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

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青少年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青少年朋友預防及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特別委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開辦「青少年運動傷害防制保健門診」,服務內容以運動傷害防治為主,並提供24小時電子郵件諮商服務,希望藉由專門與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門診方式或個別諮商方式,給予適當的運動或復健的方法,讓青少年重視運動傷害之嚴重性。青少年正值精力旺盛、活動量最大的時期,經常從事各種體能活動,同時也經常利用校園內各項運動體能設施及參加各項大型運動競賽等,但往往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造成輕微或嚴重的運動傷害,運動傷害分為急性及慢性傷害,急性傷害:可明確知道傷害發生原因、在傷害發生時可察覺到明顯的生理改變;慢性傷害:無法明確描述傷害發生經過與機轉會因長時間運動而逐漸累積、或是由急性傷害後轉化造成。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及99年委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辦理「青少年運動傷害防治保健門診」收案成果發現:(1)青少年急性傷害比率佔61%,其中以扭傷、拉傷及骨折為最多;(2)慢性傷害比率佔39%,其中以肌腱韌帶關節發炎、扁平足及脊椎側彎為最多,年齡層以10-19歲青少年為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呼籲:青少年不論做任何運動最好都要熱身或伸展運動,且姿勢要正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延伸閱讀「暖身避運動傷害」: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011

暑期樂逍遙 莫讓毒品害一生

暑期樂逍遙 莫讓毒品害一生#青少年

浪漫七夕即將來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年輕朋友,在享受與朋友歡聚時光,切勿因一時的好奇遭受毒品的誘惑。吸毒不但戕害身心健康,也因毒品成癮難以自拔,而毀掉大好前程。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日益嚴重,各類新興毒品如安非他命、搖頭丸、K他命等,常藉由各種搖滾音樂祭、酒吧、舞廳、KTV、網咖及轟趴等青少年朋友流連之處,利用現場超High氣氛、酒精催化或同好的引誘,容易失去戒心而落入毒癮的深淵。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奇以身試毒,而造成終身悔恨。毒品不但戕害自己的健康、生命與尊嚴,也危及家庭與社會。千萬不要礙於情面或講義氣,面對朋友的引誘與慫恿,請勇於說「不」。根據法務部統計,100年1~4月地方法院審理少年刑事案件中,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少年科刑為54人,佔少年刑事案件科刑人數107人之50.5%,較上年同期增加21.2%。可見毒品對青少年危害甚鉅。若是不慎使用毒品,想脫離藥癮的挾制,請與0800-770885戒毒成功專線聯絡,或可至本市藥癮戒治機構接受治療,相關資料請上臺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網站查詢。

