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酒

青少年購菸酒太容易 業者應檢查證件

青少年購菸酒太容易 業者應檢查證件#菸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青少年買菸、買酒往往得已偷渡過關,許多店員也沒注意或懶得勸導,青少年取得的菸品來源大部分是至便利商店、檳榔攤、雜貨店購買或同儕朋友提供,顯示販售業者缺乏規勸與重視,不過這樣的忽視可是要挨罰的,依菸害防制法第13條規定:任何人不得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違反者依法處新台幣1萬至5萬元罰鍰。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資料顯示,全國青少年吸菸率為30.2%,基隆市青少年吸菸率為36.6%,高於全國6個百分點,且18歲以下青少年吸菸人口逐年在上升,基隆市衛生局更表示,對於青少年是一大隱憂。販賣菸品業者於販售菸品時,應先確認青少年之年齡,請其出示身分證件,若未出示證件者,應拒絕販賣。若青少年吸菸被警察局或衛生局查獲,追查菸品供應來源,無論是販賣、贈送或請抽菸等,供應者都屬於違反菸害防制法第13條規定,依同法第29條得科處新台幣1萬至5萬元罰鍰。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為了您及家人的健康,請您一起加入我們守護青少年健康的行列,拒絕提供或販售菸品給18歲以下的青少年,讓本市青少年能擁有清新健康的學習成長環境。

菸、酒、檳榔樣樣來 口腔癌機率大增

菸、酒、檳榔樣樣來 口腔癌機率大增#菸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香菸、檳榔、酒常是台灣人搏感情、應酬的物品,有些人會在交談時,順手遞香菸、檳榔及酒給親朋好友,吞雲吐霧、嚼檳榔、喝酒聊天之際,但卻忽視這些物品的危害!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特結合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科實習生,於7月6日下午1點半及7月9日上午10點同以創意戲劇的方式宣導菸、檳、酒害防制,讓民眾在生動活潑的劇情中,了解菸、檳、酒的危害,並願意身體力行,將危害的生活習慣戒除或減量,進而推展至身邊親人及社區。研究資料顯示,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沒有嚼檳榔者的28倍,如同時有吸菸、嚼檳榔和酗酒者,則罹患口腔癌之機率更增為123倍!有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嚼不含紅灰、白灰…等添加物的檳榔子就不會致癌,但其實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早於2004年即證實,檳榔子本身就是人類第一類致癌物,即單嚼檳榔子也會導致口腔癌;過量的飲酒也易引起許多身心的疾病及症狀。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提醒民眾,口腔黏膜篩檢可以降低43%的口腔癌死亡率。因此,有檳榔、吸菸民眾,記得善用政府資源,請攜帶健保卡可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檢查結果如為癌前病變,只要戒除香(菸)、檳(榔)、酒,並依醫囑接受醫師治療,就可以阻斷疾病之進展,亦可電洽免付費戒菸專線。

無菸拒檳酒 創造健康環境

無菸拒檳酒 創造健康環境#菸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基隆衛生局資料指出,基隆市100年十大死亡原因癌症是第一位,口腔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第四位。據文獻資料口腔癌與抽菸喝酒、嚼檳榔相關,也因此基隆市今年(101年)將菸、酒、檳榔防制做整合計畫宣導,像是表揚拒售菸品給未滿18歲者的友善店家、設立無菸拒檳酒環境及辦理戒菸檳減酒相關課程等。此外發育中的青少年腦部對於尼古丁相當敏感,吸菸除了會影響學習外,且愈早吸菸者成年後愈容易成為重度菸癮者,且吸菸會損害大腦,使思慮變得遲鈍及智商減退,影響課業學習與生活,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與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的攜氧能力、增加呼吸道的阻力、阻礙呼吸系統發育及降低體力,也會降低肺功能增長,增加日後罹患氣喘、哮喘、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耳疾病、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等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之潛在風險。基隆市目前針對吸菸民眾,已規劃7家醫療院所、1家職場及發展協會等9個單位陸續辦理「戒菸班」,同時加入戒檳減酒課程,期望降低基隆市口腔癌發生率。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戒菸拒檳酒,幸福健康才會久」,且基隆市公共場所全面禁菸,請民眾共同響應戒菸拒菸行動一起打造基隆友善健康城市。

