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

每日平均上網8小時 恐嚴重影響身心

每日平均上網8小時 恐嚴重影響身心#上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今的生活,人手一機,隨時都能上網聊天、購物、打手遊,甚至交友,但也因為過度使用3C產品而引發身心病症,特別是焦慮、憂鬱、失眠以及肩頸、手腕與眼睛的傷害。針對全球網路調查發現,世界各國每人每日平均上網時間為6小時42分鐘,臺灣人的每日平均上網時數為7小時49分鐘,屬於「表現優異」的前段班。當我們懂得利用良好習慣來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需要以正確的習慣來使用網路,避免因不當的使用造成身心不適。臺灣人的每日平均上網時數為7小時49分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表示,現代人網路使用量日益增多,網路世界已不再是過去的虛擬實境,而是和與現實沒有清楚界限的擴充實境,讓使用者欲罷不能;而不良的網路使用習慣,最容易引發「排擠」的現象,也就是使用者每天將寶貴的時間、精力都用在上網,卻排擠了其他生活重要的活動,像是飲食營養、睡眠休息、身體運動、工作學習、言談溝通與情感交流等,日復一日的累積,終究影響身心健康,並危害人際關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醫師提醒民眾,不良的網路使用習慣影響身心健康,長期超時使用,可能產生心理依賴、焦慮、憂鬱、煩躁、眼睛、肌肉、關節與心血管疾病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養成正確使用網路的習慣、避免沉迷,並提供「復籌者連盟」口訣,讓民眾檢視自己的日常生活,避免因為網路而排擠、影響日常規律活動。「復籌者連盟」口訣復:恢復規律作息,避免上網排擠飲食與睡眠。籌:健康不是上網的籌碼,避免上網造成身心負面影響。者:當一個正確使用網路示範者,避免上網影響興趣發展。連:連同親友培養正確上網習慣,避免上網排擠溝通與交流。盟:與親友聯盟規劃戶外活動,避免上網排擠運動與學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使青年學子正確使用網路,108年9-10月辦理「上網不迷惘!」標語創意比賽活動,只要是臺北市國中、小或高中職的在學學生都可以發揮創意,以健康上網為題材,用有趣、有意義且富創意的文字或圖像來呈現,歡迎青年學子在108年10月31日前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踴躍報名參加。此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將於108年11月28日下午2點至4點辦理「滑世代的不迷網生活!」宣導講座,歡迎大朋友及小朋友一同報名。以上活動詳細訊息請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及「臺北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傾聽each來」Facebook粉絲專頁查詢!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您注意過家中孩子休閒時最常做的事,是否一有空閒就盯著螢幕看?要注意他們的上網時間是否過長了!根據一篇2017年4月發表於《BMC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網路使用時間與心理健康困擾有高度關連。青少年憂鬱 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該研究為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者以2013-2014年《第二次澳洲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福祉調查》資料,透過階段區域隨機抽樣,選出5500名具有代表性的年輕人。其中共2967名11至17歲平均年齡14.5歲的青少年透過平板電腦完成自我報告問卷,包含平日和週末的平均網路使用情形、評估憂鬱症狀及測量心理困擾的量表。研究者檢驗網路使用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並調整可能的干擾因子。結果顯示,9.7%的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且女性(13.9%)明顯高於男性(5.8%);1/5(21.7%)的青少年經歷高或非常高的心理困擾,其中女性(28.7%)約為男性(15.3%)的2倍。研究指出,平日有17.8%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網路超過7小時,週末則每4至5人就有1人。網路使用平均時間超過7小時,與女性罹患憂鬱症及青少年有心理困擾問題達顯著相關。網路遊戲聲光效果強 使其他休閒活動難以吸引孩子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上述研究為大樣本的實證研究,證實網路使用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及情緒影響,但仍需瞭解是否因身體不適或其他原因造成此行為。休閒時網路使用通常為社交群體及遊戲,而大多遊戲容易使玩家久坐、長期盯著螢幕、飲食不規律甚至干擾睡眠,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心理健康。陳質采醫師提醒,網路遊戲有較強烈的聲光效果,當孩子從豐富的感官世界撤退時,一般休閒活動就會顯得平淡無奇,如同吃了重口味的食物,其他食物就沒味道,較難吸引孩童。建議新世代父母可透過延後孩子接觸網路的使用,培養其他健康的休閒行為,以降低其網路成癮的機會。父母阻斷或改變孩子網路使用習慣 可以讚美、兌換等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一般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或憂鬱傾向為男性的1.5倍,與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女較青少男易出現憂鬱症狀及心理困擾結果相同。相關研究也顯示,網路使用習慣中女性多為社群網絡、男性為遊戲,可能因為女性對人際關係較為敏銳,同時社群網絡經營與言語不當的處理也相對增加女性的使用時間。上網為現今多數青少年常見的休閒行為。通常一個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當父母覺察到孩子過度使用網路或黏在網路上,就應該要阻斷或改變使用習慣。葉雅馨主任提醒,阻斷的過程如同習慣的建立需要花時間,父母可漸進式的協助孩子改變,當孩子每減少網路使用一小時,可給予鼓勵讚美,或是兌換的方式,例如孩子不要帶手機到戶外跑步或打球一小時,回來就可以上網兩個小時。用相對的方式去限制及增強,有助於孩子改善上網久坐行為。現今健康相關促進大多著重在身體方面,因應網路成癮行為問題,應建構完善的心理健康促進網路資源,達到有效預防的效果。

