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保障青少年健康 購買菸品請主動出示證件

保障青少年健康 購買菸品請主動出示證件#青少年

為保障青少年健康,菸害防制法第13條規定,「任何人」不得「供應」菸品給未滿18歲青少年,違者依同法第29條規定,可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表示,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報告顯示,臺北市青少年取得菸品來源以便利商店與超商最高(50.4%),其次依序為雜貨店與傳統商店(22.4%),檳榔攤(13.9%),其他場所(13.3%)。為杜絕青少年取得菸品管道,衛生局已結合警察局加強取締違規業者,並加強向校園周邊商家宣導不得販售菸品予未滿18歲青少年。然因菸害防制法中並未規範購買菸品者須出示證件,且部分購菸者不易辨識出是否已滿18歲,加上「客人至上」的服務態度,故商家人員要請疑似未滿18歲購菸者出示證件,確實不易執行。因此,民眾如果能主動告知年齡並出示證件,將可降低青少年取得菸品成功率。游麗惠處長表示,衛生局正規劃製作「買菸三部曲-告知年齡、出示證件、未滿18不買菸」印刷品,將請商家置放於結帳櫃檯附近明顯處,以向購買菸品民眾宣導,希望能獲得大眾支持,一起為青少年健康來努力;另外也呼籲各販賣菸品場所業者應督促從業人員,加強確認購買菸品者的年齡,切勿心存僥倖,以免違反受罰。同時提醒家長們,平時應多關心及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形及生活狀況,避免他們染上吸菸惡習,如果發覺子女已有吸菸,也要鼓勵他們及早戒菸,以免影響健康。

學校生活壓力大? 小朋友排斥上學

學校生活壓力大? 小朋友排斥上學#青少年

「媽媽、我不想上學」,開學已經過半個月了,但仍有部分小朋友還不是很適應學校生活。小學新生對學校不適應的問題家長大多會注意到也比較關心,但是,國、高中的孩子也有同樣的不適應問題,爸爸媽媽,您們發現了嗎?杰(化名)是明星高中一年級新生,活潑開朗的他,開學後約一週開始變的沉默寡言,平時喜歡運動的他也開始抱怨常覺得身體不舒服、不想運動;媽媽真的以為杰身體不舒服,於是帶她到台中醫院家醫科廖妙淯主任門診求診。問診時廖主任發現杰無法明確說出「哪裡不舒服」,而且相關的血液報告也都正常;於是廖妙淯主任先請杰的媽媽在診間外稍後。杰見媽媽離開後,雙眉緊鎖、面有難色的說,「我的心很不舒服,在學校沒有朋友、功課又趕不上、每個同學都那麼厲害,我快要喘不過氣了。」廖主任這時發現杰的眼裡泛著淚光。廖主任與杰又談了好一會兒,徵求杰的同意後,廖主任請杰的媽媽進來診間、並請杰先至診間外等候。廖主任與媽媽詳談後再請杰進到診間與他們母子再談。離開診間時,杰緊鎖的雙眉已經稍稍放鬆,媽媽焦急的心情也似乎緩和許多,因為媽媽終於知道孩子需要的協助及方向了。廖妙淯主任說,拒學、懼學,雖然常見於小朋友,但是青少年也會發生同樣的情形,只是造成的原因不若小朋友單純。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除了課業壓力與日俱增外,由於正值身體迅速成長產生變化,如生理發展、青春痘、肥胖等,不但外貌改變,同時也間接影響人際關係。這階段的孩子除了家人更需要同儕的認同,偶爾也會以脫序的行為表現希望吸引週遭的眼光,如抽菸、打架、有些孩子會失眠、愁眉苦臉或易怒;而多數家長會將這些行為表現歸於「正值叛逆期」而忽略。根據統計,青少年(15至24歲)的三大死因之一是自殺,且比例不斷攀升。因此家長或老師若對孩子的行為有疑慮時,應家庭、學校互相聯繫,可帶孩子到醫院求診。就目前,台中醫院特別開設「青少年身心健康整合門診」,結合家醫科、心智發展科、婦產科,一同與家長及老師來關心我們的孩子。「防範於未然」,千萬不要因「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而錯失就醫時機,造成遺憾。「少年維特的煩惱」由我們一起來為他解開吧。

青春期敏感易怒常被誤認為「叛逆」 應盡速輔導防自殺

青春期敏感易怒常被誤認為「叛逆」 應盡速輔導防自殺#青少年

據衛生署統計,自殺為15至24歲的三大死因之一,且青少年自殺比例不斷增加。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青少年自殺人數之所以越來越多,原因在於青少年自殺的前兆與一般人不同,旁人不易察覺,常誤以為其言行舉止只是青春期的叛逆現象。建議老師或家長若對青少年的行為有疑慮,一定要讓孩子至醫院看診,由醫生做專業判斷和輔導、治療。