1日1時愛要及時 親子加溫4大撇步讓您知

1日1時愛要及時 親子加溫4大撇步讓您知#青少年

您每天吃三餐飯要耗時3小時、去健身房運動要耗時2小時、看場電影也要2小時,但是您知道身為父母的您,每天只要用心地花「1小時」陪伴您的子女,就可以讓您擁有親密的親子關係嗎?臺北市衛生局為瞭解在學青少年的心理衛生概況,99年對臺北市內248所學校、5萬7,475名學生進行無記名之心情溫度計調查,結果顯示整體青少年心理困擾比例較93年及96年低(如表1),但仍有18%的青少年需要更多生活、心理層面的協助,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更具體建議親子關係加溫的秘訣,關鍵就在相處時間、教養態度、不要溺愛、居家環境四個層面。調查結果顯示,父母親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愈多,愈能讓子女感受到被瞭解;而愈自覺被父母了解的青少年,也通常有較佳的身心適應。但對臺灣社會結構下,許多是雙薪家庭或單親家庭,家長往往在辛勤工作中,而感到要有充足時間陪伴子女是一種奢求!社區心衛中心進一步說明,調查顯示如果家長覺得沒有充裕的時間,每天最少花1小時以上相處是基本上比較可以做到的。根據統計結果,家長如果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不足1小時,則其子女能夠感受到家長瞭解自己的比例僅約六成,但是每天被父母親陪伴長達1~3小時的青少年,有近九成都覺得自己被父母親瞭解並且有較佳的親密感(詳表2),統計數字亦顯示親子間的瞭解程度愈高,子女的身心適應狀況愈良好。父母親的管教方式方面,如果分成開放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及忽視冷漠四種類型。填寫父母以「開放權威」教養態度的子女在「曾參加幫派活動」、「毒品使用」及「網路使用時間」等問題的機率最低;而認為家長採取「忽視冷漠」教養態度的子女,在填寫「曾參加幫派活動」、「毒品使用」及「網路使用時間」等問題的機率則是其他教養方式的10倍。除了上述兩個在心情溫度計調查中的發現外,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再依據輔導青少年經驗的兩項建議,告知您親子關係加溫的四大撇步。每日1時最用心:雖然相關的研究皆顯示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愈長,愈有助於親子關係、身心適應及預防偏差行為的產生,但是如果無法長時間陪伴的父母,每天至少需要花1~3小時的時間來陪伴子女。開明權威最感心:陪伴時間很重要,搭配良好的親子教養方式更具功效,現今少子化社會加上父母陪伴小孩時間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父母對於子女的溺愛多過管教,導致青少年有相當多的身心適應問題;建議父母採取「隨時開明地」面對子女成長時期遭遇的問題、「適時權威地」展現父母導正子女偏差想法與行為,與子女共同成長。不要溺愛最稱心:現今屢屢看到父母對學校反映子女在校園中有偏差行為時,只想一味要求校方檢討管教方式,或不論子女的行為如何都過度袒護,讓孩子不知道檢討及謀求改進反而醞釀了更長遠的人際關係及行為上的問題。溫馨家庭最窩心:建議在居家環境的空間規劃上,運用些巧思來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例如:一起閱讀的明亮空間─室內能夠營造一個親子共同閱讀的空間,除養成小孩的閱讀習慣外,也可增進親子溝通與互動的機會。(也可利用客廳做閱讀空間的規劃)一起共用大餐桌的美好時光─晚上的用餐時間通常是家人少數可以歡聚的時光,將餐桌規劃放置在家人生活動線必經的途中,以柔和的燈光營造放鬆的氣氛,讓家人能夠在悠閒的氣氛中用餐與分享生活瑣事,增加親密感。穿透式空間規劃,親子生活一目了然─穿透式的格局安排,讓家人生活出入都經過公共空間,增加彼此互動、也更能分享生活點滴。其他例如可以與孩子一同下廚的廚房、蒐藏玩具的親子共享空間、一起佈置家居的角落等小小巧思就可以讓親子的感情增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暑假期間規劃親子互動課程如下,歡迎市民親子多加參與,如遇到親子問題時,也歡迎洽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或諮詢專線(02)3393-7885(上班日9AM-10PM)。

