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

常見的腸胃不適 可能是胃腸道基質腫瘤作怪

常見的腸胃不適 可能是胃腸道基質腫瘤作怪#惡性腫瘤

根據中央健保局及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資料顯示,胃腸道基質瘤是腸胃道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好發於50~60歲中高年齡者。常見的症狀有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有些症狀與腸胃不適很像,所以此癌症不易早期發現,且惡性程度偏高,早期仰賴手術切除,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用於抑制腫瘤成長及復發,大幅提高此疾病患者的存活時間。羅東博愛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游介宇醫師表示,約六成發生在胃部,三成在小腸,其次為大腸及直腸,因此常有民眾誤以為是胃癌或大、小腸癌等的上皮細胞癌;其實它是一種「肉瘤」。游介宇主任說明,腸胃道是由黏膜、肌肉與漿膜組成;大眾最常聽到的胃癌、腸癌等,是最內層會接觸到食物或食糜的黏膜組織(上皮細胞)發生病變;而胃腸道基質瘤是位於第二層的平滑肌組織(紡錘狀細胞,此部份組織有結點,與腸胃道的蠕動有關),也因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第二層組織,因此較不容易發現,加上胃腸道基質瘤皆為惡性,因此腫瘤大小、發生位置及分化惡性程度是診斷與治療上最重要的預後因子。游主任表示,胃腸道基質瘤主要發病的原因目前僅能以基因突變解釋,而且尚無法確切歸納出哪些人是罹患此癌的高危險群。早年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僅能仰賴醫師的巧手來切除腫瘤,但實際上患者約半數以上會復發或轉移,且過去僅有四成左右的病人能長期存活。游主任說:「近年發現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基利克(Glivec),以及應用在腎細胞癌的紓癌特(Sutent)二者同樣可以作用在胃腸道基質瘤上,確實明顯延長了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的存活時間。儘管如此,目前最好的方式仍以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為主。」醫師解釋,目前已有第一線藥物給付於惡性胃腸道基質瘤,來治療成年人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當患者使用第一線治療無效時,則健保給付使用紓癌特做為第二線治療,二者皆為口服標靶藥物。由於二種藥物的作用機轉不同,基利克可能出現血球降低及水腫等副作用,而紓癌特則會出現黏膜及皮膚破損和胃腸道症狀。游主任補充,轉移性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初次使用第一線藥物約八成對藥物有反應,但仍有部份病人可能治療無效。一旦患者開始出現對基利克無反應而病情惡化時,除了傳統增加藥物劑量的選擇外,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紓癌特的治療,能夠廣效性地抑制復發的腫瘤,病患可達到65%的臨床效益,讓疾病獲得有效地控制,延長病患的生命。延伸閱讀「腸胃不適 應提防惡性腫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3904

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注意四癌三高篩檢

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注意四癌三高篩檢#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都為99年臺北市之十大死因,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7.2%。但這些慢性疾病可透過定期篩檢,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癌症連續29年為10大死因之首衛生署公布99年國人10大死亡原因,癌症連續29年蟬聯榜首,死亡人數4萬1,046人,再創新高!另依臺北市99年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臺北市10大癌症死因之第3位、第4位、第9位及第10位。民國92年至98年,臺北市僅大腸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12.76上升至14.01;其餘女性乳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12.66下降至11.55;口腔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3.93下降至3.78;子宮頸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5.09下降至3.31。這4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為迎接今年8月8日父親節的來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精心規劃於8月8日(星期一)上午8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4個院區(仁愛、婦幼、陽明及和平院區)及2個院外門診部(松山及中山門診部)舉辦「四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衛生局呼籲民眾,平日除攝取均衡飲食、養成規律運動外,也不要忘了定期接受四癌三高健康篩檢。※ 注意事項:1.  當天檢查請攜帶健保IC卡。2.  子宮頸抹片檢查者請穿著裙裝以方便檢查。3.  女性於懷孕或生理期請勿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疲勞頻頻呵欠竟是大腸癌惹的禍?