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

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青少年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青少年朋友預防及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特別委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開辦「青少年運動傷害防制保健門診」,服務內容以運動傷害防治為主,並提供24小時電子郵件諮商服務,希望藉由專門與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門診方式或個別諮商方式,給予適當的運動或復健的方法,讓青少年重視運動傷害之嚴重性。青少年正值精力旺盛、活動量最大的時期,經常從事各種體能活動,同時也經常利用校園內各項運動體能設施及參加各項大型運動競賽等,但往往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造成輕微或嚴重的運動傷害,運動傷害分為急性及慢性傷害,急性傷害:可明確知道傷害發生原因、在傷害發生時可察覺到明顯的生理改變;慢性傷害:無法明確描述傷害發生經過與機轉會因長時間運動而逐漸累積、或是由急性傷害後轉化造成。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及99年委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辦理「青少年運動傷害防治保健門診」收案成果發現:(1)青少年急性傷害比率佔61%,其中以扭傷、拉傷及骨折為最多;(2)慢性傷害比率佔39%,其中以肌腱韌帶關節發炎、扁平足及脊椎側彎為最多,年齡層以10-19歲青少年為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呼籲:青少年不論做任何運動最好都要熱身或伸展運動,且姿勢要正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延伸閱讀「暖身避運動傷害」: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011

暑期樂逍遙 莫讓毒品害一生

暑期樂逍遙 莫讓毒品害一生#青少年

浪漫七夕即將來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年輕朋友,在享受與朋友歡聚時光,切勿因一時的好奇遭受毒品的誘惑。吸毒不但戕害身心健康,也因毒品成癮難以自拔,而毀掉大好前程。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日益嚴重,各類新興毒品如安非他命、搖頭丸、K他命等,常藉由各種搖滾音樂祭、酒吧、舞廳、KTV、網咖及轟趴等青少年朋友流連之處,利用現場超High氣氛、酒精催化或同好的引誘,容易失去戒心而落入毒癮的深淵。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奇以身試毒,而造成終身悔恨。毒品不但戕害自己的健康、生命與尊嚴,也危及家庭與社會。千萬不要礙於情面或講義氣,面對朋友的引誘與慫恿,請勇於說「不」。根據法務部統計,100年1~4月地方法院審理少年刑事案件中,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少年科刑為54人,佔少年刑事案件科刑人數107人之50.5%,較上年同期增加21.2%。可見毒品對青少年危害甚鉅。若是不慎使用毒品,想脫離藥癮的挾制,請與0800-770885戒毒成功專線聯絡,或可至本市藥癮戒治機構接受治療,相關資料請上臺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網站查詢。

