行閾值。而目前流行病毒型別以克沙奇A16型腸病毒為主,因腸病毒主要傳染途徑是接觸傳染,所以,「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的重要方法,透過洗手時的搓洗動作,可有效減少病毒數量,且指縫間最容易被忽略,因此,提醒家長應留意孩子指縫清潔,洗後記得將手擦乾,以減少再沾附病毒的機會。稀釋漂白水來消毒 可防治疫情流行衛生局提醒,教托保育機構環境,也應定期清洗消毒,如幼童常接觸的門把、桌椅、餐桌、樓梯扶手及玩具等,應以500PPM稀釋漂白水擦拭消毒,靜置10分鐘後再用清水擦拭,可以有效防治腸病毒疫情流行,若以一般市售漂白水來說,與清水比例1:100即可。此波疫情症狀 常見為口腔潰瘍、發燒在監測的過程中發現,本波感染腸病毒症狀以口腔潰瘍(74.2%)、發燒(49.7%)、手腳出疹或水泡(23.6%)最為常見,家中幼童如出現類似症狀應在家中充分休息及就醫,若出現高燒不退、嘔吐、肢體無力、睡夢中抽搐等腸病毒重症前兆時,應迅速送往腸病毒責任醫院就醫,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獲得妥適治療。

口腔反覆潰瘍8年 她全身慢性發炎不自知

口腔反覆潰瘍8年 她全身慢性發炎不自知#口腔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口腔反覆潰瘍勿輕忽,恐是貝歇氏症找上門!日前,一名42歲的翁小姐,自8年前起,口腔開始反覆出現潰瘍,原本一、兩個星期就會復原,直到3年前潰瘍持續的時間逐漸拉長,每次都要好幾週才能復原,且舊傷口還沒好,新傷口又出現,使得嘴巴痛到只能半開,說話、吞口水都有困難,晚上常常痛醒,一度誤以為自己可能罹患口腔癌,後來輾轉看過許多醫師後,才發現她罹患了貝歇氏症,在使用類固醇治療及標靶療法後,目前病情已獲得控制。貝歇氏症 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醫師表示,貝歇氏症又稱貝西氏症、貝塞特氏症,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常見症狀為反覆性的口腔潰瘍,發生部位包括全口腔、咽喉、食道、甚至整個腸胃道。最近更有資料指出,東方人特別容易波及小腸及大腸發炎潰瘍,甚至造成腸胃穿孔,另外還有生殖器周邊潰瘍、虹彩炎、靜脈栓塞、結節性紅斑及小膿腫等。調節免疫 可減少慢性發炎反應貝歇氏症在治療方面,賴寧生醫師表示,患者須要由醫師評估其嚴重性及器官影響程度,來給予藥物治療,可使用類固醇、秋水仙素及免疫調節劑,來調節自體免疫反應,減少淋巴細胞、中性白血球過度活躍引起的慢性發炎反應。大部份病患治療後,病灶部位皆可改善,若是有重要器官影響,則須積極治療,使用免疫抑制劑,亦或生物製劑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症狀發作的頻率及疼痛程度。

化放療造成口腔潰瘍有苦難言 「膜安 口內凝膠」液體繃帶助緩解疼痛

化放療造成口腔潰瘍有苦難言 「膜安 口內凝膠」液體繃帶助緩解疼痛#口腔潰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僅39歲的阿榮(化名)去年被診斷罹患口腔癌第三期,除接受手術去除病灶,透過放射線治療抑制癌細胞生長,造成他口腔出現大面積潰瘍,強烈且不間斷的疼痛令他痛苦不已,甚至難以吞嚥口水,也因為一開口就痛而有苦難言。一向喜愛美食的他現在只能攝取清淡的流質食物,即便如此,每次進食仍需花上1至2個小時,甚至半夜常常被疼痛侵襲,嚴重影響睡眠。放療造成的口腔黏膜炎大大影響阿榮的生活品質,不充足的營養及睡眠使他的體力每況愈下,甚至一度放棄治療。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科主任王仲祺表示,頭頸部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會損壞口腔黏膜細胞,引發口腔黏膜炎的機率高於其他癌症,一般常見的症狀有黏膜發炎、潰瘍、疼痛等,嚴重時會影響吞嚥及咀嚼的功能,造成進食不易、說話困難,甚至影響睡眠品質及心情。除了仰賴醫師開立的止痛藥方,部分患者也會嘗試各種偏方,但錯誤的方式不但無法紓解疼痛且很有可能使潰瘍加劇,令患者更加苦不堪言。王仲祺主任指出,現有一種經衛福部核可之醫療器材「膜安 口內凝膠」液體繃帶,可舒緩患者因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造成口腔黏膜炎所產生的不適。「膜安 口內凝膠」為凝膠狀的親水性口腔敷料,可經由漱口塗佈於口腔內壁,形成一層薄膜屏障,如同液態性繃帶,阻隔較敏感的末梢神經,達到止痛作用,並保護口腔黏膜、減少傷害及病變。患者可用於三餐飯前及睡前,幫助用餐及入睡時緩解疼痛不適,以提升營養吸收及體力修復。除了透過「膜安 口內凝膠」緩解疼痛症狀,醫師也呼籲患者仍須注意口腔衛生,建議可定時以軟毛牙刷或指頭包裹紗布清潔牙齒,並勤用漱口水維持口腔清潔,以免病菌感染傷口;應攝取足夠水分、營養及充足睡眠,避免接觸具刺激性的食物,如菸酒、酸性及粗糙的飲食。唯有具備充分的精神與體力,才能與病魔奮戰,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又有腸病毒感染案例!請注意家中幼兒