研究:愛上網不讀書 易陷憂鬱

研究:愛上網不讀書 易陷憂鬱#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刊載新知內容,一篇發表於《青少年與青春期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因學業倦怠而過度上網者,易導致憂鬱情緒的發生,該研究對象為三千多名芬蘭學生,包括12~14歲以及16~18歲的青少年,也是在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下長大的第一代,所謂的「數位原生代」,針對其過度上網、學校投入、學業倦怠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13~15歲 上網和學業倦怠關鍵階段研究結果顯示,13~15歲的青少年屬於過度上網和學業倦怠問題最關鍵的階段,當對學校失去興趣或不在乎時,便容易青少年對網路產生過度使用與依賴,女生在青少年後期出現的憂鬱症狀,和學業倦怠的比例高於男生,但男生過度使用網路的狀況較女生嚴重。各國青少年網路成癮 盛行率6%至17%桃園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根據統計顯示,各國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盛行率為6%至17%,青少年可能因情緒或心理問題,依賴網路尋求網路支援,也可能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引起情緒問題,青少年過度使用網路時,可能引發憂鬱情緒,青少年一到學校可能會出現胸悶、拉肚子或呼吸困難等生理不適症狀,情緒也會變得較為易怒與不耐煩,陳質采醫師指出,當孩子出現延緩繳交作業、不想上學、成績下降等行為時,父母與師長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問題,及是否對學業產生倦怠。關懷與同理取代責備 帶離網路環境陳質采醫師建議,父母與老師要理解孩子會因為想要娛樂而逃避學業,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們,若只是一味的指責或批評孩子的學業表現,並無法改善孩子不想上學的情況,以關懷與同理取代責備,可以試著帶孩子離開有網路的環境,協助青少年重回校園或改善對學業的倦怠感。(插畫合作:掙扎吧!徐蕊蕊)

樂閱讀/上網如吸毒!你網路成癮了嗎?

樂閱讀/上網如吸毒!你網路成癮了嗎?#上網

3C產品無孔不入,大舉入侵你我的生活。根據2012年資策會的統計,在台灣,家庭電腦擁有率已達86%,其中家戶連網率更高達96%。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也從2012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51%。值得注意的是,行動上網人數大幅成長,從2012年的266萬人,增加至2013年的535萬人,國人對於虛擬的網路世界愈來愈依賴,有高達八成的用戶出門必帶智慧型手機,這個結果使得台灣人在亞太地區智慧型手機依賴度排名高居第一名。然而,長時間使用3C產品,容易造成視力受損、姿勢不良、腰酸背痛的情況發生;強烈的聲光效果也會造成聽力受損,影響學習能力及注意力。在國內還曾出現過更嚴重的「網咖猝死」案例,病因可能是因為久坐沒有移動,疑似靜脈栓塞而導致心肌梗塞。除了身體的負擔, 心理層面上的「網路成癮症候群」則是指使用3C產品上網成癮,就像抽煙、吸毒、喝酒等行為,不僅在生活上形成依賴,更形成了「想戒卻戒不掉﹂的情形。由美國心理學家Goldberg 提出, 補充了原本經由匹茲堡大學的Dr. Kimberly Young定義的網路成癮,歸納出表1的8個主要特徵,做為網路成癮的檢測標準。你不妨自行檢測是否出現如表格中的狀況,若症狀已持續一年以上,即表示已上網成癮了。(本文作者/葉威毅)(摘自/拯救3C惡視力/悅知出版)