疲勞頻頻呵欠竟是大腸癌惹的禍?#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蟬聯29年穩居十大死因之首,最新研究調查更顯示,國內平均每6分35秒就有一個人罹癌,速度還持續加快中。關鍵在於平時忽略定期檢查與初期癌症察覺不易,早期癌症患者不會感到身體有任何異狀或病痛,至於該如何把握治療黃金期?台北郵政醫院一般內科陳啟源醫師建議,可考慮國外新腫瘤指標的「FDP癌症風險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華民國臨床生化學會理事長賴明龍博士指出,一般傳統檢查如X光、超音波等,偵測出腫瘤通常已屆II、Ⅲ期,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機;FDP癌症檢測可在「癌症早期」偵測出來,大幅提高存活率。且不同於以往繁瑣的檢查流程,FDP癌症風險檢測,抽血5CC,兩週內可得知自己是否為罹癌高危險群,且準確率相較於其他腫瘤標記高許多,有助更早掌握體內細胞癌化程度。陳啟源醫師表示,以往大腸癌等多項癌症多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來,罹患癌症的年齡層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臨床上20、40歲就罹患癌症大有人在,有一名38歲在內湖科技園區工作的陳姓高階主管,半年來經常感覺疲勞、頻打呵欠,原以為是工作繁重及壓力過大所致,不料再透過醫師建議做「FDP癌症風險檢測」與大腸鏡追蹤檢測後,竟意外發現是大腸癌Ⅱ期。陳啟源指出,其實有很多病人是在出現嚴重貧血症狀,甚至是排便習慣改變之後才來就醫,結果檢查出來才發現有腸胃道的癌症,但都已失去黃金治療期。

調查/惡性腫瘤列十大死因之首 自殺首度未入榜

調查/惡性腫瘤列十大死因之首 自殺首度未入榜#惡性腫瘤

衛生署今(15)日公布99年國人標準化死亡率數據,99年國人死亡人數共1144,709人,依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計算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55.6人,較上年減少2.4%,顯示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增長。根據內政部初步估計,99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男性為76.2歲,女性為82.7歲,男性與女性分別較上年增加0.1歲與0.3歲。99年國人主要十大死因與上年比較,原排名第9之自殺及排名第11的高血壓性疾病對調。99年其死亡人數占率依序為:(1)惡性腫瘤占28.4%;(2)心臟疾病占10.8%;(3)腦血管疾病占7.0%;(4)肺炎占6.2%;(5)糖尿病占5.7%;(6)事故傷害占4.6%;(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3.6%;(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占3.4%;(9)高血壓性疾病占2.9%;(10)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占2.8%。衛生署表示,99年十大主要死因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加僅有肺炎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增加1.2%與6.1%,餘則呈減少;其中以事故傷害減少11.9%最為顯著。衛生署指出,99年國人自殺死亡人數3,889人,標準化死亡率均較上年減少6.1%,居國人主要死因之第11順位,自86年起,自殺首次未列為十大主要死因。 另99年國人因癌症死亡人數為41,046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4%,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31.6人,較上年減少0.7%。前十大主要癌症順位分別為:(1)肺癌占20.0%、(2)肝癌占18.9%、(3)結腸直腸癌占11.4%、(4)女性乳房癌占4.2%、(5)口腔癌占5.8%、(6)胃癌占5.5%、(7)攝護腺癌占2.5%、(8)食道癌占3.8%、(9)胰臟癌占3.6%、(10)子宮頸癌占1.7%。