青少年心理危機特性:不求助 師長需要主動

青少年心理危機特性:不求助 師長需要主動#青少年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之統計資料,目前為止最新的98年全國平均自殺死亡率較97年減少1.6%,然而15歲~24歲青少年的自殺死亡率卻仍增加了3.3%,並成為此年齡層第二位死因(第一位為意外事故)。另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15~24歲者進行的數據分析顯示,臺北巿每年約有20位15~24歲青少年死於自殺、500位青少年發生自殺行為,約佔總自殺企圖者的16%;也就是說,每個月平均就約有2名青少年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生命、40多位青少年以自殺行為解決生命困境;對於遭逢這些年輕生命殞落的自殺者親友和師長來說,造成心裡一輩子的遺憾與哀傷。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一步針對99年度15~24歲自殺企圖的年輕族群進行各類自殺近因分析顯示,有74%的青少年受到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影響而自殺(其中有53%是因為感情困擾、23%是與家人互動困擾),其它造成自殺企圖的原因還包括,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為44%,工作或經濟因素則有8%,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有5%,生理疾病所導致的輕生行為則有2%。自殺防治中心強調,自殺行為的成因不應單純化,該中心關懷的自殺企圖青少年有超過5成以上有兩種以上的近因影響而採取自殺行為,這說明了壓力經累積更造成心理負擔加重的影響,年輕世代在身心加速成長的過程,對處理壓力的經驗往往不足,若持續累積而未予解決時,部份青少年將有可能走上自我傷害或是結束生命。然而,依據臺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服務的經驗,陪伴處於危機的青少年找到出路需要透過心理衛生的機制及周遭師長親友的主動發現、主動協助。衛生局指出在96年進行的校園心情溫度計普測資料顯示,43%的學生是不會找人協助處理壓力,甚至有25%的學生面對壓力選擇的反應是不想說話;而青少年不願意找人協助處理壓力的背後因素,有21%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困難、20%是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卻還有15%的學生認為目前遭遇的問題是別人解決不了、12%則是不知道找誰協助、7%不相信其他人會幫自己解決。衛生局在此也呼籲家長親師,面對青少年在青春蛻變的時期,常見到他們不理不睬或不耐煩,這對大人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考驗,必須學習持續溝通及培養自己調整為不否定的協助態度,才能幫助青少年面對成長困境,逐步克服自己的情緒困擾。以下是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對陷入課業不順、感情受阻、人際排擠,甚至於覺得不被週遭的親朋肯定重視等心理困擾青少年的建議:你可以多開口請教:許多經驗智慧的累積,可以透過別人替代的經驗而觀察學習。從別人的經驗中觀察而形成自己的判斷智慧。在詢問意見或看法時請特別記住:不要只問一人,一定要多聽幾種不同的聲音,才不致陷入就教對象是「特例」的迷思。你可以尋求專業的評估:還可以跑趟心理輔導中心做做能幫助瞭解自己的心理測驗。透過統計的客觀分析,你也有機會對自己更瞭解。但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不要對測驗結果擅自解讀,一定要請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士協助解釋。你可以跟自己反省:這其實是簡單實用的方式,就在每天臨睡前回想自己在一天當中所經歷的事情,讓自己對承受的遭遇有機會回顧思考,想想自己的感受,整理出下一步如何自處,將有極大的幫助。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於今年度與校園工作者進行自殺危機個案處遇與生命教育研討,並陸續辦理「校園守護」活動,除了針對校園師長進行自殺防治資訊講座與輔導實務探討外,也透過年輕人的團體活動體驗,學習如何面對自我壓力調適,並能適時提供協助給同儕,以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另透過系列徵文活動讓年輕人可以有情緒抒發的管道,並以不同角度來看待生命困境,以期找到面對困境的智慧。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父母高壓管理 青少年易產生抗拒

父母高壓管理 青少年易產生抗拒#青少年

案例分享15歲的小何在媽媽的叫喚下,拖著沉重走進門診。170公分高瘦長的身子,有著細長的腿。臉上有幾顆紅色的青春痘,下顎也有幾跟鬍渣。他面無表情,眼睛一直盯著牆上的海報,對於醫師的問話有一搭沒一搭的回答。相較於小何的疏離,媽媽則是焦慮的訴說,小何在進入青春期後種種變化。媽媽描述小何在兒童時期非常乖巧聽話,對於大人的要求很少回嘴。課業表現雖然不是頂尖,但也中規中矩的上課。但是上了國中後,慢慢出現一些變化。情緒非常暴躁易怒,常常一不順心就對著家人大吼大叫。回到家也常常把自己關在房裡打電動,除了吃飯,很少跟家人互動。假日也常常要跟同學出門,不喜歡參加家庭聚會活動。對於父母的關心,常常顯示出一種不耐煩的表情。媽媽擔心他的情緒狀況,所以帶他來門診求助。天主教聖功醫院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表示,家有青春期的小孩,對於父母來說可是一大挑戰。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身心出現巨大轉變。在身體方面,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展明顯。女生開始有初經、胸部發育、身材變化。男生也有變聲、長高大、鬍鬚等。在這段時間,荷爾蒙大量分泌,情緒的起伏較大。對於性也會出現好奇心和探索。在心理方面,葉怡寧說明,由過去對於家庭父母的認同和依戀,變成向外探索,為未來離開原生家庭,更加社會化做準備。可能將由對父母的認同轉為尋求同儕團體的認同。有些時候因為要在心理上跟過去做一區隔,而對父母出現不耐煩的態度。若父母在教養時,習慣使用對高壓權威的方式,往往會造成青少年的抗拒,甚至產生親子衝突。父母會發現,一向乖巧的小孩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又煩又躁。青少年也會嫌家庭活動沒意思,比較喜歡和同年齡的朋友一起遊玩。在外在環境方面,葉怡寧解釋,因青少年時期剛好是學業最繁重的時期。在中學時期因為有課業壓力,許多大小考試,攸關未來升學,甚至事業人生的方向。青少年因為對於自己的理解不夠,往往陷入懵懵懂懂,無所適從的狀態。這是若有可以了解青少年個性、長處、發展潛力的師長幫忙,或許可以幫助青少年決定方向,減少迷惘和焦慮。葉怡寧提醒家長另外要注意的事,青少年時期雖然情緒起伏大,但在父母師長的了解和適度的支持下,選擇適當的舒壓方式,如:運動、正當休閒、培養興趣等,應該可以順利度過危機。若是持續出現易怒、憂鬱、失去興趣、疲累、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要考慮評估是否有情緒調適不良造成的憂鬱症,須及早尋求協助和治療。