無三高菸酒不沾 喜酒完竟爆急性心肌梗塞

無三高菸酒不沾 喜酒完竟爆急性心肌梗塞#菸酒

依據衛生署公佈國人10大死因,心臟血管疾病自2008年起,超越腦血管疾病,躍居國人死因的第二位,冠狀動脈心臟病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病患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年約50歲的詹姓男性,周日晚間在台北吃完喜酒後,因突發性胸痛自行至博仁綜合醫院急診診治。經急診醫師診斷為心絞痛,,經藥物治療後,胸痛症狀緩解。第二天早晨,患者突發生胸痛併流冷汗,心電圖顯示前壁急性心肌梗塞,經家屬同意後,院方立即啟動再灌注治療,做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才搶救回寶貴的一命。博仁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林育伸醫師說,急性心肌梗塞乃因動脈硬化斑塊突然破裂或栓塞,阻斷冠狀動脈血液供應,造成心肌壞死及損傷,並常引起致命性心律不整,導致病人死亡。病人本身為健康之中年男性,不抽煙、無明顯三高危險因子、沒有胸痛病史,而且第一次急診檢查,心電圖及心肌酵素皆正常,急診醫師很容易錯失診斷,還好詹先生遵從醫師建議留觀追蹤,才能及時診斷治療。依據文獻統計,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時間愈延遲則死亡率愈高,若錯過積極治療,死亡率高達80%。所以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應立即送往有24小時緊急心導管手術設備的醫院,正確診斷,接受再灌注治療-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或血栓溶解劑治療,才能減少心肌壞死及降低死亡率。心血管中心康志森主任表示,詹先生平日沒有胸痛病史、不抽煙、無明顯三高危險因子,最近氣候也還好,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非常少見,一般人印象中絕對不會想到心肌梗塞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原來詹先生父親也曾發生過急性心肌梗塞。康主任提醒大家,家族親人中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男性<55歲,女性<65歲發生心肌梗塞)也是一項主要的危險因子,卻最容易被忽略,很多人以為沒有三高、不抽煙、不喝酒,就不會有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單單家族史會提高5倍心肌梗塞風險。相關家屬應提早就醫,透過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等壓力測試, 提早診斷出冠狀動脈疾病而盡早治療,以免因心肌梗塞突發,喪失寶貴生命。所幸詹先生適時就醫,經急診及心血管醫療團隊正確判斷,積極搶救下再次重生。

菸酒不離口 男口腔潰爛罹口腔癌

菸酒不離口 男口腔潰爛罹口腔癌#菸酒

今年39歲的吳先生育有一對子女,因工作的關係接觸檳榔、菸與酒多年。有一日,他發現口內有一小塊突起但是不會疼痛的肉塊,他本不以為意。但兩年來,腫塊逐漸變大且有出血的情形。他聽信偏方,不僅沒有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導致更嚴重的潰爛、張口受限和頸部疼痛,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下趕緊至苗栗大千醫院就診。經過詳細的診斷,證實得到口腔癌。(圖:口腔不正常白斑)大千醫院牙科整合治療中心口腔外科陳怡睿醫師指出,癌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基因疾病,在台灣,口腔癌的發生與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有密切關係。隨著抽菸及嚼檳榔人口的增加,口腔癌的發生率也節節上升。吸菸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無此習慣者之18倍;吸煙及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無此習慣者的89倍;吸煙、飲酒及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機率則為無此習慣者的123倍。陳怡睿醫師說,國外的研究顯示,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口腔癌之死亡率。因此,國民健康局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如果變厚或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的斑塊,便可能是口腔白斑;如果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則可能是紅斑,兩者皆可能是癌前病變,可惡化成口腔癌。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腫瘤越大,需要手術的範圍也越大,因此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之傷害。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口腔癌可經由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外來致癌因子而防止其發生。

菸酒、檳榔都來 罹口腔癌機率破百倍

菸酒、檳榔都來 罹口腔癌機率破百倍#菸酒

衛生署統計發現,臺灣嚼檳榔人口約有139萬人,每10名口腔癌患者中,有9名有嚼檳榔的習慣,99年有2,370人因為口腔癌而死亡;口腔癌為臺北市癌症死因排名第九名,男性甚至排名第六名,99年有151人死於口腔癌,10年來標準化死亡率成長5.12%,尤其男性口腔癌更成長18.28%,由此可見口腔癌防治及檳榔健康危害宣導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為什麼12月3日是我國的檳榔防制日?緣由是發起人韓良俊教授在看了高雄醫學大學葛應欽教授等六位學者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的「台灣之口腔癌與嚼檳榔、吸菸、酒精消耗間的關聯性」一文,若民眾同時具有喝酒、嚼檳榔、吸菸等三種口腔癌危險因子生活習慣的人,得口腔癌的機率即較一般人升高到122.8倍,韓教授為方便民眾記憶,將122.8倍四捨五入寫為123倍,進而促成行政院衛生署訂定12月3日為「檳榔防制日」。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嚼不含有添加物的檳榔,就不會罹癌,其實,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在2003年證實,檳榔子本身是人類第一類致癌物,即使不加紅灰、白灰、荖花、荖葉,光嚼檳榔就會致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致力於口腔癌防治及檳榔防治,今年與本市23家醫療院所合作開辦44班戒檳班,共計約359名學員報名,95名學員成功戒檳(追蹤4個月),成功戒檳率達26%;另截至11月底共計篩檢56,278人(執行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發現45位口腔癌確診個案,搶救45個家庭。臺北市更榮獲臺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選為「2011年縣市口腔癌防治力最佳五縣市」之一。為了減少檳榔對於健康造成的危害,臺北市衛生局呼籲紅唇族們,趕快戒掉檳榔,若是因為工作需要長時間熬夜,亦可利用無糖口香糖或提神飲料替代;有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檳)的民眾,別忘了每2年1次接受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攜帶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院所的牙科及耳鼻喉科接受檢查,只要短短兩分鐘就能確保自己的口腔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