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

別用街友 當孩子的幸福參考指標

別用街友 當孩子的幸福參考指標#親子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女兒的反應,不禁讓我想起前年在某個公開演講場合,談到如何與孩子討論生命的價值時,我說,「我總是告訴孩子們,當你們在各種場合經過或遇到弱勢者時,請永遠不要冷漠,如果可以,盡量用你們當下的能力來表達出你內心的仁慈。同時,如果你想投下一點零用錢給街友,那麼投錢時,停下腳步,動作務必要輕,不可以用丟擲的,要盡量彎下腰來靠近放錢的盒子,慢慢投進去,再舉起自然和緩的腳步離開。」 當時在講台下有位媽媽對我的這段話不以為然,她認為鼓勵孩子投錢幫助街友是危險的,她說許多街友身體四肢明明健康正常,卻不願意付出時間與勞力去謀職求生,有些街友甚至可能是通緝犯或具有暴力傾向,因此她告訴孩子,如果在上下學途中遇到街友,保持越遠的距離越安全;她也藉此警惕孩子,如果你小時候不認真讀書,長大就會像他們一樣流落街頭、貧窮無依⋯⋯。 這位媽媽出於保護孩子安全的心意,因此要孩子對街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也因為透過她的坦誠發言,我才有機會了解到,即使我們這一代有些父母受過較高的教育,對於街友或貧窮的理解,對於教養的方式,卻可能還停滯在幾十年前的想法。 例如我們仍然不能避免以他者的不幸,來當作要孩子惜福的教材。 而我不會以街友的困頓來告訴孩子「看看你有家、有床、有新衣新鞋,是多麼的幸福」,我也不喜歡拿小說《貧民百萬富翁》裡,印度孩子不能上學的悲慘童年來刺激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就去當童工好了」、「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上學的幸運」;當孩子挑食或剩食時,我更避免語出「等到你像非洲小孩沒得吃,就知道餓得吃泥巴是什麼樣的滋味了」。 我並不想把他者的苦難或失去幸福,當作教養的案例。在我心裡,這無異是一種「消費」模式,既不仁慈,也打動不了孩子的心,更不可能讓孩子體認到「正義」與「正義的作為」。當時我回答這位母親,確實我們不能保證每一位街友(或每個路人)對孩子攻擊的可能性,但過度的焦慮是沒有必要的。仔細審視我們的內心,那過度的焦慮可能是來自於我們不自覺的歧視,回頭去檢視那些在街頭對孩子做出襲擊傷害的社會新聞,來自街友的攻擊少之又少,絕大多數讓孩子受傷的案例,是來自家庭、親人、校園和公共場所的非街友陌生人;對街友的沒來由恐懼,恐怕是我們認知的偏差。因此我仍舊告訴我的孩子,在上下學途中遇到街友,你不必嫌惡走遠也不必心有疑懼,繼續邁出你正常的步調,摸摸你口袋裡有沒有多餘的錢,不要冷漠,你可以想一想你能不能幫助他今天有個較好的晚餐。 (本文摘自/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麥田) 

基因與環境 對孩子造成的殘酷真相

基因與環境 對孩子造成的殘酷真相#親子教育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在同儕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想表現自己最拿手的事,好比運動、唱歌跳舞,也或許是課業成績,但這樣的才能深受遺傳影響。為了避免引起誤解,必須先強調這並非遺傳決定論,因為「同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著決定性影響力。而且比較複雜的是,哪怕是一點點差異也會深深影響結果,猶如「巴西蝴蝶一振翅,德州就颳龍捲風。」所謂的蝴蝶效應,在人格養成時期,遺傳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好比有孩子擅長運動,但同儕中要是有孩子棒球打得比他還好,他可能就會喜歡上運動(足球、網球)。反之,就算歌喉實在不怎麼樣,要是朋友們一直稱讚,搞不好就會立志當歌手。雖然起初只是遺傳適性些微差異,但差異在同儕關係中被放大,然後因一點偶然,孩子人生路便有了莫大分歧。同儕角色左右孩子志向或許家裡有小小孩父母很難接受哈里斯團體社會化論,也就是「教養對於孩子人格發展並沒有任何影響」主張。回頭審視自己孩提時代,小時候自己應該也覺得,比起父母教誨,來自同儕約束更重要吧。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明瞭這個理論,哈里斯舉了嬰幼兒期便分開的同卵雙胞胎姊妹為例。雖然兩人基因完全一樣,但長大成人後,一位成專業鋼琴家,另一位卻連音符都看不懂。一位養母是在家裡開設鋼琴教室音樂老師,另一位養父母和音樂完全沾不上邊。或許你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將孩子培育成鋼琴家是完全不懂音樂的父母,而連音符也看不懂的竟然是鋼琴老師的女兒。因兩人是同卵雙胞胎,成了鋼琴家這位肯定遺傳自父母其中一方音樂才華,但如果家庭環境與教養能決定孩子將來,為何會出現如此奇妙的事?根據哈里斯說法,孩子會在團體中選擇自己扮演的角色。成長環境完全與音樂無緣的孩子,會因為某個契機(好比偶然彈奏幼稚園裡風琴)發現自己擁有出色才華,於是為了讓自己在團體中顯得醒目(無意識的),便將這項有利之處發揮到最大,因為音樂讓她備受注目,她也就愈來愈喜歡音樂。相較於此,音樂老師的女兒因周遭都是與音樂有關的孩子,所以就算彈得一手好琴也沒有人會驚訝。再者如比起琴藝,裝扮反而比較惹人注目,自然便對音樂提不起興趣。哈里斯團體社會論主張,孩子會在同儕關係中逐漸決定自己性格(角色)。無論哪個團體都有領導型和被大家視為開心果的人,不可能有兩個領導型(或開心型)的人並存,所以一旦角色衝突,就有一方必須讓步。因此,就算擁有同樣基因,但因在團體內扮演的角色不一樣,個性就會變得不一樣,也就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本文摘自/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好優文化) 