少年憂愁不愛說 師長需辨識警訊

少年憂愁不愛說 師長需辨識警訊#青少年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6年針對臺北市7萬餘名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有24.5%的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有「不想說話」的行為反應、42.5%的學生是不會找人協助處理壓力;而青少年不願意找人協助處理壓力的背後因素,有20.9%的學生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困難、20.0%的學生是認為自己可以解決,而有16.7%的學生則是認為壓力會自然不見,但是卻有0.58%的學生表示會優先採取「傷害自己」作為紓壓的方法。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97年10-19歲青少年企圖自殺人數總計191人次,僅佔國高中職就學人口數的0.08%,該局表示有自我傷害青少年案例未被通報、或尚未被師長親友發現,特別呼籲師長加強瞭解青少年不主動表達心中困擾的想法,儘早處理青少年自我傷害,以避免自殺憾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林亮吟醫師表示,前來門診求助的自傷青少年未必都是憂鬱症患者,普遍會有情緒不開心或是不穩定的狀況、懷疑自我價值,以及有發洩不出能量的感覺。若遭逢壓力事件時,青少年就很容易因自我懷疑而有自我傷害的行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黃春偉則指出,青少年的自傷舉動,背後可能隱含著不願意表達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困難;一名國中生自小因父母離異而與家人疏離,缺乏安全感,在青少年期渴望被認同的心理下,以喝酒、危險舉動,及偽裝有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心。黃春偉心理師建議成人注意青少年之自傷行為可能會有以下徵兆,(1)變得不愛說話、擺臭臉;(2) 變得不愛與朋友出門、放學後一個人關在房間,逃離人際關係;(3) 衝動的言語,或是負向、自我貶抑的言語;(4) 喝酒,夜不歸,網路成癮……等行為,都是可以加以注意關懷的。從事校園輔導的資深臨床心理師柯書林一語道破現代青少年好命背後的「不溝通」心態:「現在的小孩很好命,但也很悲哀;生命中找不到值得奮鬥的目標,只好抱著爽一天是一天的心態。因為找不到生命出路的感覺很悶、很憋,又不知自己特別的價值在那裡?稍有挫折,往往用蹧踏自己的方式,來突顯自我的存在。於是,抽煙、酗酒、嚼檳榔等慢性自我傷害紛紛出籠;鬥毆、搥玻璃、割手腕等更大有人在。」柯書林心理師進一步建議師長們要「以其不變觀其變」的角度來做好互動溝通:1. 接納青春期多變的行為:接納青少年用不同於師長當年的網路文化、手機文化、PUB文化來渡過青春期渴望被看見與被認同的發展歷程。2. 尊重青少年的獨立過程:父母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學習放手,或是幫孩子找個「懂得聆聽」、「能貼近孩子想長大心意」的大人,讓孩子有機會透過這個大人,自在地陳述自己。3. 適時展現對青少年的情緒瞭解:遇到不願訴說困擾的孩子,則以主動與細膩的方式詮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瞭解」。若對相關問題有疑問,歡迎洽詢: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安心專線  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善用青少年門診 輔助身心健康發展