又有腸病毒感染案例!請注意家中幼兒#口腔潰瘍

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3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為居住台中市的1歲10個月女童、彰化縣的2歲及台南市的8歲女童,分別於本月4、15、19日出現發燒、口腔潰瘍、皮膚紅疹等腸病毒感染症狀,及活動力減低、肌抽躍合併心跳過速、下肢無力等疑似重症病徵,所幸及時赴大醫院就醫,3名個案皆已順利康復出院。疫調發現,此3名腸病毒重症個案發病前皆曾接觸親友中的腸病毒病童。疾管局監測資料顯示,時序雖已入冬,腸病毒71型疫情卻未如往年同期趨緩,本年53例重症個案皆為感染腸病毒71型所致,其中3名幼兒不幸死亡。雖然整體腸病毒疫情呈現下降趨勢,但感染腸病毒71型常見的手足口病疫情卻未趨緩,目前以中區及南區的腸病毒71型活動情形較高,但其他縣市亦陸續出現感染該型病毒的輕症及重症個案,顯示腸病毒71型威脅仍持續存在,不可輕忽。  疾管局呼籲,面對蠢蠢欲動的腸病毒71型疫情,不管大人小孩都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正確勤洗手,生病應儘速就醫,落實「生病不上課」,在家充分休息以降低傳播的機會,使身體儘快恢復健康。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避免與腸病毒病人接觸。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為何口腔反覆潰瘍? 外傷、壓力大都是元兇

為何口腔反覆潰瘍? 外傷、壓力大都是元兇#口腔潰瘍

曾有位老先生因為嘴巴一直出現令人困擾不已的傷口而來診療,他說近日總是反反覆覆地發作口腔潰瘍,位置又不斷地換來換去就是不會好,吃個東西也都是種折磨,補充了維他命卻又沒有用,痛很久都無法根治,經過病史確認及檢查後,發現老先生其實是因為假牙不合而導致。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黃山崧醫師說,其實造成復發性的潰瘍有相當多的因素,比如外傷(咬到或是假牙不合)、對食物或環境過敏、壓力過大(火氣大)、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弱或是遺傳等原因,都有可能是傷害您口腔的兇手,也就是說,若平時就注意維他命的攝取或是均衡的蔬果,改變生活作息的方式並適當紓解壓力,都有助於減少潰瘍的機會。黃山崧醫師表示,通常會依傷口的大小及特性來決定治療方式,像是用漱口水(因有消毒作用)和軟膏(含類固醇)等,針對較小的傷口便會以硝酸銀做局部性的治療,針對面積較大或是傷口內部纖維化嚴重的,就會與病人討論以手術的方式來切除並縫合以治療,不斷復發且嚴重的病人,便會考慮以口服類固醇的方式處理;不同的潰瘍原因,都會有不同的治療方針。

嘴巴破洞真痛苦 醫師:吃梨子最有效!

嘴巴破洞真痛苦 醫師:吃梨子最有效!#口腔潰瘍

嘴破是常見的口腔毛病,就是嘴巴破了個洞而不自覺,吃東西和講話碰到就痛,有時還連破好幾個洞,讓許多人叫苦連天,這就是常見的口腔潰瘍。嘴巴破洞痛苦難耐,往往很難快速痊癒,到底該怎麼減輕疼痛?執業中醫師黃堅吉建議,吃些涼的食物,如梨子、冬瓜都有幫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