單純下腹疼痛 竟惹腸胃道間質腫瘤上身

單純下腹疼痛 竟惹腸胃道間質腫瘤上身#惡性腫瘤

小陳(化名)今年36歲,近一個月來老是感到下腹部疼痛,原以為可能只是簡單的小毛病而已,豈知經過醫師診斷,竟是罹患腸胃道間質瘤,整個肚子已塞滿無數顆大小不一的腫瘤,最大的兩顆分別是10幾公分與20幾公分。小陳很不能接受這個聽都沒聽過的疾病,因為這一個月來除了腹部怪怪,身體並沒有哪裡特別不舒服,為什麼這個疾病得來全不費功夫?「腸胃道間質瘤由於少有明確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腸胃道出血、腹痛或是發燒情形,所以很容易被忽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什麼是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又稱腸胃道基質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94年初次診斷腸胃道間質瘤者計177人,近幾年台灣每年約新增200~300個病例或更多,常發生於50 歲以上民眾,男女罹病比例約1:1,是一種在胃腸壁外層長出的瘤,最常發生部位是胃部(占60~70%)、小腸(占20~30%)、結腸及直腸(5%左右)和食道(小於5%),也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如肝臟等位於腹部的器官。約20%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都是因其他因素進行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最精準的檢查方法是照胃鏡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目前全球醫界定義所有的腸胃道間質瘤都是屬於惡性腫瘤,不同於其他癌症有標準分期,而是以腫瘤大小和有絲分裂數做為評估復發危險性的標準。意外的人生,衝擊的不僅是小陳的健康,還有他的家庭財務、太太與兩個年幼的小孩。「我該怎麼辦?我還有希望嗎?」是小陳現在最想知道的事。莊捷翰醫師表示,化療與放療對腸胃道間質瘤的治療成效均不理想,為避免復發或是發生轉移,不管腫瘤是長在胃或腸或其他部位,只要大於2公分,均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之後每隔3~6個月需定期回診接受影像檢查追蹤。如果手術切除部位是胃部,術後會有暫時性消化不良問題,宜從液體食物開始,再來是較軟食物,最後才是正常的固體食物。一旦出現復發及轉移病灶的病人則需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基利克與紓癌特(Sutent)兩種,其中基利克是第一線用藥,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等血球下降,恐使用藥患者出現抵抗力較弱、易感染的狀況,而紓癌特(Sutent)是目前衛生署唯一核准的第二線標準用藥,對超過65%的病人有效,只有極少數病人有高血壓、拉肚子與白血球下降問題。目前這兩種藥物都有健保給付,可以減輕病人經濟上的負擔。不久的未來,第三線標靶藥物也即將問世,屆時能提供復發或轉移病友更好的控制與幫助。拜現代醫學不斷進步及各種新藥陸續出現所賜,腸胃道間質瘤已能獲得一定的治癒率及存活時間,但前提是:正確面對疾病、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與積極治療。一旦用藥,絕不自行減藥或是停藥。有恆心的定期回診追蹤。保持信心與樂觀態度。親友從旁支持。莊捷翰醫師表示,只要能確實做到上述幾點,腸胃道間質瘤不再是不治之症!

罕見鼻前庭惡性腫瘤 治療新觀念免除”嘸鼻”困擾

罕見鼻前庭惡性腫瘤 治療新觀念免除”嘸鼻”困擾#惡性腫瘤

有抽煙的民眾要小心了,署立彰化醫院日前發現一名79歲的老先生,兩邊鼻孔無端長出約2公分的瘜肉,經檢查証實為罕見的「鼻前庭惡性腫瘤」。署立彰化醫院耳鼻喉科許嘉方主任說,這名病患有長達40年的抽煙習慣,去年(98年)鼻孔會莫名的出血,還有約2公分的瘜肉外露,病患覺得很困擾,由家人陪同到彰化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就醫,經由病理切片檢查報告為上皮鱗狀細胞癌,因出現於鼻孔內稱為「鼻前庭惡性腫瘤」。許嘉方主任會同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討論治療方法,許嘉方主任說,腫瘤位置在兩側鼻前庭及鼻中膈,如果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的範圍包括:兩側鼻翼、鼻中膈、鼻犛骨及鼻甲,這樣會造成病患相當程度的外觀改變,經討論後決定以不開刀方式治療,改用“器官保存治療”方式- IMRT輻射調控放射線治療。病患的腫瘤位置是在鼻前庭及鼻中膈,外部有鼻尖、鼻翼、鼻孔、人中與面頰,是一個輪廓落差很大的區域,為確保放射劑量分佈的均勻性及治療部位的精準性,避免傷害附近的眼睛和口唇等器官,對放射線治療是具有挑戰性的部位。署立彰化醫院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在放射線治療計劃上,精心策劃與安排,包括:面膜與填充物製作、3D電腦斷層定位、逆向式電腦計算以及模擬定位等。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指出,病患從去年(98年)2月到4月接受37次放射線治療,總劑量為6660 cGy(毫棝雷)。治療過程中病患除了鼻黏膜腫脹、鼻塞、鼻子周圍皮膚輕微紅斑及色素沉積等反應外,並沒有特殊明顯的不適。放射線治療結束後腫瘤消失,而且外觀上保留完整,個案目前只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治療。這是鼻前庭惡性腫瘤「器官保存治療」成功的案例,降低患者心理層面的衝擊,身心靈的照護是癌症治療的新觀念。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364