善用青少年門診 輔助身心健康發展#青少年

『醫師,我兒子看起來比較矮,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長高?』『醫師,我兒子尿尿有泡沫,會不會是蛋白尿阿?』『醫師,我的孩子常常拉肚子,肚子痛,會不會生了什麼病?』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家庭醫學科 - 李佳容醫師表示,平常在青少年門診中,老是遇到許多家長詢問許多子女身體問題,擔心子女是不是生長遲緩,身體是不是有什麼疾病。的確,面對著身體及心理的轉變與社會適應發展,這個時期的孩子們,總是讓人特別操心。青少年期,泛指13-20歲的人生階段,也有人細分為青少年早期(13-15歲;國中階段),中期(16-18歲;高中階段),晚期(18歲以上;大學/就業階段)。但由於青少年的身體或心理社會發展,存在著極大的個人差異,不能單憑年齡就來評斷他的健康照護以及發展狀況。青少年除了身體的發展外,尚且包括獨立性、性別認同、自我認同以及未來生涯規劃的目標發展。雖然多數人會覺得,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是屬於相對健康的族群,但事實上他們對於自己健康的關切,是不亞於成年人的。李佳容醫師說,青少年健康促進門診,是由家庭醫學科、精神科以及小兒科共同提供健康諮詢與門診照護。提供青少年疾病治療及轉介服務、身體發展評估、青少年心理社會發展評估,以及青少年的保健照護。(一)青少年身體發展評估部分:除了針對青少年一般身體發展(如身高、體重、血壓、先天性異常、疫苗注射情形)提供訊息外;對於青少年私底下特別關心的性徵發展情形也主動提供諮詢。青少年身體上較常見的問題包括:肥胖、視力障礙、蛀牙、青春痘、痛經、貧血、蛋白尿、疝氣、脊椎側彎等等。(二)心理社會發展評估方面:針對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目標(獨立性、自我認同、人際關係、性別認同)予以評估,評估青少年是否有憂鬱症、焦慮症、適應障礙、自殺問題等等。(三)在保健照顧方面:針對一些特殊事項如性行為、預防性病、避免危險行為(如抽菸、喝酒、藥物濫用、飆車)主動提供衛教。另外會評估家庭互動與同儕關係,並給予適切建議。(四)在疫苗注射方面:提供B型肝炎抗體陰性者疫苗注射;建議青少年時期應接種一次破傷風、減量白喉疫苗。提供青少年時期女性,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施打資訊 - 預防子宮頸癌。  何時要利用青少年門診呢?李佳容醫師表示,除了一般的疾病治療外,美國醫學會建議在青少年的前期,中期,後期要接受各一次的完整理學檢查以及身體、心理、社會三方面的評估。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比大人想像中有更多的問題存在著。但是只要陪著他們成長,主動傾聽他們的心聲以及善用青少年健康促進門診,相信這段毛毛蟲變成蝴蝶的過渡時期會更加順暢。