1日1時愛要及時 親子加溫4大撇步讓您知

1日1時愛要及時 親子加溫4大撇步讓您知#青少年

您每天吃三餐飯要耗時3小時、去健身房運動要耗時2小時、看場電影也要2小時,但是您知道身為父母的您,每天只要用心地花「1小時」陪伴您的子女,就可以讓您擁有親密的親子關係嗎?臺北市衛生局為瞭解在學青少年的心理衛生概況,99年對臺北市內248所學校、5萬7,475名學生進行無記名之心情溫度計調查,結果顯示整體青少年心理困擾比例較93年及96年低(如表1),但仍有18%的青少年需要更多生活、心理層面的協助,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更具體建議親子關係加溫的秘訣,關鍵就在相處時間、教養態度、不要溺愛、居家環境四個層面。調查結果顯示,父母親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愈多,愈能讓子女感受到被瞭解;而愈自覺被父母了解的青少年,也通常有較佳的身心適應。但對臺灣社會結構下,許多是雙薪家庭或單親家庭,家長往往在辛勤工作中,而感到要有充足時間陪伴子女是一種奢求!社區心衛中心進一步說明,調查顯示如果家長覺得沒有充裕的時間,每天最少花1小時以上相處是基本上比較可以做到的。根據統計結果,家長如果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不足1小時,則其子女能夠感受到家長瞭解自己的比例僅約六成,但是每天被父母親陪伴長達1~3小時的青少年,有近九成都覺得自己被父母親瞭解並且有較佳的親密感(詳表2),統計數字亦顯示親子間的瞭解程度愈高,子女的身心適應狀況愈良好。父母親的管教方式方面,如果分成開放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及忽視冷漠四種類型。填寫父母以「開放權威」教養態度的子女在「曾參加幫派活動」、「毒品使用」及「網路使用時間」等問題的機率最低;而認為家長採取「忽視冷漠」教養態度的子女,在填寫「曾參加幫派活動」、「毒品使用」及「網路使用時間」等問題的機率則是其他教養方式的10倍。除了上述兩個在心情溫度計調查中的發現外,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再依據輔導青少年經驗的兩項建議,告知您親子關係加溫的四大撇步。每日1時最用心:雖然相關的研究皆顯示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愈長,愈有助於親子關係、身心適應及預防偏差行為的產生,但是如果無法長時間陪伴的父母,每天至少需要花1~3小時的時間來陪伴子女。開明權威最感心:陪伴時間很重要,搭配良好的親子教養方式更具功效,現今少子化社會加上父母陪伴小孩時間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父母對於子女的溺愛多過管教,導致青少年有相當多的身心適應問題;建議父母採取「隨時開明地」面對子女成長時期遭遇的問題、「適時權威地」展現父母導正子女偏差想法與行為,與子女共同成長。不要溺愛最稱心:現今屢屢看到父母對學校反映子女在校園中有偏差行為時,只想一味要求校方檢討管教方式,或不論子女的行為如何都過度袒護,讓孩子不知道檢討及謀求改進反而醞釀了更長遠的人際關係及行為上的問題。溫馨家庭最窩心:建議在居家環境的空間規劃上,運用些巧思來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例如:一起閱讀的明亮空間─室內能夠營造一個親子共同閱讀的空間,除養成小孩的閱讀習慣外,也可增進親子溝通與互動的機會。(也可利用客廳做閱讀空間的規劃)一起共用大餐桌的美好時光─晚上的用餐時間通常是家人少數可以歡聚的時光,將餐桌規劃放置在家人生活動線必經的途中,以柔和的燈光營造放鬆的氣氛,讓家人能夠在悠閒的氣氛中用餐與分享生活瑣事,增加親密感。穿透式空間規劃,親子生活一目了然─穿透式的格局安排,讓家人生活出入都經過公共空間,增加彼此互動、也更能分享生活點滴。其他例如可以與孩子一同下廚的廚房、蒐藏玩具的親子共享空間、一起佈置家居的角落等小小巧思就可以讓親子的感情增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暑假期間規劃親子互動課程如下,歡迎市民親子多加參與,如遇到親子問題時,也歡迎洽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或諮詢專線(02)3393-7885(上班日9AM-10PM)。

青少年心理危機特性:不求助 師長需要主動

青少年心理危機特性:不求助 師長需要主動#青少年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統計資料,目前為止最新的98年全國平均自殺死亡率較97年減少1.6%,然而15歲~24歲青少年的自殺死亡率卻仍增加了3.3%,並成為此年齡層第二位死因(第一位為意外事故)。另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15~24歲者進行的數據分析顯示,臺北巿每年約有20位15~24歲青少年死於自殺、500位青少年發生自殺行為,約佔總自殺企圖者的16%;也就是說,每個月平均就約有2名青少年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生命、40多位青少年以自殺行為解決生命困境;對於遭逢這些年輕生命殞落的自殺者親友和師長來說,造成心裡一輩子的遺憾與哀傷。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一步針對99年度15~24歲自殺企圖的年輕族群進行各類自殺近因分析顯示,有74%的青少年受到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影響而自殺(其中有53%是因為感情困擾、23%是與家人互動困擾),其它造成自殺企圖的原因還包括,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為44%,工作或經濟因素則有8%,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有5%,生理疾病所導致的輕生行為則有2%。自殺防治中心強調,自殺行為的成因不應單純化,該中心關懷的自殺企圖青少年有超過5成以上有兩種以上的近因影響而採取自殺行為,這說明了壓力經累積更造成心理負擔加重的影響,年輕世代在身心加速成長的過程,對處理壓力的經驗往往不足,若持續累積而未予解決時,部份青少年將有可能走上自我傷害或是結束生命。然而,依據臺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服務的經驗,陪伴處於危機的青少年找到出路需要透過心理衛生的機制及周遭師長親友的主動發現、主動協助。衛生局指出在96年進行的校園心情溫度計普測資料顯示,43%的學生是不會找人協助處理壓力,甚至有25%的學生面對壓力選擇的反應是不想說話;而青少年不願意找人協助處理壓力的背後因素,有21%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困難、20%是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卻還有15%的學生認為目前遭遇的問題是別人解決不了、12%則是不知道找誰協助、7%不相信其他人會幫自己解決。衛生局在此也呼籲家長親師,面對青少年在青春蛻變的時期,常見到他們不理不睬或不耐煩,這對大人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考驗,必須學習持續溝通及培養自己調整為不否定的協助態度,才能幫助青少年面對成長困境,逐步克服自己的情緒困擾。以下是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對陷入課業不順、感情受阻、人際排擠,甚至於覺得不被週遭的親朋肯定重視等心理困擾青少年的建議:你可以多開口請教:許多經驗智慧的累積,可以透過別人替代的經驗而觀察學習。從別人的經驗中觀察而形成自己的判斷智慧。在詢問意見或看法時請特別記住:不要只問一人,一定要多聽幾種不同的聲音,才不致陷入就教對象是「特例」的迷思。你可以尋求專業的評估:還可以跑趟心理輔導中心做做能幫助瞭解自己的心理測驗。透過統計的客觀分析,你也有機會對自己更瞭解。但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不要對測驗結果擅自解讀,一定要請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士協助解釋。你可以跟自己反省:這其實是簡單實用的方式,就在每天臨睡前回想自己在一天當中所經歷的事情,讓自己對承受的遭遇有機會回顧思考,想想自己的感受,整理出下一步如何自處,將有極大的幫助。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於今年度與校園工作者進行自殺危機個案處遇與生命教育研討,並陸續辦理「校園守護」活動,除了針對校園師長進行自殺防治資訊講座與輔導實務探討外,也透過年輕人的團體活動體驗,學習如何面對自我壓力調適,並能適時提供協助給同儕,以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另透過系列徵文活動讓年輕人可以有情緒抒發的管道,並以不同角度來看待生命困境,以期找到面對困境的智慧。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父母高壓管理 青少年易產生抗拒