台灣女性的隱憂,乳房纖維囊腫發生率提高

台灣女性的隱憂,乳房纖維囊腫發生率提高#惡性腫瘤

「怎麼辦!?我的乳房摸到硬硬的東西,是否長了腫瘤!?」,很多女性都有突然發現自己的乳房有硬塊,經期來前腫塊變大,有時會疼痛,有時又不會的經驗,根據統計調查,台灣女性纖維囊腫的發生率高達七成,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但多數人卻對於乳房纖維囊腫有很多迷思,到底這個硬塊是不是腫瘤?如果本來是良性的會不會有可能變成惡性?這些問題讓許多女性擔憂不已。乳房影像醫學權威池永昌醫師說明,在西方醫學理論上乳房纖維囊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因乳腺增生導致乳房產生變化的結果(Fibrocystic change)。乳房纖維囊腫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為兩種,一為內因性因素,如乳腺阻塞、乳腺發炎或乳管受到破壞而導致末端形成囊腫,或因荷爾蒙分泌旺盛所造成;二為外因性因素,如生活習慣、飲食失衡或壓力等原因。池永昌醫師表示,大部分的乳房纖維囊腫都是良性,但建議女性朋友若發現有乳房硬塊,應盡快至專業醫療院所檢查確認,並每年定期追蹤,才能確保乳房健康,或有機會早期發現不正常的乳房組織細胞轉變為惡性腫瘤的先兆。想知道自己的乳房硬塊是不是屬於乳房纖維囊腫,池永昌醫師指出,大部分的乳房纖維囊腫有幾個特徵,如生理期前可能有腫脹、間歇性疼痛、或乳房發癢等症狀,或是在觸摸上為圓形腫塊,且在乳房中會柔軟移動等。不過池永昌醫師提醒,臨床上還是有許多相當不同的案例,建議有相關問題的女性不要自己嚇自己,一發現有硬塊就應該到乳房篩檢機構去檢查,不要以鴕鳥心態來逃避,才是對自我健康負責的態度。針對亞洲女性保守、以及乳房x光攝影造成疼痛、且無法偵測緻密性乳房的缺點,池永昌醫師表示,免觸摸、無痛覺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已經問世,這項檢查除能大幅度減少醫護人員與患者間的肢體碰觸外,比起以往的醫師觸診或x光攝影,更容易偵測到高緻密度乳房內的腫瘤,只需幾分鐘就能於電腦中出現400到600張橫向與縱向的影像結果,協助醫師進行臨床早期乳癌徵兆的診斷。雖然大部分的乳房纖維囊腫為良性,但池醫師仍建議如患有纖維囊腫的女性們,一定要每年定期追蹤,注意有無變化,在飲食上盡量避免食用雌激素、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平日多吃蔬果及攝取充足的維生素B、維生素E,在生活作息上儘量維持正常作息並多運動以避免體重上升,另外,也建議生產後的媽媽們在哺乳期時悉心照顧乳房,穿著乾淨的內衣,搭配適當的按摩來幫助於乳房乳管的暢通,可以預防乳房纖維囊腫的發生。

男人吞雲吐霧 當心抬不起”頭”

男人吞雲吐霧 當心抬不起”頭”#惡性腫瘤

吸菸是目前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在吸菸者享受吞雲吐霧的快感時,常造成周邊的人的困擾。吸菸除了易招致旁人的白眼之外,還有很多對健康不良的影響,你不得不知。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胸腔內科 張書豪醫師表示,點燃的香菸會釋放出數千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其中以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對身體的影響最大,是香煙對健康危害的三大殺手。首先,吸菸會導致癌症。除了大家熟知的肺癌之外,30%的癌症和吸菸有關。其他對肺部的影響,如慢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吸菸易引起心臟血管疾病、易導致中風。張醫師提醒,對男性朋友很重要的是吸菸會導致男性失去性機能及減低生育能力並導致男性勃起障礙。吸菸者也易罹患骨骼疏鬆症及更年期提早來臨。孕婦吸菸更是萬萬不可,孕婦吸菸易導致胎兒早產及體重不足,增加流產機率。其他如吸菸者皮膚易暗沉,發黃,失去光澤且容易口臭。對周邊的人及家人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張書豪醫師指出,當陷入菸癮而長期吸菸,並不是一兩天不吸菸就可以擺脫這些不良影響。一般而言,戒菸一年之內,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降低至一半。戒菸五年中風機率才可降低至與非吸菸者相同。需戒菸達到十年,才可使得到肺癌的風險減少至一半,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會有顯著的降低。戒菸十五年以上,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顯著降低,得病的機率降至與非吸菸者相同。想戒菸可求助戒菸門診點一根菸只需要十秒鐘的時間,卻可不斷的燃燒您的生命及健康。且需要長期持之以恆的拒絕香菸,才能讓吸菸者慢慢拾回一些失去的健康。若您沒有吸菸的習慣,請勿輕易嘗試並勸導親朋好友戒菸。若您有吸菸的習慣,應嘗試戒菸或求助戒菸門診,讓您的生活更加清新與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