「烹飪」體驗營 培養孩子專注力

「烹飪」體驗營 培養孩子專注力#親子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做菜也可以讓孩子培養專注力、組織力,透過細心教導,更可以培養孩子正向的團隊合作精神。知名廚具總經理蔡蕙玲表示,烹飪其實是項很不錯的親子互動,家長們應該別過度保護,而是仔細、耐心的教導,藉由選菜、烹煮過程等互動,讓孩子從中學習。暑假將至,許多父母開始計畫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課程,而不少業者也瞄準此商機,紛紛推出與生活有關的體驗營,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其中「烹飪」也是家長們常替孩子報名的課程。蔡蕙玲表示,原本完全不會做菜的小朋友,透過團隊的教導,從最基礎的選菜、洗菜、切菜開始學起,進而掌握到難度較高的煎、煮、炒、炸、烤等技巧,舉凡榛果豬排、蔬菜蛋披薩、培根雞蛋麵、小麵糰肉球、馬來風味鮭魚飯、水蜜桃燒雞、香甜水果瑞士捲、巧克力蛋糕;還是煙燻起司鮮蝦餃、雞柳玉米通心麵、美味薄餅蝦鬆、紅豆鍋餅、鮮蝦燒賣、加州燻雞潛水艇等異國料理,樣樣都難不倒小朋友。蔡蕙玲說明,家長們不要擔心讓孩子那麼小學做菜,其實透過正確且安全的做法,人人都可以成為廚藝精湛的廚師,尤其孩子在烹飪過程中,需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及邏輯性,同時還需與他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一道道美味又可口的菜餚,過程中除了讓孩子了解不同食材的營養價值及用法,也潛移默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組織力及團隊合作的精神,還能成為家中廚房最佳的小幫手。

醫訊/親子EQ~如何教養未來的CEO

醫訊/親子EQ~如何教養未來的CEO#親子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父母總是期望子女成龍成鳳,未來很有成就,但是要如何教養孩子才是最正確的呢?此外,親子間的對立總是經常發生的,肇起於雙方的立場與角色相反,容易在利害關係上起爭執。這時候虛心學習高EQ的家庭關係交流及正向溝通就非常重要了。有鑑於此,台北人間大學與台北道場特舉辦生耕致富講座及論壇-2012年專題:親子教育專題「親子間的情緒管理~如何教養未來的CEO」論壇,將邀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林新發校長、教育部林聰明(政務)次長、羅東竹林國小宋慧慈(退休)老師、宏碁集團創辦人(及智融集團)施振榮董事長、元智大學遠管學院許士軍教授(管科會理事長)、佛光宗務委員會釋慧寬委員共同參與論壇研討此次主題,研討內容為如何做好親子間的情緒管理及雙向良性溝通、如何的教養好下一代。該單位歡迎民眾與家長踴躍參加。名額有限,請及早報名,該論壇及講座可登陸公教人員研習時數,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親子間的情緒管理~如何教養未來的CEO時間:101年11月25日(日)下午10:00~下午15:30地點:人間大學(台北松隆路327號,近台鐵松山車站南出口與捷運後山埤站1號出口)6樓洽詢:02-27620112

超級愛健康/「故事」是療癒心靈的醫生

超級愛健康/「故事」是療癒心靈的醫生#親子教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相信許多爸媽都會有讓寶寶及早接觸書籍的想法,於是很多家長便買了一堆繪本、故事書,無論中外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應俱全。但是當你對著寶寶講故事書時,應該不時會出現「他聽得懂嗎?」或「只看圖不看字,可以嗎?」等問題。爸媽買這麼多書,都是因為打從心裡相信,跟孩子說故事,可以改變孩子的一切,除了讓他孩子早點薰陶文藝氣息外,還希望可以透過故事書,教導更多的東西。藝術治療師邱寶慧說,有人說「故事」是療癒心靈的醫生,在美國就曾有一個案例是透過故事來治療孩子的,艾維是一位個性冷漠、不善表達的十歲單親兒童,而治療師透過「小熊採蜂蜜」的故事過程中,了解到他與媽媽的關係與問題。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表示,在國外的研究曾指出,父母在家朗讀故事給孩子聽或親子一起共讀圖書,對於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及字彙能力的增進,都有極大的影響。聽故事長大的孩子最受教,需要對孩子說的,其實都在故事裡。父母每天抽出15分鐘,一天一個故事,日積月累就能增進孩子的邏輯思考、語言表達、創意想像、閱讀熱情和良好品格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0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