父母高壓管理 青少年易產生抗拒#青少年

案例分享15歲的小何在媽媽的叫喚下,拖著沉重走進門診。170公分高瘦長的身子,有著細長的腿。臉上有幾顆紅色的青春痘,下顎也有幾跟鬍渣。他面無表情,眼睛一直盯著牆上的海報,對於醫師的問話有一搭沒一搭的回答。相較於小何的疏離,媽媽則是焦慮的訴說,小何在進入青春期後種種變化。媽媽描述小何在兒童時期非常乖巧聽話,對於大人的要求很少回嘴。課業表現雖然不是頂尖,但也中規中矩的上課。但是上了國中後,慢慢出現一些變化。情緒非常暴躁易怒,常常一不順心就對著家人大吼大叫。回到家也常常把自己關在房裡打電動,除了吃飯,很少跟家人互動。假日也常常要跟同學出門,不喜歡參加家庭聚會活動。對於父母的關心,常常顯示出一種不耐煩的表情。媽媽擔心他的情緒狀況,所以帶他來門診求助。天主教聖功醫院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表示,家有青春期的小孩,對於父母來說可是一大挑戰。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身心出現巨大轉變。在身體方面,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展明顯。女生開始有初經、胸部發育、身材變化。男生也有變聲、長高大、鬍鬚等。在這段時間,荷爾蒙大量分泌,情緒的起伏較大。對於性也會出現好奇心和探索。在心理方面,葉怡寧說明,由過去對於家庭父母的認同和依戀,變成向外探索,為未來離開原生家庭,更加社會化做準備。可能將由對父母的認同轉為尋求同儕團體的認同。有些時候因為要在心理上跟過去做一區隔,而對父母出現不耐煩的態度。若父母在教養時,習慣使用對高壓權威的方式,往往會造成青少年的抗拒,甚至產生親子衝突。父母會發現,一向乖巧的小孩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又煩又躁。青少年也會嫌家庭活動沒意思,比較喜歡和同年齡的朋友一起遊玩。在外在環境方面,葉怡寧解釋,因青少年時期剛好是學業最繁重的時期。在中學時期因為有課業壓力,許多大小考試,攸關未來升學,甚至事業人生的方向。青少年因為對於自己的理解不夠,往往陷入懵懵懂懂,無所適從的狀態。這是若有可以了解青少年個性、長處、發展潛力的師長幫忙,或許可以幫助青少年決定方向,減少迷惘和焦慮。葉怡寧提醒家長另外要注意的事,青少年時期雖然情緒起伏大,但在父母師長的了解和適度的支持下,選擇適當的舒壓方式,如:運動、正當休閒、培養興趣等,應該可以順利度過危機。若是持續出現易怒、憂鬱、失去興趣、疲累、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要考慮評估是否有情緒調適不良造成的憂鬱症,須及早尋求協助和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