一家都宅!父母電視迷 孩子迷臉書

一家都宅!父母電視迷 孩子迷臉書#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父母比小孩更宅、更愛當沙發馬鈴薯、更不愛運動?最新一份調查「台灣兒少與家長上網行為觀察報告」指出,父母一週看電視的時間比孩子多約9小時,且週間使用網路時間也都比小孩多,應著重在親子間關係的維繫。最新調查結果指出,兒少最常上網瀏覽的網頁,綜合性入口網站銳減、社群網站倍增,顯示出小孩也迷上網路的人際關係與訊息互動,比較去年兒少使用的入口網站,前3名依序是Yahoo、Facebook、Google;但比率出現明顯變化,如Yahoo使用率自71%降至40%;Facebook從19%增加至35%,提醒家長需注意孩子們網路上的人際互動行為。此外,研究還發現,父母一週看電視的時間,比起孩子多近9小時,尤其是週間使用網路和電視的時間,都比小孩多,父母下班後當沙發馬鈴薯的機率似乎比兒童高,但兒少在週末上網時間為4.05小時,則比家長3.41小時為多。宅父母、宅兒童 是趨勢?對此,專家呼籲,父母平常要多關心、陪伴孩子,週末也要盡可能安排親子活動,以免小孩一頭栽入網路世界,忽略真實世界的互動;尤其是現在兒童的運動時數,幾乎是父母的2倍,提醒家長遠離「沙發馬鈴薯」,多陪孩子動一動,更能拉近親子關係。

5成兒童天天上網 3成兒童曾分享「超齡」檔案

5成兒童天天上網 3成兒童曾分享「超齡」檔案#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國兒少上網行為令人擔憂,根據兒盟所公布的調查顯示,我國兒童網路黏著度極高,竟有高達5成的兒童天天上網,且每周平均上網16.1個小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網路的許多資訊,兒少並不能清楚做出判斷,恐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兒少上網問題多 恐影響心智兒盟公佈「2014年兒少網路安全調查報告」,發現我國兒少上網出現多項問題,令人擔憂:1) 台灣兒少網路黏著度高,有近5 成(49.1%)兒少天天上網、且每週平均上網16.1小時。2) 有近4成(38.9%)兒少表示曾在上網時看過色情或暴力的資訊。隨著年齡增長與網路使用時間的增加,孩子接觸超齡內容的比例 呈倍數增長。3) 網路交友的情況普遍,暗藏潛在風險,超過5成(53.1%)兒少曾在網路上和陌生 人聊天,其中約3成(28.4%)更認為在網路上聊天超過3次以上就不是陌生人。4) 網路社群隱私觀念薄弱、個資加速外洩,超過6成(62.4%)兒少在網上透漏自己的個人資訊,每4個孩子中就有1人不會在每次使用公用電腦後登出。還有高達 3成(30.2%)兒少都曾經分享自己或他人隱密、裸露或暴力的照片和影片,其中 部分(6.2%)表示不擔心會有不好的影響或後果。網路是孩子未來競爭力的關鍵,但若未建立起正確的兒少網安觀念,錯誤使用網路的 各種行為將可能造成孩子的人身安全、價值觀偏差等隱憂,對此,兒盟提醒家長應 掌握「多溝通、多把關、多留意」的「三多」親子溝通要訣,才能為台灣未來的主人翁建立起更安全、更健康的兒少網路安全環境。

樂閱讀/你網路上癮了嗎?