用愛趕走寒冷 麥子陪獨居長輩提前過年

用愛趕走寒冷 麥子陪獨居長輩提前過年#青少年

景氣很冷,台灣電力公司關心弱勢的行動不停歇;天氣很冷,一粒麥子基金會、台東基督教醫院陪伴弱勢長輩過年的傳統不中斷;在一片「漲」聲、景氣「冷」調中,志工陪伴溫暖弱勢長輩的愛心不縮水。「為愛發光」活動上,企業、民間團體、志工三方聯手一起用愛趕走寒冷。這是台灣電力公司與一粒麥子基金會、台東基督教醫院第五度攜手陪伴貧困的獨居或失能長輩過年。針對無法出門的一百多位長輩,則由基金會及東基的服務員自十三日起親送十一樣年貨到長輩家。台東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達12.86%,超過全國平均的10.04%,其中獨居老人就有3040位,佔台東縣老人人口的10.1%。東基和基金會在台東縣服務的居服及送餐長輩將近四百人,服務區域從南迴線延伸到縱谷線,包括了海端鄉、池上鄉、鹿野鄉、卑南鄉、台東市、太麻里鄉、金峰鄉等七個鄉鎮市。每到歲末年初,東基都會舉辦歲末獨居老人關懷活動,這是自2000年起就持續的傳統2000年一粒麥子基金會成立後,則由該基金會主辦。今年的關懷活動是連續第五年受到台灣電力公司的贊助,正是三個單位五度聯手、五度「為愛發光」。早上八點起,就有七輛遊覽車分批發車接七個鄉鎮市的一百零三位長輩,他們都是六十歲以上、具中低收入戶資格者,也就是弱勢中的弱勢。長輩中,年紀最長的阿公是九十六歲的潘阿公,年紀最長的阿嬤是九十一歲的廖阿嬤。十一點卅分左右長輩一一就座,光明社區發展協會楊正雄理事長率領的表演團隊以熱鬧的「車鼓陣」揭開圍爐餐會的序幕。台電副總經理李漢申、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及工作人員、志工近八十人,陪同長輩圍坐成廿五桌,一起吃團圓飯。志工部份,台電台東區營業處也照往例派出二十名員工支援。菜一道一道的上桌,精彩的節目也一一登場。在基金會動感十足的「枴杖舞」後,台電副總經理李漢申、一粒麥子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邀請兩位長輩代表七十九歲的胡吉妹阿嬤、七十七歲的何其達阿公上台,致贈溫暖禮品「多功能枴杖」,並邀請場中所有人士一起舉杯互道新年快樂。今年贈送給長輩的多功能枴杖,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枴杖具有照明燈、警示燈、警報器的功能,長輩夜間起床上廁所時,可以用這支枴杖「照亮」前方的路,避開障礙物;長輩早起或傍晚出門運動時,也可以用這支枴杖的警示燈協助「提醒」的效果;假若長輩不小心跌倒了,還可以即刻按壓警報器,尋求外界的「支援」。首次與台東長輩一起圍爐的台電副總經理李漢申致詞時表示,雖然外頭天氣冷颼颼,但因著有志工的愛心與長輩們被溫暖的心,讓餐會顯得溫暖洋溢。他提及這五年來除了與東基和一粒麥子基金會共同舉辦「為愛發光」關懷老人外,也相繼舉辦了「希望種子──清寒原住民青少年培訓工讀計畫」及「火金姑兒童閱讀計畫」,企盼能透過老中青一系列的活動,為花東偏遠地區注入更多關懷、資源與希望。一粒麥子基金會董事長呂信雄則特別引用邱吉爾話語來感謝台電和志工的付出。「邱吉爾先生曾經說過,我們用『獲得』來謀生,藉由『給予』來營造人生。感謝台電贊助所有活動經費,五年來不受經濟景氣的影響,讓愛心停歇。也謝謝志工的參與,以服務長輩來營造人生,讓人生更美好。」 百忙之中特別抽空蒞臨會場的台東縣大家長鄺麗貞縣長,提早向長輩拜年並在現場高歌一曲「愛的路上,我和你」,以及與台電陳副總合唱「感恩的心」,現場的氣氛隨著受邀的敦煌飛天古典舞團、火車頭土風舞社、台灣高山舞集陸續上台表演歌舞,會場頓時火熱起來。許多長輩在志工的鼓舞下,也站起來隨歌起舞,阿公阿嬤難得一見的載歌載舞,吸引許多鎂光燈捕捉長輩逗趣歡喜的模樣。住在池上鄉的陳阿公,第一次受邀參加圍爐也是首度上五星級飯店用餐,難掩興奮之情,全程緊盯著台上的表演,熱情的給予回應,並向身旁的志工連聲道謝。餐會後,長輩在志工的協助下前往大潤發採買年貨,樂得將一千元禮券化成一件件年貨帶回家。陪同的志工隨身帶著紙、筆、計算機,為長輩記帳。或許是幾年下來累積的經驗,讓阿公阿嬤幾乎早早列出採買清單,甚至還有長輩自備箱子準備好好裝滿年貨。一位阿公一位阿嬤,五分鐘內分別都購買鍋子,是最快完成採買的長輩。大部份的長輩都以購買日常用品為主,諸如米、洗衣粉、奶粉、食用油、衛生紙等等,不過還有阿嬤顧及兒女的需要,特地為女兒挑了一件外套。走出採買會場,每位長輩都笑逐眼開的滿載而歸,這年也因著大家聯手用愛溫暖長輩,讓長輩能安度一個好年。另無法在昨日出門的一百多位長輩,也將會在近日內陸續從服務員手中收到十一樣的年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