樂閱讀/你網路上癮了嗎?#上網

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關於網路上癮的研究也陸續發表。第一份相關問卷是匹茲堡大學網路成癮症檢測標準問卷(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Q), 而第一份具有效度的網路成癮測驗(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則是由兩位英國學者羅拉.維德陽朵和瑪莉. 麥克莫芮博士(Laura Widyanto Ph.D. & Mary McMurren Ph.D.)所設計。在國內,臺灣大學心理系陳淑惠教授所提出的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目前也普遍應用。讀者不妨自我測驗看看,你,網路成癮了嗎? 這份量表在華人網路成癮檢測上,受到相當重視。總共二十六題,總分超過六十八分就需注意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傾向。這份量表主要針對近半年來在網路使用上的五個層面來檢測:1)強迫性症狀/在想到或看到電腦時,會產生想要上網的欲求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渴望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2)戒斷症狀/如果被迫離開電腦,會出現受挫的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3)耐受性症狀/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使用時間才能得到滿足。4)人際與健康問題/忽略原有的居家與社交活動,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身體不適,例如眼乾、眼痠、頭痛、肩膀痠痛、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5)時間管理問題/耽誤工作。由於現代人大量使用網路,所以「網路成癮」的判斷標準強調的是「功能受損」。例如有一些案例已經影響課業、工作、社交、親密關係等。不過,精神疾病也可能導致網路成癮行為,例如有些躁鬱症患者在躁症發作時,拚命上網購物,一旦收到帳單,又變成重度憂鬱想自殺,這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病態性使用,並不屬於真正的「網路成癮」。(本文作者/張立人)(摘自/上網不上癮/心靈工坊出版)

專題/孩子,你「迷網」了嗎?

專題/孩子,你「迷網」了嗎?#上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暑假來臨,許多孩子從沉重的課業壓力中釋放,迫不及待安排各類休閒活動,上網也成為孩子們暑假期間娛樂活動的首選。根據兒福聯盟「2012年兒少網路行為調查報告」發現有高達八成三的孩子平常會上網,尤其是週休放假期間,高達七成一孩子週末兩天都會上網,甚至有一成孩子上網時間超過六個小時。也就是說,不少孩子在漫漫長假裡變成了「宅童」,沉迷於網路的世界裡。進一步分析,孩童上網最常做的事情前三名依序是聽音樂或觀看影片、經營臉書或部落格及玩線上遊戲。值得注意的是,經營臉書或部落格比例較去年成長了近兩成,逐漸成為孩子們上網最喜歡做的事情。雖然使用社群網站提供了孩子和朋友保持聯繫及可以分享心情或資訊的管道,但兒盟調查也發現,近三成的孩子對社群網站出現依賴的情形,更有超過一成孩子重度依賴社群網站。再者,因社群網站上的資訊並未落實分級制度,近半數孩子曾在臉書上看過色情廣告,其中超過一成孩子甚至會點選這些曖昧廣告。此外,孩子不諳社群網站上的隱私設定,加上面對網路上的陌生人,孩子缺乏警戒心,人身安全堪慮。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陳映雪在記者會中也分享臨床上兒少網路成癮的案例,並提醒家長應多注意孩子的上網情況。陳醫師指出,許多孩子沉迷網路反而家長不自知,也疏於管教,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關係很重要,一定要懂得察言觀色孩子的網路行為,例如孩子已經無法克制上網時間,或嚴重時與父母發生衝突,就是「迷網」的徵兆。對此,兒盟提出網路隱私要設定、上網時間要管理、網路交友要小心、網路分級要落實四大行動,呼籲政府、業者、家長要攜手關注孩子網安問題,以確保孩子們能有個安全無慮的網路使用環境。「2012年兒少網路行為調查報告」是為了瞭解現代兒童的上網習慣和網路使用的情形,特別是網路行為可能衍生的相關危機,於2012年3月22日至4月6日,針對都會地區19所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童進行抽樣。共計發出1281份問券,回收有效問券1144份,回收率達89.3%,在95%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3個百分點。圖:兒盟調查發現上網最常做的事情前三名依序是聽音樂或觀看影片、經營臉書或部落格以及玩線上遊戲。(圖片/兒盟提供)

Menu